扦 翻译:无好纸决无好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06:35:15

     自古以来,宣纸作为一种特殊的工艺产品而深受书画艺术家的青睐,书画艺术的实践证明,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直接与宣纸质量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它任何纸张都无法替代。“无好纸决无好画”,这是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对宣纸质量的体验与感慨。

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从事国画创作七十余载,在其创作生涯中对中国宣纸的选用十分讲究,多次对宣纸的生产和制作提出建议,声称“无好纸决无好画”,反复强调指出:“得心应手的优质宣纸,能使书画家创作增加力量,实亦将为我国国画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八十年代初,为求得优质宣纸创作,李可染先生曾先后数次给泾县宣纸厂领导来信,提出采用传统生产工艺,为其特制千张优质宣纸。“吾现年逾七十,作画常以不得应手好纸为大苦事”。又说:“我年逾七十,长年不得应手佳纸所苦。为此,浪费了许多精力,求得特制应手佳纸,为我今后创作第一大事,也是国画提高第一大事”。为此,李可染先生提出泾县为其定制“四尺三刀,五尺三刀,六尺四刀,共计一千张”。并声称:“价值问题以工料核算为准,不必计较,制成后需款多少,我当如数汇寄”。多么诚恳渴望,多么期待向往,表达了一位老艺术家对中国宣纸所生产的厚爱。李可染对特制千张优质宣纸的生产提出六点具体要求:

“一、使用最佳原料,皮料保证不少于百分之八十,不用化学漂白;

二、生熟适当,湿笔不雍肿泡松,干笔不生硬板刻,笔墨微妙变化,能含蓄保留;

三、纸质云纹充足密满,细白,棉软,不脆,摇摆不响;

四、能层层加墨,画过一遍两遍,仍能见笔,能用积墨法;

五、画后纸不收缩,保持平整;

六、厚薄适中,六尺纸可略厚些。”

李可染先生反复指出:“此六条前三条为根本,重要。以上是我多年作画提出的要求,自己确也用过这样的好纸。你厂是我国有悠久传统制造宣纸的唯一大厂,知道的比我要多。过去确曾制造过一些好纸,为祖国国画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从而创作世界性的杰作为国争光”。为区别特制宣纸,李可染先生们要求在其特制宣纸上加注“师牛堂”水印字样。并反复强调:“用最好的材料,最佳的工艺,不惜工本,先为我制作出千张佳纸。这不仅为我晚年创作给予最大的助力,也必将为你厂提高质量起个良好的开端,也必为我国国画创作提高做出伟大贡献。

李可染先生们曾深有感触的谈到:“国画五宝,纸笔墨砚色,纸居第一,前代画家多有论述。吾认为纸是国画的生命线,无好纸决无好画。画要浑厚含蓄,苍劲圆润,乾而不枯,湿而不滑,层层加墨而层次分明,笔墨不死不滞,墨分五彩。能显出墨色微妙的变化等。这固然要靠画家的功力,但若无好纸为映,决难达到此妙境。一张好纸,一落笔能使作者精神骤增,不仅能随心所欲,甚至能别出神韵;相反劣纸落笔,笔笔不能如意,以致兴味索然,半途而废”。

泾县宣纸厂根据老画家的要求,组织专门班子,采用最佳原料,选用最好操作能力,精心制作,并注有“师牛堂”水印字样。李可染先生得到宣纸厂特制的宣纸后,惊喜若狂,欣然提笔到;“泾县宣纸厂特制纸,配料精良,用日光漂白,质地白细柔软,墨色鲜润,乾湿浓淡皆宜,着色后平不皱缩,实为近多年来难得佳纸。如再精益求精,为国画发展提高作出最大贡献”。

如今,李可染先生对中国宣纸的质地要求,激励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宣纸技工们。传统的宣纸生产技艺已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纸寿千年”的传统工艺,已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保护和发扬,中国宣纸必将为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和世界文化艺术的交流,展示出新的生机活力。

 

怎样辨别宣纸和书画纸

 

