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电信产集团招聘:中国的别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2 23:45:26

神州原来是赤县——中国的别称

作者:三 耳   出自:传情是否有这种说法 浏览/评论:1,420/7   日期:2007年10月13日 09:02



【按】昨晚,就弘一与《张猛龙碑》的关系,请教了二位书法家——想就弘一、魏碑、金农、鲁迅、傅雷字的比较说几句话。至影印其1902年手书《祖国歌》——“上下五千年,一脉承,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乌乎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又记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五句经典”;“四海之内皆兄弟”好说,但咱自己的“定位”似乎应该知道,故趁势再把中国的别称抄出,以资参考。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捡,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古今往来,不仅有许多正式称号,而且,在国内国外,还有许多代称,颇值得绍介品味。

中国  中华

“中国”一词,古时含义不只一个。其一是指京师。《诗经•大雅•民劳》中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之句。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亨注解说:“中国,京师也。”另一个含义是指古华夏族、汉族聚居的黄河中、下游地方或在这一地区建都的国家。唐代陈子昂《度峡口山》诗:“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这里的“中国”即指的中原。《韩非子•孤愤》说:“夫越虽国富兵强,中国之主皆知无益于己也。”这个“中国”指的是中原各诸侯国。《晋书•宣武纪》说:“孟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在次“中国”则指的是在中原建都的魏国。
当然“中国”一词在古代的含义,最主要的还是代表历代最高统治者所管辖下的王国,如《汉书•陆贾传》:“皇帝(刘邦)……继五帝三皇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所以称“中国”,是因为古代认为中国处于天下之中心。据说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旦在河南登封(古阳城)用土圭测量日影,夏至这一天,八尺之表日影仅一尺五寸,与土圭相等,就认为这是地中,可以建都,所以周朝就称中国。以后一直沿用下来。
应该说明,在封建时代,都是以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为正式国号,中国是它们的代名称。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中国一词才专指中国的全部领土,不做他用。辛亥革命后称中华民国,简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中国成为我国的专称。
中国的另一名称叫“中华”。“华”兼有“光彩”、“华丽”之意,中华与中国相同,除古代认为中国居于四方之中外,含有文化发达,历史悠久之意。
中国和中华都是最常用的名称,所以省称中国为“中”或“华”。如“中日战争”、“中英关系”、“华侨”、“华人”等。这两个字古时也用,如《左传•定公十年》中有“夷不乱华”之句。
另外,在诗文中还用“华域”、“华甸”代指中国。如《魏书•恩幸传•王壑》:“八表既广,远近事殊,抚荒裔宜待之以宽信,绥华甸宜惠之以明简。”郭沫若《颂党庆》诗:“旭日照华甸,东风羡醴泉。”(醴泉指及时雨)《宋书•武帝纪下》:“今王略远届,华域载清。”

华夏  中夏  方夏  诸夏  有夏  区夏

“华夏”是中国的古称。《说文解字》称“华”的意思是“荣”,“夏”的意思是“中国之人”。《尚书•孔氏传》说“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孔颖达解释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还说华夏合在一起“谓之中国也”。
对“华夏”一词还有多种解释。有人说夏字源于夏代之夏,夏与华古音相近,为加重语气,就“华夏”连称。还有人说华就是虞,古时常以虞代夏朝连称“虞夏”,因而也称“华夏”。又有人说,华夏族古时居于华山周围,夏水附近,以华为国名,以夏称族名,后来华与夏都包含了对方的意思,华夏合称既是国名,也是民族名称。
以上各说,尽管对词义来源的解释不同,但华夏是中国的古称则一。如《三国志•蜀志•关羽传》说:“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中国还称“中夏”。《后汉书•班固传•东都赋》中有“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抚棱。”吕向注解:“中夏,中国。”白居易的《册新回鹘可汗文》中有“克保大义,永藩中夏”之句。现代作家孙犁《秀露集•戏的梦》中说:“虽然这些年,样板戏以独霸中夏的势焰充斥在文、音、美、剧各方面,直到目前,我还没有正式看过一出,一次。”
“方夏”也指中国。《书经》中有“诞膺天命,以抚方夏”之句,《后汉书•董卓传赞》:“方夏崩沸,皇京烟埃”。李贤注解说:“方,四方;夏,华夏也。”宋代秦观《代贺皇太妃受册表》中有句:“举令典于宫闱,溢欢声于方夏。”可见“方夏”一词应用之广。
夏代是中国最早的一个朝代,周朝以夏文化的继承者自居,而周朝分封的各个诸侯国也认为与周朝属于同一个系统,也自称为夏,因诸侯王众多,所以称各诸侯国为“诸夏”。如《左传闵公元年》:“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这是在狄人攻打邢国时管仲对齐侯说的话。诸夏指中原各诸侯国也包括邢国。齐侯听了管仲的建议,出兵援救了邢国。后来,诸夏亦指中国。如郭沫若《归去来•田日丰回来了》诗:“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有夏”亦指中国。有,词头。《书经》中有“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的句子,其注解说:“文王庶几能修政化,以和我所有诸夏。”
“区夏”的“区”指区域,“夏”指华夏、诸夏。“区夏”即华夏之区,亦即中国。《书•康诰》:“用肇造我区夏。”“用”为治理,“肇”为发语词,“造”意为到。梅献孔传:“始为政于我区域诸夏。”唐代贾至《燕歌行》:“我唐区夏余十纪,军容武备赫万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筹备立宪的谕旨和奏摺》说:“今则陕湘警报迭闻,广赣变端又见。区夏沸腾,人心动摇。”可见近代还用“区夏”一称。

