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博龙畜牧机械:向死而生,我们选择:热爱生命,享受生活(转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3:13:44
向死而生,我们选择:热爱生命,享受生活(转贴) 分类: 他山之石 2007-04-06 15:11

      缘起:流行用语反应流行心态。近些年,大中学生中最流行的两个词就是:“郁闷”和“没意思”。
有可能引起郁闷和无意义感的原因很多,像成长烦恼中的种种,如:高考压力,人际关系,学业,恋爱,找工作的压力等等。但是,最关键的原因则是:缺乏建设性的人生目标,或说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活着。
这样的人生不可能不郁闷和丧失意义感。
所谓建设性人生目标,是指一个人为自己确立了有助于自己持续发展的积极、向上的目的。从心理学角度看,目的性在人格特质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可以派生出诸如坚韧、专注、执着、好学等特质。此外,积极的人生目标有十分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并且是一个人能够持续发展的保证。
当前不少学生因为缺乏建设性人生目标,生活得非常不快乐,也非常没有效率,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生命,而且也为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为了帮助解决学生解决人生目标问题,我请大家看了两部有关死亡的片子。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但现在有许多人提出,“不知死,焉知生?”的质疑。我赞成后者的思考。因为人都是向死而生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思考过死亡的意义,是不太可能有有意义的人生的。
所以,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人生的意义并为自己设立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我在请大家看片子前后,又安排了讨论和作业等练习。
以下的文字就是我们看电影前后的课堂练习、讨论以及学生文字的汇集。
         
 练习一 我们的墓志铭和最后三个月时要做的事
在看第一部片子《我身后的日子》之前,我请学生先做了两个练习:
练习(1)请为自己写一个墓志铭
可能这个要求太奇特,不少同学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我解释以后给学生做了一个例题,以我自己为例,第一句用的是一个朋友对我的评价:
“她是城市森林中的自由战士。
世界给予她很多,
她也一直尽全力回报着这个世界。”
        学生们沉默一会儿后纷纷写下了自己的墓志铭。
        有个女同学为自己写到:“她一直努力让周围的人快乐,她做到了”。
       一位男同学为自己写到“你完成了可以完成的一切,可以安心地走了!”
练习(2)“假如你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了,你打算怎样安排你最后的时间?只罗列出前三个”。
大家迟疑了一会然后各自伏案在本子上写着,随后我们开始分享彼此的计划,有的同学想陪父母去奥地利的金色大厅听一次音乐会;有的同学说要陪父母并且要谈一次恋爱;有的同学说要陪父母、去旅游、和所爱的人结婚;有的同学说要告诉父母自己爱他们……
大家发现,在这种时刻,物质的东西突然变得不重要了,而过去一直忽略了的父母亲情却变得异常的重要。作业中同学写到:
2002级企业管理系刘欣同学:“我发现,人们在最后时刻,要求都极为简单。”
2003级公共管理系郗振宇同学:“我懂得了一些最平常、最不被关注的事情原来却对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时,我开始给大家放一部加拿大影片:《我身后的日子》(《my day without me》)。此片讲的是一个23岁的女工在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后,对自己所剩无多的日子和自己身后丈夫孩子等家人生活的安排。独自面对死亡时这位女工的坦然、从容和勇敢的确非常感人。但在她的安排中也有一些会引起争议的地方,如她计划在死前要与一个陌生人谈恋爱。
片子放完后,我像往常一样先问大家:“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2002级公共管理系的董晓培同学立刻说:“她有些事情做得很棒,表现出她不畏惧死亡的勇气。但是我不赞成她和别人有婚外情。做人不能违背道义,不能有欺骗,不能不负责任!”
2002级财政系吕晖同学:“我看到了生命的延续。”
2002级财政系关珊同学:“我发现我们应该思考死亡。”
……
因为时间关系,这次我没有带学生做深入讨论,只是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练习。

练习二 我们的人生规划
  
我请学生以坐标轴的方式列出自己的人生规划  
  
0岁     当前年龄  五年后    十年后       二十年后 ……            预计寿命 
计划     计划      计划            计划                 人生目标       
                                                             (最高,最低)

  第二周,我们用三节课讨论了以下问题。
            
  讨论一: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吗?死是可以把握的吗?
   
