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可以查汽车档案: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二编 寓言故事(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3:36:04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二编  寓言故事(五)

狡猾的鳝鱼

很久以前,有的动物还没有定居下来。一天,它们聚集在一起来商议。商议了很久,没有商议出个好办法。还是蛇想出个主意说:

“鱼喜欢水,那就让鱼住在水里,我和青蛙住在陆地上的草丛和水洞里,大家看看好不好?”

蛇提出来的主意,大家听了都满意。从此,鱼就安家在水里,蛇和青蛙就安家在草丛中和水洞里。

鱼、蛇和青蛙定居了,大家生活得很美好。

有一条鳝鱼,没有参加最初的商议,它独自一个住在水里,又想独自一个住在陆地上。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坏主意。

一天,鳝鱼跑到鱼的家里,亲亲热热地对鱼说:“鱼大哥,我们都是一个祖先的后代,不信你们看看,我的尾巴和你们的尾巴一模一样,咱们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们可不要对我见外了。

鱼听了,就热情地来招待鳝鱼。

鳝鱼又对鱼说:“鱼大哥,我听说蛇很坏,它霸占着绿绿的草丛不算,青蛙霸占着水洞,我们要想个办法把蛇除掉才好。”

鱼听了,没说什么。

鳝鱼又说:“鱼大哥,这件事请你们放心,由我一个去想办法对付好了。”

一天,鳝鱼又跑到蛇的家里,热热乎乎地对蛇说:“蛇大哥,我们都是一个祖先的后代,不信你们看,我的头和你的头一模一样,咱们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们可不要对我见外了。”

蛇听了,就热情地来招待鳝鱼。

鳝鱼又对蛇说:“蛇大哥,我听说鱼坏极了,最初商议的它们住在水里,现在它们后悔了,说是它们鱼多,要把我们赶走,由它们来盘踞这绿绿的草地。”  蛇听了,有点半信半疑,没说什么。

鳝鱼又说:“蛇大哥,这件事情你们放心,由我一个去想办法对付好了。”

鳝鱼挑拨来,挑拨去,这套把戏,慢慢地被青蛙看破了。青蛙忙着把鱼和蛇请来,对它们说:“鳝鱼是狡猾的,它见了蛇就摇头,见了鱼就摆尾,我们可不能上它的当啊!”

鱼和蛇一听,都明白过来,还和大家一起把狡猾的鳝鱼赶跑了。

鳝鱼不能居住在陆地上,也不能居住在水里,它不敢再跟鱼和蛇见面,就只好躲藏在稻田地里的泥巴下面。

哲理点拨

鳝鱼在这里是一个挑拨者的角色,见风使舵,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可谓反映灵敏。但是当计谋被戳穿之后,鱼和蛇都不容它,最终的下场只能是可怜地躲藏在稻田地里的泥巴下面。这就是挑拨者的下场,无地自容。

挑拨是一种虚伪、可耻的低级行为,是我们所拒绝的。社会在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定位和要求,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整天游离于别人的事务之中,说说张三的缺点,道道李四的不是,哪里还有时间管自己的事情?当张三和李四走在了一起,受害最深的莫过于挑拔离间者了。

自我的灾祸

一天,有个商人把一头累得不能再走的驴,扔到了途中。一峰心地善良的骆驼看见倒在地上奄奄一息的驴,非常同情,就走到跟前说道:“起来,朋友。看样子你好像遭遇了巨大的不幸,受了什么委屈。那边有一片非常好的草地,我带你过去。到那里,你吃上几天的草,应该就没事了。”

“骆驼大哥啊,我走不动啊。”驴有气无力地说道,“看来,我快要死了啊。我该怎么办呢?”

骆驼听后,非常伤心,很可怜驴,心中思量着怎么办。想了一会儿,最后,骆驼说:“我背你过去。”说着就卧在驴的旁边。

驴十分困难地挣扎着爬到了骆驼的背上。骆驼费了很大的劲,走了很长的路,才把驴背到了一个水草丰裕的地方。驴在草地上吃了几天的嫩草,就完全康复了。过了不久,驴就长得肥肥的、壮壮的,能够到处跳来跳去,叫个不停。

骆驼看到这种情况,就劝驴说:“朋友,不要乱叫好吗?”

