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泰光电力器材厂:现代科学的若干问题(11至20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07:05:44

现代科学的若干问题(11至20章)

 

第11章  为什么数学属于非科学知识体系

 

因为数学中的公理,以及定义和定理,不满足可证伪性标准,而其正确性总是不容置疑,因而是真理或必然真理。

 

我们论述数学理论,更多的是论及它是否严密,论及它是否自恰,却很少论及它是真伪。

 

数学逻辑本身具有体系内自恰,在其体系之外有可能并不完备或自洽,例如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在各自体系内自洽,一旦各自转化到对方的体系,就无从谈及自洽问题,也不再完备。

 

第11-1 数学理论预见电磁波存在

 

数学的基础是逻辑推理,数学也是科学理论的重要工具。例如克拉克·麦克斯韦,曾经运用纯数学工具,抽象的数学方法,对电场与磁场,作过深奥的计算,也是预见性的理论计算,并从理论上做出预言,电磁波的存在的可能性。

德国的物理学家赫兹,验证了麦氏理论的正确性。这一事实充分表明,通过数学方法,与科学实验的验证,也是发现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

 

第11-2章  数学之美

        数学有逻辑之美,而逻辑或理则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抽象思维,它高于形象思维,也高于直觉和顿悟的思维。所谓抽象思维,是指抽取事物共同本质的属性的过程,即舍末求本的过程。通过思维才能形成概念,所以抽象思维,是认识事物的必要方法和手段。

       数学具有精严之美,所谓精,是指数学的精确性,所谓严,是指数学的严格和严谨。这一美无须赘述,几何学训练了人们的精明。

        数学具有匀称之美,所谓匀称,大概并非专指,数学的均匀与对称,因为它早已被人们公认,或许是数学的韵味或体型。

        数学具有理性之美,所谓理性,是指数学的自然合理性,也是它不容置疑的真理性。这似乎过于绝对化,事实上它从来就有不可证伪性,所以才归入非科学知识体系,然而它又是真理的象征。

        数学具有智慧之美,这是不言而喻的情景,数学的的确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过我还想夸一夸数学的极限概念,不管宇宙有多么大,也大不过数学的无穷大;不论物质微粒多么小,也小于数学的无穷小。

        数学蕴藏着宇宙,无以言状的极致大美。人的一生,如果没有领略过这种美,绝对是遗憾的一生!

 

第11-3章  数学与逻辑的诗意

                                             

数学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非科学。因为它不能证伪,所以不能归入科学。然而数学的定义或定理,都具有不容置疑的正确性,可以认为,它是必然真理。

 

数学是逻辑推理,既十分抽象,又特别有趣。例如,它定义的点线,无形而不可见。

 

逻辑推理,似乎难于理解,好像非常神秘,然而实际上,这是一个思维问题。例如,亚氏三段论逻辑,由大前提,经小前提,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亚里士多德,引用希腊谚语给学生讲解,他的“三段论”逻辑:你的钱包在你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则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这是亚氏经典,用谚语解释逻辑。

 

思维是人特有的大脑活动,它具有不同的类型:数学家善于逻辑思维,而画家长于形象思维。你可以回忆,那些能歌善舞的同学,对数学感到吃力,而那些数理尖子同学,大都对歌舞不感兴趣。

 

诚然,数学有初等与高等之分,所描述对象的复杂程度,通常决定所用数学的高深程度。例如,脑科学理论;随机过程理论;模糊数学;混沌理论。都是应用数学,都很高深。

 
第12章  何谓伪科学 
伪科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纵观科学发展史的情景,伪科学总是与科学相伴而生,犹如任何音乐总伴有噪声。有时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被揭露或发现。
    观察科学史的进程,伪科学现象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打着科学的招牌或旗号,具有冒充科学的非科学特征;二是与作伪、欺骗和诡辩同生,总有迷惑善良或无知者的情形。欺骗和作伪,是伪科学的第二天性,因为科学也常有出错情形,所以鉴别科学与伪科学,绝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尽管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是很重要的判据,尤其是检验经验科学,的确是十分有效的判据。然而仅仅凭借这些,确实是很不充分,也多少存在欠缺。
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力图寻找能够划分科学与伪科学的标准。
    随着科学哲学的兴起,科学理论的评价和划界问题,成为科学哲学的核心主题,也是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除第8章所述各大流派所提出的科学划界原则和标准外,对于科学与伪科学的划分,也提出了具体的判别标准。
 
第12-1章  如何判别伪科学
    阿根廷藉美国理论物理学家马里奥·邦格,作为一位科学哲学家,提出了伪科学的六条特征或标准:
一伪科学的认识论是主观主义;二其形式及背景颇为朴素,很少包含数学和逻辑推理;三它的知识经不起检验,甚至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四它同邻近的研究领域,没有重叠和相关的关系;五它与已经证实的理论相比,它不具备知识的增量;六它总是难以捉摸的无形实体,它总有一种不变的信仰。
对于伴随科学出现的伪科学,采用这些标准就不难判别。
 
