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化水管道坡度:历史必修一专题二: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3:14:17

必修一专题二: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每课名题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6小题,共0分)

120114月北京西城区一模14题)“英国自中国购茶,卖至美国,买回棉花,并以鸦片卖至中国。”这种情形主要发生在(    )

A17世纪前期       B18世纪前期     C19世纪前期      D20世纪前期

2(2011年4月鹰潭市二模28题)有史家指出,没有政治现代化,则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现代化往往是徒劳,这便是甲午失败的最基本的原因,至于多开两炮,少打两炮,那是小事也。依其观点,可能对以下哪一条建议的评价相对较高(    )

A.重筹国防,以图将来     B.惩处腐败,整顿吏治

C.抓住时机,全面变革      D.取缔洋教,传播国学

3(2011年1月绍兴市高三期末质检9题)右图所示形势反映的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九一八事变

C.1945年,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D.1950-1953年朝鲜战争

4(2011年4月天津市河东区一模5题)从17世纪中期开始,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 西方列强为拓展商品市场, 加快对外殖民掠夺, 把亚非拉地区很多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 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 从右图所示的废墟中, 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图片内容见证了(    )

A. 近代中国主权的完全沦丧

B. 英法联军的暴行

C. 洋务运动的破产

D.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5(2011年沈阳教学质量检测第5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6(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18题)观察下图并阅读简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列对圆明园大水法的描述正确的一组是(    )

    ①建于清朝初期                      ②毁于西方列强侵略

    ③反映了清朝由盛转衰的趋势          ④体现西学东渐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17题)下列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中,最能体现英国当时侵略需求的条款是(    )

    A.英国人在中国犯法由英国领事裁决

    B.强迫中国开放东南沿海五处通商口岸

    C.双方商定英商进出口中国货物的关税

    D.英商在中国取得居住和租地的特权

8(2011年5月陕西省质检29题)了解历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漫画就是其中的一种。下列表述最能体现右侧漫画内涵的是

A.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负担

B.列强控制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C.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D.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92011届福建名校样本分析17题)鸦片战争中,一些清朝官员看到英舰不用帆桨也能行驶自如,认为“英人使用妖术”,于是请来法师助阵破敌。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英国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清朝         B.部分官员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C.清政府动员各界力量参加抗英         D.清军将领采取消极抵抗的政策

1020111月河南郑州高三质检15题)1937卢沟桥事变发生时日军出现在北京近郊,其援引的条约签订于下列哪一战争之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2011年高考重庆文综17题)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A.1851年        B.1895年          C.1898年         D.1906年

12(20113月汕头市一模16题)某年,英国伦敦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新闻漫画,描绘了日本人形象。解析右图,该新闻事件应该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巴黎和会

C抗日战争                       D明治维新

1320111月温州八校期末联考14题)下图分别是西方列强发动的19世纪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侵华战争。这两次战争的明显相同点是(    )

A.遭到中国爱国军民的迎头痛击

B.都曾经攻占中国的心脏地区

C.西方列强均以“救助驻华使馆”为借口

D.战后要求中国割地、赔款、开放口岸

1420113月泉州市质检15题)“盖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贩卖之人,若不从此严起,彼正欲卖烟者为之源源接济,安肯破获以断来路?是以开馆应拟绞罪,律例早有明条,而历年未闻绞过一人,办过一案,几使例同虚设,其为包庇可知”(1838年9月林则徐奏折)。由此可见,林则徐认为禁烟的关键是(    )

A整顿吏治       B禁止吸食        C严惩贩卖        D断绝外贸

15(2011年5月漳州市质检15题)下图是英国对华输出总值走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五口通商促进英国对华贸易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使英国对华贸易徘徊不前

D.英国对华输出的商品不适应中国市场消费需求

16(20114月佛山二模15题)近代自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史称“教案”。导致晚清教案发生的文化背景是(    )

A.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西文化的隔膜与冲突

C.不平等条约为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提供了条件

D.西方列强的侵略

17(2011年4月湖南高考仿真30题)清末民初,日本“武力派”在中日关系史上造成了“甲纪念”。“甲午之役”是日本“脱亚”历程的起始,其“人欧”地位因“甲辰之役”得到巩固。“甲寅之役”及其“后幅文章”显示出日本对华政策和国家目标发生转折。下列关于“甲辰之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日本发动“三甲之役”足其推行大陆政策的结果

B.“甲午之役”后签订的苛刻条约远胜于以前两方列强对华的不平等条约

C.“甲辰之役”是一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

D.“甲寅之役”足指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

1820111月河南安阳高三期末9题)1906年美国人安德鲁发表文章时说:“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西方列强这一愿望的实现是通过(    )

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2011年5月潍坊市二模10题)右图是我国近代的一幅漫画。图片为一个渔夫在钓鱼,上面一把剪刀要剪掉鱼杆的钓线;剪刀上的字为“欧洲的干预”,鱼杆钓上来的鱼身上写着“辽东”。这幅图片所反映的事件

 

   A.中断了中国社会独立发展的道路

   B.激发农民群众奋起扫荡王朝秩序

   C.揭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D.导致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2020113月临沂市一模9题)阅读下列有关近代中国境内工业统计资料(外国人办的企业略),从中我们获得的有关中国经济的正确信息是(    )

第一时期l872一l894年

第二时期l895—1913年

设厂数

53

463

商办

资本(千元)

4697

90801

资本所占比重

96

41%

官办和官商合办

设厂数

19

86

资本(千元)

16196

29469

资本所占比重

331

13%

A.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B.官僚资本经济从此逐渐走向消亡

C.民族资本在社会经济中占支配地位  D.一战期间民族资本获得迅速发展

21(2011年1月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期末10题)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22(2011年5月苏、锡、常、镇二模5题)胡绳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成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政策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3(2011年5月天津市河北区二模4题)据《九国租界与近代天津》记述,天津口岸的进出口商品检验和保险理赔大权掌握在外商公证行。这反映了当时天津的

  A.半殖民地色彩    B.国际化色彩    C.对外贸易发达    D.海关严把质量关

24(20111月汕头市质检5题)关于《清代的水田价格与米价》理解,不正确的是(    )

