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纤维滤芯:全景再现28万年的辽河文明(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8:32:15
【来源:沈阳晚报】




从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居住的金牛山洞穴,到清代定都“天眷盛京”沈阳,集中展现了28万年漫长而灿烂的辽河文明历史的《辽河文明》大型展览,即将在辽宁省博物馆里奉献给观众。该展览利用了声光电等高科技技术,精心搭建了不同历史时代的场景,从辽宁省各地调集了大量的珍贵文物,筹建了规模空前的全新展览。5月21日,记者来到正在筹建中的《辽河文明》展厅探营,让读者先睹为快。
全景再现辽河历史文明
《辽河文明》展览共分为五大部分:文明曙光、商周北土、华夏统一、契丹史迹、满族崛起。
“文明曙光”部分,分为洞穴岁月、氏族部落、文明曙光三个单元,以金牛山、庙后山、鸽子洞、仙人洞、牛河梁、女神庙与山台、东山嘴等遗址,胡头沟墓葬的考古发掘,以及出土的珍贵文物,再现了旧石器、新石器、新石器晚期远古先民告别蒙昧,走向文明的漫长历程。
“商周北土”部分,分为方国文明、商鼎周彜、青铜短剑、郡县初置四个单元,展示了夏家店、康家屯、高台山、大嘴子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详细介绍了青铜短剑的由来和历史等。
“华夏统一”部分,由秦汉帝国、民族融合、北魏营州、隋唐盛世四个单元组成,搭建了造型精致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姜女石秦汉遗址、三燕龙城、义县万佛堂石窟等历史遗迹,展出了冯素弗墓葬出土文物,介绍了“夫馀”、“挹娄”等各民族的融合过程。
“契丹史迹”部分,分为南北分治、发达物质文明、叶茂台辽墓群与契丹丧葬文化、辽代建筑与佛教艺术。
“满族崛起”部分,由明代女真、赫图阿拉、满蒙联盟、天眷盛京四个单元构成。金牛山,东北最早古人类遗址
金牛山遗址是《辽河文明》展览之首。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傅仁义介绍说,金牛山遗址位于营口市大石桥永安镇西田村一座海拔70米的山丘上。自1974年至今,共进行了10次考古发掘。
抗日战争胜利之前,日本侵略者曾在当地开采镁矿。由于从飞机上俯瞰,这座山丘酷肖牛心,所以取名为“牛心山”。当时,日本地质学家鹿间时夫在当地考察时,曾发现了14种动物化石,但尚未发现古人类化石。鹿间时夫将论文发表在《满蒙地质学报》后,引起学术界轰动。
解放后,“牛心山”改名为“金牛山”,成为当地人的采石场。1972年,辽宁省文物部门进行文物调查时,在金牛山发现了肿骨鹿化石,它的年代与周口店年代相同,距今至少20万年以上,致使考古人员们兴奋异常,在1974年便开始对金牛山进行考古发掘。
考古人员们在洞穴中发现了古人类化石、石制品、用火遗迹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有头骨、脊椎骨、尺骨、髋骨、腕骨、膑骨、手足骨等55块,属一个人体,于是被命名为“金牛山人”。金牛山人正处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阶段,据测定距今已28万年,填补了人类发展历史的空白。
金牛山遗址是继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之后,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最重要的遗址,为古人类学和旧石器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金牛山遗址被列为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科技进展项目”之一。仙人洞,曾为保存水果仓库
在《辽河文明》展览中,仙人洞遗址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人们难以想象,仙人洞曾经是当地人的仓库。
