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扑克扫描器:禅宗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1:51:37

放下吧
佛门称外道为:梵志。有一个名叫黑氏的仙人,运用神力,双手举着合欢花和梧桐花来供养佛。
释迦牟尼佛说:“放下吧。”黑氏梵志放下了左手的一枝花;
释迦牟尼佛又说:“放下吧。”黑氏梵志又放下了右手的一枝花;
释迦牟尼佛还是对他说:“放下吧。”
梵志说:“世尊,我已经两手空空,您还要我放下什么?”
释迦牟尼佛对他说:“我不是要你放下你手中的花,而是要你放下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等到你没有什么可以放弃时,就进入了不生不死的境界了。”
梵志听完佛说的话,当即就悟到了无生法忍。

  • 各有所得
    达摩祖师到中国传法,数年后,准备回天竺国。临行前,他对弟子们说:“你们跟我学了这么多年,总应该有些心得吧?大家说说吧!”
    道副首先说:“我的见解是:不执文字,不离文字。将文字作为悟道的工具。”
    达摩祖师说:“你得到了我的皮。”
    尼总持接着说:“我的见解是:就像念佛的人,必须升起信心的时候,一念就往生到了东方阿闪佛国。一见就不再见了。”
    达摩祖师说:“你得到了我的肉。”
    道育说:“我的见解是:四大本来空,五蕴亦非有,所以无一法可得。”
    达摩祖师说:“你得到了我的骨。”
    最后轮到慧可,他什么话也不说,走到祖师前礼拜祖师,然后回到原来的地方。
    达摩祖师说:“你得到了我的髓。”
    接着,达摩祖师告诉慧可:“从前,佛祖将正宗禅法传给了迦叶大士。后来一直辗转传承,传到了我这里。今天我就将它传给你,你要好好爱护保持。我还要授给你袈裟和传法信物。”
    然后对大家说:“你们刚才自己的表述,已经看出你们修炼的程度。你们心里也一定明白。”  
        有一个禅宗的故事,非常荒谬,就跟所有禅宗的故事一样,它们必须荒谬,因为生命就是如此,他们是按照生命本然的样子来描绘它。

      有一个禅师问他的门徒说:前一些日子,我将一只鹅放进一个瓶子里。现在那只鹅已经长大了,瓶口很小,所以那只鹅出不来,那个瓶子很珍贵,我不想将它打破,所以现在有了个危机,如果那只鹅不出来,她将会死在里面,但是我又不想打破那个瓶子,因为那个瓶子很珍贵,而我也不想杀死那只鹅,所以你看怎么办?

      这就是那个难题!鹅在头脑里,而那个瓶口非常小,你可以打破头,但它是珍贵的,或者你可以让鹅死,但那也是不被允许的,因为你就是那只鹅。

      有很多门徒试了很多问答,但总是被师父打,然后说:不。有人会建议说从瓶子下手,但是师父会再说:那个瓶子会被打破,或者什么事会被弄错,那是不被允许的。或者有人会说;如果那个瓶子那么珍贵,那么就让鹅死好了。这是仅有的两个方式,没有其他的方式,而师父不给任何暗示。

      那个老禅师继续问他的门徒,而且打他们,他告诉他们说:找出一个方法!因为已经没有时间了,而他只允许最后回答一次。有一个门徒说:鹅就在外面!

