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县继续教育:【金石鉴赏】唐宋印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22:57:50
  唐代官印中书省之印,青铜,鼻钮  隋唐以来的印章,虽然仍具秦篆风范,但其风格与秦汉印完全不同。这一时期的官印(摹印篆)以标准小篆为宗,篆法圆劲朴茂,行刀自然流畅,体势为自由,显得拙朴生动。私印(摹印篆),则巧拙飄逸,弯曲流动。唐初,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十分重视教化,提倡学习书法。唐代书法强调严谨的法度,于是李阳冰创制了“铁线篆”,结体匀称规整,线条工细劲健,笔势圆转流畅,婉丽娟秀中透出高雅的气质。宋代篆书多宗法李阳冰,无新意。官私印(摹印篆)则脱离秦篆之体,出现屈曲折叠,平均布满印面的九叠篆。宋代文人印容纳了大篆、小篆、摹印篆,比九叠篆为主的官印丰富得多。
  唐宋时期印章有以下主要特点:首先是印章的凭信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为了使钤盖在纸、帛文书上的印记更加清晰可识,官私印均大量采用朱文形式,以求其清楚、醒目;其次,印面比前代更加扩大了,为避免印文结构上的松散,常采用笔画盘曲折叠之法,以便使印文排得均匀、齐整。隋唐官印尚线条流动,到了宋、金时代,竟形成了一种以小篆文字为基础而一概笔画折叠盘曲之法的“九叠文”入印,形成了过分夸张和变形的官印样式。自宋代开始,还形成了一种以个人名号花写而制成的“花押印”,目的是使他人对自己的签押凭信不易模仿。唐、宋时,由于官方的限制,印章制作,渐趋寂寞。唐代官印形体加大,和私印“分道扬镳”,私印的铸作受到了影响。宋代大中祥符五年,官方曾经禁铸私印,并规定私印只能用木雕刻,面积不过方寸,所以唐、宋时期私印流传很少。
  但另一方面,唐、宋的书画艺术却发展起来,不少名家把印章用于书画,出现了收藏鉴赏印。此印多用于钤盖书画文物之用。它兴于唐而盛于宋。唐太宗有“贞观”,玄宗有“开元”,宋徽宗有“宣和”,皆用于御藏书画。收藏类印多加“收藏”、“珍藏”、“藏书”、“藏画”、“珍玩”、“密玩”、“图书”等字样。鉴赏类多加“鉴赏”、“珍赏”、“清赏”、“心赏”、“过目”、“眼福”等字样。校订类印多加“校订”、“考定”、“审定”、“鉴定”等字样。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记述了晋到唐钤于书画上的印有54枚。褚遂良在摹《兰亭帖》上用了“褚氏”小印。僧怀素用汉代“军司马印”钤在得意的书法作品上。皇帝欣赏过的书画,也要盖上“御览”等印章。诗人陆龟蒙在《题印囊》诗中说:“鹊衔龟顾妙无余,不爱封侯爱石渠。应笑休文过万卷,至今谁道沈家书。”他认为印章艺术的妙趣,胜过沈约(字休文)的书。著名诗人皮日休和诗,道:“金篆方圆一寸余,可怜银艾(指官印)未思渠。不知夫子(指陆龟蒙)将心印,印破人间万卷书。”文人雅士们对印章的欣赏,兴趣日益浓厚。唐代赫赫有名的宰相李泌,刻有最早的斋馆印“端居室”。
  收藏鉴赏印开“文人治印”的先河,表明印章艺术从实用变迁为鉴赏,向篆刻艺术过渡发展。但那时这种艺术创作只是个人雅玩,因此这类作品流传下来的也不多,艺术成就远没超越战国、秦、汉三代。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年01月27日 第十五版)

 

  唐代官印契丹节度使印,铜鎏金,狮钮

  北宋禁军官印“神卫左第四军第二指挥第五都记”铜印

  唐宋名人印真卿印、张同之印(青铜,方坛钮)

  李泌刻中国最早的斋馆印———“端居室”

  唐代韩干创作的“照夜白图”盖满了收藏鉴赏印,使这幅名画“流传有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