清代的水田价格与米价

A.白银大量流入是造成中国地价与米价上涨的重要原因

B.康乾时期人口的大量增加是粮价上升的直接因素

C.鸦片战争后的地价与粮价呈同态上升趋势

D.太平天国运动是粮价升高地价下降的重要因素

2520114月南通市调研5题)某年,清政府户部奏议说:“就中国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然而和议既成,赔款已定,无论如何窘急,必须竭力支持。”同时,“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据此,与奏议中“和议”“赔款”相关的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620113月长望浏宁四县调研29题)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人曾经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的最初形式是(    )

A.占为殖民地    B.设立租界       C.建立伪政府     D.划分势力范围

27(2011年4月天津市河东区一模6题)从17世纪中期开始,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 西方列强为拓展商品市场, 加快对外殖民掠夺, 把亚非拉地区很多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伴随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天津被迫对外开埠通商。这一情况出现在(    )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北京条约》签订后

C. 《天津条约》签订后 D. 《辛丑条约》签订后

28.(20111月广州市高三调研15题)“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29(2011年5月天津和平区二模6题)“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款项如 下:“拆除山海关炮台10000元;拆除大沽南炮台1000元;拆除大沽北炮台3000元…… ”这些款项所要履行的履行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0(20114月绍兴市质检14题)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3120111月三明市期末质检5题)“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以下特权中,通过这一条约获得的是(    )

   A.在中国开辟通商口岸                B.在中国设立了租界

C.在中国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D.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3220115月河南平顶山调研35题)曾任李鸿章幕僚的姚锡光所著《东方兵事纪略》中记载:黄海大战后,李痛詈亲赴天津要求决死战的丁汝昌说:“汝善在威海守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而征诸李电稿和盛宣怀档案,发现在黄海大战后.李曾电今丁:“寇在门庭,汝岂能避处威海,坐视溃裂。速带六船来沽,面商往旅拼战,渡兵运粮械接济,成败利钝,姑不暇计。”下列关于两则材料的看法不妥的是(    )

    A.前者成为李鸿章“避战保舰”政策的重要证据

    B.后者与主流观点相悖,应该回避或不予采信

    C.后者较前者应更具说服力,可信度更高

D.史料发掘与考订有利于史学严肃性和科学性的维护

3320111月新疆高三诊断11题)林增平《中国近代经济史》中记载: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依据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全部来源于国内的剩余资本     

B.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C.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结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34(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8题)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3520114月北京朝阳区一模15题)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个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6(2011年5月肇庆市二模15题)鸦片战争后,一些中国人认为林则徐如果有机会主持军事,中国就不会输掉战争。这种“不服输”反映出

A.不了解世界形势                  B.坚定的民族气节

    C.痛恨清廷腐败                    D.主张发展近代军工企业

37(2011年5月北京丰台区二模15题)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①为英国侵略进行辩护     ②不赞成使用武力

   ③肯定了中国抗争的正义性     ④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战争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38(20114月湛江二模15题)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克勒拉德恩说:“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在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话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39(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1题)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4020111月河南郑州高三质检14题)1901129日,清廷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变法谕旨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深念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这表明(    )

A.清政府决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

 B.清政府认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

C.清政府学习西方仍然停留在器物的层面

D.清政府决定放弃纲常伦理

4120113月南昌市一模3题)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42(20113月山东省潍坊三县质检4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的中国人是安徽人王茂荫(清朝户部侍郎),他因币制改革在1854年受到申斥。这件事的背景不可能是①马克思货币理论传入中国,引起币制改革 ②鸦片大量进入,白银外流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军费开支浩大④西方对华输出资本猛增,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3(20114月江苏百校样本分析5题)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44(20113月聊城市一模11题)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一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520111月吉安市期末质检10题)周年纪念一直是近年高考的热点。下列有关周年纪念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60年前,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开始了近代中国农民阶级的探索

    Bll0年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中国最终战败

    C90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翻开新的一页

    D40年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46(2011年4月福建省质检16题)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A.外国已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较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47(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8题)雷颐说:晚清的悲剧就在于没有大灾难,统治者就不会主动变革,非要在一场大灾难以后才不得不变革。下列促使清政府进行首次政治改革的是(    )

A.鸦片战争失败             B.太平天国运动冲击  

C.甲午战后危局             D.《辛丑条约》签订

48(2011年5月商丘市二模29题)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绝对优势      B.日本在华投资总量最大

C.美国的在华投资主要用于抗日      D.美国占据第一的时间最长

4920111月吉安市期末质检8题)右图是19世纪末革命党人绘制的一幅《时局图》。关于图中各国代表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熊——德国

B.虎——英国

C.蛙——美国

D.鹰——法国

50(2011年1月三明市三校联考17题)从文明史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1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   2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   3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   4西学传入,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旧制度、旧观念受冲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1(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8题)雷颐说:晚清的悲剧就在于没有大灾难,统治者就不会主动变革,非要在一场大灾难以后才不得不变革。下列促使清政府进行首次政治改革的是(    )

A.鸦片战争失败             B.太平天国运动冲击  

C.甲午战后危局             D.《辛丑条约》签订

52(20113月淄博市一模12题)“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5320114月衡州市质检19题)阅读下表,对该表中外国在华设立银行数量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有(    )

1913年前外国在华银行历年设立情况统计表

年代

合计

1894年前

12

1

2

1

16

18951913

5

4

12

11

14

1

8

1

29

85

①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②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直接有关   ③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④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420115月河南平顶山调研28题)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在华投资总额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1840~1895

1895~1911

1911~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5~1949

国家

英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美国

美国

金额

8026万元

33905万元

69627万元

11969万元

262096万元

47918万元

列强对华投资总额比重

825%

281%

442%

373%

755%

681%

    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日、美三国在华势力的消长

②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投资迅速增长

③两次国共内战期间,列强对华投资总额均有缩减

④列强投资缓解了中国民族工业资金短缺问题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55(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22题)《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它的主要影响是(    )

    A.扰乱地方社会秩序               B.控制清政府的财政

    C.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D.限制中国商品出口

56(20111月中山市高三统考4题)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先生曾于1972年撰写了一部专著,题为《“尖阁”列岛---钓鱼岛的历史解析》。他在书中指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经过查阅历史文献而断定: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而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历史上日本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通过下列哪一条约?(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0分)

57(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37题)—份护照

《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和约章程第八款,内载: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咸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

问题:(12分)

1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 3分)

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9分) 

 

58(2011年海南高考27题)(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7分)

(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5分)