在没有仪器的情况下,如何识别宣纸和书画纸呢?一是肉眼分辨法:拿起纸对着光亮透视,你会发现纸面上密布着云朵,云朵上有一些丝状物,就是檀皮纤维;还能发现燎草的筋丝(一张纸上总能有8到10条)。而龙须草制作的书画纸上不仅没有,相对而言,它表现的过于洁白。二是着墨法:用笔把较淡、淡、较浓、浓的四种墨痕描于同一处,观察纸的受墨效果。如果是宣纸,它能清晰的显示笔痕与层次,而书画纸,在笔痕交叠处显得模糊。尤其吸附重、浓的墨汁后,纸张由于纤维度差,会因难以承受而断裂。三是撕裂法:把宣纸和书画纸分别沿着纵向撕开,宣纸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双层,揭开的宽度有2-3厘米,而书画纸则是单层,即使有也很不明显。由于宣纸是韧皮纤维造的,撕裂度比书画纸要强多了。人们在鉴别纸时一定要慎重,不要单凭销售商的片面之词而随便购买,必须在掌握以上基本的鉴别方法之后谨慎选项购。另外还需根据自己的创作风格、练习特点选购适合自己的载体。

 

宣纸品种繁多,有一百多种,按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一些品种:

一按原料的配比,宣纸可分为棉料、净皮、特皮、纯皮四大类。棉料类宣纸是指青檀树皮与稻草的配比中皮料成份约为60%、草料成份约为40%;净皮类宣纸皮料成份约占70%、草料约占30%;特皮类宣纸皮料成份约占80%、草料成份纸占20%;纯皮类宣纸全部用的是皮料。

二按厚薄分,可分为单宣、夹宣、二层宣、三层宣(依次变厚),比单宣薄的宣纸有棉连、扎花、罗纹、龟纹等。

三按规格不同可分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二丈、尺八屏等。在此基上还可以改刀成小规格纸,如对联、扇面、信笺等。

四按帘纹可分为单丝路、双丝路、龟纹、罗纹、扎花等。

五跟据宣纸的生、熟成度又可分为生宣和熟宣。我们平常所说的宣纸又叫生宣,它的润墨性好,都用来作写意画。用生宣加胶、矾等处理后得到的称为熟宣,熟宣不洇墨,宜作工笔画。熟宣类可分为玉版、矾宣、蝉衣、云母、洒金、洒银、仿古色宣、粉蜡笺等60多种。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宣纸的制造几经沉浮起落,然而它不但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却在历史的传承中巩固和提高。这与宣纸本身的优良品质是分不开的,宣纸由于原料和工艺的特殊性,使之具备了其它纸品所不具有的一些优良特性,这些优良特性主要体现在润墨性、不变形性、耐久性和抗虫性四个方面。

一润墨性:润墨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或理解,(1)宣纸着墨后的渗透力和吸附力强。(2)用毛笔滴一滴墨在宣纸上,着墨后呈圆形锯齿状化开,扩散的纵横差越接近越好。(3)墨色应有层次,浓淡分明,笔笔相交处有明显的笔痕,立体感丰富。正是宣纸的润墨性使得书画作品能够达到意想不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二不变形性:是指纸面受墨或受潮后不翘、不拱、不皱,能保持纸面平整。宣纸的干湿收缩率极小,其变形性几乎为零。究其原因,主要是青檀皮纤维的规整度高,纤维之间的孔隙均匀,填料分布恰当,含杂质素少。

三耐久性:是指宣纸本身或在泼墨作书画后,经过长时间仍能保持原有的强度、韧性和色泽等性能的能力。究其原因有二,第一与青檀韧皮纤维本身的优异性能分不开,它能耐久而不易损坏。第二与宣纸的PH值有密切关系,宣纸的PH值呈碱性,能够抵抗空气中或化学环境中酸气的侵蚀。历史已证明,宣纸放置几百上千年仍能保持原样,只是颜色上微微呈现出淡玉色。

四抗虫性:是由于宣纸是韧皮纤维所造,其中含有一定量的碳酸钙微粒,蠹虫不喜欢吃含碳酸钙成分的纸。但若保管不善也会被虫蛀。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正因为宣纸有以上一些优良特征,宣纸的制作才得以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永不湮灭。

 

 

唐晓亮:

对于长期工作和生活在泾县的人来说,不会不熟悉宣纸。但是宣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说了解多少,实在很难说。首先宣纸的起源就是一个迷:有的说起源于东汉末年,是蔡伦的弟子孔丹发明的。如果按此推算,宣纸的发明史比纸的发明史短不了多少,可奇怪的是东汉末年至唐朝400余年时间里,一直未见有关宣纸发明及使用的文字记载;也有的说宣纸制造始于唐代,因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宣纸”一词,并且有唐代著名画家韩滉的《五牛图》和《文苑图》作证;还有的说真正的宣纸,也就是说宣纸真纸是明朝宣德年间发明的,它是以皇帝的年号命名的,但这里要说明一点,即宣城的宣与宣德的宣属同一个字,故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这几种说法都各有道理,便究竟哪一种是准确的,谁也不能断然下结论。

