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592高铁经过哪些站:金刚经开示(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0:12:32

金刚经开示(二)

(2010-07-03 16:58:45)转载 标签:

佛法

分类:智悲佛网

                  《金刚经》开示录                       

                     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经

                      堪布索达吉 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四节课

《金刚经》主要宣说了断除实执,获得调伏自心的境界。整部经的内容,按嘎玛拉西拉的观点,可以归纳在三个问题当中,即最初发菩提心,中间修持六波罗蜜多,最后调伏自心获得色身法身无别的果位。

先讲如何发菩提心: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佛告诉须菩提:“凡是趋入大乘道的菩萨,应当这样发心:所有的一切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界、无色界,有想天、无想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我都会令其远离轮回的痛苦,获得究竟的涅槃。如此度化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但在实相中,无有任何众生得以灭度。”

前一句讲了世俗菩提心,后一句讲了胜义菩提心。具体而言,为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发愿求证无上菩提,是世俗菩提心;没有能度、所度、度化方式的三轮执著,叫做胜义菩提心。虽然发心救度众生是菩萨在世俗中的最大责任,没有这个菩提心,一切的善根无从增长,但也要明白胜义中没有众生可度。

先分析“世俗菩提心”:

三界轮回中的众生林林总总、不计其数,总的来说,可以包含在九类当中:

1、〖卵生〗:顾名思义是从卵中出生,有龙族、飞禽和一些人类。例如,萨嘎拉居士的孩子全部是卵生,《佛教科学论》在讲人类的各种产生时,也引用过几则卵生的公案[1]。

民间传说格萨尔王也是卵生:一天下大雪,身为女仆的母亲在家里生孩子,因为没去主人家干活,主人非常生气,提着刀子冲到她家。进门后,看到女仆蒙头大睡,于是气愤地掀开被子,发现里面有个大卵,举刀就砍。卵破开后,出现了三个孩子,一个飞到天上;一个的膝盖碰到刀子,落在帐篷上,这就是格萨尔王;还有一个仙巴,被主人扔到了河里。但这只是一种传说,正史中并无如是记载。

2、〖胎生〗:人和旁生主要是胎生。按照《俱舍论》中的观点,饿鬼也大多是胎生。

3、〖湿生〗:夏天的昆虫多为湿生。当然,人类也有湿生的情况,如以前的索首阀国王,他头顶上生阿拉律,右腿生哲巴,左腿生月哲。还有顶生王也是湿生。

4、〖化生〗:天人、非天、初劫时的人、地狱众生都是化生。此外,一些大成就者也是化生,如莲花生大士、圣天论师。

5、〖有色〗:指欲界、色界的众生。《俱舍论》中说,欲界众生贪著五种妙欲,执著非常粗大,故有实质性的身体;色界众生断除了欲界的贪心,无有实质性的身体,但仍有比较细微的贪心,所以有一个光身。这两界的众生皆有色相,故称之为“有色”。

6、〖无色〗:指无色界的众生。他们没有接触性的色相,只有一个意识的色相,这种色相极其微细,所以称为“无色”。

7、〖有想〗:指四禅中的广果天。此处没有欲界的粗大分别念,仍有细微分别念。

8、〖无想〗:广果天周围的一部分天人。《俱舍论释》中形容广果天犹如城市,无想天则如城市旁边的寺院。这里的天人除了初生与命终时会起两次分别念之外,五百大劫中不起一个念头。

9、〖非有想非无想〗:又名有顶、非非想天,是无色界最高的一层天。因为没有欲界和色界的分别念,故称“非想”;仍有微乎其微、极不明显的心识,称为“非非想”。《俱舍论》说,此处不是没有心识,而是有一种贪执禅定的分别念,由于特别细微之故,以低劣加否定而称为“非想”。