必修一专题二: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每课名题4)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鸦片战争前夕,中英贸易中,英国从中国购买茶叶和丝绸等,向中国输出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这种情形发生在19世纪前期,故选C。

2.C      

解析:材料的观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战争,并不是中国军事与科技不如日本,而中国政治制度落后。结合所学知识,此战争的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须改革政治制度。根据题意,C最恰当。

3.A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战场既有中国的威海卫、辽东半岛;又有朝鲜境内的应该是近代甲午中日战争。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4.B      

解析:本题较简单,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在北京还火烧圆明园,犯下滔天罪行。本题选B项。

5.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遭受列强侵略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是在《辛丑条约》设立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的规定后,故应该排除B;中国近代通商口岸开放是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扩展故C项错误;西方列强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前一直以商品输出为主故应排除D。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6.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乾隆在位是在1735年——1795年属于清朝中期故应排除①。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7.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中英《南京条约》协定关税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税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更加便利了列强的经济球略。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8.D      

解析:通过漫画可理解到,中国人民背负着列强和本国清政府的压迫剥削。结合各选项,A项说法错误,巨额赔款清政府往往转嫁到人民头上;BC项说法较为具体,有所指,漫画中得不到体现。本题选D项。

9.B      

解析:材料反映清朝官员不了解近代科技,愚昧无知,故B正确。

10.D      

解析:根据所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 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本题中日军驻扎北京近郊,正基于《辛丑条约》中相关的条约规定。本题选D项。

11.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理解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焚我皇宫”是指火烧园明圆,排除A。“强迫开埠胶州”是指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胶澳租界条约》,规定把胶州湾及湾内各岛租与德国等,说明当时列强已开始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排除B。“竟欲瓜分中国”说明是在义和团运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之前,排除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对洋教、强占胶州瓜分中国发生于19世纪末,中国人民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是在1898年。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12.A      

解析:从漫画日本人、中国人的穿着等可判断,当时的中国人应是“清官员”,联系到所学这件事件应该是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对华进行侵略。

13.A      

解析:19世纪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侵华战争分别指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本题选A项,两次侵略战争都遭到中国爱国军民的迎头痛击。B项说法错误鸦片战争没有攻占北京;C项说法不符合鸦片战争;D项《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开放口岸。

14.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根据题干信息“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后面叙述了官员腐败的种种表现,因此体现了林则徐整顿吏治的观点。

15.C      16.B      

解析:ABCD四项都是晚清“教案”发生的背景,但与题干要求(文化背景)相符的选项只有B项。

17.D      

解析:“甲午之役”“甲辰之役” “甲寅之役”分别指甲午战争(1894年)、日俄战争(190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出兵中国山东半岛(1914年)。三次战役是其推行大陆政策的结果,A正确。“甲午之役”后签订的苛刻条约《马关条约》,该条约是继《北京条约》以来侵略者强加给中国最刻毒的不平等条约,它使日本得到巨大的利益,也适应了帝国主义各国向中国输出资本愿望,B正确。日俄战争即“甲辰之役”是一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C正确。D错误,但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

18.A      

解析:材料指的是列强在中国获取了领事裁判权,根据所学,中英鸦片战争后,美、法等国通过《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又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传教士传教权等特权。本题选A项。

19.C      

解析:本题考查了《马关条约》相关知识点。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割辽东半岛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俄国、德国与法国的在华利益,于是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本题选C项。

20.A      

解析:从表格中可知,商办、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数和资本额在两时期呈增长的趋势,两者资本所占比重,商办是增长,而官办和官商合办则是下降,然而商办企业数是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数的近六部。结合时间信息和企业类型,说明当时中国经济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21.C      

解析:本题选自2007年高考广东文基卷。材料中的关键词“东方小国”,败得惨,条约苛刻,这都指向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条约内容“辽台澎湖二亿两,苏杭重沙开工厂”,堪称苛刻。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签了《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适英法发动,签订《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发动者都是西方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些条约都不及《马关条约》苛刻。

2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观点的能力。材料主要表明列强要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实行以华治华。《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只体现英国和日本的利益和要求。《天津条约》要求清政府割地、赔款、通商、传教等,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辛丑条约》中规定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正体现了材料的观点。答案D。

23.A      

解析:在主权国家里,进出口商品检验和保险理赔大权本应该由本国掌握,但天津口岸的进出口商品检验和保险理赔大权却掌握在外商公证行,这说明当时中国主权的丧失。故A符合题意。

24.C      

解析:本题较简单,从图中可以分析出鸦片战争即1840年后,米价上升而地价下降,C项“地价与粮价呈同态上升趋势”说法不正确。A项根据所学1800年前白银大量流入,白银的增加使中国地价与米价上涨。B项康乾时期指1661年----1795年间,这一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人口大量增加,使粮价上长升。D项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战乱不断,使粮价升高地价下降。

25.D      

解析:本题通过信息考查近代列强侵华史实,注意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战败,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至此,清政府完全丧失抵抗斗志,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很多先进分子彻底抛弃对清政府的幻想,走向革命,这与题干中“汉人目睹政府无能,转向革命”相符合,故选D;A、B、 C与题干意思不符,故排除。
从材料中的“赔款”“转向革命”来看首先排除A、B。因为AB均与“转向革命”无关。革命派如孙中山早在1894年6月,孙中山尝于《上李傅相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惟李鸿章断拒。失望之余,他于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岛,筹划通过募款,创建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计划以“振兴中华”为目标,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据此史实排除C,因为孙中山等人转向革命并非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许多人看清了清政府的真面目,进而转向了革命,所以选D。

26.B      

解析:审题关键是中国城市中的所谓“城市国家”,以及“最初形式”这两个关键点。符合这两点的是B(租界)。

27.B      

解析:本题考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北京条约》的内容。1860年,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本题选B项。

28.A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注意材料中的“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说明近代史的开端,中世纪指封建社会,而这场战争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是中国近代与封建社会的分界线,在四个选项中此事的标志性事件是A项。

29.D      

解析:本题考察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根据题干“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拆除山海关炮台”说明条约中涉及拆除山海关、大沽沿线炮台,据此分析是《辛丑条约》中的规定。

30.D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列强在中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中国的司法主权丧失。根据所学,《南京条约》附件中列强获取了领事裁判权,本题选D项。领事裁判权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就是资本主义列强在殖民地国家所享有的一种非法特权。本题选D项。

