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rigerator发音:【袁世凯正面七分像民国3年银元】_图片_价格_收藏_袁大头_银币_钱币_七分脸_袁世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7:37:47
简介:袁世凯正面七分像民国3年银元 十分难得。厚2.5毫米,直径39毫米,重26.5克。有划痕,有磨损,但品相还不错。QQ 569425306 电话 13513260886

厚2.5毫米,直径39毫米,重26.5克
当面交易最好
我的袁世凯七分像初探
刘焱
我认为,我最近收藏的袁大头壹圆七分像银元是真品。
一.来源
我的这枚银元来自一位普通的币商,据他说是在河北省大成县古玩市场上买自另一位普通的古玩商。他们当时共成交了四枚银元:一个袁十年,两个普通三年(其中一枚严重变形,品相很差),还有就是这一枚。我买他这枚的时候,见过那另外的几枚,直到昨天在另一市场又见到我的卖家,那几枚银元仍在他手里。
我得到这枚银元纯粹带有偶然性。
那是上周三(2008年1月2日)在霸州古玩市场上,我转了几圈只买到了一枚带老包浆的北洋造34年银元,就在我要回家的时候,发现远处几位朋友围着在看什么东西;于是我放下自行车凑了过去,原来他们在看几个银元。待他们把东西看过还给卖家后,我提出看看的要求。接过银元,一枚枚看去,自然就发现了这个袁大头七分像。当时我的眼睛一亮,凭感觉就知道他太特殊了(这可能与我之前读书、看图片见过这个东西有关)。于是我便问币商价格(之前,我买过他别的银币),他很肯定地说要靠它挣个钱,无论如何也要一千多元吧。
听到他的要价,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他到底价值多少?是与普通大头一样180元左右,还是如三角圆等比较特殊的版别在300元上下,还是应该更高呢?高到什么程度?于是我拿着银元向币商提出要咨询一下我的朋友。得到他的同意,我马上拨通了辽宁一位有30年钱币收藏经验的朋友的电话。当时我都不能准确的叫上这个钱币的名字,只是告诉他发现了一枚正脸的袁大头。朋友问我是否是七分脸、币商要价多少之后,他一再嘱咐我,一千两千都要的,但一定要拿下来。
于是,就到了和币商艰难的砍价的过程。我把币商拉到一边,首先告诉他,我一定让他赚钱,给他加利,但要他告诉我它的真是买进价。币商微笑了,说是和那几个袁大头一起同一个价格买进的。我当即表示给他翻番加价,币商坚持自己一千多圆的要价;周围的朋友们(平时与我都比较熟悉)纷纷为我说情,最后我以强迫的姿态连说带闹硬说给他400元,并把钱塞在他的手里;他追赶着我说不行,我告诉他看看手里的钱,那不是400,而是500元,说着我就拿着东西走了,卖家朋友也只可不了了之。我是这样以500圆的价格将其收入囊中。
币,拿下来了。说实在的,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回家后,马上拿出工具测量,结果是:
厚度:2.5毫米
直径:39毫米
重量:26.5克
仔细端详这个银元,总觉得他的左右眼大小不够协调。后来我想,是否是他的右眼珠上的黑色包浆在作怪?于是拍下他的原始照片后,我就用牙膏磨洗,结果面积越洗越大,最后来了个一不做二不休,两面都磨洗了一会儿——他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二、形象
真品的袁大头七分像到底应该什么样?我一时还说不清楚,依稀记得在我的《收藏拍卖》杂志上看过广东省博物馆馆藏的真品照片,那个的形象大致就是这个样子——特别是两个眼睛,从透视的角度观察是有些别扭。所以我赶紧搬出那些杂志,慢慢找到了那个资料——在《收藏拍卖》的2007年02期043页。仔细端详,比较,我觉得两个东西还是蛮像的:不只是形似,神韵——那略带忧郁的神韵也是蛮像的。
我从小画画,主要搞临摹,知道临摹作品形似容易,而神似是很难的。
据这份资料介绍,民国三年(公元914年)财政部整顿和统一银元铸造。天津造币总厂根据民国政府颁布的“国币条例”而试铸袁世凯半侧身像银币,因这袁像不尽理想,并没有发行流通。这银币正面铸造袁世凯半侧面像,上有国号和年份。背面饰嘉禾纹,中心有“壹圆”两字。
我的这枚银元和资料记载完全一致。
三.各参数
大家知道,银元真品铸造时所用材料的配比是一定的,十分严格;仿品在重量、厚度、直径几方面很难与真品完全一致。
