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万标服饰有限公司:餐桌上植物史(五谷、蔬菜、水果篇) / 陕西一条龙 / 第17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8:12:13
餐桌上植物史(五谷、蔬菜、水果篇)共37页 
作者:陕西一条龙 提交日期:2007-07-26 16:04  蔬菜系列四十 香椿
  二月二龙抬头,大地回春,万物都苏醒来。虽已开春,北京城里的早上依旧带些冷意。冷归冷,但街上依旧很热闹。吃惯了一冬的萝卜、白菜人们的肚子期盼着新的东西到来。说着就来了。只听一声吆喝:“嫩了芽的香椿哟者”,那声音玲珑婉转,京味十足。只见看一小伙挎一篮。篮上盖块湿布,里面放着用细柳条绑的一小捆一小捆的香椿。
  
  篮里香椿煞是好看。清新的香气在飘荡它的周围,嫩嫩叶子镶者红边,害羞的打起卷。一个年长的人来到小伙旁边,小伙子笑着对老人说:“大爷,第一茬的香椿。今早儿刚摘的,绝对新鲜。你老回去用它做香椿鱼儿,特好吃。”这几句话把老人说的心动了,买了几把回去。
  
  香椿鱼,可能有些不知道的人会以为这是鱼做的菜,其实不是,它是用嫩香椿用盐水稍腌,挤去多余水分。然后撒上一层面粉,加鸡蛋、油、盐、调料搅拌成糊。然后放油里炸。然后出盘,吃的时候可以撒些花椒盐。
  
  传说有一位皇上微服私访,到一农户人家,农户以香椿鱼招待皇上。皇上吃了,觉得清香可口,非常好吃。就问这是什么做的,农户指了指院里的香椿树,说:“是用它做的”。皇上一看点点头。后来皇上一次打猎,看到一个大大的臭椿树,皇上一高兴,就封臭椿为“香椿王”。这一下子就把全天下的香椿树气的裂开缝。(香椿长的时间久了树皮会开裂)。
  
  臭椿和香椿不是一类东西,虽然它们长的很象。臭椿又称为樗(chu一声),它的木质很差,人们自谦比喻的长说樗栎(臭椿与柞树),以说自己是无用之材。香椿的材质比较好。《左传》中记载”孟庄子斩其橁,以为公琴”。 橁同椿。古人做琴对木材材质要求很严格,椿能做琴,可见香椿材质不错。
  
  有人会问香椿和臭椿怎么区别。最简单一条。气味,香椿有浓郁的香味,臭椿有臭味。从树干也可以区分开,臭椿树干表面较光滑,不裂。而香椿裂口较多,常呈条块状剥落。
  
  中国食用香椿的历史很悠久,汉代的时候,香椿就已经在全国各地普遍种植。汉代医药著作《生生编》就记载:“香椿瀹食,消风祛毒”,( 瀹音yue四声,这里是煮,烹调意思)。
  
  
  香椿过去多在初春采摘,但只能摘两到三次。以后就老了口感很差,不能食用。香椿香气宜人。可以凉拌食用,也可以做为调味品食用。我们老家就把香椿切碎,凉干。在吃豆腐脑的时候,煮香椿干作为调料水,那香味融入豆腐脑中十分的可口。
  
  香椿长寿,庄子的《逍遥游》上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这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表明香椿的长寿。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说:“椿樗易长而多寿考”。人们长用“椿年”、“椿令”祝福老人长寿。
  
  香椿有很好的食疗效果,民间有“常食香椿不生杂病”的说法。中医认为:香椿味苦性寒,不仅具有清热解毒、涩肠止血的作用,还能健胃理气、美容驻颜,经常食用,可起到很好的疏肝、理气、健胃的作用。
  