31.C      32.B      

解析:黄海大战后,李鸿章命丁汝昌躲进威海卫保船,避而不战,因此,第二则材料的观点与史实不符。

33.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由1894年到1914年翻了九倍多”和所学史实说明了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34.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林则徐上书道光帝主张禁烟原因的理解。本题以福建历史名人的奏稿文字入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本题命制较好体现地方史特色,这也是福建自主命题三年来的亮点之一。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鸦片流毒中国危害国民的身心故C项错误;A项和B项是并列选项,指的是鸦片造成兵弱且损害身体;而更严重的是银荒:白银外流,国家财政困难,威胁大清帝国政权,为列强增加财源,早晚侵略中华。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从关键句“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可见林则徐清楚表明,中国的财富,宁可“损上益下”,也不可“漏向外洋”,为侵略者提供资金,这更是当务之急。A、B两项只从材料侧面反映了问题,属于鸦片带来的危害,但不是题干强调的“最大危害”,排除;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与材料中的“何妨损上而益下”相违背,排除。

35.A      

解析:从材料“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应该是《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开辟为通商口岸,这就打破了以前的朝贡贸易,也打破了由十三行统一对外贸易的形态,开始了新的贸易组织。所以正确选项为A。

36.A      

解析:根据所学,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不久法、美等国也相继开展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而清朝统治下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在官僚、地主手里,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面对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威胁,清政府仍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据此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持材料中所述观点的人对鸦片战争前中外形势没有充分了解。本题选A项。

37.C      

解析: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进行的战争,不是双方平等和对等贸易;“参加国际大家庭,”说明是从全球化的角度看待鸦片战争。

38.A      

解析:从时间1854年判断,此时鸦片战争已经结束,《南京条约》已经签订。从材料“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也可看出是中英双方签订的条约,符合条件的是《南京条约》。正确选项为A。

39.B      

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从题干材料信息: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地方官员与列强签订条约中看出清政府中央集权遭到地方势力的冲击,即中央集权面临危机。AB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地方势力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
解析2: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从解答本题时应结合时间“1900年”可判断属于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指中央政府,张之洞等代表地方势力,“东南互保”表明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企图分裂中国。《东南保护约款》强化而非遏制了列强在华势力,A项错误;中央政府宣战,而地方政府勾结列强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两项均不符合史实,也无法从材料中得以体现。D地方势力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综合题干材料信息: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地方官员与列强签订条约中看出清政府中央集权遭到地方势力的冲击,即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故选B项。
解析3: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时间信息表明是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政府的地方官员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这足以说明北京的清政府已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由此可知,B正确。A、B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地方势力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

40.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再次被打败,民族危机更加深重,人们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浪潮此起彼伏,清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变法”图存的必要性,迫于形势,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一些改革。A项根本上改革政治制度说法错误,清政府并没有打算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项与本题材料所述无关;D项清政府也并未打算放弃封建儒学思想,本题选B项。

41.D      

解析:抓住材料时间“19世纪中叶”。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本以为可以打开中国市场,但出现商品滞销的情况。为了扩大市场,列强提出“修约”,遭到拒绝后,于1856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42.D      

解析:王茂荫在1854年币制改革,而此时由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鸦片大量输入,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中国的财政危机,太平天国于1851年发生,军费开支增大,因此王茂荫进行币制改革。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在新文化运动后,而西方输出资本猛增应该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①④也就不属于1854年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

43.C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背景。题干中“如此不正义”、“保护可耻交易”表明作者从道德角度不赞成英国发动战争,故排除A、C两项;格雷斯顿在评价中仅从道德角度含糊其辞,没有说明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故答案选C;D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

44.C      

解析:从“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显然体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那么“在此以后”是指签订〈马关条约〉以后,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反映了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

45.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是在1900年夏,中国战败是在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

46.B      47.C      

解析:抓住“首次政治改革”关键信息,题干所指的历史事件应是维新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确选项是C。

48.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图表信息可知,美国1927——1949年投资总额相加超过日本,故B项错误;美国在华投资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大量增加,故C项错误;英国占据中国第一的时间长达55年,而美国只有22年,故D项错误。答案为A。

49.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世界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熊代表俄国,把长城以北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虎代表英国,把长江流域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蛙代表法国,把两广和云南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鹰代表美国,虽然没有势力范围但是提出对华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50.B      51.C      

解析:抓住“首次政治改革”关键信息,题干所指的历史事件应是维新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确选项是C。

52.A      

解析:这段话选自中国近代史大家陈旭麓先生极有代表性的一篇学术论文《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对于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史线索颇有裨益。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揭开了侵略与对抗、中西社会冲突的帷幕,中国自此被轰出中世纪、进入近代,开始有了世界的概念,萌发了“师夷”即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要求,产生了前朝所未有的一系列变化。所以,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正确选项为A。

53.A      

解析:表格反映的是外国在华设立银行数量增多现象。设立银行是列强资本输出的一个手段,故①正确。《马关条约》签定后,列强对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故②正确。③反映的是资本输出的危害,故正确。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饿发展,故④不正确。

54.C      

解析:列强投资属于资本输出,它们在中国投资建厂,压制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

55.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设厂的规定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56.B      

二、非选择题

57.(1)
答案l:填写了符合史实的3个国家。(3分)
    ·英、美、俄
答案2:填写了符合史实的2个国家。(2分)    
答案3:填写了符合史实的1个国家。(1分)    
其他答案:填写了3个以上的国家。(0分)    
(2)
答案1:能结合护照中的信息分析弊端。(9分)
   ·护照上所填游历地区很广,也没有确定的有效期,等于让外国人持此一照,周游全国,为其侵略活动提供方便;护照上要求地方官“随时照料”的措辞十分含混。
·给外国人敲诈地方官吏提供了口实;护照上要求地方官对外国人“宾礼相待”,却只字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难以裁办。
答案2:未结合护照中的信息进行分析。(1—3分)
    ·有利于西方人自由传教,为其发动侵华战争作好准备,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其他答案:(0分)

58.(1)转变:由瓜分到“保全”。(2分)
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2分) 
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3分)
(2)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殖民地程度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5分)

必修一专题二: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每课名题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0分)

120115月徐州市三模6题)“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这是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作者(    )

A.对清政府剖台的强烈不满                B.对宰相擅权割地的谴责

    C.对收回祖国河山充满信心                D.对人民反抗斗争的歌颂

2(2011年1月永州市一模8题)20世纪初,中国出现“文明排外”的思想。其直接原因是(    )