驴很不高兴地说:“为什么啊?谁规定不能叫啊?”

骆驼说:“这里过往的商客很多,你一叫,它们听见就会过来的。”

驴根本不听骆驼的劝告,从早到晚不停地乱叫。

骆驼看见驴这个样子,生气地说:“你怎么又乱叫,你再乱叫,就请你离开这里。”

驴嬉笑地说:“朋友,我现在吃饱了不唱歌干什么呢?”说完,又用更高的声音叫了起来。

正如骆驼所说的那样,一个路过的商人听到驴的叫声之后,走到草地里把驴和骆驼都捉去了。让它们驮上很重的货物赶路。路上,骆驼责怪驴说:“都是你把我害成这个样子的。若是听了我的话,哪会有这样的事情。”

“你少叨叨!”驴瞪着眼睛说,“你要是再叨叨,我就让你把我身上的货也驮上!

走了一会儿,驴突然像跌倒似地躺在了路上,无论商人怎么弄也不起来。后来,商人没办法了,只好把驴背上的货物卸了下来,放在骆驼身上。这时,驴才站起来,随着商队走去。这一下,骆驼更加恼怒了,大声骂起驴来。

“你别骂。”驴笑着说,“你要再骂,我要让你连我都驮了。”

骆驼气得要命,说道:“没良心的,什么都能做出来。”

走了没多久,驴又躺在了路上。商人想尽所有的办法也没有把驴弄起来,把驴扔下吧,商人又舍不得,只好把驴放在骆驼的背上,让骆驼驮着驴。这一次气得骆驼全身都发起抖来,它用颤抖的声音说道:“这就是给你这种没有良心的东

西行好,所得到的报答。”

哲理点拨

有句谚语说的是“自找的灾祸,到那里躲避”,反映的正是骆驼的境遇。骆驼救了驴,反倒受驴欺负,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恩将仇报。

现实生活中确实存有这样的人,他们总是与友为敌,眼光狭隘,自私自利,采用打击报复等手段伤害对自己友好的人,对于这些人,需要社会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感化他们,但是如果感化没有效果的话,我们就应该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不可让他们太猖狂。

野猪的经验

有一只老野猪跑进地里去偷吃玉米,被一个老猎人用枪击中了前腿。老野猪拖着一条被打伤的腿拼命地跑回家去,对两只小野猪反复强调说:“太危险了!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是头一次被人打伤了腿。要不是跑得快,连命也要丢掉的。孩子们,你们千万要记住:今后要是遇到长胡子的人,一定要远远地躲开,千万不可大意啊!”

两只小野猪答道:“妈妈,你放心。我们一定会记住你说的话的。”

老野猪在洞里养伤,不能为两只小野猪找食物。于是,大一点的野猪就自告奋勇地为妈妈和弟弟出去找食物。这只小野猪来到玉米地里,忽然看见玉米地里有一个人。它又往前走了几步,发现这个人没有胡子,只是头上系了一个红头巾,就放心大胆地吃起玉米来。这时,那个系着红头巾的人端起枪“砰”的一声打中了野猪的后腿。这只小野猪仓皇地逃回家了,对妈妈和弟弟说道:“妈妈,可不得了,我也差点丢了命。妈妈,不光是长胡子的人开枪打我们,系红头巾的人也会开枪打我们的。小弟弟,你以后遇到这两种人,可要远远躲开啊!”

最小的野猪听了哥哥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又过了一天,老野猪和大一点的野猪在家里养伤,最小的野猪只好出去为妈妈和哥哥找食物。临走时,老野猪和大一点的野猪再三叮嘱最小的野猪,千万要当心长胡子和系红头巾的人。最小的野猪说:“我一定记住。你们放心吧!”

