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社保卡进度查询:16集团军46师136团发展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8:39:07

16集团军46师136团发展史

陆军第16集团军历史沿革

军部驻地:吉林长春

原 代 号:81021部队

著名部队:

 “模范红五团”----步兵第46师第136团

“模范红十二团”、“平江起义第一团”----步兵第46师第139团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模范红九连”----步兵第46师第136团第9连

 “登城第一营”----原步兵第48师第144团第1营

该军的前身是解放战争中的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是在南昌起义、平江起义及湘南暴动和闽西暴动等革命武装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其中原第47师第139团的前身是井冈山红4军32团和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部队,荣获过“模范红十二团”光荣称号。第46师136团的前身是红1军团第2师第5团,在中央苏区反 “围剿”作战中被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模范红五团”荣誉称号。抗日战争中发展成为冀鲁豫军区部队。

1945年10月,冀鲁豫军区部队组成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辖第1、第2和第3旅,司令员杨得志,政委苏振华,习惯称为"杨苏纵队"。第1纵队成立后即从冀鲁豫北上参加平汉战役,改归冀热辽军区指挥,转战热河地区。1946年12月南下回归冀鲁豫军区建制,1947年3月与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合编,组成新的第1纵队,辖第1、第2、第19 和第20旅,杨勇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委,随后参加豫北、鲁西南战役。8月随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参加了宛西、确山、豫东、郑州等战役。在淮海战役中全歼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黄维兵团第18军。

1949年2月19日,第1纵队在河南沈邱地区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归第2野战军第5兵团建制,军长尹先炳,政委王辉球,原第1、第2改为第46第、47师,以豫皖苏军区部队组成第48师,原第20旅改为第18军52师。4月参加渡江战役,8月作为第5兵团先头部队进军大西南,于11月14日解放贵阳。随后又进军四川,参加成都战役。1950年1月回师贵州,执行剿匪任务,至 1951年1月歼匪10余万人。解放战争中,第16军及其前身部队共歼敌21.2万余人。

1951年4月第16军北上河北整训,第48师留在贵州,原第62军186师调入。1952年11月,第186师改归东北军区,原第11军32师(该师为当年太行纵队的主力)归第16军建制,12月第16 军入朝轮战,担负反敌空降和抗登陆的作战任务。朝鲜停战的后,该军于1958年4月最后一批回国,属沈阳军区。1964年8月,该军第46师136团9连被国防部授予“学习毛主席著作模范红九连”荣誉称号。1969年全军重排番号时第32师改称第48师。1976年步兵第46师曾参加唐山抗震救灾。

1985年陆军第16军改编为陆军第16集团军,并编入坦克第4师、炮兵第10师(该师的前身第48军143师是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 1950年12月改为炮兵第21师,装备“卡秋莎”火箭炮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反坦克旅和高炮旅以及守备第10师(1992年撤销)。1998年后,步兵第47师改为吉林省陆军预备役第47师,第139团改属步兵第46师,步兵第48师改为摩步旅,坦克第4师改为装甲第4师。2003年,第23集团军撤消后,其摩步第68旅,第69师转隶16军,炮兵第10师改为军炮兵旅,原军反坦克旅转为吉林省陆军预备役反坦克旅。

解放军陆军第16军1951年2月至1952年12月,为入朝准备阶段。1951年2月上句,军奉中央军委和西南军区的命令,离开贵州,出征北上,随时准备入朝作战。同年5月上旬,部队进至河北辛集地区集结,突击进行了3至4个月的军政训练。部队深入进行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思想教育,广泛开展控诉美帝滔天罪行的活动,激发了广大指战员保家卫国的求战热情。军事训练生龙活虎,干部战士苦练杀敌本领,军事素质进一步提高。这期间,现81101部队、81112部队先后组建了坦克团、炮兵团、师直高炮营、反坦克炮营和步兵团属炮兵营,提高了部队作战能力。8月,抽3千余人组成志愿团,补充到友军入朝参战。这些同志都以早入朝作战为荣,赴朝途中没有一个闹情绪的,友军非常满意。