A.对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反思         B.对西方列强侵略的认识逐渐全面

C.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新文化运动中民主思想的影响

3(2011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9题)十九世纪末流行的一则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站,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你认为该民谣应出自(    )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义和团运动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北伐战争期间

4(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2题)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520113月湘潭市一模27题)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

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6(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7题)图8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720114月湘西质检27题)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

A.禁烟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文化大革命

8.(2011年5月榆林市二模30题)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对“台湾民主国”认识比较正确的是

    A.是唐景崧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脱离祖国而独立的主张

    B.是非常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措施

    C.有效地抵抗了日本和其他列强对台湾的侵略

D.是一个仿效美国而建立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92011届福建名校样本分析19题)“19世纪末,洋教势力扩大,吸收了不少中国人加入;与此同时,人民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并最终形成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该材料反映了

①列强利用传教特权,强迫中国人人教   ②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③群众中爱国行为与卖国活动斗争激烈   ④东西方文化既相互融合又激烈冲突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1020115月河南平顶山调研35题)曾任李鸿章幕僚的姚锡光所著《东方兵事纪略》中记载:黄海大战后,李痛詈亲赴天津要求决死战的丁汝昌说:“汝善在威海守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而征诸李电稿和盛宣怀档案,发现在黄海大战后.李曾电今丁:“寇在门庭,汝岂能避处威海,坐视溃裂。速带六船来沽,面商往旅拼战,渡兵运粮械接济,成败利钝,姑不暇计。”下列关于两则材料的看法不妥的是(    )

    A.前者成为李鸿章“避战保舰”政策的重要证据

    B.后者与主流观点相悖,应该回避或不予采信

    C.后者较前者应更具说服力,可信度更高

D.史料发掘与考订有利于史学严肃性和科学性的维护

11(20111月山东潍坊市质检7题)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迫使西方列强采取“以华制华”策略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 五四运动

12(2011年3月上饶市一模29题)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

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

1320114月江西百校摸底26题)《辛丑条约》第二款规定:“一、惩办伤害诸国及人民之祸首诸臣……二、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附件八)。”这说明义和团运动被绞杀后(    )

①列强将中国民众当作主要惩罚对象 ②清政府完全顺从了列强的侵华要求

③列强放弃对中国领土的割占要求 ④清政府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局限性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0小题,共0分)

必修一专题二: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每课名题4)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从诗的内容可以直接看出作者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故选A.。对祖国河山的被割裂充满伤感。排除C。对宰相擅权割地的谴责,本身表述没有错误,但宰相也只是腐败清政府的代表而已,排除B。对人民反抗斗争没有提及,排除D

2A      

解析:本题把握时代特征即能解答,A项从时间、内容都与题干相符,义和团提出“扶清来洋”的号,具有盲目排外的色彩。

3B      4B      

解析:抓住关键时间信息1924年,义和团运动由局限性也有正义性、进步性的一面,陈独秀对义和团的评价的转变与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关,1924年,国民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高涨,这与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的一面相吻合,所以陈独秀认同了义和团的作用和进步意义。所以B符合题意。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11辛亥革命后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当时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故选B

5A      

解析:本题考察中国近代反侵略的斗争。根据提干“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一句分析,该场运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一句分析,说明该场运动最后被多股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结合以上应是义和团运动,其具有盲目的排外性,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其余三项均提出过一定的政治主张。

6B      

解析:本题考查对义和团运动的理解和学生辨析能力,难度较大。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义和团主张“扶清灭洋”,体现了盲目排外的色彩。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从题干材料可以得出作者抨击和讽刺西方侵略者屠杀义和团的“文明”行为。首先要明确这是一幅政治讽刺漫画,具有政治讽刺意味,故不能按照图画表面的意思理解。既然讽刺打打杀杀,故A项排除。,C项没有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因为义团有盲目仇外的倾向,外国侵略客观上传播了先进思想文化,也可排除。D项虽然正确,但与B项相比,B项更是作者的深刻用意所在。义和团杀外国人、外国人杀义和团,同为杀人却分为“野蛮”与“文明”,实际上讽刺帝国主义在为自己的侵略行为作辩护。符合此意的为B项。

7B      

解析: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被清政府采用“抚而用之”的政策用来对侵华列强。

8B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应将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认识。18954月《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岛被割让。“台湾民主国”的成立实际是反对日本割占台湾的举措。故选B项。

9C      

解析:人民的反洋教斗争说明②正确。洋教属于外来文化,人民的反洋教说明东西方文化既相互融合又激烈冲突。

10B      

解析:黄海大战后,李鸿章命丁汝昌躲进威海卫保船,避而不战,因此,第二则材料的观点与史实不符。

11C      

解析:根据相关知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给予列强沉重打击,使八国联军看到了中国人的力量。统率瓦德西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民还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等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列强采取“以华制华”策略,在1901年《辛丑条约》中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帝国主义的工具,也使中国完全沦为两半社会。本题选C项。

12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及其相关现象的理解能力。注意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关键词可得出正确答案。“民族主义”一词可以判断,这个运动以反侵略为主。而义和团运动就是属于这个范畴,所以初步判断是义和团运动。“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指的是没有统一的直呼和科学的指导思想,“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都符合以上关键词的限制和特征,故可以判断正确答案应该是A

13A      

解析: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辛丑条约》是不平等条约,显然③④说法是错误的,材料中也并未体现;题干内容中第二款中直接体现了①,因此,A项正确。

必修一专题二:3、伟大的抗日战争(每课名题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共0分)

120113月厦门市质检18题)中国共产党曾发表社论称赞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和苏联并为“民主世界的双璧”。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是(    )

A.罗斯福新政成功实施 B.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团结合作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2(2011年5月郑州三模28题)“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A.战争的性质                        B.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

C.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                D.民族立场

320111月温州八校期末联考15题)《大刀进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流行的抗日歌曲,词曲作者麦新最初是歌颂二十九军的大刀队,歌词第二句“全国武装的弟兄们!”,原来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以下事件与二十九军有关的是(    )

A.宋哲元收复喜峰口      B.安德馨血战山海关

C.冯玉祥和吉鸿昌收复多伦     D.蔡廷锴坚守上海

420114月沈阳市质检30题)根据图,可以判定的是(    )

