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旗上logo的尺寸多大:湘籍名人之一:“晚清重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5:45:58

湘籍名人之一:“晚清重臣” 湘籍名人之一:“晚清重臣”

劳祟光 张亮基 胡林翼 曾国藩 左宗棠 曾国荃 刘坤一 王文韶 赵尔巽 端方 张百熙 瞿鸿机

[劳祟光] (1802-1867)清总督。字辛阶。善化人。

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平阳、太原知府,翼林道,山西、广西按察使。后迁湖北、广西布政使。1951年(咸丰元年)署广西巡抚,会办赛沿阿军务,镇压太平军。后调任广东巡抚兼者两广总督,并署粤海关监督。1863年(同治二年)授云贵总督,督率冯世英等镇压云南回民起义和贵州苗民起义。后病卒于任内。

著有《常惺惺斋诗文集》。

[张亮基] (1807-1871)清湖南巡抚。字采臣,号石卿。江苏铜山(今徐州)人。举人。

1850年累官至云南巡抚署兼云贵总督。1852年(咸丰二年)调湖南巡抚。时值太平军围长沙。张急赴长沙守城,招聘左宗棠入幕,襄理守城事宜。太平军撤围后,又调江忠源镇压浏阳征义堂起义。同时加紧办团练,支持曾国藩编练湘军。1853年署湖广总督。张亮基逝世后,1874年(同治十三年)湖南巡抚王文韶奉建三公祠,祀张亮基、骆秉章、潘铎三人。

祠的所在街苍名亦演变为三公里。

[胡林翼] (1812-1861)湘军首领。字贶生,号润之。长沙府益阳人。早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

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充江南副考官。系湘军集团核心人物,参与湘军重大决策,注意调护湘军的内外关系,保障湘军饷需,多次推举左宗棠、李鸿章等,整顿吏治,世以“曾胡”并称。

1854年任贵东道时奉命率黔勇赴湖北抵抗太平军,锋芒显露,为湖南奏留。同年迁四川按察使,继补湖北按察使。后转战湖北、江西、安徽等省,陷武昌、九江,檄曾国荃攻安庆,实授湖北巡抚。

有《胡文忠公遗集》传世。

【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诚,字伯涵,号涤生。长沙府湘乡(今双峰县)人。

道光第三甲赐同进士。曾从倭仁、唐鉴讲习程朱理学,也重视经世致用之学,文学造诣接近桐城学派。历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调学士,礼部右侍郎,署兵、吏部侍郎。1852年(咸丰二年)丁母忧回籍。次年初奉命帮办团练,与江忠源、左宗棠等乘机组建湘军。1854年,他从衡州出师,发布《讨粤匪檄》,开始进攻太平军。在湘潭获胜后,又占领岳州,率湘军出境作战,与太平军进行了长达一数年的军事较量。1860年8月被授为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11月,又奉命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1864年(同治三年)攻破天京。以功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旋奉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所设河防计划为捻军击破,无功受谴,仍回两江总督任。倡办洋务,与李鸿章等创办江南制造总局。1867年授武英殿大学土。次年任直隶总督。1870年奉命查办天津教案,屈从法国侵略者,枉杀无辜,大遭舆论谴责。9月,仍调任两江总督。病死南京。归葬于长沙坪塘桐溪寺后伏龙山上,局关祠建有专祠以祀,名浩园。

遗著有《曾文正公全集》。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长沙府湘阴人。

道光举人。咸丰初年,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赞襄军务。1860年,太平军连克苏州、杭州等地,曾国藩、胡林翼等极力保举,清廷特旨任为四品京卿,招募“楚军”五千人,率以援浙。寻授浙江巡抚,闽浙总督。1864年,攻陷杭州。继攻灭太平军余部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县)。嗣在福州设马尾造船厂,制造轮船。旋任陕甘总督兼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镇压捻军和西北回民起义。在兰州创办制呢局。1875年(光绪元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出征新疆,讨伐阿古柏,消灭入侵的反动政权,收复新疆,对新疆的政治、军事进行整顿和改革,建议改新疆为行省,加强边防,兴办义塾,厘正赋税等,有力的促进了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中俄伊犁交涉中,积极备战,挫败了沙俄侵占伊犁的阴谋。1881年,调任军机大臣。寻调任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中法战争中,赴福州督办海防,积极支持台湾军民的抗法斗争,并选募恪靖军赴两广前线参加抗法战争。病故于福州。归葬于长沙石门乡柏竹村。