上述九类众生的意识形态比较典型,轮回中的有情均可含摄其中。对于这些众生,大乘菩萨都应发愿加以救度,使其有漏的身体和分别念融入法界,最终获得无余涅槃,这就是世俗菩提心。《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那么,什么是“胜义菩提心”呢?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菩萨虽然度化了三界所摄的一切有情,但观待胜义谛而言,被度化的众生、能度化的菩萨,如虚空般皆不存在。严格来说,这种胜义菩提心何时在相续中生起,彼时才是真正的菩萨,如《入中论》云:“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

若将胜义、世俗两种菩提心结合起来,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世俗菩提心方面,菩萨因大悲心不舍众生;胜义菩提心方面,菩萨因空性慧不堕轮回。

前面须菩提问了三个问题——如何住、如何修、如何调伏自心。今天就发心方面,从世俗、胜义可以分别回答。1、世俗菩提心:以发世俗菩提心为住,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为修,以所发的菩提心随时随地来调伏自心。2、胜义菩提心:以无有众生可度为住,安住于这样的境界为修,令不堪能的分别念融入法界来调伏自心。

《金刚经》相当甚深,不是须菩提问了问题之后,佛陀要用整部经来回答,而是在每一层意思中都能找到圆满的答案。大家若深入思维,定会发现其中妙不可言!

世俗中要度化众生,胜义中无众生可度,原因何在呢?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为什么呢?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著,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想度化有情或是帮助某个众生,就胜义谛而言是一个大错误。有了相的执著,认为“我要度化他们,使其获得殊胜的涅槃”,这就不是菩萨而是一般的凡夫了,为什么呢?胜义中任何相都了不可得,发心的菩萨不存在,要度化的众生不存在,所发的心也如阳焰般无实。

其实大圆满的最高境界也是这样,若以《虚幻休息》来解释《金刚经》的教义,那是非常殊胜的。从《心性休息》中也可以看出,前八品首先讲了世俗谛,第九品就开始步入密宗的甚深境界,揭示了胜义谛的究竟实相,这些内容都离不开《金刚经》的范畴。

〖相〗:玄奘法师译为“想”,实际在这里“相”和“想”的意思都一样,都是分别心去执著,跟分别心有很大的关系。

藏文中没有“我相”,其余三相都有。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f020e0100kxza.html) - 金刚经开示(二)_飞龙_新浪博客

〖我相〗:依同一相续而存在。

〖人相〗:依有漏的身蕴住于有漏的世间。

〖众生相〗:依业和烦恼转生于三界轮回中的众生。

〖寿者相〗:在同一时间内,同一异熟果保持相续的寿命。比如有些人特别怕死,希望自己长命百岁,这就是寿者相。

对四相的实有执著,是解脱道的大障,有了这四相的话,无法获得真实的解脱。所以,宗喀巴大师说:“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总之,《金刚经》从头到尾就是讲断除实执,以前南怀谨有本书叫《金刚经说什么》,到底《金刚经》说了些什么?现在该知道了吧!

 

第五节课

昨天讲了菩萨不能有四相,今天讲无论在见、修、行、果哪个方面,菩萨都不能有所住——实有的执著。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佛陀说:“须菩提,菩萨对任何法都不能有实执,应以无住之心而行布施。即是说,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

真正的菩萨不会有实有的执著,以六度中的布施为例,菩萨在行布施时,并不耽著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色〗:凡夫对所施之物有颜色、形状的执著,对乞丐有相貌丑陋、衣衫褴褛的分别。但菩萨真正通达了空性,远离了这些实执。

〖声〗:乞丐来到家门口说:“行行好,给我点儿东西吧。”菩萨不会一听到声音,就作意:“好,我马上给你啊……”

〖香〗:鼻子不去分辨是香的东西,还是臭的东西。

〖味〗:对味道的胜劣也不加取舍。

〖触〗:不存在由身体接触所生的轻重、大小、光滑粗糙等分别。

〖法〗:法是意识的对境。比如,认为“我今天给了乞丐十元钱,应该有很大功德吧!”这些执著法的分别念也没有。

藏地寺院在安居时,经常念弥勒菩萨的一个愿文,有句偈颂是:“不住一切法,无吝而行施。”《入中论》中也说:“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蜜。”施者、受者、所施物都是大空性,若能安住在三轮体空的境界中行持布施,才是真正的、最究竟的布施波罗蜜多。