最小的野猪也到玉米地里了。它在偷吃玉米之前,先在玉米地四周到处看了一下。看到没有长胡子和系红头巾的人,就放心大胆地吃起玉米来。这时,一个戴着白毡帽的小伙子端起猎枪“砰”的一声,打中了最小的野猪的耳朵。最小的野猪没命地逃回了家。对妈妈和哥哥说道:“不!不!你们说得都不对,只有戴

着白毡帽的人才开枪打我们。要不是我偏了偏头,早就被打死了。你们看,我的耳朵现在还流着血呢!”

老野猪这才恍然大悟地对孩子们说道:“孩子们,咱们都错了。不管是长胡子的还是没有长胡子的,系红头巾的还是戴白毡帽的,今后只要看见拿枪的人,咱们就跑。”

哲理点拨

盲人摸象中,几位盲人根据局部的感觉来断定对大象的整体印象,不同的人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可惜的是它们得到的结论都只是大象某一部位的具体描述,都没有准确说出大象是什么样子的。同样道理,老野猪的故事,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其根本都在于没有分析现象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只看到了事物的一方面,而没有进行全面、系统地思考。这一点是我们在思考时必须引以为鉴的。

当我们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存在疑惑时,不要说风就是风,说雨就是雨,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抓住问题的本质,从现象背后推导出真理,正确地理解事物,做出选择。

狮子和狐狸

从前,有一只狮子年纪很大很大,腿脚也不如从前灵活了,力气也没有原来那样大了。它外出捕捉小动物吃,常常是空手而归。饥一顿饱一顿,不如原来那样气派和威风。

这一天,它从清晨出去,到黄昏归来,又是两手空空,连只小动物的毛都没有沾一口,显得非常沮丧。它坐在洞前,望着暮色苍茫的天际,苦苦地思索着。 “看来,我确实老了。不能再凭力气获得食物了,我应该凭心计行事才是……”

狮子凭什么使心计呢?

从第二天起,狮子就在洞里再也没有出来,它躺在地上装病。

“老狮子病了,老狮子病了。”

消息一时间传遍了整个森林。

小兔子听说老狮子病了,便来到山洞里看望。

狮子在洞里说:“小兔子,请进来吧。”

小兔子进了洞,蹲在老狮子的眼前。

老狮子闭着眼睛,呻吟不止:“我老了,病了,恐怕活不了多久,咱们握握手吧。”

小兔子心真软,看到老狮子这个样子,听到老狮子这样说话,它流着眼泪,就把自己的手伸给了老狮子。

老狮子猛地抓住小兔子的手,突然睁开了眼睛,恶狠狠地大声说:“小兔子,我今天还没有吃饭呢,先把你吃掉吧!”

就这样,小兔子被老狮子吃掉了。山洞里只留下了小兔子的碎骨。

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了。

洞里,小动物的碎骨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

又是一天,狐狸来了!

狐狸只是远远地站在山洞外,热情地问候着老狮子的情况:“大王听说您病了,我特地过来看望您,这几天好些了吗?”

“不好,很不好啊!”狮子在山洞里面呻吟着说,“你怎么不进来呢?快进来吧!”

狐狸诡秘地笑了,它说:“假如不是我发现进去的足迹多,而出来的一个也没有,我也会进洞的。”

哲理点拨

面对狡猾的狮子,其他的动物都因为大意而沦为狮子的口中之物,而狡猾的狐狸耍起了聪明,派上了用场,它抓住足迹这一线索,看穿了狮子的阴谋,终于幸免于难。看来树立危机意识、掌握识别诡计的方法和技巧还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是复杂多变的,我们一定要操持清醒的头脑,辨别真伪,透过表面看本质,这样才会识破诡计,保护自己,化险为夷。否则,便会受骗上当,落入别人的圈套,甚至引祸上身。

熟能生巧

树林里,黑鸦鸦的一堆人,正围着一个射箭手。

“咻!咻!咻!”只听连着三箭,都正中靶心,人群里爆出一阵惊叹声。

“真是厉害!”