我很庆幸这辈子爱好书画,经常与各种不同名称、品种、规格、质量、性能的宣纸打交道,与宣纸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更庆幸能分配在泾县工作,并且有机会不断走进宣纸企业、生产车间。在我看来,一个从事书画工作和研究的人,不论他的字写得有多好,画画的有多棒,如果一辈子不到泾县,不能亲眼目睹真正的宣纸抄造过程、感受宣纸生产的魅力和氛围,那必将是终生遗憾。因此,我非常知足,也十分珍惜。每一次走进宣纸生产和加工现场,我都把自己融入进去,用心去感受,以爱来体验。当草皮加工工人把蒸煮、踏洗后的沙田稻草、青檀皮挪到山坡上摊晒,灰土满身、大汗淋漓的时候;当制桨工人把摊晒好的稻草原料和青檀树皮,经过洗涤、拣择、胚胎、压榨后进行漂白和配料,挥汗如雨的时候;当捞纸工人三九寒天,仍然把双手浸泡在疹人的纸桨里,发白、肿胀、溃烂,不堪入目时;当晒纸工人炎炎夏日在火炉旁把一堆堆湿漉漉的纸贴刷于焙笼上加热、焙干,灼热难熬时;当检纸工人把焙干的宣纸运到纸台上,分别按不同的规格、尺寸切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磨破手掌结出茧,疤痕累累的时候……我的心灵震颤了,我的眼睛湿润了,此刻,除了感动、感激,除了尊重、敬佩,还能说什么呢?我不是个感情脆弱的人,但即便是铁石心肠,我想也经不住那独特环境的熏陶和浓郁气氛的引诱,也会被融解感化啊!

 郭沫若说的好:“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首先他充分肯定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是艺术创造;其次,点明宣纸与书法、绘画的关系,高度赞赏它独特的功用和无与伦比的价值。千百年来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可以通过多种载体来表现,但没有第二种载体有如此强烈的韵味和表现力,没有第二种载体能能把书法和绘画的真谛与精髓演绎的如此完美。因此宣纸的发明和使用贡献特别大,不愧为处于“文房四宝”之首,享有“墨韵万变”之美誉。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美不胜收的纸,但没有一种纸能不蛀不腐,千年不变。唐代大画家韩滉的《五牛图》和《文苑图》是用宣纸作的,流传至今愈千年,但仍透而弥光、搓折无损,足见宣纸的韧性和耐老化程度,故宣纸也被称为“千年寿纸”、冠以“纸中之王”之美称。

 每次写字和作画之前,我都把一张张宣纸轻轻铺开,或拿在手上凝视许久,认真品读它的成分、纹路,仔细揣摩它的习性、品质,大有把玩珍品、爱不释手之感。有时不禁想起宋代诗人王今的《再寄权子满诗》:“有钱莫买金,但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历代以来许多文人墨客每得宣纸如获至宝、惊喜不已,北宋诗人梅尧臣从欧阳修那里得到馈赠的宣纸后,手舞足蹈、赞不绝口:“昨朝人自东郡来,古缄雨绅咸滕开,滑如春水蜜如蝥,把玩惊喜心徘徊。”

 试笔之后,方才透彻的领悟,生宣是用来作行草书和画山水花鸟的,熟宣当然写字画画都行,但韵味稍逊。净皮以作小楷和水彩画为宜,特净当然作重笔山水最佳。但是如果是仿古宣或洒金宣,作什么字画什么画又是另一番趣味和感觉了。有时宣纸使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种舒服、奇妙的感觉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当然宣纸的质量如何,使用效果怎样,在水源不变的情况下,全在配料,这里面的学问、窍门又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说清楚的。还有在纸质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年份也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纸越陈越好,年代越久越好用,因为刚出厂的宣纸纸面上留有火气,放一放时间长了火气尽失,纸质变软就好使用了,当然也越有价值。但这不是绝对的,如果碰上配料不佳质量不好的宣纸,则又是另一码事了。现在市场上出现的以龙须草为主要原料的书画纸,并非以年代论值,有时甚至不可保存长久,需要区别对待另当别论。

这就是宣纸,它的美妙略见一斑,它的神奇我无法说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