2002级公共管理系见秋月同学:“从生理角度看完全不可能,但是从精神角度看可以。比如司马迁的精神就是永生的。”
2002级企业管理系耿峥同学说:“正常死亡不可避免,但是意外死亡可以避免。比如,有的人酒后开车,或者因为人品不好、习惯不好,都可能导致意外死亡”
2002级公共管理系张翀同学立刻提出:“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不吸烟不喝酒,不酒后驾车等,这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
2003级公共管理系林希同学:“锻炼身体,减少疾病,注意卫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避免意外死亡。”
 2002级劳动经济学系王硕同学:“心理调节可以延长寿命。现在有句话:‘40岁以前用身体换一切,40岁以后用一切换身体’,这是对生命不珍惜。我们要更主动地控制自己的心态,学习珍惜生命。”
就在这时,有人谈到了自杀:“自杀这种死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班上有位同学的好朋友是自杀而死的,给这位同学造成了很大的创痛,她的切身经历引发了大家对自杀的讨论,气氛一度很沉重。她的感受是:“一个人再难过都不能选择自杀,那会留下太重的创伤。”于是就引出了“死是否可以把握”这个讨论题。
2002级经济系李思淼同学:“人不能太脆弱,人可以通过战胜自己的脆弱把握自杀这类死亡。”
2002级财政系丁悦同学:“一个人降临世界,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应该以对生命的尊重避免自杀这种死亡,这是一种轻率的生活态度。”
  2002级财政系关珊同学:“懂得珍惜生命可以提高对死亡的把握。生命这么美好,我们决不要轻易放弃。从宏观上看,我们可以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去控制战争与疾病,从而达到对这类死亡的把握。”
2002级会计系李瑞同学:“我遇到问题处理不了时会想,这事最坏会怎么样?死亡是绝路,再没有机会后悔,再没有机会补偿。所以要负责,不能选择自杀。”
2002级经济系范亚文同学:“此外,有的人死得光荣,有的人死得罪恶,人可以把握自己不死于罪恶。”
讨论中大家达成的共识是:人无法避免正常死亡,但是却可以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人生选择有效避免非正常死亡;人无法避免物质死亡,但是却可以避免精神上的死亡;人不能把握正常死亡,但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把握非正常的和不光彩的死亡;
2002级商管市销杨琳洁同学后来在作业中写到:“在老师让我们做的只剩三个月生命的练习中,我想到至爱的父母,想到了至亲的朋友,想到了自己未达成的心愿,这一切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我是否每天在努力为自己的生活目标奋斗,我是否在和父母共处时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爱,我是否为朋友鼓了劲,第一次这样反省,发现很多事情是我们可以做的但我们忽略了,难道非要等到生命看到尽头那天才意识到吗?不,不要让生活忙碌奔波迷失方向。”
2002级会计学赵蓓同学:“在做‘假如只有三个月生命’的练习时,我发现自己竟有那么多的梦想正等着我去做。听着同学们的发言,让我感到,即使我只剩下了三个月的生命,即使我面对死亡,我都不能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不能轻易地放弃我的生活。”
2002级公共管理系贾雪同学:“我们总是在失望与后悔间徘徊,孰不知为此我们失去了更宝贵的东西——生命。时间总是向前走的,我们将太多的坏情绪困扰住了自己,我们应该学会享受生活,创造生活。”

          
讨论二:死亡是否意味着结束?
    2002级公共管理系王亚丽:“对个人而言是结束,对周围人而言不是。”
    2002级公共管理系见秋月同学:“‘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比如周总理。他的影响从来就没有结束。”
    2003级公共管理系林希同学:“物质守恒,人死了只是换了一种形式,有的人死后其精神传播反而更广。”
    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生命也非单纯的开始。每个人的生命都凝结着成千上万逝者的智慧、性格与创造,我们过去称之为历史的,其实就是那成千上万逝者组成的家族与人类发展史。在我们今日的价值观中熔入了我们无数祖先的探索与追求;在我们今日的爱好中有我们祖先在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兴趣;在我们的性格与能力中有我们祖先与环境作用留下的深刻烙印。
   因此,死亡不是结束,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是我们融入我们祖先行列的开始,也是我们成为我们周围人历史记忆的开始。
 