前面须菩提问了如何住、如何修、如何调伏自心,这里又一次给予回答:以三轮体空为住、以三轮体空来行持六度为修,遣除自己的实执为调伏自心。此处只是从布施度来讲,实际上,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余五度也都需要如此行持。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佛陀自问自答:“须菩提,菩萨应当不住相布施。为什么呢?若不住相布施,所得之福德不可思量。”

最究竟的布施是什么?就是三轮体空的布施。凡夫的布施有三轮执著,而菩萨的布施没有这些,由于没有任何执著,故所获的福德无法衡量。若能以这种布施来积累资粮,圆满无上佛果也非难事,如经云:“若能行布施,菩提得不难。”

当然,我们现在没有三轮体空的境界,但很多上师在教言中说:布施时若忆念“以前的传承上师、圣者们如何布施,现在我也如是布施”,依靠这种发心,也能获得同等的功德。

如此不可思议的功德,进一步以比喻说明: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东方的虚空,能否用分别心来衡量?”“不能,世尊。”佛陀又问:“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方、下方的虚空,能否用分别心来衡量?”“不能,世尊。”佛说:“同样,菩萨安住于无相而行布施,所得福德也像这十方虚空一样,无法用分别心来衡量。因此,须菩提,菩萨唯应按上面所讲的教言去做。”

修持大乘佛法的人,布施时应尽量观想三轮体空,虽然这对凡夫而言无法真正做到,但若通达了名言中所行的布施如梦如幻,胜义中万法都是大空性,远离一切戏论,此定解也接近于三轮体空。

没学过中观的人,布施一点东西就特别执著,总认为自己藉此能获得殊胜果报。然而,闻思过中观的人都知道,名言中确实有对乞丐的布施,但在胜义中,我不存在、乞丐不存在、布施的东西也不存在,对不存在的东西执著没有任何意义。

有时候虽然知道这三者是空性,但布施起来还是很不情愿。比如自己在饭店里吃饭时,旁边来了一个乞丐,尽管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但心里却很不愿意给他,碍于人前不好意思,于是勉勉强强布施一点。这不叫三轮体空,也不叫真实的布施!

刚才佛陀告诉须菩提:“若安住于三轮体空中布施,此功德不可思量。”下面是这样连接的:布施可以积累福德资粮,将来能得佛陀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色身功德,那这些相好是真实存在的吗?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能否以相好的佛身见到如来?”须菩提回答:“不能,世尊。不能以见到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佛身,就认为见到了真正的如来,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相好佛身,并非真实存在。”佛陀告诉须菩提:“一切相皆由虚妄分别所生,若见到了诸相非实有,则是见到了真正的如来。”

释迦牟尼佛身色黄金,顶上有肉髻、足底有法轮,如果看见这些,是否意味着见到了如来呢?若换作我们,可能回答“对呀、对呀”,但须菩提学得很好,他说:在名言中,如来虽于众生面前显现种种相好,且以此引导了无数众生,但以胜义来观察,这并不是如来的真实身相。

自己的弟子能够善解密意,确实了不起,佛陀听后非常高兴,于是肯定道:凡有相状的东西,不管是好是坏、是轮回抑或涅槃,都是虚妄不实的,完全由分别心假立,如经中云:“彼等由分别所立。”只有通达了这些相并非实相,才是见到了真正的如来。《四百论》中言:“见真者谁说,瓶为可现见?”意思是说,已见到实相的智者,谁会说瓶子是现量可见的?实相中本无任何相状,哪里还有什么瓶子?同理,如来本来没有身相,谁又能够见得到呢?所以龙树菩萨说:“何人不知空性义,彼者不可得解脱。”唯有证悟了万法皆空,一切所见所闻皆为虚妄,才是见到了究竟的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