  香椿要吃新鲜和嫩的,不新鲜的香椿里面亚硝酸盐含量会增加很多。亚硝酸盐长久食用会有至癌作用。也不要吃腌制的香椿,腌制同样会大大提高亚硝酸盐含量。
  
  现在许多地方种植香椿象蔬菜生产一样,大棚里矮化密植栽培的香椿让人们在冬天都能吃到香椿。不象过去只能在初春采摘。不过这种时兴蔬菜少了过去春季采摘而吃的那种韵味。
  
  其实温室里栽培香椿在明朝时候就有了,只不过平常人享受不到而已。明朝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就记载了:元旦的时候给皇宫进贡黄瓜和香椿,它们深受皇上及宫廷贵人的厚爱,不过它们价格非常的昂贵。
  
    
作者:陕西一条龙 提交日期:2007-07-27 16:17  我把百合故事原文给大家发一下
  花卉怪下
  光化寺客 兖州徂徕山寺曰光化,客有习儒业者,坚志栖焉。夏日凉天,因阅壁画于廊序。忽逢白衣美女,年十五六,姿貌绝异。客询其来,笑而应曰:“家在山前。”客心知山前无是子亦未疑妖。但心以殊尤,贪其观视。且挑且悦,因诱致于室。交欢结义,情款甚密。
   白衣曰:“幸不以村野见鄙,誓当永奉恩顾。然今晚须去,复来则可以不别矣。”客因留连,百端遍尽,而终不可。素宝白玉指环,因以遗之曰:“幸视此,可以速还。”因送行。白衣曰:“恐家人接迎,愿且回去。”客即上寺门楼,隐身目送。白衣行计百步许,奄然不。
   客乃识其灭处,径寻究。寺前舒平数里,纤木细草,毫发无隐,履历详熟,曾无踪迹。暮将回,草中见百合苗一枝,白花绝伟。客因斸之。根本如拱,瑰异不类常者。及归,乃启其重付,百叠既尽,白玉指环,宛在其内。乃惊叹悔恨,恍惚成病,一旬而毙。
作者:陕西一条龙 提交日期:2007-07-27 16:19   还有一个类似的
  
  苏昌远
   中和中,有士人苏昌远居苏州属邑。有小庄去官道十里。吴中水乡率多荷芰。忽一日,见一女郎,素衣红脸,容质艳丽。阅其色,恍若神仙中人。自是与之相狎,以庄为幽会之所。苏生惑之既甚,尝以玉环赠之,结系殷勤。或一日,见槛前白莲花开敷殊异,俯而玩之。见花房中有物。细视,乃所赠玉环也。因折之,其妖遂绝。(出《北梦琐言》)
作者:陕西一条龙 提交日期:2007-07-28 09:43  蔬菜系列四十一 槐花
  乡间小道上走来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他叫克俭,他刚刚从疆省回来。他随左宗棠大人平叛多年,终于收复了新疆(除了伊犁地区)。叛军头子阿古柏服毒升了天。左大人让凡是独子的兵士回家,并给予盘缠。由于克俭兄弟们早已亡故多年,所以他领了十两银子回到陕西老家。
  
  克俭一月初从疆省出发,他看到嘉峪关往东官道已不象早年那么荒凉了,两边载满柳树。那是左宗棠西征的时候让兵士““自泾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人们都称这些柳树为左公柳。克俭亲手就载下不少的柳树。左宗棠还告诉兵士:“种活的树,如果长在山坡高阜上的必须要浇过三伏天,以免缺水枯萎。浇水必须用甜水,不能用苦咸水,浇水一定要勤”。因此载下柳树基本都成活。官道上柳树已经长的有碗口粗,绿树葱蓉,风儿一吹,千万条柳条随风飘动。
  
  克俭看到柳树,心里不由十分佩服左大人。从汉朝赵充国、班超到清朝岳钟琪西怔的时候从没有说大规模种过树。而左大人做到了
  。
  路过兰州的时候,克俭顺便买了些包谷面(陕西关中那时候种植玉米面积很少)。到家的时候刚好五月槐花飘香的季节..
  