                 讨论三:死亡是否是纯个人的事?
   《我身后的日子》这部片子给大家留下最深印象的一件事就是2002级经济学系吴洁同学所总结的:“我看到,死亡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考虑亲人、朋友”。
对此,有同学们在作业中也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2002级法学系毛志华同学谈到:“我觉得一个人无论走到什么样的境地都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即使是生命的尽头。电影中的女工与别人发生婚外情,满足了自己的愿望,然后她撒手而去了,但带给自己家人的伤害是再没有机会补偿的,带给那个男士的伤痛更是不可磨灭的,是永久的心碎。她所犯下的这次过失是无法弥补的,因为她已经没有机会了。回到对自己负责的观点,她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肆意地放任自己的好奇造成了那样的后果,我们可能还可能同情她、理解她。但若是更过偏激的人有了更过的行为我们又该怎样呢?这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所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放纵自己,而恰恰是应该体会到重于平时的那种责任。尊重生命,就是要对生命负责,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我信奉中国的一个成语:‘有始有终’。……那些牺牲在自己岗位上的好干部,都选择了站好最后一班岗,这是由于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对责任的尊重。这种负责任的态度是生活中的珍宝。‘春蚕到死丝方尽’,在我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我愿意发挥我最后的光和热,干好本应我干的最后的工作。”
2002级财政系高磊:“首先女主角的冷静确实让我折服。一个人面临死亡,可以做到那么坦然,真的折服。……下面是极富争议的一点:女主角为自己计划了一段我们称之为‘婚外情’的感情,这究竟可不可以容忍呢?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道德是第一位的,也是无可商量的,如果每个人面临死亡都可以忽视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
死亡不是个人的事,因为死亡不等于结束,因为死亡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如在未亡人和亲友中唤起最强烈的情感,在世界留下很多未完成事等等。所以,人即要对生负责,也要对死负责,不能任性妄为,否则就会给生者留下痛苦无限。
    
讨论四:死亡是否也有意义?
2002级公共管理系朱珊同学:“死亡对死者是没有意义的,他不知道世界的评价。但是,对他周围的人有不同的意义,而且是无法改变的了。”
2002级商务管理系万犀聪同学:“死亡对其本人也有意义,如有人的死是舍身取义。”
2002级财政系关珊同学:“死亡是生命的延续,从这点看死亡就有意义。另外,老师曾说过的石碑、口碑问题,也证明死亡对逝者也是可以有意义的”
  此时,我向学生提到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名言最能表达我们的感慨和感悟。
  这时2002级财政系丁悦同学发言说:“一个人要想使死亡有意义,就需要使他的人生有意义。”
就这样,很自然的,我们就开始了对人生的讨论。这时我要求大家再做一个练习。