1951年9月,军主力开赴吉林省柳河、通化地区,确保志愿军主力的侧后安全。同时,现81112部队奉命前出到朝鲜东海岸咸兴刚近的丰阳里,做好抗登陆和反,空降的准备。该部9月24日跨过鸭绿江,经过13天连续行军,准时到达指定地域,在积极搞好构工和备战的同时,与敌机展开斗争,先后击落击伤敌机16架。现81118部队高机排,在40天的对空作战中,以1300发子弹,击落敌击6架,击伤4架,全排无一伤亡,创造了轻型高射武器与现代化敌机作战的典型范例。

1951年11月,军奉命回防辽东半岛,重点防守碧流河口至鸭绿江口海岸及近海岛屿防敌将战火烧到我国东北。1952年11月,现81123部队调归军建制。至此,我军完成了入朝作战的各项准备。

从1952年12月至1953年7月27日,为入朝参战阶段。1952年12月24日,我军部队开始入朝,1953年1月中旬,全部进至朝鲜西海岸之价川、新安州、顾川地区,准备反空降和抗登陆。

1958年2月,我军奉命撤军回国。1958年4月25日,我军所属部队全部回国进至驻地。

1966年11月至1967年8月,军直高炮营参加援越抗美,保卫越南北方的太原钢铁厂。该营在对空作战中,配合兄弟部队,击落美机百余架,击伤28架,圆满完成了任务。

1969年3月,我军奉命组建侦察大队,赴虎林地区,加强珍宝岛方向边防斗争的力量。同时,奉命担负绥芬河方向的边防斗争。11月,陆续返回营区。

1979年2月17日,我军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打响,为了应付东北入境可能出现的不测事件,2月18日,我部奉命开赴黑龙江省,保卫大庆油田。短短3天时间,几万官兵及大量车辆、火炮,全部转入地下,部队迅速完成了临战准备。当年4月,部队奉命撤回营区。

1982年10月,81389部队编入我军建制。到1983年,军的正规化建设取了显著成绩,有9个团达到正规化团的标准,81123部队成为沈阳军区第一个正规化师。

16军各团沿革

136团 24.11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其一部为136团前身)--25年国民革命军4军独立团即叶挺独立团 (其一部为136团前身)--27年初国民革命军25军73团(其一部为136团前身) --27年8月1日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国民革命军第5纵队3支队--滇军16军47师140团3营--工农革命军1师(其一部为136团前身)--工农革命军4军28团3营--后红 4军军长朱德决定将水口山工人编成的红4军特务营和29团剩下的百余人补入3营。在这期间由毕占云带领的桂东起义的126人编为特务营,由张威带领的樟树起义的 150多人编为军独立营--29 1 28团3营与军特务营独立营编为红4军2纵队--30 10 红1军团4军11师--3次反围剿后将闽西组建的红12师撤消合编到11师--32 2 红1军团将11师命名为“铁军”并授予有铁军字样的红旗一面。--33 6藤田整编为红1军团2师5团--33 8 4 授予5团"中国工农红军模范红5团“的光荣称号--35 8 26 将红 6团1 3营编为5团2营--35 9 21 为陕甘支队1纵5大队--长征后恢复红1军团2师5团 --37 8 25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2营--后扩 改编为115师5支队,东进抗日 挺进纵队5支队5团--鲁西军区运河支队5团--教3旅7团--冀鲁豫军区2分区(后称8分区)7团--45 9 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1旅7团--46 3 二野1纵1旅1团--16军46师136 团

137团 45年抗战胜利后由单县基干大队与单虞基干大队合编为冀鲁豫军区3分区14团-- 47 7 冀鲁豫军区独立2旅4团--晋冀鲁豫野战军11纵32旅94团--17军50师148团- --16军46师137团

138团 38年春平汉游击支队--38 9平汉游击支队与主要以地方武装为基础组成的修武,清道两个支队合编为晋东南独立游击支队--40 4 新3旅7团--41 7 教7旅20团-- 45 冀鲁豫军区1纵3旅20团--二野1纵1旅7团--16军46师138团