    第12-2章  伪科学的灵学案例
    十九世纪初的灵学,源于欧美大陆, 其宗旨是寻找“灵魂不灭”,其最初形式是“招魂术”。它曾掀起了巨大的招魂运动,著名唯灵论事件屡见不鲜,欧洲和北美大陆都被轰动。例如1848年最著名的灵学事件:福克斯的两姐妹通过灵魂传媒,与死者进行灵魂通信的事件,很快从美国纽约州传到欧洲。
又如通灵人霍姆的表演,于1868年轰动整个欧洲,他活跃在法国拿破仑三世,俄国亚历山大沙皇二世,及荷兰索菲娅女王之间。
到了十九世纪最后几年,以著名物理学家克鲁克斯,及著名生物学家华莱士为代表的一批剑桥派科学家,于1882年在英国成立,
   “灵学研究会”组织,相继在欧洲大陆各国[1]成立,美国也有灵学研究组织。
    随着灵学以科学的名义,迈进科学的殿堂里。寻找灵魂不灭的研究史几经崛起,几经衰落,有100多年的经历,最终陷入荒唐迷信境地,现代唯灵论寿终正寝。“灵魂不灭”的主题,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尽管是以科学的名义,由科学家进行操作和演义。
 
第12-3章  伪科学的占星术案例

占星术亦称星命学星相学,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以日月星辰的位置,预测人间的凶吉。

占星术有漫长的历史,不断变换其内容和形式。占星家们认为,某些天体的变化和运动,以及某些天体的组合体,与地上四元素[2]的生灭过程,具有某些特定关系。进而演变成,日月星辰都是某种天神,通过对天神的祈祷,可以使地上的人们,消灾避祸平平安安。近代占星术家们,进一步把人的出生,与黄道十二宫进行对位,而预测人生的命运,并寻找它们之间的数学关系和统计学关系。
但随着日心说的确立和近代科学的兴起,占星术的伪科学面貌,日渐暴露无疑,从而渐渐地衰落下去。

 

    注释:(1)四元素为水、气、土、火;

          (2)在天文学上,以地球为中心,太阳环绕地球所经过的轨迹称为“黄道”。 黄道面包括了除冥王星以外所有行星运转的轨道,也包含了星座,恰好约为30度。范围内各有一个星座,总计为十二个星座,称为“黄道十二宫”。

古代巴比伦把整个黄道圈从春分点开始均分为12段,每段均称为宫,各以其所含黄道带星座之名命名。总称黄道十二宫。后因岁差关系,黄道十二宫与黄道十二星座不再相应。

黄道十二宫(zodiac)一词来自希腊语zodiakos,意思是动物园。在希腊人眼里,星座是由各种不同的动物形成,这也就是十二个星座名称的由来。

 

第13章  何谓“认知科学”?

 

20世纪70年代,世界兴起了认知科学,随后我国科学家也提出了认知科学。科学家们认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在古代是浑然一体。

 

    十六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才逐步与神学和哲学分离。自然科学的地位,逐步提高而达到独立。然而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却又开始逐步地融合。按照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生命、意识及社会的进化来说,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也会最终整合。

 

他们还认为,科学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统一性。虽说交叉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的统一性,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裂,是科学最后的分裂,也是最大的分裂。

 

通过发展认知科学,有可能弥合最后的分裂,这或许是人们对于科学,形成的前瞻性的理解。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认知科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恰恰就是,“人是什么”的问题。反过来也可以说,如果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存在的断层而不被弥合,那么认知科学,也就没有立足之地,更不可能取得成功,那怕是一些成效或成绩。

 

我国的认知科学,又称作思维科学,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脑的认知机制与过程,包括意识、思维、感情,这类高级神经活动。所以认知科学本身就是一门交叉科学:它涉及哲学、心理学、认识论,人类学、语言学、脑神经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还有进化生物学,以及动物行为学等等。归根结底,研究人的意识问题,实际上是要回答,“人是什么?”的难题。

 

第14章  何谓“人体科学”?