练习三  反思:如果我们只剩下一个月……
我要求学生当场思考:“如果我们只剩下一个月,请想一想以下几个问题:
思考一:你最希望做的几件事?为什么?
思考二:请对自己以往的人生做一个评价,你对自己的一生满意吗?请用百分制给自己打一个分。
思考三:如果有机会让你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你是否会对以往的人生做些修改,为什么?”
然后我请大家谈自己的感受。有些同学对开始设定的三个月的计划做了修改,但是有关回报父母的部分没有改。作业中,大家谈到:
2002级公共管理系董晓蓓同学:“老师后来又让我们写‘如果只有一个月的生命’要做什么。我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感受到了真要失去生命的压力,于是我本能地写下了我要做的事。我想我初步明白了,在生命的尽头,也许任何物质都不算什么了,只有和爱你的父母亲友在一起享受最后一刻的爱才是最重要的。……要把握住生命的进行式!……”
2002级财政系关珊同学:“死不是虚无,死也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要面对死亡,人们才更珍惜生活,才会对后代充满希望,才更有动力孜孜以求未知并开拓未来。”
2002级公共管理系孙艳杰同学说:“我发现,想过去没有用,只会后悔。我们现在还有时间,每天都可以开始自己的人生,让自己在日后不犯同样的错误。应从每天做对的开始,加快脚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珍惜生命。”
2002级劳经学院刘文卓同学谈到对这次大讨论的一个感悟:“我想,这次大家共同探索人性与生命的真谛,是为了对得住正在流逝的青春,我们在不断思考,必定会不断收获,我们停止思考,停止对自身、对人类的审视就等同于浪费生命。”
所有人都是向死而生的,它们之间息息相关,所以,讨论死实质就是要讨论生,考虑死就是要安排生,对此,学生们的作业有许多精彩的表达:
2002级经济系陈赓同学:“当我体会到自己是多么惧怕死亡时,我随即了解到我是多么喜欢自己的生活。其实面对死亡的态度就是面对生活。没有人考虑死后要去做什么,而有的就是考虑在死前如何更好地过活。没有死就没有生,没有对死的恐惧也就无法体会生命的可贵。人终归是要死的,与其浪费时间在想象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有多恐怖上,不如将每一天都当作即将死去那样珍惜,像帕尔斯说的那样,负责任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这样的人在面对死亡时一定极为坦然。”
2002级财政系姜佳星同学:“我们以往的教育中习惯于被管教,很少考虑自己的想法,甚至不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虽然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与他人有联系,但是死亡令我们感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必须独自面对。死亡是自己的,未来是自己的,自己的决定最终影响的是自己的未来。死亡本身并不悲哀,悲哀的是一个活着的人不认真思考自己伟大的死亡,不从这最能给人力量的思考中获得启发。”
2002级经济学葛歆同学:“我原来在日常生活中从不谈论死亡、责任等较沉重的话题,为了避免悲伤与压力有时刻意回避这样的问题,但现在,我直面这些问题,从别人的讨论中看到死亡并非只意味着结束和痛苦,而富有更多的意义,并正是由于对死亡的认识才使人们更珍惜生命与生活,对自己与对他人的生命负责,更加认为死亡与生命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003级公共管理系林希同学“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将现在的每时每刻化作永恒!把每一分钟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分钟。这样就没有了拖延,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拖延不做,因为你没有时间再等待。”
2002级财政系丁悦同学:“死亡,让生命时刻处于倒计时状态;死亡,让生活有了一个时限。由此,人们便珍惜这有限的生命。思考死亡,让人们更关注该如何活。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实现了长生不老,那生命的质量、生活的价值都会有所下降,因为人们会失去紧迫感,不会再重视单位时间对生命价值的实现。因此,死的时限为生时刻敲着警钟,死亡对活着有警醒的作用。……死亡是一个终点,却影响着整个活着的过程。……从生想到死,从死又到回到生。,意味深长中又对人生的目标有了一个提炼。”
好了,学生们都意识到讨论死亡有什么样的意义了,现在该考虑要安排什么样的人生,该考虑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了。