139团 28 7 22 平江起义中湘军独立5师1团1营为基础发展起来--红5军13师1团--红5军 1纵队--红30团1大队--红4军5纵队--红4军5纵队与红4军6纵队合编为红5军5纵队 --红3军团红8军1纵队--红3军团红8军6师--红5军3师--红4师12团--八路军115师 343旅686团3营--115师独立1团--鲁西独立旅1团--343旅黄河支队1团--115师教4 旅10团--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2旅10团--46 3 以10团为基础编入1分区3团改编为2旅 4团--16军47师139团

 

140团 45年8月组成冀鲁豫军区11分区12团辖1 2营 特务连。1营由原嘉祥支队1 2 3连 编成。2营由巨野大队2个连,成武大队1个连编成。金乡独立营(原金曹大队) 改编为冀鲁豫军区11分区特务营,同年10月编为团3营。--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2 旅12团--46 3 18 与热河独立团(欠3营)编为2旅5团--16军47师140团

 

141团 东北军53军130师691团在吕正操率领下改称人民自卫军(其一部为141团前身)-- 冀中军区3纵7支队下辖19 20 21大队,其中19大队即21团前身--19大队奉命与21 大队一部合编为21团仍属冀中军区1分区--44 8冀鲁豫军区4分区(后改称9分区) 16团--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2旅16团--46 10 16团与热河独立团3营合编为1纵2旅8 团--16军47师141团

 

142团 汪乃贵支队--385旅独立支队--新385旅独立2团--新385旅14团--太行军区3支队 14团--晋冀鲁豫野战军3纵8旅22团--11军32师94团--16军48师142团

 

143团 八路军129师特务营--39 5 与晋豫边警卫营合编为129师特务团--40 6 改编为 太行军区5分区34团--太行军区4支队34团--晋冀鲁豫野战军3纵8旅23团--11军 32师95团--16军48师143团

 

144团 38 4 28 晋豫游击支队--新10旅30团--太行军区2分区30团--太行军区2支队30 团--晋冀鲁豫野战军3纵8旅24团--11军32师96团--16军48师144团

摩步第136团

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36团,前身为红军时期著名的“模范红五团”。其最早的前身可追溯到南昌起义军余部井冈山红四军28团3营,秋收起义军余部红31团1、2营。

1929年3月,红四军整编,红28团3营与军部特务营、独立营改编为第2纵队,红31团改编为第3纵队。1930年6月,红四军2纵队改称红4军第11师,第三纵队7、8支队改编为红12军第34师,另将红四军1纵队教导队与闽西地方红军第2路改编为红四军12师。1931年9月,红四军11、12师合并为红四军第11师,红12军34师编为红四军12师。1932年12月底,红一方面军整编,取消红四军及12师建制和番号,红12师部队编入红10、11师。1933年6月,红11师缩编为红1军团2师5团。1933年“八一”建军节,红一方面军在荇田召开运动大会,红5团夺得军政文体全优和总成绩第一,被中革军委授予“模范团”称号。

1934年10月16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5团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随师担任全军左路前卫。1935年1月7日,红5团最先进占遵义城。

1935年8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班佑,撤销红6团建制,其第三营并入红5团。9月18日,红5团在哈达铺改编为红军陕甘支队第5大队。

1935年11月3日,重建红1军团红2师,第5大队恢复2师5团番号。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25日,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1军团2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红5团编为685团2营,下辖第5、6、7、8连。9月25日,参加平型关伏击战,2营5连荣获“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光荣称号。10月23日,2营6连随聂荣臻留五台山地区,后来编入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11月,2营参加广阳伏击战。1938年4月下旬,由343旅副旅长周建屏率领挺进敌后河北井泾以北,平山以西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了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7月初,685团2营从平山地区奉调冀南,与1营4连补充地方武装扩编为第5支队,归八路军总部指挥。8月挥师东进,开辟冀鲁边抗日根据地。1938年10月改编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5支队第5团,1940年4月,第5支队与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合编为343旅兼鲁西军区运河支队,第5团番号不变。10月下旬,343旅运河支队撤销建制及番号,所辖5、6团与晋西独立支队2团改编成立115师教导3旅兼鲁西军区,5团改编为教3旅7团。1941年1月8日,7团在兄弟部队配合下,采取围点打援、设伏围歼战法,在山东郓城潘溪渡、碱场店、侯楼等村沿街两侧设伏,歼灭敌军550余人,击毙日军大佐以下150余人,缴获枪支一批、九二步兵炮一门,创造了鲁西战场全歼日军的模范战例。