A唐宋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下滑

B洋务运动时中国经济未见起色

C一战结束后中国经济开始复苏

D七七事变后中国经济开始衰退

520113月忻州市联考21题)雅虎知识堂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同时也为新形势下的国共合作积累了经验。”依据所学,可以得知战役名称是(    )

A.平型关战役      B淞沪会战        C.台尔庄战役    D.百团大战

620111月新疆高三诊断7题)抗日战争初期,国共领导的两个战场的相同之处是(    )

    A.都进行了积极抵抗                     B.抗战路线相同

C.不同的作战方式各自为战               D.都积极组织民众抗战

7(20111月佛山市质检6题)据统计,19371942年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阵亡人数约1116105人。这说明(    )

    A.国民党正面战场始终是抗同的主要战场

    B.国民党军队对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C.国共合作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D.国民党军队勇于牺牲,百战百胜

820114月琼海市模拟4题)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这个战役是指中国的(    )

A.平津战役      B.淞沪会战       C.渡江战役        D.百团大战

920114月河南省统测30题)193787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集有中央及地方军政要员参加的国防会议,讨论了《国军作战指导计划》,正式确定了“抗战到底,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消耗战略”的基本战略方针;南京失守后,蒋介石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国民政府确定了持久抗战战略        B.国民政府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

C.国民党军队决定开辟敌后战场        D.国民政府表达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0(2011年5月北京顺义区二模17题)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国民党“比较努力”抗战的作用是(    )

A.有利于开辟敌后战场        B.赢得了反扫荡的胜利

C.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        D.取得了正面战场胜利

11.(2011年5月榆林市二模31题)“中国军队根据最高统帅部战略决策,在大别山要隘部署了兵力,安设重炮,以迎击陆路进攻之敌;同时,在长江敷设水雷,沿江配备相当兵力,与之节节抵抗,以阻挡日军溯江西上。”材料反映的是哪次战事的战略部署

A.广州会战        B.徐州会战        C.淞沪会战         D.武汉会战

12(20114月江西重点中学质检29题)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的主张。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中共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不断滋长

C.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革命领导权          D.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

13.(2011年5月漳州市质检18题)“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以上史料出现的时间应该是 

A.1924年        B.1931年        C.1937年       D.1945年

14(2011年4月阳泉市一模26题)“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根据材料判断,这封信的背景应该是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坚持抵抗

    C.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1520113月太原市测试11题)下图为20世纪30年代某次战役的示意图。此次战役(    )

A.发生在南京大屠杀之后 B.属于徐州会战的组成部分

C.打乱了日军的战略计划 D.体现了国共两党的精诚团结

1620114月南通市调研6题)“中国共产党愿当此时机,向全国同胞提出我们奋斗之总的目标……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首先须切实地迅速地准备与发动民族革命抗战,以收复失地和恢复领土主权之完整。”中国共产党提出上述奋斗目标,是为了(    )

A.团结各阶层力量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实现民族团结抗击日本侵略

    C.实现民族团结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D.团结各阶层力量反对蒋介石

1720114月江西百校摸底29题)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国民党“比较努力”的抗战(    )

A.有利于开辟敌后战场 B.反映了全国抗战路线

C.有利于国共第二次合作 D.取得了百团大战胜利

182011年山西太原高三调研25题)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到:“①我的爷爷出生于1920年,18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闹革命;②之后跟随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役;③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大别山脚下并扎根下来,率领当地农民进行土改运动;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我爷爷担任人民公社书记,带领社员开荒修渠……”这段文字的四处叙述中,与史实相比(    )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B.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C.②③④正确,①错误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19(2011年5月三明市质检18题)“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领土之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国民政府发表这番谈话的背景是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020111月苏北四市期末8题)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说,国民党有两个伟大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先生,第二个伟大领袖就是蒋介石先生。毛泽东的这一评价是基于蒋介石(    )

A.指挥北伐战争赢得胜利               B.继承和实行新三民主义

C.转变为民族民主革命者               D.领导和实施全民族抗战

21(20113月聊城市一模12题)《时代》周刊19381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评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卢沟桥抗战    B.平型关大捷   C.淞沪会战      D.百团大战

22(2011年5月滨州市二模12题)图6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找到的一幅地图。据图中信息判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开始形成    B.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C.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D.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决战

2320113月吉安市一模28题)某同学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19379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声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他不知该材料的真伪。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目标是反对日本侵略

B.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格格不入

C.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再次合作而作出了努力

D.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坚持三民主义

2420111月三明市期末质检11题)图1为抗日战争时期一场大会战的发生地。(    )

这场会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包括

   ①它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②它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③它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

④它使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2520111月福州市质检10题)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19319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这段电文(    )

A.真实记录了当时历史事实

B.是后人的“伪造”史料

C.是研究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的珍贵材料

D.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6(2011年3月北京海淀区17题)全面抗战初期,日本企图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数次重大战役,其中粉碎了日本这一战略企图的战役发生在图中的(    )

 

2720111月合肥市高三质检9题)“卢沟桥本无城,明崇祯三年以此为畿辅咽喉,宜设兵防守,故筑城池。……此次日军假演习挑衅,此城此桥遂遭厄运,赫赫名城,数百年史迹迭蒙耻辱,可哀也哉!”据此推断这段材料出现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

A1631年(即崇祯三年)    B1931年      C1935年       D1937

28(20111月南通市一模9题)下表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情况。其中,与1923年6月至1937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动无关的因素是(    )

时间

19217

19236

19274

19278

19349

19371

19454

194910

人数

57

432

57

1万多

30多万

4万多

121万多

448万多

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开辟

    C.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9(2011年4月乌鲁木齐三模28题)中国抗日名将孙立人被欧美军事家称作“东方隆美尔”,获得过由英王乔治六世颁发的第三等级的不列颠帝国勋章,这主要是表彰他在

A.淞沪会战中痛击日军             B.太平洋战争中配合英军      

C.缅甸对日作战中解救英军         D.南京沦陷时救护英国侨民不受日军屠杀 

30(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6题)图5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

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

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3120113月吉安市一模24题)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强调概念教学。有学者认为,少讲一个历史人物或一场战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历史课对历史演绎背后动力机制的多种矛盾张力有所思考,学科核心概念(注意:不是观点)应围绕这些重要的矛盾张力来确定。如“民族利益与王朝利益”、“军队忠于党和军队忠于国家的不同影响”、“私利与公益的限度”、“社会自由与社会公正”分别可从以下哪些历史事件中找到相应的矛盾张力(    )

