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取暖燃气锅炉坏处:犹太教育:特别狠心特别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4:18:43
《特别狠心特别爱》(接力出版社出版)作者沙拉是出生在上海的犹太人后裔,她带着三个孩子来到以色列,谱写了一个现代孟母的传奇。以色列爱子秘籍,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是“冷酷”的母爱,却成就了儿女的梦想。“特别狠心特别爱”的教育理念,引发了中国家长重新审视自身教育方式的大讨论。
  寻找遗失的爱子秘籍
  上个世纪30年代,我的父亲立维·伊麦斯逃离苏联,一路颠沛流离,来到中国上海,这也是继“二战”后,没有家园的犹太人第二次客居上海。
  父亲立维·伊麦斯来上海20余年后,凭借犹太人的韧性与智慧闯出了一片天地,过上了富足平安的日子。
  在我12岁的时候,父亲突然去世了,童年的甜美顷刻间化为乌有。祸不单行,1967年,身为犹太后裔的我也没能逃过“文革”的劫难。我被赶出了家,只读到初一就辍学了。
  1971年,我进了上海铜厂,做了一名女工。但是,我很开心,因为终于可以自食其力了。
  后来,我像其他中国女人一样结婚,生儿育女。
  上世纪90年代初,中以建交。我想到父亲生前魂牵梦萦的故乡以色列去看一看。另外,我还有一个异想天开的念头,我听说犹太人的教育观享誉全世界,我想去以色列取教子经。当时,我刚离婚,是个失败的妻子,但我想做一个成功的母亲,于是,我带着三个孩子从上海回到了以色列。
  回首来时路,我很感恩。感谢中国和以色列两片睿智的土地,让我在得天独厚的跨国教育中,在世界上最爱子女、胎教文明开展最早的两个民族的对话中,懂得了爱子女的真正价值。
  当年,因为我是第一个从中国返回以色列的犹太后裔,受到了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接见。
  拉宾总理跟我说:犹太人爱子女,跟中国人一样,也是全世界有名的,他让我相信这片土地会让我找到爱子秘籍。
  以色列人的爱子秘籍是什么?它并非是以色列特产的锦囊妙计,它其实早就蕴藏在我们智慧的中国大地。是时代变迁让我们丢失了这个秘籍。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中国父母以及新生代的父母才在爱的教育中困惑。
  我们的父母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牺牲精神、爱孩子爱得最无私、最赴汤蹈火的父母,但是,我们父母的教育误区也最多。“啃老族”、“草莓族”、“孩奴”成了社会问题,“中国妈妈”作为标签上了美国词典,暗喻为对子女包办一切、关怀强迫、过分热心的妈妈形象。
  如果我在44岁那年没有改变爱孩子的方法,今天的我可能还是昨天那个“事事包办”的“电饭煲”、“洗衣机”、“清障机”妈妈。我的三个孩子,以华、辉辉、妹妹,他们也不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以华2001年结束服兵役后,进了以色列劳工部,现在在香港工作。辉辉在以色列国防部服役3年后,成为钻石商人。小女儿妹妹要读大学了,她的梦想是读政治经济专业,将来做一名外交官。
  现在,我的两个儿子都已成为千万富翁,而我做了富翁的母亲。
  孩子们给了我三把钥匙
  大儿子以华,二儿子辉辉是“70后”,小女儿妹妹是“80后”。子女们在十六七岁时,就像商量好了一样,叽叽喳喳地围绕在我身边对我说:“妈妈,您给了我们三把钥匙———坚强、自信和宽容。我们三个人也要给妈妈三把钥匙!”
  以华说:“妈妈,我要给您一把车钥匙,您的脚总因为骨刺疼,我要让您不再那么辛苦。”
  辉辉说:“妈妈,我要给您一把别墅的钥匙!我们全家人都可以住在一起!”
  妹妹最小,也抢着跑过来说:“我是女人,一定给妈妈一个保险箱钥匙,里面装满珠宝首饰!”
  让我感动的是,2002年,23岁的辉辉交给我一把位于上海张杨路的别墅钥匙,别墅是他用工作上发掘的第一桶金买下的。
  辉辉的人生有太多的精彩,是一个英雄少年自我拼搏的奋斗史,由他自己写一本书会更好看。他经过重重考验,获得世界钻石之都———特拉维夫顶级钻石公司老板的OFFER。读大学期间,他已经是上海滩崭露头角的钻石小犹太。大学毕业后,他用从小学学会的投资理念,自己创业获得人生第一桶金,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完美切割钻石生产商的合作伙伴,在全球20多个国家设有分公司。在30岁前,他实现了成为世界富豪的梦想。
  以华也把他曾许诺的汽车钥匙交给了我。他知道我热心社会事务,就让车子帮我代步。以华原本性格内向,放在今天就叫“宅男”。在犹太家教方法下,我当起他的社交训练师,在家里给他上待人接物模拟课。结果,内向的以华让我们大开眼界,他在学校开设了“走进中国”的讲座,凡是购买门票的同学都可以免费品尝中国春卷,他用创意营销扩大了我们家春卷生意的影响力。以华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不仅学习成绩优异,人品也是众人称赞。在以色列服兵役期间,他年年都捧回模范士兵的奖状。服完兵役后,以华通过及其严格的笔试和面试,成为了以色列政府的劳工部官员,这对中国青年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2007年,而立之年的以华重新选择了钻石生意。
  女儿想送我给一把珠宝箱钥匙,她正在锻造中。今年,她就要读大学了,她梦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我想,我离握到这把珠宝箱钥匙的日子不远了。
  孩子们的感恩之心让我甚为感动。但是,对于做父母的来说,他们不需要儿女送给自己多少房子、车和珠宝,如果天底下的孩子都能善解人意地对父母,就已经是父母们最大的欣慰和满足了。
  常有朋友对我说:“我真羡慕你,不是羡慕你的儿女们是富翁,可以给你买别墅,买车子,而是羡慕你培养了让人省心的儿女!”每当这时,我都会跟来取经的父母分享每一个爱子秘籍。做客《鲁豫有约》时,我曾对天下父母说,是良好的家庭教育成就了儿子的富豪梦。而且最让我放心的是,孩子们从来不以钱为目标,他们更看重人生的智慧与阅历。
  感悟别样的跨国教育
  在我60岁生日时,孩子们说了一番话,让我的内心真的非常安慰、满足。他们说:“人生就像一个旋转楼梯,当你转回原来的方位时,你就会发现自己所在的高度变了,过去与现在已不可同日而语。从以色列回到中国如此,从中国来到以色列也是如此。这都要感谢妈妈智慧的、理性的爱,教育我们学会做人,学会负责,学会生存,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受益匪浅。谢谢我们的妈妈!”