 

近年来我国的科学家,尤其是科学大家钱学森先生,提出了前瞻性的人体科学,这是研究人是什么?及人与宇宙环境关系的科学。

他们认为人体结构,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由细胞、组织、器官,及子系统四个层次构成。器官所组成的人体的子系统,包括神经系统等9个子系统[1]。这些子系统在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等生理功能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另外人还与周围的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尤其是与人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人与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一个开放的复杂超巨系统。

人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这个超巨系统。他们还认为研究人体科学,不能局限于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也要研究脑科学等各个方面[2],还要应用电脑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3], 总之研究人和人体科学,必须综合现代科学的诸多方面。

人和人体科学的最终目标是,统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探索人的感觉和思维的过程,研究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的表现,最终寻求“人是什么”的答案。

 

关于“人是什么”,作为宇宙大自然产物的人类,经历了多少万年的物竞天择,才形成作为其一部分的人类。才具有了取决于它的自然属性。 作为不同时代与社会的人类,具有不尽相同的社会属性,人们的思想、意识及思维,取决于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也取决于社会的文化与文明。

 

若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统一为所谓的“大科学”,则意味着“大科学”涵盖思想、文化、文明,以及诸如此类的复杂事物。这是将科学融入文化,也是使现有文化科学化。

 

尽管当代科学技术在加速发展,人们却觉得“大科学”,任重道远而极其难能。虽说人的意识为客观存在,它却与物质实体大不相同。虽说有“我思即我在”之说,思维毕竟是极为复杂的过程。我们连大脑还是一知半解,怎样认识其意识和思维的功能,又如何将潜意识思维加以厘清。研究人体科学或“大科学”,必然是艰苦卓绝的过程,必然是经由多少代人的努力,也必然是功到自然成。

 

[1] 骨骼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与生殖系统。

[2] 可以从脑科学、心理学、仿生学、神经行为学、血液流变学、电磁生物学、生物磁学、航天医学、分子调整医学(波林提出的)等。 

[3] 如电子计算机、电磁波、超声波、红外线、心电图、脑电图等仪器与设备。

 
第15章  何谓“复杂性科学”?
    21世纪的科学,将形成复杂的科学体系,这将是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体系。
在各不同的科学领域,科学家们惊奇的发现:这个世界是演进变化的世界;是相互关联的世界;也是非线性发展的世界;并非是现有科学,可以解释清楚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不仅存在着混沌,也存在着结构和秩序。各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将不断的汇聚他们的新观点,将逐渐地汇聚他们的新发现。
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对于整个大自然,他们将形成全新的认识,形成全新的观念与理念。
    在“复杂性科学”方面,它是如此之新颖,其范围又是如此之广泛,以致没有人确知其含义,也不能予以确切地定义,甚至还根本不知道其边界究竟在哪里。然而诸如此类的未知难题,也许就是“复杂性科学”所具有的全部意义。如果说“复杂性科学”目前所要研究领域,仍然显得模糊不清,那么这正是这项研究,所要试图解答的问题。
    这是一切常规学科范畴无法解答的问题或难题。
 