      对这个门徒,师父他弯下了身子向他顶礼,然后说:他是对的——鹅就在外面!她从来就不曾在里面待过。

      你就在外面!你从来不曾在里面,那个你在里面的感觉只是一个虚假的观念。

  • 放下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
      “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
  • 还要我放下什么
      唐代,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大意是:在禅修的道路上,我抛弃了一切,下一步怎么做?
      赵州禅师答:“放下吧。”
      严阳尊者说,已经两手空空,还要我“放下”什么?
      赵州禅师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来!”
      严阳尊者听到这里,忽然有所领悟。
  • 洗钵去
      唐代时,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向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
      赵州问:“你吃粥了吗?”
      僧人答:“吃粥了。”
      赵州说:“那就洗钵去吧!”
      在赵州禅师话语之中,这位僧人有所省悟。
      赵州的“洗钵去”,指示参禅者要用心体会禅法的奥妙处,必须不离日常生活。这些日常的喝茶吃饭,与禅宗的精神没有丝毫的背离。
  • 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独坐参禅,默然不语。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在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过了一个下午,师父起身,没说一句话,打个手势,他把一休领回寺内。
      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师父的旨意,独坐门外,思悟师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不再明晰。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开寺门,走了进去。
      师父问:“外面怎么样?”
      “全黑了。”
      “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有了。”
      “不”,师父说:“外面,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领悟了师父的苦心。
    人生咸淡两由之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他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
      夏丏尊不忍地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
      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
      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 八风吹不动
      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时,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祥师是至交,两人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东坡居士自觉修持有得,即撰诗一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诗成后遣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品赏,禅师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即叫书童带回。
      苏东坡以为祥师一定是对自己的禅境大表赞赏,急忙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两个字:放屁。
      这下东坡居士真是又惊又怒,即刻乘船过江找佛印理论。
      船至金山寺,禅师早已在江边等候,苏东坡一见佛印立即怒气冲冲的说:“佛印,我们是知交道友,你即使不认同我的修行,我的诗,也不能骂人啊!”
      禅师大笑说:“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字,就让你过江来了?”
      苏东坡听后恍然而悟,惭愧不已。
  • 佛法大意
      白居易向鸟巢禅师请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鸟巢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这个,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
      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够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
  • 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同游灵隐寺,来到观音菩萨的像前,佛印禅师合掌礼拜。
      忽然,苏东坡问了一个问题,“人人皆念观世音菩萨,为何他的手上也和我们一样,挂着一串念珠?观世音菩萨念谁?”
      佛印禅师:“念观世音菩萨。”
      苏东坡:“为何亦念观世音菩萨?”
      佛印禅师:“他比我们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 先把你的杯子空掉
      有一天,一位在大学里教授禅学的教授来请教南隐禅师,什么是禅。
      南隐禅师以茶相待。他将水注入来宾的杯中。杯子满了,南隐禅师好像没有发觉,他继续往杯子里注水。
      望着茶水溢出杯来,满桌都是,教授忙着用纸巾拭水,并对南隐禅师说:“杯子满了,茶水已经漫出来了,禅师不要再倒了。”
      南隐禅师停下来。
      “你就像这杯子,”他微笑着说:“你的头脑里装满了你对禅的看法和想法,却来问我。如果你想让我说如何是禅,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来啊
  • 一杯水和一片湖



    一位禅学大师有一个老是爱抱怨的弟子。有一天,大师派这个弟子去集市买了一袋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然后喝一口。
      “味道如何?”大师问道。
      “咸得发苦。”弟子皱着眉头答道。
    随后,大师又带着弟子来到湖边,吩咐他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然后说道:“再尝尝湖水。”
      弟子弯腰捧起湖水尝了尝。
      大师问道:“什么味道?”
      “纯净甜美。”弟子答道。
      “尝到咸味了吗?”大师又问。
      “没有。”弟子答道。
      大师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弟子说道:“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
  • 野狐禅


    百丈和尚每次说法的时候,都有一位老人常跟随大众听法,众人离开,老人亦离开。忽然有一天不离开,百丈禅师于是问:“面前站立的又是什么人?”
    老人云:“我不是人啊。在过去迦叶佛时代,我曾住持此山,因有位云游僧人问:‘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入因果吗?’我回答说:‘不落因果。’就因为回答错了,使我被罚变成为狐狸身而轮回五百世。现在请和尚代转一语,为我脱离野狐身。”于是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吗?”百丈禅师:“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说:“我已脱离野狐身了,住在山后,请按和尚礼仪葬我。”百丈真的在后山洞穴中,找到野狐的尸体,便依礼火葬。

  •  一切皆禅



    有一位云水僧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论禅法,适逢禅师外出,侍者沙弥出来接待,道:“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劳。”
    云水僧道:“你年纪太小不行。”
    侍者沙弥道:“年龄虽小,智能不小喔!”
    云水僧一听,觉得还不错,便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侍者摊开双手,画了个大圆圈,云水僧伸出一根指头,侍者伸出五根指头。云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云水僧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顶礼三拜,掉头就走。
    云水僧心里想:我用手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问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摊开双手,画了个大圈,说有大海那么大。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说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问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说三界就在眼里。一个侍者尚且这么高明,不知无相禅师的修行有多深,想想还是走为上策。
    后来,无相禅师回来,侍者就报告了上述的经过,道:“报告师父!不知为什么,那位云水僧知道我俗家是卖饼的,他用手比个小圈圈说,你家的饼只这么一点大。我即摊开双手说,有这么大呢!他伸出一指说,一个一文钱吗?我伸出五指说,五文钱才能买一个。他又伸出三指说,三文钱可以吗?我想他太没良心了,便比了眼睛,怪他不识货,不想,他却吓得逃走了!”
    无相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一切皆禅!侍者,你会吗?”
    侍者茫然,不知为对。 

     
  • 云在青天水在瓶



    唐代朗州刺史李翱非常向往药山惟严禅师的德行,一天特地亲身去参谒,巧遇禅师正在山边树下看经,虽知太守来,但仍无起迎之意,侍者在旁提示,仍然专注于经卷上。
    李太守看禅师这种不理睬态度,忍不住怒声斥道:“见面不如闻名!”
    说完便拂袖欲去,惟严禅师至此,才冷冷说道:“太守何得贵耳贱目?”
    短短一句话,李太守为之所动,乃转身拱手致歉,并问道:“如何是道?”  
    惟严禅师以手指上下说:“会吗?”
    太守摇了摇头说不会。
    惟严:“云在青天水在瓶!”
    太守听了,欣然作礼,随述偈曰:“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