著有《左文襄公全集》。

【曾国荃】(1824~1890)字沅浦,号叔纯。长沙府湘乡(今双峰县)人。曾国藩弟。

贡生出身。咸丰初年随兄办团练组湘军。1856年(咸丰六年)募勇3千,称吉字营,赴援江西吉安,与太平军作战。1858年率部攻取吉安。1860年,与多隆阿、鲍超等围攻安庆。次年9月,陷安庆。由同知衔田耀知府,按察使,加布政使衔,1862年(同治元年),合水师东下,围攻天京(今南京)。次年,作浙江巡抚。1864年7月陷天京,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旋称病开缺回籍。次年,授山西巡抚,辞不就。1866年任湖北巡抚,奉命帮办军务。镇压捻军。1875年(光绪元年)先后任陕西巡抚,河东河道总督,山西巡抚,陕甘总督。1882年署两广总督。1884年,署礼部尚书,继调署两江总督和通商大臣,寻实授。卒于任。

著有《曾忠襄公全集》。

[刘坤一] (1830-1902)清大臣,字岘庄。湖南新宁人。

1855年(咸丰五年在乡办团练,旋入湘军。太平天国起义后,入江忠源幕为楚军记室,参与长沙守城之战。后转战湖南、江西、广西等地。1862年(同治元年)起历任广西布政使、江西巡抚、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在中俄伊犁交涉中,不为沙俄要挟所屈;中日甲午战争时,支持对日作战。1895年强学会成立,他致函各省督抚,表示支持,并捐五千金列名入会。维新运动起,他攻击康、梁变法,但又反对废黜光绪帝。1901年与张之洞连上三疏,请求变法,提出兴学育才、整顿朝政、兼采西法等主张,称“江楚三折”,多为清采纳。

有《刘坤一文集》传世。

[王文韶] (1830-1908)湖南巡抚。号耕娱,晚号退圃。浙江仁和人。

1869年迁湖南布政使,1871年署湖南巡抚。1875年上奏支持左宗棠,主张收处复新疆,并积极为进兵新疆筹集协款。同年开办湖南机器制造局,是湖南近代工业的开拓者。1877年,署兵部左侍郎,入值军机。1889年授云贵总督。1895年调任政务处大臣,兼督办铁路大臣等要职。

[赵尔巽] (1844-1927)湖南巡抚,史学家。字公镶,号次珊。汉军正蓝旗人。

同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安徽、陕西等省布政使,署理山西巡抚,是年冬奏准将湖南阜湘、沅丰两矿务公司并为湖南全省矿务公司,垄断全省采矿、炼砂之权,抵制外国侵略者攫取湖南的矿权。倡导教育改革,将长沙所有书院改为新式学堂。后史任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及东三省总督。

武昌起义后避居青岛,1914年,北京政府委为清史馆总裁,主编《清史稿》,为“二十六史”之一。

  [端方] (1861-1911)湖南巡抚,教育家。字午桥。满洲正白旗人。

历任湖北、江苏、湖南巡抚,署理湖广、两江总督。重视兴学育才,认为“东西各国之富强莫非发源于教育”。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署湖南巡抚,积极支持教育改革,开办师汇学堂,又筹措经费新办28所初等学堂,在两江总督任上又奏设师范学堂和高等学堂十余所。1911年9月受命镇压四川保路运动,被义军所杀。

著有《端忠敏公奏稿》等。

[张百熙] (1847-1907)清末大臣,教育家。字冶秋。长沙人。

同治进士,授翰林编修。1881年(光绪七年)任山东学政。1888年任四川乡试主考。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历陈国事,反对主和。1897年任广东学政,迁内阁学士。次年奏保康有为应经济特科试。1900年任礼部侍郎,旋升左都御史。《辛丑和约》签订后,奏乐请变更科举,兴办学堂,设立报馆。嗣迁工部、礼部、吏部尚书,充管学大臣,主持京师大学堂,又创办医学堂、译学馆、实业馆,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后历任户部尚书、邮传部尚书。

[瞿鸿机] (1850—1918) 清末大臣。字子玖,号止庵。善化(今属长沙人)。

同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初年,大考名列第一,擢为侍讲学士。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升内阁学士,先后任多省乡试考官及学政。中日甲午战争时,曾上四路进兵之策,深得赏识,先后出任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政务大臣、外务部尚书等职,授协办大学士。1906年参与策划预备立宪,任议政官制大臣。1907年因忤慈禧旨意,与奕匡力发生矛盾,被罢斥回籍。1918年病逝于上海。

有《止庵诗文集》、《汉书笺识》等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