“简直是天下无双。”

听到众人的喝彩声,射箭手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

这个射箭的人,名教陈尧咨,是宋朝年代的人,箭射得又快又准,总会引来一大群人的围观。

这时,有个卖油翁挑着油担子从这里经过,听到一群人连连拍手叫好,于是,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就停下来看是怎么回事。

陈尧咨接着就放了几箭,每只箭都像被施了魔法一般,直奔靶心而去。掌声又响了起来,可是卖油翁却没有跟着鼓掌,只是点点头,附带着笑了几下。

他得意地看着众人,发觉卖油翁并没有对他的箭术报以喝彩,心里很不舒服,便走到卖油翁面前,趾高气扬地说:“老头,你懂射箭吗?”

“哈哈,我只懂卖油,对箭术一窍不通。”

“噢!那么像我这种箭无空发的人,你一定是第一次看到吧?”

“这不算什么,只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卖油翁面无表情地说。

陈尧咨被泼了一盆冷水,非常生气,指着卖油翁的鼻子说:“你这老头不过是个外行,凭什么批评我的箭术?”

卖油翁笑笑说:“我虽然不会射箭,但倒是有一点小小的技艺,平常人可能还见不到呢!”

说完,卖油翁便拿出一只葫芦和一枚铜钱,并把铜钱摆在葫芦嘴上,然后舀了一勺油,对着铜钱上的小洞,并把油倒进葫芦里。众人不知卖油翁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都聚精会神地看着。只见一道细得像线一般的油柱,轻轻滑落进葫芦里。

老人倒完后,说:“现在,我把油倒完了,可是这铜钱上却连一滴油也没沾上。”

一个年轻人抢先跑上前去拿起铜钱,摸了又摸,看了又看。

“真的一滴油也没有沾上啊!”

众人发出赞叹声,老人只谦虚地说:“没什么,只不过熟能生巧罢了。”

陈尧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说不出一句话来。

从此之后,他收敛了自己的傲气,更加勤奋练习,最终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神箭手,而且他变得非常谦虚,也不敢那么狂妄了。

哲理点拨

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谓的状元,并不简简单单指该人有专长,精通和擅长某一技能,关键在于此人能否持之以恒,虚心学习并不断发展自己的专长。态度决定一切。射箭手和卖油翁,只不过是职业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卖油翁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的虚心和熟练。

一回生,二回熟。我们学习和掌握一切知识和技术,关键在于勤学多练,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高标准,严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熟能生巧,达到高超的地步。

观鱼而自省

一个渔夫,在一个很大很大的池塘里放养了很多的鱼苗。这些鱼苗一天天长大,到了成熟可以上市的时候,渔夫便每天来鱼塘撒网捕鱼,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

一天,渔夫又来到鱼塘边捕鱼。他整理好渔网,把网沉入水底,坐在池边一边抽烟,一边耐心地等候鱼进网。

过了一会儿,渔夫准备起网了,他先把两边的网绳收拢好,然后慢慢地提起网来,渔网的绳边要高出一些在水面上,免得网里的鱼漏出来。

渔夫把渔网的网口越收越小,网里的鱼受到惊吓,在网里惊惶失措地又是蹦,又是跳。

渔夫看着网边的鱼不住地跳动着,蹦起好高,有的鱼拼足了劲儿蹦了出去,有的鱼却无论如何也蹦不出去,更有倒霉的鱼竟从网的外边蹦进网里了。

渔夫看着看着,忽然想到这鱼岂不如同人类一样,有着不可预测的命运。比如那些拼足了劲儿蹦出去的鱼,它会怎么想呢?也许它会想:谢天谢地,我总算逃出来了,否则,也许很快会命在旦夕的。

而那些没有蹦出来的鱼会怎么想呢?也许在抱怨自己命运不好呢。

最残酷的是那些从网的外边蹦进网里的鱼,一定在哭泣:“我为什么这么傻,为什么要遇到事情就慌手慌脚,结果自投罗网?谁都不能怨,只能怪自己太笨。”

渔夫一边想,一边竟然忘记了手里的网,因为他想到了自己,自己从来没想过那种种情况下的鱼是怎么样的心态,在它的眼里,网里网外的鱼早晚统统都要被捕上来,被卖掉。

渔夫忽然想到,如果鱼知道了人是这样想的该多绝望啊!也许它们再也不想蹦来蹦去,因为等待它们的是同样的命运啊!

