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保温层厚度计算:丁东:回归万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7:44:24

丁东:回归万里

发布时间:2011-10-24 09:53 作者:丁东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820次

  近日,湖北省贫困县秭归接待省巡视组的一份工作经费明细表被新闻曝光,13人20天80万元的开支引起公众热议,虽然湖北省有关部门解释,80万不全是接待费用,县里有些费用要借这个机会搭车开销。但其中豪华酒店、高档烟酒、收受礼品、额外旅游等费用却是无法否认的。其实,并非这个“第六巡视组”格外奢侈,现在上级领导到基层巡视调研,大多情况和他们大同小异。事先通知,安排行程,确定接待人员和接待规格。领导人到哪里,见谁,看什么,听什么,一招一式全都安排好了。基层接待高级领导人调研巡视,比接待外宾规格还高,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这种调研,已经成了下级对上级的表演。真实的社情民意,领导人根本看不到,听不到。


  在中国古代,皇帝出巡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乾隆下江南”,一种是“康熙微服私访”,民间从来对前者持非议,而对后者有好评。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上,政治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开拓局面,不乏好例。比如万里在安徽就有一段佳话。


  1977年6月,万里出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两个月后开始下乡调研。他后来回忆,“我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到农村去。下去调查,轻车简从,一般是一部小车,两三个人,事先不打招呼,说走就走,随时可停,直接到村到户。这样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那几个月,我不开会,不作指示,不提口号,只是看、听、问。越看、越听、越问,心情越沉重。”据跟随他下乡的新华社记者张广友回忆,他调研从来都是轻车简从,把车一停,自己就下去走。公社干部照着稿子念,万里把稿子一夺,不听他们形式主义的那一套,自己到农民家里去看。县长说你别让万里同志到处乱跑,让我们带吧。万里说,即便到地主家又有什么可怕的,看看他们的生活也好啊。张光友说,1977年11月,我随万里一行四人走访了皖南的芜湖、徽州、池州三个地区十几个县(市)。一路上同各级干部和群众进行了广泛交谈。这里由于长期以来受“左”的政策的影响,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农民生活普遍下降。皖南三千里巡行之后不久,我们又到了老灾区淮北阜阳地区农村访问。腊月廿三过小年那天,我们跟随万里深入调查了太和县城北的一个村庄,发现有些农户连吃顿饺子的面都没有,万里当即指示有关部门,千方百计给每个农民调剂三斤麦子,让人们过年都能吃上饺子。1978年1月下旬,我们去皖东农村考察,从肥东到定远,经常远远地就把苏联产的“吉姆”车停下来,然后再步行进入农民的村子走访农户。当时电视机很少,农民们也不认识万里,他们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的,也不问。在八斗岭,我们到了一户张姓农民家里,这家人有两个大人,五个孩子,只有一床破被子,屋子里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万里揭开外屋的一口锅,里面是用地瓜面和胡萝卜樱子煮成的粥。我们对农民的贫困十分忧心,万里说,过去只听说这里很穷,但是,没想到穷到这种地步。3月下旬,我们在定远县城卢桥镇附近,看到一个年轻的农民挑着一副担子在路边,走累了在路边休息。当时已经是3月下旬了,田野一片绿色。可是,这个农民上身穿着一件空心棉袄,里面没穿内衣,下身穿着“灯笼裤”,裤脚处的棉花露了出来,腰间系着一条旧布腰带。我们走过去和他拉起了家常。说了一段生产生活情况之后,万里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打开挽着的棉袄襟,拍拍肚皮说,没有别的要求,只要吃饱肚子就行了。万里说这个要求太低了,问他还有什么要求。这个农民又打开挽着的棉袄襟,拍拍肚皮说,里面少装点山芋干子。事后,万里对我说,你看,我们的农民多好啊,他们的要求不高啊,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可解放28年了,我们连农民这点最起码的要求,都没有满足他们!


  万里最受触动的一件事,发生在1977年11月上旬,他去大别山区的金寨县燕子河公社,车子进不去,就下车请当地的干部带路,徒步上山。途中,他来到一户低矮残破的茅屋,因为屋内过于黑暗,进去了好一会儿才发现,在锅灶旁的一堆柴草里坐着一位老人和两个姑娘。他打招呼,对方却坐着不起来,原来老人和两个姑娘都没有裤子穿!


  回到合肥后,万里在干部会议上说,解放以后,我们搞了那么多年建设,老区的老百姓还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十七八岁的姑娘连裤子也穿不上!我们有何颜面面对江东父老,问心有愧啊!


  面对严峻的现实,万里和省委一班人制定了“省委六条”,于1977年11月颁布,允许生产队根据生产需要建立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可以组织作业组,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也可以责任到人;强调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减轻社队和社员负担;落实按劳分配政策,粮食分配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自留地和家庭副业。1978年,安徽省委又顶着巨大的压力,进一步提出“借地渡荒”,支持农民包产到户的要求,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找到了一条农民走向温饱之路,并为纠正建国以后越来越左的农村政策,为打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农业集体化空想,打开了一个历史的突破口。


  比起三十多年前,中国的物质条件已经大为不同,但还有大片的贫困地区,还有大量的贫困百姓,万里的求实精神和工作方法并不过时。


来源: 作者专栏 | 来源日期:2011-10-21 | 责任编辑:左小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