A.国共和谈  美国内战  戊戌变法    公有化运动

B.美国内战  国共和谈  公有化运动  戊戌变法

C.国共和淡  戊戌变法  美国内战    公有化运动

D.戊戌变法  国共和谈  公有化运动  美国内战

32(2011年1月绍兴市高三期末质检13题)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以下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乐善好施时期(1905—1937),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其中引起第4阶段看法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共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B.中国成为抗击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C.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握手言和           D.解放区总结出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

33(2011年江苏高考8题)1938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表示,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此事

    ①发生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②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

    ③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              ④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

    A.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4(2011年5月南通市三模10题)观察下列两幅图片,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抗战时期回民支队在练刺杀     抗战期间在延安民族学院学习的少数民族学员

    A.抗日战争已成为全民族的抗战          B.国内民族间的矛盾已经完全消失

C.正面战场未能阻止日军的速战速决      D.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战的主战场

3520114月杭州质检16题)近期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生动体现了中国军队在印缅战场浴血抗日的情景。早在194212日,蒋介石就接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建议,出任中国战区(包括泰国、越南等国)最高司令,22日,罗斯福又任命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官。这表明(    )

A.罗斯福时任世界反法西斯盟军最高总司令

    B.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C.中国抗战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中美两国在抗战时期一直合作抗日

3620114月湘潭市二模13题)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其中为“大撤退”做出重要贡献的是(    )

A.淞沪会战       B.南京保卫战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37(20114月绍兴市质检16题)图7所示历史文物或历史文献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历史见证,根据其所反映的历史阶段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①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820114月海口调研18题)下表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情况。其中,与19236月至1937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动无关的因素是(    )

时间

19217

19236

19274

19278

19349

19371

19454

194910

人数

57

432

57

1万多

30万多

40万多

121万多

448万多

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开辟

C.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9(20114月合肥质检14题)“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歌曲反映的史实是(    )

A.东北地区军民的抗战               B.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

C.敌后战场的军民抗战               D.正面战场的全面抗战

40(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8题)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一?二八事变以前     

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

4120114月海口调研15题)在中国方面,军事委员会于6月中旬制定了……作战方针:守备华南海岸及华东、华北现阵地,并积极发展游击战争,妨害长江下游的航运,牵制和消耗敌人;支援马当要塞,在鄱阳湖以东迎战敌军,阻止敌军溯江攻向九江。材料反映的是(    )

A.太原会战     B.徐州会战         C.淞沪会战         D.武汉会战

42(2011年1月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期末14题)胡锦涛曾经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肯定了国民党军队的抗战作用              B.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互相配合 

C.抗日军队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              D.国共两党是中国抗战的主要力量

43(2011年1月南京模拟7题)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D.坚持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4420114月抚州市质检17题)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中国共产党将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

C.中国共产党党内右倾主义错误不断滋长 D.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  

45(2011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11题)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7月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上述材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调整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政策 B.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根本性认识

C.放弃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D.首次实现了与国民党的合作

4620114月邵阳洞口县联考28题)某同学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19379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声称‘孙中山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目标是反对日本侵略

B.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格格不入

C.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再次合作而作出了努力

D.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坚持三民主义

4720112月温州一模17题)中共将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暴动政变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该宣言的发表(    )

A.说明中共放弃了武装的领导权      B.表明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促成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4820113月江门市一模17题)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0分)

4920111月河南安阳高三期末32题)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材料二:1942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1943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1943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开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及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的原因。并分析为什么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和《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

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50(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39题)(28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经过不懈探索与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

据图12,回答第(1)题。

12

1)描述1934年至1936年革命根据地颁布范围变化的特点。(6分)

2)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8分)

必修一专题二:3、伟大的抗日战争(每课名题4)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材料中“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等语句中可知决定其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民族立场。

3.A      

解析:根据所学,1933年日寇进犯华北长城一线,担负喜峰口阵地防御的二十九军顽强抵抗,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结合材料,本题选A项“宋哲元(时任二十九军军长)收复喜峰口”。

4.D      

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19世纪末中国经济开始上升,1937年后,中国经济又出现大幅度下滑的趋势,故D不正确。

5.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从题干中的“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 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 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可知A项与题意相符,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太原会战,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6.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抗日战争期间两个战场关系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抗日战争初期”和所学史实在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国民党先后组织了平津保卫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而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也取得了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忻口战役、雁门关大捷等,国共两党亲密配合抗击日军。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7.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作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中国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约1116105人和所学史实客观上说明在抗日战争防御和相持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8.D      

解析:从材料所述可以判断出作战地点在华北地区,而打击的目标又主要是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符合要求的也就只有百团大战了,正确选项为D。

9.C      

解析:国民党军队并未开辟敌后战场,敌后战场是中共开辟的。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10.A      

解析:考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结合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可采用排除法迅速的选出正确选项,BD项可首先排除,说法错误,C项时间上大致相符,但与题意不符;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的抗战,为中共在敌后开辟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11.D      

解析:通过材料中“大别山要隘”、“长江”和“阻挡日军溯江西上”来判断,只有武汉会战符合题目要求。

12.D      

解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于1937年9月,排除A。B不正确,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材料信息并非是右倾投降主义,排除B项。C明显不正确。从材料看,中共希望与改善与国民党的关系,这与当时日本侵华加剧,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有关,因此中共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故选D。

13.C      14.B      

解析:从民国二十七年九月可知当时为1938年9月,AD两项可直接排除,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10月,另从信中毛泽东对蒋介石的态度也可判断选择B项。

15.C      

解析:从地图可知此为淞沪会战,选择C项。

16.B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0世纪30年代日本蓄谋侵华后,中共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全国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抗日。题干中“向全国同胞”、“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民族抗战”、收复失地,恢复领土主权”,不难得出是团结抗日,故选B;A、C、D与题干不符,故排除。
从材料“……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收复失地和恢复领土主权之完整”可以看出是中共号召实现民族团结抗击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因此应该选B。

17.C      

解析:抓住题干时间信息,首先排除D项,AB两项与题干基本一致,但不符合题意,“比较努力”反映国民党在这一时期是积极抗日的,有利于国共第二次合作,C项正确。

18.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38年已经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抗日战争时期,此时中共的武装已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故①错误,而过渡时期的1949年——1956年农业实行的是农业合作社故④错误。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19.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看出,国民政府已决定“实行天赋之自卫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蒋介石在1937年9月的庐山谈话中提出的,因此,其提出的背景应是“八一三”事变。答案为D

