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巡检仪:青海湖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20:11:55
青海湖真的是平生第一次见到的如此壮美,又如此多情的湖。

       当汽车翻过日月山,前行不多远,进入眼帘的青海湖犹如一幅幕天席地的墨绿色挂毯,悬于天际。

       汽车近到湖边,湖水犹如一面蓝色的镜子,在阳光下波光粼粼,熠熠生辉。

      湖滩上,羊群悠闲地啃啮着青草,湖水在微风中轻柔地拍打着沙滩,滨湖而居的藏民,或牵着或骑着他们的马匹和牦牛,走到游客的跟前,热情地邀请你骑马或骑牛留影。

      兴之所至,上马了!在沙滩上,在近滩的浅水中,留几张影,以纪念这次与青海湖的亲密接触。

      151码头原应是军用码头,现已被辟为游览青海湖的主要去处,在那里,可以乘坐快艇在湖上兜一圈,也可以欣赏到藏族青年男女的歌舞表演。远处应该是建于60或70年代的鱼雷实验基地,现应该废弃不用了。

      在13万年前经历的那场地质史上的造山运动中,青海湖诞生了!她的出世,是自然之神赐予我们的一件最最珍贵的礼物。在广袤的青藏高原,青海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笃信佛教的藏民心中,她是神圣的水体,在历代文人墨客心中,她是吟咏千古的诗、绵亘百里的画。以诗画之情、礼圣之心坐在湖边的沙滩上,怎么也按捺不住充满遐想的灵魂。

     目睹青海湖,不能不想起两个人物,一个是文成公主,一个是仓央嘉措。两个人物的主要故事都不是发生在青海湖,但是青海湖却默默的记载着汉藏两位不同寻常的人物,两个人物的故事都与爱情有关,也都与政治有关。

       文成公主(?-680),大唐王朝贞观时宗室之女,为了消弭藏汉之间连年的兵祸,毅然远嫁吐蕃赞普。当送亲的人马伴随她到达日月山这一藏汉分居的界山时,回首不见长安,西望一片苍茫,此时,父母之念,故乡之思令她痛心不已,流泪不止,一路西行的泪水传说就流成了今天注入青海湖的倒淌河,一千三百多年来,青海湖盛满了文成公主这个汉族女儿思乡的泪水,也滋养了汉藏两族人民亲如手足的情怀。

    仓央嘉措(1683-1706),1698年被确定为六世达赖。但是这个在对僧人结婚生子没有严格要求的佛教宁玛派(红教)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十五岁的少年,已经春心萌动,进入宫廷后开始厌倦于宫廷争斗,厌倦于宗教的清规戒律,并常常与他心仪的女子——玛吉阿米在宫外幽会。

      世俗的儿女情激发了他的诗情,他写了不少情歌,其中《那一天》(有说是伪作)更是感人至深。最后被以不守清规的罪名于1706年解送北京废黜,行至青海湖不幸逝世,年仅23岁。青海湖永远的收留了这个才、情横溢的藏族活佛,他的诗歌和歌曲如同青海湖一样名满天下。

      来自两个民族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时代的人物,其思维和行为方式也似乎大相径庭,一个为了民族团结毅然远嫁和亲,一个则为了世俗情感而破除森严的宗教律例,走出宫廷,演绎了一出凄美的爱情故事。然而,这两个人物的不同故事在当时当世都是独立特性的,对后世的教育也是同一的,人们都从故事里获得了美好的教益和养分,大义爱国和珍视个人及家庭的温馨生活是并行不悖的!

        …… 
       思绪在高原弥漫,而高原八月,风儿有些凉意,以手试水,水温正好,于是脱掉鞋袜,卷起裤腿,缓缓走进湖水。与湖水亲密的那一刻,水是那样的温润如绸,奇妙至极,在青海山川的大美之中,湖水的柔情蜜意直让人生发一个美妙的遐想:牵手天仙,坐怀美色——

       曾经多次沉浸于杭州西湖的人文美景,也曾在天山的瑶池想象过传说中的蟠桃盛宴,而我定居之地也是名播天下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城中湖的武汉东湖,但如青海湖这般大气磅礴、又这般温柔极致的汪洋之水,确乎独特无双。

       回到东湖之滨已有些天了。仍不时回想着她的模样,她拍打沙滩的细语,犹如绝色佳人在耳鬓厮磨,让人心旌荡漾,恋恋不舍。

      青海湖是自然之赐,环湖而居的藏汉人民同是青海湖的圣子。

      真想放弃现在拥有的一切,只想做青海湖边的牧民,或被放牧的一只羔羊,又或是湖边的一颗青草、一粒尘沙,只要与青海湖生死相依,今生足矣!         

2008年09月10日上午8:30~9:00一稿  2008年09月14日上午初示

2010年10月24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