  克俭到家,一家人又惊又喜。克俭看到父母苍老了许多,心里生出许多酸楚。他看到院子里槐花洁白如雪,一朵朵、一簇簇压在枝头。散发出清雅的香味。摘一朵生吃都感到十分香甜。心里不由想起槐花饭来。那几年关中民乱不止。家里人死的死,离的离。是靠槐花人们才度过不少艰难的日子。
  
  左大人也吃过家里槐花饭,那天左大人路过此地,见四周人烟荒芜,只有这家还有些炊烟。他来到家里,问询家里吃什么饭。家里是用麸子和槐花一起蒸的饭,家里人不便拿出。于是左大人亲自给自己盛了一碗槐花饭。他吃着吃着留下眼泪,他让手下拿来一些粮食给家里人留下。克俭给左大人跪下,希望能跟他一起走。左大人开始以他为独子,没有答应。后来在二老恳求下,左大人才把他带走。又到槐花开放的日子,掐指一算克俭已经离家四年了。
  
  克俭亲自到树上撸了一些槐花,让母亲把槐花和苞谷面和在一起蒸。苞谷面做的槐花饭口感比麸子要好了不少。饭里面夹杂着槐花的清甜,口感十分好。再加上一家人心情舒畅。大家吃的很开心。
  
  一年过了又一年,老家院里槐树长成了苍天大树。树干两个人才能合拢抱住。每年五月,槐花盛开。老家人都要做槐花饭,槐花饼。可是在城市吃不到这些东西,只能是周末有时间自己去郊外摘一些回来。
  
  槐花在中国种植的历史很悠久,中国周代的时候在朝堂上栽下三棵槐树,九棵酸枣。公卿大夫分别按次序坐在其下。后来人们用“槐棘”指三公或三公之位。
  
  唐朝长安举子参加科举考试落第者。五、六月不准出城,借居寺庙里写文章,七月的时候把新写的文章交给礼部。礼部根据文章选拔人才,这种选拔被称为“拔解”,举子们多居住承天门大街附近,承天门大街两侧种植着槐树人们称为槐街。五、六月又是槐花开放的日子。故时人语云:“槐花黄,举子忙”指的就是举子忙於考试的季节。
  
  槐花飞舞,给人添了许多情感。清朝纳兰性德与妻子卢氏感情很好。成婚后,夫妻恩爱,感情笃深,可是仅三年,卢氏就因产后风寒离他而去。他伤感不已,一天,夕阳而下,风儿吹过,人感到有些寒意。他更加思念妻子。看到院里槐花飘落。他写一首《点绛唇》::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薄。不成孤酌, 形影空酬酢。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西风恶, 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槐花而去,也是美的逝去。
  
作者:陕西一条龙 提交日期:2007-07-28 13:39          蔬菜篇正篇完了,下来是附篇.
  下来写菌类如蘑菇,木耳之 类.下来是海菜.蔬菜篇就算完了

-
作者:陕西一条龙 提交日期:2007-07-28 23:18  蔬菜系列四十二 木耳
  我的小学开始于乌鲁木齐。学校在城郊,大概离部队家属院有半里多路。那时候孩子没有现在孩子娇贵。不管刮风下雨基本都是自己走去。
  
  新疆冬天天气很冷,学校玻璃大多也是双层的。我所在学校条件比较好,暖气供的很热。热烘烘的,在教室里需要把外面厚衣服脱掉。学校老师叮嘱学生冬天出去一定要戴帽子。老师说:“学校一个同学,出去没有戴帽子。上课时候迟到了,老师一拧他耳朵。耳朵就掉下来。”我当时就举起手,怯生生问到:“耳朵怎么会那么容易掉那。”老师说:“耳朵一冻就变脆了,一拧就下来。”当时我就相信了,后来才明白是老师吓唬我们。
  