第16章 尚无答案的诸多难题
    在化石标本的记载中,古代的物种和生态系统,往往保持几百万年的稳定,然而却在地质期的某一瞬间,有大量的生物灭种,或演变为新的物种,这是为什么呢?究竟有什么变故发生?也许恐龙遭到灭绝,是小行星所造成,然而那个时期,并没有这么多的小行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由其他因素所造成。
原始的液态氨基酸,如何在四十亿年前,与其它简单的分子一道,转化为最初的活细胞?我们知道,分子不可能随机地组合,但生命起源学家们,却又津津乐道地说,不发生这样的情形,才是荒谬绝伦的事情。难道生命的起源,竟是一个奇迹使然?抑或是液态氨基酸,有我们至今,尚不知晓的致因? 
为什么单个细胞,在六亿年前开始组合,从而形成水母、海藻、昆虫及其他生物,最后进化到人类这样的多细胞生物?而人类,为什么要耗费那么长的时间, 才组成各种类型的社会?
如果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完全由适者生存的法则决定,那么为什么又会发生一些与人际之间残酷竞争毫不相关的事情?在这个好人经常无法坚持到底的世界中,为什么又有像信任与合作这样的事情?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情形,为什么信任与合作不但存在,而且还会发扬光大和繁荣昌盛?
    我们的肾脏和眼睛,可谓精妙绝伦,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如何解释这些精细复杂的结构?难道我们生命体中,这些令人无法相信的组织和器官,仅仅是随机进化的结果,纯粹是一种偶然!抑或在四十亿年以前,还有达尔文所不了解的因素,发挥作用才真正使然。
生命究竟是什么?难道就是碳水化合物,只不过复杂而特殊。还是某种更微妙的未知之物?人的脑子究竟是什么?难道就是三磅重的团块之物,是普普通通的物质,而毫无特殊之处!那么大脑究竟如何产生诸如思想、情感、思维和意识,这些不可言喻的特征?
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始于一片的混沌。然而从此开始,如像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就受制于某种不屈不挠的力,趋于混乱、解体,
    具有衰败的倾向力。与此同时,它又无处不产生结构和秩序:行星、恒星和银河系,以及植物、动物和大脑等。这又是怎么一回事?是因为永恒趋于混乱的强制力与同样强大的趋于结构秩序的强制力,具有某种相互抗衡。如果是这样的情形,那么这两种力量,如何同时发生作用? 
我们不难发现,所有以上这些问题,具有同一的共同点,同时具有“无人知晓”这个共同的答案。有些问题看上去,似乎根本不是科学问题。一旦进一步研究,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其实有许多共同的东西。比如它们都属于一个系统,即所谓“复杂系统”。许多独立的因素,在许多方面相互作用。如蛋白脂肪与细胞核酸相互产生化学作用,
    从而组成了活细胞;又如由几十亿相互关联的神经细胞,组成人的大脑;由成千上万的人相互依存,组成人类社会。而且每一种“复杂系统”,通过无穷无尽的相互作用,使每个复杂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产生自发的自组织性。
人们在力图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过程中,通过无数个人的买卖行为,无意识地组成某种经济体制的系统。这并非是有人负责,或有意计划下发生的情形。又比如基因,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胚胎中,以一种方式,将自己组合成肝脏细胞;又以另一种方式,将自己组合成肌肉细胞。
飞鸟顺应邻居,无意识地使它们聚集;生物体经常相互适应,而得以发展进化,从而将自己组合成,精巧协调的平衡系统;原子通过相互化合,而达到最小能量状态,从而使自己形成,被称之为分子的结构系统。在所有这些情形中,一组组单个的动因,寻求相互适应,并在自我延续的过程中,或这样或那样地超越自身,从而获得了生命。
这些复杂而有自组织性的系统,可以自我调整。在这种自我调整中,它们并不像地震中滚石那样的情形,仅仅对所发生的事件,做出被动地反应。恰恰相反,它们试图做出积极的反应,将所发生的一切,都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情形。
人类的大脑,经常处于组织和重组之中,它的几十亿个神经细胞,总是处于相互联系过程之中,以便吸取经验;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更好地实现生存与进化过程。
每个具有自组织性与自调整性的复杂系统,都具有某种动力。这种动力,使复杂系统有别于集成电路块和雪花,仅仅只是复杂的物体,复杂系统比物体更具自发性,也更为活跃,更没有秩序。
然而与此同时,这种特殊的动力,对于离奇古怪与无法预测的情形,即被称之为混沌的情形,还相距遥远,大不相同。
第17章 混沌理论与混沌边缘
在近二十年中,“混沌理论”已经动摇了科学的根基,它使人们认识到,极其简单的动力规律,能够导致极其复杂的行为表现,譬如无数细小的碎片所产生的整体美感;或无数翻滚的泡沫所形成的汹涌河流。
然而混沌理论本身,仍然无法解释结构和内聚力,以及复杂性系统自我组织的内聚性。不过复杂性系统却具有能力或功能,把秩序与混沌融入某种特殊的平衡。混沌的平衡点,通常被称为“混沌的边缘”,这是指一个系统中,各种各样的因素从不真正静止在某个状态,但也没有动荡到使之解体的状态。混沌的边缘就是生命有足够的稳定性,用以支撑自己的存在,又有足够的创造性,使自己名副其实,属于生命的处境;在混沌边缘,一直发生复杂的变化和调整。这些共同的特征是如此明显,以致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相信,在一系列顺理成章的科学类推之外,肯定还有更多的东西存在。
第17章  科学研究(“无用之物”)与技术研究(“有用之物”)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撰写过一篇重要文章。他指出,人们在智力与精神上,所从事的活动和工作,表面上似乎是“无用工作”。人们之所以大量从事这类活动和工作,是因为他们能获得,更大的精神满足,而精神满足是一种快乐。探讨这些“无用的满足”所具有的追求与探索,往往达到人们意想不到的结果,甚至梦想不到的有用效果。 
现在人们喋喋不休地重复说:我们的时代是物质主义时代,而在这个物质主义时代,人们更关注物质利益的分配,以及获得利益的世俗机会。因此使不断增多的学子,离开他们的师长父辈,所孜孜不倦从事的研究领域,转向同样重要和紧迫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以及政府问题的研究领域,而我们与这种倾向并无争议。
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世界,是我们感觉唯一能够证实的世界。除非将它改造为更好的世界,即一个更为理想的世界否则无数人将继续安静和忧伤而无惬意,并痛苦地走向他们的坟冢墓地。
现在我们有时纳闷:如果这个世界里,缺乏某些可赋予精神上的重要性,或是“无用之物”的意义,是否能给人们的整个一生,都提供足够的机会或机遇。换句话说,关于“有用之物”的概念,是否已经变得太过狭义,以致不能足以适应人类精神理念,以及自由游荡与变幻莫测的可能境遇。我们可以从科学角度,以及人文主义或精神心理的角度,来看待和考虑这个问题。
注释:“无用之物”是指不能立竿见影的基础科学;“有用之物”是指技术研究。


[1] 法国、瑞士、荷兰、意大利、德国

[2]水、气、土和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