傅仁义研究员介绍说,仙人洞遗址位于海城市东南30公里,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文化内涵最丰富、洞穴保存最完好的古人类遗址之一,距今2至3万年。1979年,傅仁义研究员与鞍山考古部门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仙人洞位于高出海城河约5米的二级台地上,洞穴曲折幽深,十分神秘。由于附近有座娘娘庙,以致当地人们始终对仙人洞虔诚崇拜,致使洞内香火鼎盛。“文革”期间破除“四旧”后,仙人洞便成了仓库。因为洞内冬暖夏凉,十分适宜储存水果。直到1979年考古人员们前来文物调查时,仙人洞仍然被用作仓库。
从1979年起,考古人员们先后对仙人洞进行了4次考古发掘,发现的刮削器和用于狩猎的石球等石器多达近万件,还有形制先进的骨鱼镖、骨矛头、骨针和装饰品,说明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经懂得了缝制,有了美的追求。
仙人洞遗址中发现的3件骨针,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骨针,采用对钻方法钻出针眼,比北京山顶洞人制作的骨针工艺还要先进。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骨制品,均在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胜寺,驮金佛白骆驼选址
在《辽河文明》展览第五部分“满族崛起”第三单元“满蒙联盟”中,沈阳实胜寺成为重要一笔。实胜寺全名“莲花净土实胜寺”,俗名皇寺,坐落于和平区皇寺路北市场内。实胜寺始建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竣工于崇德二年(1637年),是清入关前盛京最大、最有影响的喇嘛寺院。
实胜寺流传着一段故事: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征服蒙古各部,蒙古喇嘛墨尔根用白骆驼载着玛哈噶拉佛金像来盛京向皇太极进献。玛哈噶拉佛又名大黑天,是蒙古各部最信奉的护法神,金像是元世祖时期用千金铸成的。
当白骆驼走到离沈阳城五里时,就卧地不起。皇太极便命令在白骆驼卧倒之处修建一座楼房,专门供奉玛哈噶拉佛金像,又于崇德元年(1636年)建造了实胜寺。皇太极敕建实胜寺,实际上是为了笼络蒙、藏民族,采取的一项政治措施。
现存的实胜寺坐北朝南,由两进院落组成,占地约5500平方米。山门内的天王殿为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殿内供奉四大天王。山门和天王殿之间的东西两侧,分别建有钟、鼓楼。大殿建于高台之上,结构雄伟严谨,殿内供奉释迦牟尼、阿难、迦什、弥勒、无量寿佛、马达桑哇等佛像。大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碑亭,亭内各有一甬石碑,上面分别用满、汉、蒙、藏4种文字,记述了玛哈噶拉金佛的铸造和移至盛京建寺的经过,这就是有名的“四体文碑”。
供奉玛哈噶拉金佛的佛楼在寺院西北角,为歇山式,装饰华丽。玛哈噶拉金佛供奉在楼上;楼下为葬着盛京默儿极喇嘛遗骸的木塔。清皇帝每次来盛京东巡,都要拜谒玛哈噶拉金佛。遗憾的是金佛现已不存。
盛京四塔,威镇盛京四方盛京四塔为清初盛京的标志性建筑,分别位于清初盛京方城外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从目前寺庙遗迹看,“有塔必有寺,有寺未必有塔”,已成规律。所以,盛京四塔分别依附4座寺庙:东塔永光护国寺、西塔延寿护国寺、南塔广慈护国寺、北塔法轮护国寺。
四寺四塔于清太宗崇德八年(1643年)敕建,至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同时建成。四塔均以沈阳故宫太庙为中心点,向东、西、南、北等距辐射,各自“丰足五里”,与沈阳方城八门八关建制一样,均暗合“八卦”玄机。
四塔建筑形式均为砖筑白色实心藏式喇嘛塔,均由基座、塔身、相轮三部分组成,基座均为束腰式须弥座,上立覆钵式塔身,塔身南面有砖雕佛龛,内供神牌。塔身之上为13层相轮,再上为日月、宝珠组成的塔刹。
清初修四塔、四寺,意为同镇四方、社稷永存。如今,除西塔为1998年重建外,其他三塔均已饱经361年的雪雨风霜。本报高级记者邱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