1941年7月1日,教导3旅划归八路军第2纵队建制。1942年12月,教导3旅取消番号,旅部及7、8团与第2军分区合并,仍称冀鲁豫军区第2军分区。1944年5月11日,冀南区与冀鲁豫区合并为扩大的冀鲁豫区,将原2、3军分区合并改为第8军分区,7团归8分区指挥。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下旬,晋冀鲁豫军区成立第1纵队,由冀鲁豫军区8分区机关和主力部队(第7、6、4团)组建为第1旅,7团改为1旅1团。1947年6月31日,1团随纵队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越过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第1旅第1团。

1949年2月,全军统一编制和部队番号,第1旅1团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第46师第136团。

解放战争时期,作为杨苏纵队的第一主力团,136团参加了平汉、巨(野)金(乡)渔(台)、鲁西南、高山铺、淮海、渡江、进军大西南等战役战斗,战功卓著。

1953年1月136团随军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8年4月撤军回国。1964年7月24日,该团9连(原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被国防部授予“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模范红九连”称号.

1985年7月,在全军精简整编中,136团改编为陆军第16集团军46师136团。

步兵第136团现有5个红军连(1,3,5,6,9连)。

军区管辖范围:

辽宁、吉林、黑龙江 俄罗斯、朝鲜

3个集团军,1个A类部队(39军),1个重装集团军。由于中苏关系的长期紧张,沈阳军区所属部队普遍装备较好,作战威猛。虽然中苏关系早已冰释,98年以来也先后撤掉了64、23两个集团军,但雄风犹在。有“常胜军”之称的第39重装集团军与38军实力在伯仲之间。只是有“旋风纵队”美誉的第40军与第27军相比实力稍逊,第16集团军与第65集团军相比也不占上风,因此,总体实力排在北京军区之后,名列第2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集团军

第16集团军的军部位于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原代号为81021部队,隶属沈阳军区,是1985年由第16军改编的。辖46,47,48共计3个步兵师,并编入坦克第4师、炮兵第10师(该师的前身是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1950年12月改为炮兵第21师,是我军第一批组建的火箭炮兵师。装备“卡秋莎”火箭炮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令敌闻风丧胆)、反坦克旅和高炮旅以及守备第10师(后撤销)。1998年后,步兵第47师改为吉林省陆军预备役师,第139团改属步兵第46师,步兵第48师改为摩步旅,坦克第4师改为装甲师。现任军长关凯,政委陈国令。

在1988年以后的新上将中,中央军委委员,总政常务副主任徐才厚在1985-1992年间在该集团军历任政治部主任,政委。1995年7月起就担任副总参谋长的隗福临是在16军成长起来的,他在1982-1985年间担任过47师师长和16军参谋长。另外原广州军区司令员和国防大学校长朱敦法也是16军出身的,他当过136团团长,46师,47师师长,16军参谋长,副军长。原南京军区政委方祖歧曾于1988-1990年任该集团军政委。

该集团军所属荣誉单位有:

模范红五团--步兵第46师第136团;

模范红十二团,平江起义第一团--步兵第46师第139团;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模范红九连--步兵第46师第136团第9连;

登城第一营--原步兵第48师第144团第1营;