20.D      

解析:题干中毛泽东对蒋介石的评价是正面积极评价。北伐战争最后并未取得完全胜利;蒋介石也未完全继承和实施新三民主义;至于C项显然错误,排除ABC三项。蒋介石领导和实施全民族抗战值得肯定,不愧为伟大领袖,选择D项。

21.C      

解析:卢沟桥抗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与题干时间不一致;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首次胜利,时间也与题干不相符;百团大战发生在抗战相持阶段,时间是在40年代,排除;发动侵华战争,日本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而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以上,粉碎了日本的狂妄计划,注意“1938年1月3日”、“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

2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中地域特征及图示文字等信息我们可判定该图是百团大战的作战图,由此可以确定C正确。

23.C      

解析:根据时间可知,中共为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

24.B      25.D      

解析:材料反映的 是九一八事变,而全民族抗战是在七七事变后,故B项不正确。“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说明记录者是从表面上看侵略者角度来说的确,故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确是日军军机电报,故B项不正确。从日军军机电报记录的时间,“双方冲突”等对于研究九一八事变有一定史料价值。

26.C      

解析:本题考察抗日战争。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是1937年8月的淞沪会战,其历时三个月。

27.D      28.D      

解析:本题排除较简单,D项1937年9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民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与问题中时间不符,本题选D项。其他各项发生在时间段内,符合所学。

29.C      

解析:孙立人将军受到英国的褒奖,应该与其英国军队作出了贡献有关,孙立人曾参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派遣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故正确答案为C。

30.B      

解析:滇缅公路,即中国云南到缅甸的公路。建滇缅公路于1938年开始修。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所以B符合题意。滇缅公路致力于打通中国西南与外界运输大通道,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全部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不能上升到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的高度,排除A。滇缅公路修建时日军还没有打通大陆交通线,1944豫湘桂战役日军打通日军打通了中国贯穿南北以铁路大动脉为中心的交通线。但这和滇缅公路并没有关系,所以滇缅公路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的提法是不成立的,排除C。日军的投降是中国人民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指导下英勇抗战、苏军出兵东北、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等多方面原因促成的,所以滇缅公路的修建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的提法不正确,排除D。故选B

31.D      

解析: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的情况下发动了,主张保留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符合题干的“民族利益与王朝利益”;国共和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国民党领导军队为了国家利益合作抗日,符合题干的“军队忠于党和军队忠于国家的不同影响”; 公有化运动消灭私有制,符合题干““私利与公益的限度”; 美国内战解决南方奴隶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符合题干“社会自由与社会公正”。

32.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抗日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33.C      

解析:本题通过中国飞行员陈怀民这一材料考查了抗战相关知识点。判断各选项,第①项可直接排除,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始于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和武汉。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①表述错误;武汉空战属于正面战场组织的武汉会战的组成部分,②表述正确。其他各项说法充分反映了材料所体现的信息,本题选C项。

34.A      

解析:从图片的信息来看,有回民,有少数民族学员,说明抗战成员的广泛性,体现了
抗日战争已成为全民族的抗战。故选A。B选项“完全”这个词太绝对了,只是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间的矛盾是次要矛盾,并不能得出国内民族间的矛盾已经完全消失的结论。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35.C      

解析:《中国远征军》反映的抗日战争时期故事,而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部影片中正是反映出了这一点。

36.A      

解析:从题目中的“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可以判断出此次战事应该是发生在东部沿海的,只有淞沪会战符合条件。百团大战为中共领导的,也不符合“全面抗战爆发后短时期内”这个时间段,排除C。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的一个战役,作用不会这么大,排除D。故正确答案为A。

37.B      

解析:第①幅图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1941年12月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但深陷于中国战场;第②幅图应处于长征时期;第③幅反映的是1938抗战中的武汉战役;第④幅图反映了1945年8月八路军和新四军转入抗战反攻。据此按先后次序,本题选B项。

38.D      

解析:从图表可知,1923——1937年间,中共党员数里呈增长趋势,结合时间背景,只有D不属于这一时间段,答案为D。

39.C      

解析:从材料“打东洋”可判断史实发生在抗战时期,B项可排除,“太行山上”等信息再联系所学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和指挥下,创建了太行区(晋冀豫边区),史实应是敌后战场的军民抗战,选C项。

40.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题时注意空间信息“西北”和隐性的时间信息。另外,要注意解题技巧:旧事物可能出现在新时间,新事物不可能出现在老时间。从“中国红军万岁”等内容以及空间信息“西北”,可以推断这是中共的宣传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最有可能指的是中共长征到西北后遭遇的地方军阀,如青海的马家军对中共屠杀甚烈(1935年后);“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可能是针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1-1936年底);“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应该是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红军万岁!”出现于1927-1937年间。A、B时,中共尚未提出“抗日统一战线”,故排除。C、D满足条件,但题目要求“最早可能出现”的时间,C当为最佳答案。

41.D      

解析:从时间与地点信息来判定。符合题意的只有D项。

42.C      

解析:分析材料和结合对所学内容理解,ABD三项说法正确,符合所学,C项说法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我党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进行作战。

43.C      

解析:从“129师师长刘伯承”; “红军装、五星帽”换成“青天白日帽徽”等信息可知,这是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后,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时的情景。这从时间上可以排除A和B。另外,国共第二次合作后,共产党的军队主要是活跃在敌后战场上,因此D项不符合史实,也应排除。

44.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B和C项指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故应排除;A项应该是在淞沪会战中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故也应排除。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45.A      46.C      

解析: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目标是反对日本侵略,所以国共进行了合作,新三民主义中体现的反帝反封建成为双方合作的政治基础。排除A.B。D错误在于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坚持三民主义。故正确答案为C。

47.C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不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本题选C项。A项说法完全错误;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D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48.C      

解析:材料反映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共产党改编红军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此举目的在于促成统一战线,保障抗战胜利,选择C项。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排除B项。

二、非选择题

49.(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分)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1分)
(2)英国请求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或保卫大西南。(2分)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日,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2分)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2分)
(3)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2分)
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1分)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2分)

50.(1)面积由小变大,分布范围由分散到集中连片,从地跨两省到地跨死生。
(2)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根据地政权建设;领导根据地军民抗战;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