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通道系统:太上感应篇白话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5:00:14

太上感应篇白话故事

劝读是获福之本

《感应篇》起初是在《道藏》之中,自从宋朝真宗皇帝赐钱百万命令工匠刊刻,而后才大行于世,当时的贤人君子极力遵奉;明世宗也曾作序颁行天下;清顺治十三年,皇帝谕令刊刻《感应篇》颁赐群臣,并且得以遍及整个贡生读书的国子监。历朝对于本篇之奉行,兴盛到这种程度。虽然如此,但岂止是人间宝贵此书,上苍对于《感应篇》更是尊重,例如王巽病游东岳府,看见殿上大书金字的《感应篇》,称为‘金章’;石中璞刻印了八千本,储存在阁楼上,感召每晚都有红云层层围绕;杨道机因病入冥府,冥司吩咐他广劝世间人修学读诵;周篪也被冥司告诫说:‘你还阳之后要将此书广布流通,能够受持的人,不但可以脱离水

火、盗贼、病厄的痛苦,求子嗣、求长寿、求福禄、求成仙,都在这本书上。’可见本书对于世人有很大利益。无奈尘世境缘就像苦海,如醉如梦,年轻豪放的人执迷不信,到年老习性已经养成,更难冀望他能改悔,在醉梦中轻易浪费一生。

读了《感应篇》之后,如醉忽醒,如梦忽觉,不但能够转祸为福,实在是起死回生。现在劝勉世人,第一要发信心,第二要发虚心,具备这两种心,才可以读诵《感应篇》,每日焚香虔念一遍,念熟之后便有乐趣。更要念一句学一句,念一句改一句,每天空闲时反覆细看。如果能够心中默念,字字回转过来反省自己,更加微妙!每天都这样做,终身都能谨守,一切的祈求,自然能够感应。前贤曾说:‘下根人应该读,上根人也应该读,天下没有人不应该读。’至于干干净净地整治这个心,更是第一关。

劝行是获福之宝

《感应篇》读了之后,务必做积德累功的事情。推官杨旬读诵《感应篇》,常行十种利益社会的善行,后来生了一个儿子杨椿,年纪二十岁就考中了状元。又如明朝江苏如皋的冒起宗,他增注了《感应篇》,他的朋友梦到一个老翁在朗诵,仔细聆听,乃是‘见他色美,起心私之’二句,整部注解读完,老翁说‘该中’,那一年科第,果然考中进士。这是用笔来行善的例子。成都王云芝有很好的口才,通源大师教他要积口德,从此之后,凡是利益他人的事情,无论大小,他都极口方便,不肯当面错过;做了廿年,乡试会试连传捷报,两个儿子也都先后登第。这是用舌头来行善的例子。

顺天曹世美,家境贫穷,却喜欢行善,以真诚心劝导人帮助人,广邀他人组成慈善会,布施茶水以解人渴、布施粥食以饱人饥、布施姜汤免人致病、布施棉袄免人受冻等等;别人出钱,自己出力,这样经过很多年,会里的人看他可以托付,就推荐他替一位财主卖油,共同分享利益,逐渐获得五千余两金,儿孙都能安享厚福。这是以力行善的例子。

由此可知,杨旬的十善,现在富足的人应该学习;冒起宗的笔、王云芝的舌、曹世美的力,现在贫穷的人也应该学习。读诵《感应篇》,不外乎体察上天施行教养众生之事;至于一举一动,要常常心存敬畏,来自我修身,这就不论贫穷或富足都一样要实践。

劝刻是获福之广

太微仙君《功过格》说:‘以善书传给一个人就是十善,传给十个人就是百善,传给大豪杰大富贵的人就是千善,广布无疆、重刻不朽的就是万善。’何况《感应篇》更是天上人间所并重,是救世的宝训呢!自古以来刻印这本书的人必定获得奇报,这是笔墨难以说得完的。例如,瑞安黄凤刻印此书,命终后获得放还,又增加寿命;太谷程嘉猷刻印此书,阳寿已尽,菩萨让他重生;龙山姚文然刻印此书,而疟疾立即痊愈;钱塘于玉陛的妻子梁氏刻印此书,而三年的危病,一朝霍然痊愈。这些都是延寿去病的灵验事例。