渔夫由此又想到人,短暂的人生,有的人不去好好享受生活,为了争夺功名利禄弄得身心交瘁,真是不值啊!

哲理点拨

功名利禄,是许多人追逐的目标,并往往因此而耽误了许多本可以轻松生活的光阴,使得向上的雄心受到了玷污,这些都是需要人们以恬淡的心境去对待的。

渔夫观鱼而自省,联系到人的行为,很有启发意义。人在社会上生活,如同鱼在池塘里活着是一样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态度,有些人正是缺乏鱼的拼搏精神,短暂的人生,不去好好享受生活,创造生活,而是为了争夺功名利禄而忙碌,在忙碌中把自己也给弄丢了,连鱼也不如,难道不可悲吗?

老鼠嫁女

老鼠姑娘长的真美,她父母决心要把她嫁给世界上本领最高强的人。于是他们出发去找这样一位新郎。

他们先到太阳那里,太阳光芒四射,照耀着神州大地。于是他们就请求太阳说:“啊,明亮的太阳,请娶我们美丽的女儿吧。”

太阳一口答应了。可老鼠姑娘的父母有些怀疑地问:“不过,你是世界上最有本领的吗?”

太阳摇了摇头,说:“不,雨比我本领大着呢,一下雨我就被它赶出天空了。”

“对不起,”老鼠姑娘的父母说着转身就走,“我们可要把我们的女儿嫁给最有本事的人呢!”

他们千里迢迢找到了雨,倾盆的大雨注满了江河,灌溉了万亩良田,在大雨面前太阳躲进了云里。

“啊,瓢泼的大雨,请娶我们美丽的女儿吧!”

雨也一口答应了,但雨说风比他还要厉害,因为雨云总是被风吹散了的。一听这么说,老鼠姑娘的父母又谢绝了雨,踏上了漫漫寻风之路。

终于,他们找到了威力无比的狂风,狂风刮起了漫天的灰尘,吹散了空气中的云和雨,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同样,狂风也愿意娶美丽的老鼠姑娘,但是他承认他不是最有本领的,因为无论他怎么吹,他永远也吹不掉挡住他去路的那座小山。狂风说那座小山实在是太厉害了!

告别了狂风,老鼠姑娘的父母又满心希望来到小山身边,希望能够把自己美丽的女儿嫁给坚定不移的小山。小山告诉他们,自己并不是最厉害的,公牛比他更有力量,因为公牛每天黄昏来到小山旁磨他的角,一次又一次的磨来磨去,小山的土被他们磨掉了一块又一块。

于是他们又去找公牛,公牛很惭愧,说他也不是最有本领的,因为他听从绳子的指挥,赶牛人用绳子栓住他们,牵引着他们或左或右的转动,让他们向左他们就必须向左,让他们向右他们就必须向右,没有选择的余地。

紧接着他们就去找牵牛用的绳子,绳子一听要娶美丽的鼠姑娘非常高兴,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还有比自己更有能力的,那就是住在牛棚里的老鼠,因为老鼠每天夜里都来啃绳子,绳子的命运掌握在老鼠嘴中。

找了一圈,最后老鼠父母又找了回来,不得不感慨还是老鼠适合自己的女儿,最终牛棚里的老鼠当选为新郎了。

哲理点拨

老鼠父母费尽千辛万苦寻找世界上最有本领的断郎,寻来寻去,寻到的也不过是老鼠。既然只有老鼠最适合自己,那又何必费劲心机另找它人呢?归根到底在于老鼠过于虚荣,总认为别人家的月亮比自己家的国。世界上真有本领最强的人吗?

