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申请深圳廉租房:吴丹红:理性批判,更要适应“被批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7:32:09
  • 摘要:只有善待“质疑”,才会有尽责的候选人,尽职的政府,以及自由言论的空间。

  作者:吴丹红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互联网时代,对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员的质疑和批判层出不穷。客观而言,中国官员的表现不及格,这是他们不熟悉的领域,需要时间历练。但这并不仅仅是政府官员的需要,我们看到,那些“批判者”在面对批判时的表现同样不及格。


  在多起公共事件中大胆“批政府”的诗人赵丽华,近日面对微博对其与“香河圈地”是否有利益关系的质疑,始终拒绝正面回应,并谩骂质疑者,最后干脆关闭了微博评论。而那些平时习惯于对政府“群起而攻之”的其他网络公众人物,对这起论战却罕见地保持了集体沉默。


  民智的开启离不开意见领袖和公共知识分子的推动。他们在质疑公权力时的勇气令人钦佩,对制度的反思很多不无道理。但公众人物可以质疑政府,同时也要接受公众的质疑,甚至相对普通人而言,他们应该拥有更少的隐私权保护。只有善待“质疑”,才会有尽责的候选人,尽职的政府,以及自由言论的空间。


  在微博上,讨论者意见不同,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相对自由的网络空间提供了各种话语可以平等发声的平台。尽管意见领袖和公知拥有庞大的粉丝群,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舆论,掌握着一定范围内的话语权,但讨论的参与者应当都是平等的。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不做人身攻击,不要坚持错误不改,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


  按理说,这些被媒体评价为“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的公知,在讨论公共话题时,本应比匿名网友的素质强,更能宽容不同的意见。学者胡适曾言,“宽容比自由更重要”,容忍异议并接受质疑,也是自由和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至少在现在微博中,中国的所谓“自由派”公众人物,其表现往往是“反民主的”,他们中不少人习惯于党同伐异,用语言暴力攻击持不同意见者,粗口不断,动不动就给别人扣上大帽子。


  西方的民主理论或许很容易学,但是真正民主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中国的民主进程一定会跟民众民主素质的提升基本同步。如何理性讨论,如何冷静面对不同意见,甚至质疑和批判,是中国全社会需要加强学习的一课。


  当下的微博世界硝烟滚滚,有批判政府,有相互叫骂。但我们也看到,理性的精神,或许正在这一片混乱之中孕育、成长。今年8月,公众人物李承鹏被同样是公众人物的方舟子质疑,方质疑李为有强制拆迁嫌疑的开发商代言,并为他们撰写软文。在微博上的几个回合之后,李承鹏认真地写了一篇“我的道歉”,对方舟子表示感谢,对公众表示歉意,并请他的读者或朋友不要攻击方舟子。这是一个有正面示范效应的例子。


  中国现在不缺少批判,甚至没有建设性的批判太多了。不理性的批判过多,将给这个国家撕出很多口子。学会理性批判,还要适应“被批判”,尤其是那些以靠批判谋生的公众人物亟待提升的素质。▲(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