真大奎刻印此书,因而生了儿子继承宗嗣;徽州吴大祚刻印此书,而连续生了三个儿子;仙居王竺刻印此书,而死去的儿子再来投生母胎;归大宾刻印此书,而生了显贵的儿子。这都是缺乏子嗣而得子的灵验事迹。华亭沈业刻印此书而登第,黄岩杨琛刻印此书而考取进士……江西石中璞刻印此书而家道顿兴,两个儿子都很显贵;休宁方时可刻印此书,而家财渐丰,生了两个儿子都很显贵,并且享有高寿。这都是富贵福泽的灵验事迹。至于刻印此书而免除水难的,则有徽州许允卿;免除火灾的,则有武林杨振之和江干徐天行。梦到关圣帝君命他刻印的,则是宁波李燧升;梦到文昌帝君命他刻印的,则是吕律仲。更有为父祈福、为母祈寿而如愿的,则有钱塘孝子汪源。

现在奉劝世人读诵《感应篇》,务必要在佛菩萨或神前立愿刻印布施此书,让世人都能够读得到;或是小卷或是大部,或是独捐或是向众人募款。制版之后最好能够印送上万本,就差不多可以满愿。可以在公共场所广为放置以利流通,功德不可限量。

【添足】

布施之事,依佛法论之,重在发心。发心真诚,则一善可抵万善;心不真诚,虽黄金万镒,止于半善而已。学者当随缘尽分,不著于相,则功德庶乎臻于圆满。详情敬请参阅《了凡四训》净空法师讲记。

劝讲是获福之深

太上老君作《感应篇》,普遍度脱万世生灵,就像苦海中的慈航、危疾时的良药,世人讲解此书已经很久了。从前遂宁府周篪,每天都看《感应篇》,最喜欢为众人演说,听到的人都能向善。有一天忽然暴毙,见到阴官向他说:‘你的命本来是在饥饿簿中,因为你常常演讲《感应篇》,因此改列在福寿簿中。’又说:‘这本书如果一个地方的人都能受持,那么这个地方就能免除灾难;天下人都受持,那么天下就能丰足太平。’周篪醒来之后,就记录这些话来劝化世人。现在世间读诵《感应篇》的善男信女,应当拨空讲解这本书,使邻里的人常常听到,因而化为仁里,阴德不可思议。

延安府的毕芳茂,没有能力行善,心想若能劝化世人都做好人行好事,这是最大的好事,所以遇到人就讲述善恶的报应,应病与药,人们大多能够悔悟。后来他参加乡试,太守事先梦到神明说:‘今年这个考试应当录取毕芳茂,他的文章虽然不大好,但平日教人行善,功德非常大。’当榜单发布后,他果然考中第十名。

现在世上的好人,应当发心劝人为善,千万不要独善其身。碰到为人子侄的,便该提出孝道来劝勉;看到弟妹之辈,要提出悌道来说明;遇到刻薄吝啬的人,就拿济急救危的道理来劝说;对于奢侈浮华的人,便以自奉节俭、救灾救贫来对他说明。以此类推,必须委婉开导使他感悟,任劳任怨做去,功德无量无边。

奉劝世间当老师的人,不论在城镇或乡村,最好能在课余时抽出一点时间,对这一班学生讲述做善人的根本道理;四书五经,广大精微,也要从最切实之处做起。凡是八、九岁到十七岁的学生,都应该讲述,并且要劝他们每天早晨读诵《感应篇》一遍,终身奉行,作为修身立业的助缘,这便是做老师的阴功积德,以后的福报没有穷尽。

慈溪县的秦三,家中存有《感应篇》已经历经好几代,常常为子孙讲解,世代子孙都很有善根,代代也都很昌盛,生活平安快乐。现在做父兄的人,想要子弟贤明,保护身家,得到富贵,应该时常讲解《感应篇》、《阴骘文》、《觉世经》,以及其它善书给他们听,使子子孙孙,个个好善积德,这样就能造源远流长的福报。讲解的时候,或是同族的人,或是邻居,来听的人多了,那么一发起良善之气来流通,这样善的力量就会更为广大。