             讨论与结论 我们选择:热爱生命,享受生活
目前为止,很多同学所过的生活与他想过的生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很多同学的目标中也往往没有他本人(的意志或者意愿)。这样的生活很沉闷也很具有腐蚀性。而现在,死亡教育点醒了大家,使大家意识到确立人生目标的重要性。那么,剩下的主要就是技术问题了。
因此,这次看电影前,我就曾布置的“人生规划”对大家做了如下的提示:
1.我们要先确立人生大目标,例如,生命终结时达到的最高目标可以是:“为社会做贡献”,最低目标可以是“尊严老龄化”。从这个大目标出发设计眼前的具体生活道路,如决定是通过做会计师或律师或广告设计师等去实现自己的人生大目标。
   2.设立具体的目标时要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2 这真是我想要的目标吗?它符合我的主客观条件吗?
3 如果没有社会等外界压力,我还会选择这个目标吗?
4 这个目标能让我实现自己吗?
5 这个目标能让我持续快乐吗?
3.要对自己有耐心。青年学生是容易失去耐心的,对别人也对自己。我特别提醒大家:自小就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但是,这样的幸运儿太少了,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试错排错中找到自己然后才去做自己的。所以,一定要对自己有耐心。要先努力去找自己。
4.要边找自己边学习。很多同学担心找自己会浪费时间,这点我早就提醒过大家,我们在找自己的同时把该学的文史哲的经典和专业知识都学好,我们就成了一个‘有准备的人’,而机会,从来都“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5.要尽可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暂时没条件做自己喜欢的事,那么就一定要设法喜欢自己正在做的事,然后找机会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次是这学期最后一堂课,在选择片子时我花了很多的时间。这部片子要能继续我们有关死亡与生命意义的讨论,但是又不能太压抑,因为我不能让学生带着一颗沉重的心离开我的课堂,更因为我组织学生讨论死亡是为了让大家能够热爱并且享受生活。因此,考虑再三,我选择了《好大的世界》,这部片子讲述的是一个身患绝症的孩子如何以他热爱生命的本能发现并且享受着生活的快乐,以及如何影响周围人享受生命的快乐。这部片子的最大特色是它不仅决不悲凉,相反是一部非常阳光的片子。
“在看《好大的世界》之前,老师曾问大家:‘有多少同学觉得自己现在是在享受生活,有多少同学认为生活很美好,请举手。’当时没有几个同学举手。后来老师说请大家看一部片子,要让一个孩子告诉大家如何去享受生活。当时我没有在意。一个孩子能有什么魔力呢?……”(2002级公共管理系王喜莲)。
   其实我在请大家看片子前还提了另外两个问题:
6 “人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这是以前大家所看片子中的一句台词),在座各位肯定是选择“忙着活”,对这点我十分确信。但是,大家是选择“忙着快乐地活还是痛苦地活”?“是选择有价值地活还是无价值地活”?
7 一个人是否只有有了他想要的什么或者摆脱了他不想要的什么才能够享受生活?
还是王喜莲同学,看完电影后,她终于发现了魔力所在:“这个孩子在他所剩下的时间里。充分享受着生活带给他的快乐,而不是生命短暂带给他的痛苦。他就是有这个魔力能够快乐地生活,能够感染周围的人也快乐地生活。”
2002级公共管理系许姗:“玛丁让我发现,乐观真是很重要,遇到什么事,只有乐观,才能让你冷静下来,才会让你发现快乐就在身边,才能提高你的自调节力,才能有积极思维并找到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002级企业管理系李佳:“这个孩子在教育大人该怎样享受生活。”
我总在课上强调要学会享受生活,我所提倡的“享受生活”是指:我们要用全身心体验并且享受自己所拥有的,用全力去追求自己所希望拥有的,与此同时,还能够充分享受追求的过程。这可以用这样一句话加以概括,即:“不知足长乐”。中国有一句话:“知足长乐”,那是一种境界,但是“不知足长乐”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此外,过去人们有一个误区:好象一个人只有有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才能有快乐,但事实是,一个人如果具有享受生活的能力,即使该有的好东西都没有,或者不该有的坏事都遇上了,他仍然可以享受生活。关于这点,片中的小男孩儿给我们上了非常重要的一课。
为了让大家对享受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我给大家读了一本儿童读物《告诉我,你喜不喜欢》上的一些段落:
“告诉我:你喜不喜欢,对着镜子玩斗鸡眼?
告诉我:你喜不喜欢,让脚步碾过落叶听劈劈啪啪的声响?……”
(后来好几位同学在作业中提到他们听我读这些段落时感受到的幸福和喜悦。)
再说“持续的享受”。就“享受”本身而言,其实这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人觉得他是在享受就是享受,比如,一个同学天天逃课去上网,他觉得这是享受,就他的心理现实而言这没有问题。但问题是,以他这种状况,他是否能完成他的学业,将来走向社会,他是否能自食其力?是否能让这样的‘享受’持续?!
所以,我提倡的是可以持续的享受,这不仅涉及到我们的兴趣、能力、条件而且必然涉及到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底线伦理(如:绝不以任何理由去伤害别人,绝不以正确的理由去做错事)等。
以下是同学们在作业中写下的感受:
2002级工商管理系耿峥:“‘就像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一样’,生活也如此,世界上并不缺少快乐,只是缺少享受快乐的心情。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身边的人和事,我们就会感受到快乐。”
2002级财政高磊:“我们应该活得有尊严。我个人认为,尊严亦是心态。这正像片中的老人,不能动,不能说话……但是因为有了小男孩,他活得很快乐,这样的生命我认为是有尊严的,而现在有些人花天酒地,过得很奢靡,这反倒失去了生命应有的尊严。……我们要争取持续的快乐,要活得有意义并且单纯,这就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
2002级劳动经济系王硕:“生命中什么最重要?看了《好大的世界》后,我觉得生命最重要,感受生命、品味生活最重要。……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概率是万分之一的N次方,我们要代表那些因为我们的到来而没有来到这个世界的我们的兄弟姐妹们好好地活着,好好为人类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完成我们的历史使命。”