终究是有限的,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管一个人有多大的能耐,他的力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任何时候人们都不能妄自尊大,爱慕虚荣,要认认真真做事,实实在在为人。成功的背后意味着辛苦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空洞的幻想是没有用的,要实现理想只有虚心求教,脚踏实地,美梦才能成真。

芦苇和地瓜

很久以前的一个春天,农人把几棵地瓜秧和几盘芦根,同时埋到了地里。过了几天,芦苇那绿皮黄心的幼芽,像锥子似的钻出了地面。它看见埋在身边的地瓜秧子,软绵绵的连腰也直不起来,觉得很可怜,不由的说道:“地瓜大哥,要不要帮帮你啊?别看我现在没你高,不几天就会超过你的。

地瓜秧听了,谦虚地说:“多谢你的关心。我一定会努力追赶你的。”

半个月以后,芦苇长到一尺多高了。地瓜秧虽然也长了一些,但因为它紧贴着地皮,和芦苇相比,反而显得越来越矮。芦苇这时已长出了叶子,更是骄傲,看到身边的地瓜秧,连一声大哥也不愿叫了。微风吹来,芦苇抖抖身子,就说:“地瓜,你看我长得多高呀!你真越长越没出息呀!”

地瓜很诚恳地劝它:“芦苇老弟,我们要求实,莫求虚,指望将来给人们出把力。你年纪轻轻,太娇气了,可没什么好处啊!”

芦苇对地瓜的相劝,不但听不进去,反而越来越高傲了。六月里,它已经长到了五六尺,芦苇叶也有尺把长了,凉风吹来,它更是得意洋洋,又去挖苦地瓜:“老兄啊,看我有声有色多威武。唉!你怎么越长越窝囊?”

能忍让的地瓜只是说:“不要说长道短了。以后,看看人们喜欢谁,谁就是好样的。”

秋高气爽的季节到了,芦苇身高一丈,尖顶上开了一簇轻飘飘的花,满脸堆欢地对地瓜说:“老兄,难道你就窝囊一辈子吗?连朵花也不能开。我怎么挨上你这样的邻居啊!”

地瓜心里有数,也就不再理它。

芦苇越长越高,蓬蓬的大叶,紫红的花穗,人们过来过去总要夸它两句:“真好看啊!”小孩子们过来,也要折它几枝,扛在肩上,排成队伍;有的小孩把芦苇叶摘下来,卷成口哨,“呜呜”地吹着。这时,芦苇更加神气,见了地瓜就对它白两眼;地瓜跟它说话,它就歪歪脑袋,爱理不睬。这样,它越长心越空,花也越开越轻薄,就连苇秆也变得越来越脆了。

地瓜呢?在地里被孩子们踩来踩去,心里虽然也有些难过,可并不灰心。自言自语地说:“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要继续努力,人们总不会光看样子不看果实的!”于是,它蹲在泥里,长得更加起劲了。

深秋了,人们扛着大锄头下地来,一锄头刨起了芦苇根,还是跟以前栽的时候一样大小;再看芦苇秆,又空又脆;摸摸苇穗,全是一根茸毛!人们恶狠狠地骂道:“一年到头白费劲,以后再也不种芦苇了。”说罢,随手就把芦苇刨到水坑里去了。

人们又抡起大锄去刨地瓜。胖嘟嘟的大地瓜真喜人,又白又嫩又好吃。人们脸上堆满了笑容,宣传说:“地瓜能吃,以后年年种。”

从此,人们年年种地瓜。而芦苇呢,只能自生自灭长在水坑里。

哲理点拨

高傲浮躁的芦苇和谦虚踏实的地瓜,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两个不同的结果,即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故事为我们勾勒了一副生动的画面,批评了高傲浮躁的心态,歌颂了踏实认真、谦虚谨慎的人生态度。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人生是一个大舞台,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要以自己华而不实的外表做为资本,美丽外表的背后关键在于能够脚踏实地地行动和追求,如果过程是空空的美丽,而结果却是凄凄的失败,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转瞬即逝的虚荣终将是短暂的,我们更看重的是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