《感应篇》自己读诵之后,更要劝别人读诵;自己讲述后,更要劝别人讲述。在讲解时,务必详慎推求,痛痛快快,不厌其详,至诚恳切,使人听了踊跃改正品行,以收实际的效果。

【附录】

弘护正蒙教育 培植佛门龙象

⊙慕华

国家之治乱,民族之兴衰,关键在于人心之邪正清浊。人心若能常保清正,虽未施行法治,也不至于乱;假使人心邪浊,纵然施以重典刑罚,恐亦难收治功!欲使人心清正,则须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国民的品行,是国家兴衰的征兆。是故,《论语》中孔子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我中华民族过去的教育,率皆秉承‘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育原则,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以明人伦、敦善行为基本修养;一般人只要‘肯接受’任何经典、古训的教化,即能如曾子所谓‘吾日三省吾身’般地自我敦品励行、变化气质,达者便能兼善天下,穷者亦可自守其身。这正是中华民族万古常新、历久不衰的主要因素。因此,古来即有‘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之佳言传世。

自从欧风东渐,学人竞相崇尚西法,废除传统文化,漠视养德教育,从此人心逐渐腐化,衍生严重的家庭问题,进而影响社会治安、国家稳定。欲救此弊,舍恢复传统文化、落实人格教化,难以达成!而人格之养成,则是奠基于童年,及早让儿童接受优良文化薰陶的教育,即是趁其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强的阶段,让他接触最有价值的作品,在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培养其福慧,成为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儿童读经教育与佛门兴衰关连甚大,印光大师曾对儿童的教育问题做了很切实的开示,其大意为:儿童于知识未开时(一般为十三岁之前),当教其读诵《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圣人经籍,以资薰陶心性德能;待其知识渐开(十三岁之后),则须以《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等教导之,使其明白因果报应之事理而断恶修善,型塑健全身心;更当教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以求消灾免难、增长福慧。大师特为此一教育,立名为‘正蒙教育’—源于《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

太虚大师说:‘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李炳南教授亦有:‘宗教不能与民族文化脱节’、‘古来由儒入佛者较多’之语。自古以来,各宗各派之祖师大德,大都因为少时即已饱读诗书,受到圣人文化薰陶,奠定了深厚的人格基础,以及古文读写能力,故于究竟了义之大乘佛法一触即悟,进而发扬光大。迨至民国,学者竞尚西学,竟将立国的命脉—民族文化,彻底摧残,致使现在一般人,非但看不懂古书,并种下‘杀父弑母’等‘父不父、子不子’之祸端。再观现今自诩为三宝弟子的我们,文学与人格之素养如何,大家心知肚明。此皆少时未读古书、未受圣教之过也。净空老法师常于讲筵中提及:‘文言文是开启三藏教典的钥匙,想要获得这把钥匙,最简便之法就是“读经”。’老人家曾举其师李炳南教授对于学习古文的开示说:‘能背五十篇古文,就可以看得懂古书;能背一百篇,就有能力写古文。’

由此可见,不管是要奠定人格基础或古文能力,‘背经’可说是最理想的捷径,而且要趁十三岁以前记忆力的颠峰时期好好培养,才能有事半功倍之效。《礼记》云:‘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昔时贤文》说:‘桑条从小矫,长大矫不屈。’此教育若能复兴,则尔后三藏教典才不再尘封楼阁,佛门中也才会有更多因缘,出现如印光大师这种‘儒佛会通’的‘佛门龙象’。因此,净空老法师于全球弘扬佛法的同时,也极力地倡导‘儿童孝廉读经’。另外,台湾日常法师及台中莲社诸善知识,各自开办了读经学校,为日后大乘佛法之弘扬奠下深基,成效卓著;此一宏观远见,实在令人赞叹。

然而坊间之读经教材‘善本难求’,目前台湾所流通的《四书》读诵本,大都采用南宋朱熹《四书集注》为底本,其后遗症可谓‘恶劣异常’,谨述管见以供参酌:

其一、朱熹擅自将《大学》原文变动,造成经文紊乱,开启‘改经’恶风;此种作法,历来受到许多名家、学者们的严厉批判。民初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更是大加挞伐,现居香港的南怀瑾老教授也极力反对。试想,倘若大家皆依己见而擅改经文,最后肯定将其改得支离破碎,还能流传千古、利益众生吗?现今台湾某‘附佛外道’,即以扶鸾方式,假托‘仙佛’之言,擅改《四书》内容,丝毫不解孔子所谓‘敬鬼神而远之’之深意,可谓颠倒至极!彼等更依其教邪见,大肆窜改佛经,妄言‘释迦退位,弥勒掌天盘’、‘六祖以后道降火宅,僧人已无道’……等大妄语。实则,彼等既非正法传承,又无教典,专以窃改五教经典来掩人耳目,遂其传播邪见、毁灭正法之私。其所谓‘仙佛’者,若非鬼神冒充,即为狂人伪装;盖此行径已严重违反正道,实乃‘仙佛’所不为也!试想,倘若经文有误,汉唐高士早予校正,何须留待二千年后,方由人眼难及之‘仙佛’指正呢?此种痴人妄举,不知因果可畏,悲哉!

其二、朱熹为学,多参佛门圣典,稍有所得;然而,‘为使后世学人毕生不闻佛名,使自身立名于儒门宗庙’(此乃印祖之语),不惜违昧良心,多方诽谤佛、道二家因果轮回之说,致使后世学人受其邪说影响甚钜。朱熹更于《四书集注》中,引程子辟佛之说,攻击佛法为‘异端’,煽动学人视若‘淫声美色’予以排斥。民初主导‘五四运动’、高喊‘礼教吃人’、摧毁传统文化、动摇国本的激进学者胡适之,就是受到‘理学家’邪说的影响,变成狂妄无礼之徒。在胡适之的《四十自述》中说,本来他也是很怕死后会下地狱,但自从接受理学家‘人死如灯灭’的思想,从此以后什么都不怕了!甚至见到观音菩萨圣像,也要将其丢入茅厕(孔子四十而不惑,但胡适之到了不惑之年,却还为其幼时狂态而沾沾自喜)。到了晚年,他目睹社会风气败坏、文化水准低落的惨状,不禁发出‘当时太年轻了’的感慨。然悔之晚矣!这就是印祖为何再三严斥‘学说害人’的缘故。

程朱理学之祸害无穷,倘非蕅益、印光两位大师,慧眼洞见而一语道破,吾辈凡夫殊难觉察其弊;假使现在继续让小孩子由读《四书集注》之版本入门,将来势必会有更多人涉入理学家的思想领域;末法众生障深慧浅,必有不少人受其影响,而成为邪知邪见之徒。愿诸同伦,善体祖师大德苦心示现的深意,莫致贻祸后世,成为儒佛之罪人。

基于此项因素,正蒙教育中心特依‘古本原文’,整编了一套四书、老庄、了凡四训等繁、简二类大字注音读经教材,提供海内外儿童学习之用,希望对于蒙童的教化,能有些许助益。

教育乃百年大计,儿童学习任何一种学问,都应该要有师长的指导、带动,与家长之督促、鼓励,方能产生事半功倍之效。为发扬优良文化传统,培育德智兼备的经世大材,企盼贤明的家长们,咸发至诚之心,共同推动这项益国利民的千秋大业—正蒙教育.儿童孝廉读经。古语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殷切地期望,此一风气若能持续下去,这个世界能成为‘人文与科技融汇,慈悲与智慧相生’的人间净土,大乘佛法之复兴,亦指日可待矣!

太上感应篇白话故事(一)

《太上感应篇白话故事》缘起

科技愈发达,人心愈迷失;物质愈文明,道德愈堕落;心灵愈染污,治安愈败坏。如何才能挽救世道人心、减少犯罪、自求多福、消灾免难,乃至如何才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永息战争、天下太平呢?这些都是现代人最关心与忧心的问题。

然而,尽管有不少人关心与忧心,但对于世间乱象、天灾人祸的解决,似乎还是束手无策,甚至每况愈下,问题愈趋严重。世人自求多福的结果,往往变成自求多祸。归结其原因,是因为现代人过于迷信科学,对于善恶的标准、因果报应的道理,认识得不够清楚,甚至于误解得很深。这种反其道而行的结果,自然招致苦果,这是人心堕落、犯罪飙涨、世界大乱的根本原因。

