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系统格式挂载硬盘:一、课题背景--数控车技能课程资源与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8:38:15
一、课题背景 xuxiaofeng2010 发表于 2010-11-24 13:27:00

一)数车技能学中的理论课和操作课的关系

数控加工技术专业是我校的一个大专业,每年都会招生5、6个班,数控车技能是该专业的最重专业技能课。其教学主要分二块内容:1.是数控编程理论教学,2.是实训操作教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编程理论是实训操作的前提,只有根据零件图纸编缉出程序,然后输入数控机床,才能加工出零件,如果没有程序,加工零件也就无从谈起。所以编程理论是为数控车实训服务的,数控车实训是在程序编缉理论课基础上开展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学好程序编缉,单单学会数控车操作,将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二)数控车技能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校数控车技能教学主要二步走:第一步是在数控车实训的上一个学期进行理论编程的教学,第二步是在理论编程课学完后的下一个学期进行数控车操作的教学。这样的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带了很多弊端:

1、从教师来说:理论课内容与实践课内容脱节

双师型师资匾乏是实践教学的“软肋”。首先是数量短缺。面对一批批相继涌入、不断增加的学生,可用师资调配不过来,运行艰难,周转不济。其次,实训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不高。为济数量之穷,学校不得己而求其次,人为拔高一些素质较低、学历不高的教师“充实”到教师岗位。就当前高我校数控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看,存在着三个错位。一是知识结构错位,许多教师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热衷与偏好理论教学。二是教学过程错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两拨人、两张皮,往往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不能融合沟通,造成各自为政的教学局面。三是知识传导错位。两种课型被人为割裂与肢解,知识传授陷入怪圈和盲区,造成实践需要的理论知识没讲或少讲,实践不需要的却讲了许多,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

2、从学生来说:只爱动手,不爱上课

由于职校的学生,都是初中升高中时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本身的基础较弱,再加上主观上的一些因素,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对理论知识这一块不感兴趣。另外在课程内容上,很多都是他们不能理解的或者并不实用的,所以对理论学习兴趣较低,课堂效率低下。在数控编程课上,由于对思维能力和数学基础都有较高的要求,很多的学生就打退堂鼓,不愿意花精力去研究,从而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导致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编程的信心,不能达到在实训操作时,所要求的具有编程能力的要求。

3、  从教学内容来说:无科学教本,与地方产业脱节

由于实训课程没有专用的教材,造成数控实训课程内容没有明确目标和培养方向,教学的随意性较大。目前所采用的教材,都是与我校数控实训设备不配套的教材,造成学生即便是理论学生的再好,也没有地方实践。另外,由于没有特色教材,教学内容不能很好的结合地方支柱产业,造成学生的就业适应性能力较差。

目前我们培养数控技术人才的教育模式,虽然在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和现代化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是仍以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为主,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严重存在,难以彰显数控专业的特色,乃至职业教育的特色。正是这些原因使得矛盾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理论教学为实训服务的脱节与实训教学不能有效反应理论教学的矛盾;学校发展迅速与教师成长发展的矛盾;学生重视实训与忽视理论的矛盾;数控专业规模做大与创建数控精品专业的矛盾;数控实训原理性与社会企业产品性的矛盾。

随着我校二期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学校办学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学生人数将达5500人以上,工程的完工将有效解决数控实训场地的不足。根据实训楼的规划设计以及当前实训教学中提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将对数控实训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实训课程的重新整合是提高实训质量的前提

2+1模式的推行,对于中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缩短,比原有少一个学期的课程,使得学生在实训课时的安排上捉襟见衬,为了满足教学任务,只能压缩实训时间,这就造成实训课程课时的严重不足。所以在当前形式下,只有对实训相关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提升实训质量。

实训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就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这样才能提高实训效率,保证实训质量。这就需要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即将原来的理论编程课和实训课,整合成在实训课程中完成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和实训操作考核。这种模式是完全突破了教学的传统模式,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服务实训教学。通过理实一体化,学生的知识在课堂上就加以实践,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都将很好的提升。只有实训课程的整合才能争取更多的实训时间,才能为学生打好基础知识。所以实训课程的整合是提高实训质量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