  班里基本都是汉族,只有一个维族女孩。叫阿孜古丽。他的父亲是一位领导。由于附近没有维族学校,就把她放到这个学校来。她皮肤很白,水灵灵的。眼睛大,带着天池湖水一般湛蓝。小时候就有很想拧她脸蛋的念头,可是一直到走都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天山两边维族女孩,大多皮肤很白且光滑。但沙漠,草原里维族姑娘,相对皮肤粗糙黑一些。这也许和长久在外风吹日晒有关。往往她们从背后看起来。身体轻盈十分耐看。但扭过头一笑,经常能吓住人。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只是前后对比相差比较大而已。草原的维族姑娘性格比较奔放些,手里马鞭可不是吃干饭的。小伙子骑马追逐姑娘,如果姑娘对他有意思,那鞭子落下去就是轻柔的。如果没有意思,全当把小伙子当马抽了。
  
  阿孜古丽性格比较开朗。而且比较豪爽,她经常从家里带好吃的,有时候她宁可自己吃不上都让朋友吃上。她喜欢笑,笑声就如铜铃一般。她发起脾气,也挺怕人,有一次得罪了她,好几天都不理我。那时候人小(七岁多)不懂得什么叫男女之情,但朦胧之中依然觉的她可爱。,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去天池玩,本来是三年级以上孩子去。但是在我们强烈要求下,我们也跟着去了天池。
  
  天池离乌鲁木齐大概有一百公里,是一个天然湖泊,天山的雪水滋润了它。就算盛夏到此,水都是冰爽的。水非常的清澈,由于水深(平均有七八十米),阳光照不到底。水就看起来十分的湛蓝。湖水四周群山环抱,绿草如茵,野花似锦。
  
  我们在天池玩的都很开心,下午回家的时候。我提议去她家玩。她爽快的答应了,于是我和几位好伙伴一起去了她家。她的父母都十分的和蔼。拿出许多东西招待我们。并留我们吃了饭,他父亲招待我们的主菜是羊肉粉丝汤。是她父亲从兰州一个朋友学来做法。我们觉得很好吃,
  
  羊肉粉丝汤里面选的是新疆上等的羊羔腿,鲜嫩肥美,是羊肉中的上品,再加上黑木耳、黄花、粉丝。味道十分鲜美,香而不腻。平时我觉得木耳没有那么好吃,但是吃到吸收羊肉汤汁木耳。觉得是难得美味。后来我尝试做了一次,但是无论都如何做出那种难以忘却味道
  。
  后来阿孜古丽从学校转走,我后来也回到陕西。彼此再没有联系。现在只有美好的回忆。
  
  木耳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它形似人的耳朵,故名木耳。又似蛾蝶玉立,又名木蛾。木耳生长于腐木之上,一个个木耳重叠在一起,就象天上云朵。所以又有云耳名字。
  
  中国食用木耳时间很长,汉朝的《神农本草经》就已记载它的药效。北魏《齐民要术》记载采木耳要等变黑时再摘。
  
  中国人工栽培木耳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全国各地基本都有栽培。一般以干燥、朵大、肉厚、无树皮杂质为上品。木耳分两大类,一类称毛木耳(或称野木耳),它的背面多毛,质地粗韧口味不佳。另一类,称光耳,两面光滑,味道鲜而脆。口感较好。现在人工种植基本都是光耳。
  
  木耳营养丰富,自古被列为“山珍“,长期食用,能消除肠胃中的杂物,是纺织业、采矿业职工保健食品。中医认为黑木耳有滋润强壮,清肺益气,补血活血,镇静止痛等功效。
  
  木耳泡发不当,会又硬又小。可用烧开的米汤浸泡,泡出的木耳肥大,松软,味道鲜美。
  
  
  也不知阿孜古丽现在生活的如何,还想吃她家的羊肉粉丝汤。那里面木耳可真好吃。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20019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