2002级公共管理系郭瑶同学:“看着电影里那对老人与小孩儿,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身上所散发的像天使的光环一样的光芒。尤其是影片的最后一幕,在那片沙滩上,老人与孩子的剪影,孩子手举贺卡的欢呼雀跃,让我看到一种人性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他们是善良的,更是活得有意义的,他们让我感动,人生在世,不仅是为自己活着,有的时候也是为他人而活,那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2002级劳动经济学系邵婷婷:“我从未想过,在那样小,那样简单的医院的空间里,生命依然可以焕发光彩。那个孩子,单纯地执着,单纯地追求快乐,单纯地享受快乐,是成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快乐是‘生活’,不快乐是‘活着’。人的生命的存在是一个很伟大的过程,但存在并不是目标,要做那个最绚丽的,所以要懂得‘生活’。”
2002级劳动经济学系王佳华:“我们不要去找这个世界与我们理想的差距与不足,而该去寻找这世界上的快乐与幸福。……这两部有关死亡的片子使我对生命有了更多的关注,也对死亡有了更多的理解。我了解到生活不单是要会享受它,也要享受改变它的过程,这样我便有了两倍的享受。”
2002级劳动经济学系黄炜:“我觉得‘生’与‘死’只是一个动词,生活才是生与死之间最值得去品味的过程。有的人在拥有健康的时候,意识不到生命对于一个人的意义。也就不会在真正意义上品味生活,只有等到有一天发现‘死亡’已慢慢靠近了,才会去努力地活着。可以说,在他生的时候,他是死的,而在他即将死去的时候,他才真正活过。”
2002级劳动经济学系李欧同学:“在看完电影后我开始越来越按照自己的本意做事了。我觉得是因为我看到别人在接近生命的终点时对生命的不舍,看到那份坚强,他们都在告诉我,我应该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不能因为占有而挥霍。”
2002级公共管理系潘蕾同学:“看过《好大的世界》我的心中久久地被一种暖暖的感觉所包围着,心中充盈着一种好象破土而出的对生命的渴望。”
2002级工商管理系李佳同学:“我们曾经认为自己早已是成人,我们认为孩子意味着无知与不成熟。但是现在看来,我们似乎应当放下那个自执的‘大’来,俯下身来向那些孩子学习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被教育要诚实、要善良,但是我们却未被告知,让自己保持一颗童心。而失去了童心,似乎也就失去了能够从生活的细节中体味到巨大快乐的能力。”
2002级经济法丁丹同学:“我们这个时代充满戏剧性。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快,网络和广告充斥生活,把每个人的调色板调得有些张狂、迷乱。忙碌的生活失去原本的色彩,也失去了方向感。现实的残酷,竞争的压力,泯灭了我们对梦想的坚持和追求。往往是那些点滴中蕴藏的感动让我们顿然醒悟:原来问题可以这么简单地解决,自己可以这么容易地获得满足。走了一大段路之后才发现又重回到了原点,只是收获了一种东西叫过程。”
2002级市场营销杨婧宇:“我们应该像电影里的小男孩一样,热爱和珍惜每一天,而不是在垂暮之年的时候,发现自己虚度了光阴。”
2002级财政关珊:“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人不仅工作起来像陀螺,连内心也在转个不停,如果能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或许能找回那些单纯的幸福,而死亡也不会那么可怕了。童心给人轻松的心,以这种心态迎接生活中的挑战,成功率会更大。”
2002级会计学蔡莹:“罗丹说,我们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我说,我们周围并非缺少快乐,而是缺少发现快乐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睁大双眼,去发现快乐、享受生活、享受生命。”
2002级会计学李瑞:“曾听过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快乐地活是生活,不快乐地活是活着’。看了《好大的世界》后,我对这句话的感触更深了。这次同样是一部关于死亡和生活的片子,但却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悲伤的影子。整个世界都被这个小孩子带动得非常快乐。……他让我体会到了真正的生活——快乐和快乐的传递。”
2002级经济系阮伊卓:“我们因生命的丰富而挥霍光阴,可没有谁能保证自己的生命不会在下一刻衰竭。珍惜现在,活在现在,体验你的生命,寻找属于你的生活,活在快乐里,我想这样的生活就算是我们明天就要面对死亡,我们可以说一句:‘我认真、努力地生活过。’……课上以坐标轴的方式做了人生规划……想象一下,如果这段时间轴右边是无限延长没有尽头的射线,那么这种划分又有什么意义?反正今天完成不了的我们可以在未来不确定的某一点继续,永远没有时间不够的恐惧,生命的存在又是为了什么?也许生命就是因为短暂才美丽,。老人和孩子在他们有限的生命里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光彩。我想那就是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了:在有限的生命里认真生活,在平凡的生活里寻找快乐。”
2002级公共管理系师李娜同学:“我们每天都在生活,可我们似乎把生活降低到了生存的档次,生存让我们把生活那个原本的大圈子无限地缩小,让我们每天都觉得疲惫、乏味,看看小玛丁,我们会发现,如果他的生活只剩下生存,他不会嫌医院里死气沉沉的气氛,不会为化疗后的光头而不快乐,因为这些对生存都没有影响。可是他要的是生活,在死亡面前微笑。他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摆脱环境对他的影响,让自己活得快乐。”
2002级公共管理系马佳:“我们永远都不知道,未来有什么在等着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也许,太多太多的可能。所以,何必再猜测,何必忐忑不安,我们只要努力地过好现在,对手边的每项工作认真负责,对身边的每个人微笑以待,对生活的每个细节都尽情享受。这就是对生命、对生活的最大尊重。”
2002级经济系李思淼:“这部电影给予我的一个很大的启示是:如果你想使你的死亡有意义,就要让你的生活有意义,要懂得热爱生活。”
2002级经济系吴洁:“小玛丁让我发现,我们很可怜,我们既不会学也不会玩儿,生活变成单调乏味的黑白电影。……关于死亡的讨论让我认识到,以前我以为死亡离我们很远很远,现在我认为死亡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以前我认为死亡是一件很恐怖的事,现在我敢于面对它;以前我的生活没有计划,现在我开始为自己制定人生目标。”
2002级公共管理系赵晶:“有关最后三个月的计划让我明白,梦想其实可以很简单,很平凡,而生命的伟大都是诞生于这一个个平凡梦想的实现过程中的。”
            