  孩子们的感触也折射出我别样的爱子感悟。10年跨国教育,让我明白了爱子秘籍的宗旨:爱孩子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爱要爱得有意义、有价值、有作为。
  一、爱孩子需要学习———追求高质量的爱
  半个世纪前,大文豪鲁迅就建议,兴办师范学堂的同时也要兴办“父范学堂”,高瞻远瞩地提出爱孩子也是一门学问,家长们光有身份是不够的,还要有职称。
  爱孩子是情感,是天性,但也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每个父母也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孩子的真谛和技巧。在家庭教育中,爱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础和前提。但爱也是一种教育手段,爱的目的、方式和技巧不同,教育效果天壤之别。
  二、“孩奴”、“直升机父母”———偏执地爱孩子
  世界上太多的伤害都是以“爱”的名义做出来的,尤其是爱孩子。俗话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点忽略就可以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中国现在还没有进入经济强国,很多家庭还徘徊在中产阶级的门槛外,但对于爱孩子,却表现出未富先娇、未贵先奢的教育理念。国内有个贵族幼儿园的广告词说,“没含着银匙出生,就使用银匙生活”。这样的理念是对贵族教育的误读。“孩奴”养不出真正的贵族,养出的是“啃老族”。
  “直升机父母”是在爱的名义下,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是必然破碎的教育泡沫。“直升机父母”意指一些父母在爱的过程中,始终盘旋在孩子头上不肯撤退,不经意地还会愈飞愈快、愈管愈多,深怕一减速,就会摧毁自己与孩子的人生。他们经常会因孩子的成功、失败,出现过度的欣喜、忧伤,产生较多负面的想法。“直升机父母”把过度的热心、过度的抚养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他们对孩子的爱变得越来越沉重、偏执、模糊乃至迷茫。
  人们常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她)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只有这样才是爱孩子,其实这过分的爱,恰恰是对孩子们的害。它让孩子变成一个思想、精神和人格上的终身残废。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这样来比方: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你就给他饱喝一剂足量的你所谓的幸福
  ,他就可以被毒死。三、寻找爱子秘籍———父母自我检验的时刻
  爱孩子,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用父母的幸福来栽培儿童。
  国外将中国的“直升机妈妈”写进词典,并非有意丑化中国妈妈,而是对中国“直升机妈妈”的一个善意的提醒。在我和以色列家长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从他们的角度看,中国孩子有很多优点,比如聪明好学、理解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孝顺父母。但这些孩子共同的缺点是缺乏谋生处事的技能,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责任心不强、不会与人合作,心理承受能力弱以及习惯性啃老,这恰恰是爱子不当引发的教育失误,是爱的低质量的标志。我们可能始终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全然不知道我们的爱也有可能是目光短浅的短线投资。看到很多名校硕士、博士毕业生,高分低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看到很多年轻人三十好几了,还要靠父母积攒了一辈子的工资买房、供房、结婚,我真的有一番对所有父母都要说的话,但却如骨鲠在喉。不能全怪社会竞争环境,想一想,自己这双推动摇篮的手有没有点燃孩子生命深处的技能与素质?
  四、关于如何爱孩子,犹太家长有一整套的独特方法
  犹太家长对儿女的爱,以终生受益为目标,他们不做短线,他们做长期投资。“有偿生活机制不培养啃老族”、“挖掘每个孩子的富翁潜质”、“财商能力从娃娃抓起”、“延迟满足让孩子理解家长”、“参观爸爸妈妈的一天”、“
  100分家长不如80分家长”、“家长退居二线,让‘兴趣’和‘愿景’催促孩子学习”、“观察、参谋、提醒———做军师父母,不培养平庸孩子”……犹太人的爱子艺术,不仅在我孩子的人生关键点发挥过重要作用,就连我自己也从中受益,做了一个爱有所成的母亲。感谢中国和以色列两片古老大地教育智慧的交融,给我震撼和启示:别因为我们不会爱孩子,而衍生了孩子的平庸和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