而我的这枚银元的各项参数为:厚度2.5毫米,直径39毫米,重量26.5克。可以说,几项参数他都是对的;换句话说,各项指数对,他的配比就对。这是说他是真币的一个重要证据。
再说声音。有经验的人会听声音鉴定银元。我虽然经验不足,但是我手里有一些开门的银元,诸如普通三年、八年、十年、北洋造、江南造;经敲击后的声音比较,这枚银元的声音和那些一样悦耳绵长,几无二致。
四.包浆
老银元大都有包浆的,但包浆的深浅仍会有区别。这枚银元的包浆如图。它的包浆不是很厚,但用手搓,用指甲刮,无论如何也去不掉的。
正如前文所述,我为了看清他的面貌,主要是看她的眼睛,用牙膏、清水反复磨洗,最后包浆被洗掉了;虽然有些地方还隐约留有一些浅黑的痕迹,总的看银元很靓丽,可以看到原光。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不是流通的银元一定要有老包浆吗?老包浆一定洗不掉吗?我手里有带老包浆的银元,我用同样的方法做了实验,清洗他一面的一半,结果他的黑色包浆也是可以洗掉的。
五.磨痕
这枚银元在使用痕迹上确实有令人费解的地方,比如,袁像基本完好,偏偏在正面两点和七点的位置边沿磨损比较严重,正面表面还有几道长长的划痕,这划痕明显是新产生的,用肉眼直接就可以看出来。有的朋友据此说这枚银元是新的、假的无疑。可是,我的看看恰恰与这些朋友相反。
试想,这种币,如果是假的,那么造假者有必要这样严重的去伤害她么?既然她有那么高超的造假能力,那么再做一点像样的使用痕迹不可以么?他连最起码的品相对价格影响都不懂吗?何况还是在至关重要的正面人物头部重重的划上几道子?我认为,这枚银元虽然没有流通,但它毕竟是落在普通人家手里,主人也许是位老人,也许是个儿童,而他们是不懂它的,更不懂钱币收藏的一般常识,所以天长日久,在生活中他就被伤害成今天这个样子。
有朋友说,他没有一般真品的使用痕迹。这一点我也注意到了。
大家知道,这种币是没有流通的,即使是真的,它也不会和别的流通币一样产生较多的磕碰和划痕;反过来讲,它如果出现了如流通银元一样的痕迹倒是一件很值得怀疑的事情了。对这枚银元,我用高倍放大镜细细观察过了,有不少地方是有磕碰的,只是不算严重;有的地方还带有原光。这种磨痕不是说明他是假的,而是恰恰证明他是老的、真的。
任何一件老东西都可能给我们留下疑团,或多或少;有些疑团我们可能一时半会无以解释清楚,但这并不能作为否定它的充分条件。
六.价格
再来谈谈价格。
如果说这枚银元是假的,那么请想一想当时造假者的目的是什么呢?他还不是为了多骗钱么?要造出这样水平的银元,从设计、配料、铸模、生产等诸多工序考虑,他需要多少成本呢?我们知道,批量生产的东西才会便宜,试问,这样的七分像我们有看到过几个呢?近来,我咨询了好多币商,他们都说从来没见过、更别说上手过我的这个样子的银元——请注意,我指的必须是我的这个样子的东西。有人说七分像仿品很多,但仿品再多,得看他们是否是我的这个版别的;如果不是,那那些东西与我的这枚就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就不能用来证明我的这个一定是假的。
这枚银元,我的上家说是以180元和别的普通大头一并买进的,这只能说明,他的卖家对这枚银元的特殊性更不懂,只是当一般三年的袁大头看待了。这足以说明他之前藏于民间,之后得于民间——只有民间的藏品出让时它的成本才是按零计算的,才能最大程度的便宜——这个简单的道理,凡是搞收藏的朋友都懂得。
七.结尾
我觉得我们的鉴定工作应该一分为二要灵活,要科学,要辩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一成不变的去判别对象,绝不能仅仅根据一条什么因素就轻易下结论;要学会全面的、辩证的、具体的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更不会人云亦云,失去自己的主张。当年,罗伯昭、马定祥等前辈大师为鉴定一件东西也是没少反复论证和争论的。
以上拉拉杂杂的谈了许多,我的最终意见是:我的这枚袁世凯七分像壹圆银元是真品。当然,我这只是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今天提出来,还希望得到广大泉友的指正。
2008年1月8日于家 看过该藏品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