 练习四 让我们来为自己的人生写一个新的脚本
那天因为时间紧,我没来得及给学生布置这个练习,现在借此机会补上:
请仔细思考后为自己设计几个“人生脚本”,然后设想一下,自己临终的时刻,更愿意看到哪一个自己。请记住,“人生脚本”可以有许多种,但是,人生却只有一种;不仅如此,脚本可以涂改甚至可以重新写过,但人生却是单行道,而那个能让自己在最后的时刻,坦然地对自己说:我这一生“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的版本,就是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结束语:我想,没有比用姜佳星同学(2002级财政系)的作业做结语更好的了:“现实中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选择了虚度光阴?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人没有勇敢地思考过死亡的问题。当我们思考死亡,我们就会发觉每过一天就离死亡近一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就少一天。这样一想有谁能够容忍时光的白白流失而由于种种原因不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有谁能容忍不忠实于自我而甘愿受他人控制的生活?有谁能够容忍没有尊严的生活?如此一来没有人会选择虚度。……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来调整当前的生活,使自己为总体目标作出每一天的切实努力。同时敢于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理想做出正确的自我选择,从而改变‘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传说,坚信爱默生所说的‘向着特定目标前进的人,全世界给他让路’”!
好!定格!我们这次有关死亡与人生的讨论从这一刻起,已成为永远的过去,但是,生活仍然在继续。已经勇敢地思考过死亡的同学,让我们带着新的人生脚本,开始自己热爱生命、享受生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