16军的前身是解放战争中的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是在南昌起义、平江起义及湘南暴动和闽西暴动等革命武装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抗日战争中发展成为冀鲁豫军区部队。1945年10月,冀鲁豫军区部队组成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辖第1、第2和第3旅,司令员杨得志,政委苏振华,副司令兼参谋长曾思玉。惯称“杨苏纵队”。第1纵队成立后即从冀鲁豫北上参加平汉战役,改归冀热辽军区指挥,转战热河地区。1946年12月南下回归冀鲁豫军区建制,1947年3月与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合编,组成新的第1纵队,辖第1、第2、第19和第20旅,杨勇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委,随后参加豫北、鲁西南战役。8月随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参加了宛西、确山、豫东、郑州等战役。在淮海战役中全歼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黄维兵团第18军。1949年2月19日,第1纵队在河南沈邱地区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归第2野战军第5兵团建制,军长尹先炳,政委王辉球,原第1、第2旅改为第46第、47师,以豫皖苏军区部队组成第48师,原第20旅改为第18军52师(即今天的13军149师)。4月参加渡江战役,8月作为第5兵团先头部队进军大西南,于11月14日解放贵阳。随后又进军四川,参加成都战役。1950年1月回师贵州,执行剿匪任务,至1951年1月歼匪10余万人。解放战争中,第16军及其前身部队共歼敌21.2万余人。

1951年4月第16军北上河北整训,第48师及部份部队继续留在贵州剿匪,原第62军186师调入。其中留在贵州的两个步兵团后来组建为49师,1969年编入新成立的11军,番号改为31师,1985年调归14军。1952年11月,第186师改归东北军区,后全部补充上甘岭战役中基本上打光的15军45师。原第11军32师归第16军建制,12月第16军入朝轮战,担负反敌空降和抗登陆的作战任务。朝鲜停战后,该军于1958年4月回国,属沈阳军区。1969年全军重排番号时第32师改称第48师。1976年步兵第46师曾参加唐山抗震救灾。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集团军

第39集团军驻守辽宁省,原代号为81043部队,隶属沈阳军区,是1984年由陆军第39军改编而成的机械化集团军(1982年9月,39军与38军在全军首先开始进行编组合成集团军的试点),其中步兵第116师改编为机械化步兵师,此外还有115,117师,并编入坦克第3师、炮兵旅(原炮兵第7师)和高炮旅,并继第38集团军之后于1988年3月第二个组建陆军集团军直升机大队。1989年5月集团军奉命进京执行戒严任务。

90年代中期以后,原属第39集团军的步兵第117师于1996年改为武警机动师。1998年后,坦克第6师与高炮旅分别改编为装甲师和防空旅,直升机大队扩编为陆航团。原属第64集团军的步兵第190师改属第39集团军建制。步兵第190师系1955年接受原驻大连苏军摩步第7师装备,并曾改称陆军第1机械化师,是我军第一个机械化(摩步)师。现任军长阎丰。

原副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院长徐惠滋曾于1983-1985年任该军军长。此外1985-1990年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的赵先顺,曾于1987-1993年任沈阳军区政委的宋克达都出自该军。曾担任过沈阳军区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和军事科学院院长的刘精松出自190师。

该集团军所属荣誉单位:

红军师--步兵第116师(344旅);

红军团--步兵第115师第343团、步兵第116师第347团;

道峰山营--步兵第190师第569团第3营;

神枪手四连--步兵第116师第348团第4连;

钢铁七连--步兵第116师第347团第7连;

该集团军前身是红25军1935年9月长征到达陕北后与陕北红26、27军军组成红15军团。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344旅。1939年9月扩编为八路军第2纵队。1940年6月后开赴苏北,与新四军第6支队等合并,先后改称八路军第4、第5纵队。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重建新四军,第5纵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1945年11月第3师开赴东北,1945年9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司令员刘震,政委吴法宪,下辖第4(原第8旅)、第5(原第10旅,即第344旅)、第6师(原独立旅)。1948年11月改编为解放军第39军,军长刘震,政委吴信泉,下辖第115、第116、第117师。

 

抗战胜利后,新四军第3师3.7万人千里进军东北,占当时出关我军1/3。第2纵队在整个解放战争中表现出色,参加了“三下江南”,秋季,冬季,夏季攻势。在辽沈战役中参加锦州战役,第6师首先攻克外围重点义县。在锦州总攻中,该纵队迅速突破城垣,第5师15团战士梁士舍身炸碉堡,为部队开辟了胜利的道路。战后锦州人民将烈士牺牲的街道改名为“士英街”。在天津战役中,4师率先攻破坚固的城防进入市区。据第4野战军司令部1950年编写的《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记载,第2纵队5师是东北解放军12个纵队36个师中表现和成绩最突出的。解放战争中第39军共歼敌19.6万余人。