《感应篇》博大精深,撮取了惠吉逆凶、福善祸淫之至理,发而为掀天动地、触目惊心的议论,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为善得何善报、作恶得何恶报,均能明察其根源,使人阅读之后,能够彻底明了善恶、因果、祸福的道理,知道自私自利会失去大利、得到大祸,因而人人自勉为善,以期集福消灾。所以本书对于世道人心,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清朝彭凝祉尚书,曾题此书为‘元宰必读书’,他说:‘并非读此书即可做状元宰相,而是状元宰相绝不可不读此书。’此说法可谓透彻至极。民初印光大师亦言:‘此书究极而论,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则可以超凡入圣,了脱生死,圆成佛道。’印祖一生弘扬此书不遗余力。当代净空老法师更是谆谆劝勉佛弟子们,要将之视为‘戒律’来读诵受持,并为本书赐名为《集福消灾之道》,均有其甚深的道理。

了凡弘法学会深凛‘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之理,故对于因果教化人心的传扬,无不全力以赴;前有《了凡四训》的整理,今有《太上感应篇白话故事》的译整,即是此一理念的体现。在此感谢导师净空老法师的鼓励督促,郑居士对译整工作长期耐心的指导,钟居士的倡请润笔和校对,阮居士及多位教授的协助查对资料等,使得本书得以顺利完成,利益十方。深盼世人读了此书,都能深信因果、断恶修善;此风一开,自然礼让兴行、灾难干戈永息、人民安乐而天下太平!

公元二○○○年元月廿五日王妙音谨识

劝读感应篇汇编启

《太上感应篇》虽然是出自于《道藏》,但在《汇编》的注解之中,大都引用儒书和佛经,所以读一书而得到三教的精义,这是第一件值得称快的事!《汇编》是汇集古今各种注解,经过详细审查、抉择,精益求精而编辑成书的;所以读了《汇编》,就等于是读尽了《感应篇》的各种注解,这是第二件值得称快的事!编者的手法与眼光,实在是高明得无与伦比,读者能得此良好的引导,心量必能拓宽,福德因缘也会因而广植,这是第三件值得称快的事!儒家的至理名言、诚意正心的工夫、修身齐家的要诀,《汇编》中已经收录过半;佛门中的文字般若,在此也可略见一斑;道家的摄心要义,亦已荟萃于其中,这是第四件值得称快的事!所以《汇编》不仅是《感应篇》所有的注解之王,实在是一切善书之王!

凡是能够看到本书,就是有福之人;若能一气呵成地读去,息心静气地反覆玩味,去体会个中的道理,并且踏实地奉行,就是大福之人!若能进一步精益求精,那么希圣希贤、成佛作祖的道理,也都在本书之中。人生在世,倘若无缘见到本书,就有可能长劫沉沦,难以出离,岂非天大的不幸!《感应篇》的注解,是这么地明白,这么地详尽,这么地透彻,这么地恳切,就像是耳提面命、大声疾呼,而悲悯胸怀,声泪俱下。所以有缘读到本书的人,自应立刻回头,改过迁善,又有什么可怀疑的!

《汇编》中所记载的那些得到恶报的人,群相竞逐于败亡之途,临死还不能觉悟的,都是由于一生当中不曾读到《感应篇》呀!所以此书对人生的裨益,岂止是转祸为福的唯一捷径,而且也是超凡入圣的不二法门。惟愿大家都能恭慎读之!

感应篇序

旧刻 文昌帝君降笔

文昌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周人之急,济人之乏;容人之过,悯人之孤。一心如此,听命于天,故能久证真位。今劝世人,每日诵太上感应篇一遍,遵以修行;及书写一帙,日夕瞻视,依此修行。行之二年,万罪消灭;行之四年,百福皆集;行之七年,子孙贤明,荣登科第;行之十年,寿命延长;行之十五年,万事如意;行之二十年,子孙为卿相;行之三十年,注名仙籍;行之五十年,天神恭敬,名列仙班。不依此加意修行,或作或辍,今日行,明日废;人事既乖,心田日暗,虽口诵经,而其心不悟,是为渎天,罪不容赦。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
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
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
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
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
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
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
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见善不为。自罪引他。
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
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
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
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
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
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
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见他荣贵。愿他流贬。
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
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
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
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
斗合争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冒于财。
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
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
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餧
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称小升。以伪杂真。
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嗜酒悖乱。骨肉忿争。
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于妻子。
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
偏憎偏爱。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
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
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
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
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
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
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夫心起于善。
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
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故吉人。
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