朝鲜战争爆发后,第39军于1950年10月随13兵团首批入朝参战。在第一次战役中,第39军在云山战斗中重创美开国元勋师骑1师,歼敌2000余人,创中美现代陆军首次交锋的胜利,并缴获飞机4架。第二次战役中,第39军通过战场喊话,使美25师24团一个黑人工兵连全连115人集体战场投降,从此美军改变了自独立以来的一贯传统,不敢再按肤色编队。第116师进而于12月4日和1951年1月5日先后解放平壤、汉城。第39军在3年中共歼敌4万余人。

1953年5月第39军自朝鲜回国,长期驻守辽东半岛。1964年的全军“大比武”运动中,该军第116师第348团4连被国防部授予“神枪手四连”荣誉称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集团军

第40集团军的军部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原代号为81054部队,隶属沈阳军区,是1985年由陆军第40军改编的,辖118,119,120三个步兵师,并编入坦克第5师、炮兵旅(原炮兵第11师缩编)和高炮旅。1989年5月,该集团军一部进入北京执行戒严任务。90年代中期以后,步兵第120师于1996年改为武警机动师。1998年后,第40集团军全军旅团化。步兵第118、第119师则改为摩步旅,坦克第5师改编为装甲旅。现任军长王国生。

曾经担任过沈阳军区政委和北京军区政委的刘振华出自40军,曾任118师师长,40军政委。此外1985-1992年曾任广州军区政委的张仲先也出自该军。

该集团军所属荣誉单位有:

铁拳团--原步兵第118师第352团;

渡海先锋营--原步兵第118师第352团第1营;

40军是在解放战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一支劲旅。前身是鲁中军区和冀热辽军区部队。抗日战争胜利后,由鲁中军区部队组成的山东军区第3师和警备第3旅迅速挺进东北沈阳、鞍山地区,同时冀察热辽军区进入东北的部队也发展为第21、第23、第24旅。1946年1月,山东军区第3师、警3旅与第21旅、第23旅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司令员程世才,政委罗舜初,下辖第7(原第3师)、第8(原第21旅)、第9旅(原警3旅和第23旅)。随后曾克林,韩先楚先后任司令员,1948年11月改编为解放军第40军,军长韩先楚,政委罗舜初,下辖第118、第119、第120师。

解放战争中,该部参加了三保本溪,四保临江作战,赢得“旋风部队”的美誉。1947年9月毛泽东主席亲自修改和批转了该纵队开展诉苦教育的经验报告,由此在全军掀起了以诉苦和“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中心的“新式整军运动”,有力提高了我军的战斗力。在辽沈战役的锦州攻坚战中,第7师20团以顽强的精神拿下了城防要塞配水池,尔后第19团和第8师23团首先突破锦州城墙。在辽西会战中,第21团、第19团1营和7师炮兵营在胡家窝棚歼灭廖耀湘兵团前进指挥所,为全歼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二的新1军、新6军做出了贡献。1950年4月第40军又参加了解放海南岛的战役,第118师是解放海口的主力部队,第352团1营被授予“渡海先锋营”荣誉称号。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第40军挥师北上,首批入朝参战,10月25日晨,第118师遭遇窜入温井向北镇进犯韩军第6师的一个加强步兵营,当该敌进至两水洞地区时,第118师突然发起攻击,经1小时激战,全歼敌人,并乘胜攻占温井,揭开了志愿军入朝参战的序幕。这一天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在第四次战役中,该军在春川以南、金化以北地区顽强抗击了敌军3个师又一个旅的进攻,其中第120师360团1连副班长曹庆功、358团3连班长王学凤和副班长刘维汉等在子弹打光后与敌同归于尽,均被追记一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1953年7月40军从朝鲜回国后长期驻守辽宁锦州。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该军步兵第120师紧急开赴抗震救灾第一线,第358团1连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模范连”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