赤县神州

“赤县神州”是中国另一常见的别称。战国时齐人邹衍创立“大九州”说,称中国叫赤县神州,神州以外还有八个州,合称为九州。原文说“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赤县神州”有时称为“神州赤县”,其意不变。如唐代刘禹锡《为京兆尹答于襄州第一书》中写道:“盖神州赤县,尊有所厌,非他人之比。”李大钊在《青春》一文中写:“神州赤县,古称天府,胡以至今徒有万木秋声萧萧落叶之悲,昔时繁华之盛,荒凉废落至于此极也!”
由“赤县神州”又分化出“赤县”和“神州”两词,作为“赤县神州”的简称。如南北朝梁朝江淹所作《游黄蘖山》诗中有“南州饶奇怪,赤县多灵仙”之句。毛主席《浣溪沙》:“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以上诗词中的“赤县”均指中国。郭沫若《前茅•哀的古调》:“神州原来是赤县,会看赤帜满神州。”“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中的“神州”一词也指的是中国。

中原  中地  中土  中州  中邦  中朝  齐州  东土

因中国始建于黄河流域华夏族居住地区,因而“中国”、“中夏”、“中华”等词在古时有时也指这一地区,与“中原”、“中州”、“中土”、“中地”、“中邦”、“齐州”等词相同,因而“中原”等词有时也成为中国的代称。如《汉书•司马相如传•大人赋》中有句话说:“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颜师古注解说:“中州,中国也。”唐朝王维《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诗:“宸章类河汉,垂象满中州。”宸章,指帝王所作的诗文。河汉,指博大精深的事物。垂象,按迷信说法,指上天所预示的吉凶征兆,此指吉兆。
《书经•禹贡》中有句“成赋中邦。”孔颖达解释:“成九州之赋。”蔡沈又进一步注解:“中邦,中国也。”后世也屡见中邦一称。如《新唐书•陆贽传》说:“自安禄山构乱,肃宗始撤边备,以靖中邦。”太平天国洪秀全的族弟洪益谦所作《资政新篇》中也说:“即中邦而论,河南开封郡祥符县内有犹太人。”
《后汉书•西域传》中说:“其国(按:指印度)则殷乎中土。”现代作家阿英所写《胡沙随笔卖碑记》说:“他们自从踏入中土,现在是一个个都成了财翁”。洪益谦《资政新篇》中也用过“中地”一称:“中地素以娇奢之习为宝。”
“中原”一称,广义则指黄河流域,狭义则指今河南一带,从前也泛指中国。如清末思想家郑观应《盛世危言•仪院》:“况今中原大局,列国通商,势难拒绝,则不得不律之以公法。”
《资治通鉴》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唐(指南唐)清源节度使留从效遣使入贡,请置进奏院于京师,直隶中朝。”其注解说:“中朝,谓中国。”当时指的是五代中的周朝。清末维新思想家王韬在《变法自强下》中说:“我中朝素严海禁,闭关自守,不勤远略。”
古代也以“东土”代称中国。所以称东,是对西方而言。《尔雅•释地》:“岠齐州以南。”郭瑾注:“岠,去也;齐,中也。中州,犹言中国也。”《西游记》第八回:“菩萨不敢久停,曰:‘今领如来法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茅盾《雨天杂写之二》:“佛法始来东土,排场实在相当热闹。”以上各家中都把中原、中州、中土、东土、中地、中朝、中邦、齐州等用为中国的代称。

禹域  九州  九夏

“禹域”也是中国的别称。传说大禹平定水土,划分九州,并指定名山、大川为各州疆界,因而称中国为禹域。鲁迅诗:“禹域多飞将,蜗庐剩逸民”。黄遵宪诗:“茫茫此禹域,滔滔彼汉江,君听人间谣,处处歌《堂堂》。”陈毅元帅《送董老出席旧金山会议即日出洋》诗道:“百年家国恨,禹域日倾颓。”可见“禹域”两字至今仍在运用。
 “九州”是传说中的中国上古行政区划。《书》、《礼》、《吕氏春秋》、《汉书》、《尔雅》中都有解释。但九州名称说法不一,境界也多有出入。后来用它泛指中国和全中国。如陆游《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二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郭沫若《赞雷锋》诗:“二十二年成永久,九州万姓仰英烈。”
和“九州”一词同义的还有以下几个:一是“九土”即九州之土,见《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之以为社。”二是“九域”即九州,如《晋书•孙恩传》:“今明公名著天下,声振九域。”宋代还有《九域图》、《九域志》,都是记全国各地疆域的地理图记。三是“九围”,孔颖达解释说:“谓九州为九围者,盖以九分天下,各为九处,规围然。”唐柳宗元《祭独孤氏丈母文》有“名播九围,望高群士”之句。四是“九牧”,州的长官叫牧,以九牧来代称九州。陆游《送黄文叔守福州》诗中有“声名九牧传”之句。五是“九县”,《后汉书光武帝纪赞》:“九县飙回,三精露塞。”李贤注:“九县,九州也。”其它如“九隅”、“九原”、“九壤”、“九区”、“九宇”、“九野”、“九纲”、“九维”、“九有”、“九囿”都是指的九州。以上诸词都泛指中国,可用“九州”或“全中国”来代替。应该说明,我国疆域历来变迁,早已不只原来的九州,但不论如何变化,以上各词沿用下来,词义一直不变。
“九夏”是九州华夏的意思,所以也可作为中国的别称。如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回:“前因民军其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

震旦  丝国  支那  唐山

这几个名称都是外国人或在外国的华侨对中国的称呼。前文曰封建社会以朝代名为国号,其中以秦、汉、唐三个国号影响较大。清人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二•汉人唐人秦人》说:“予昔在礼部见四译进贡之使,或谓中国为汉人,或曰唐人。”“谓唐人者,如荷兰、暹罗诸国。盖自唐始通中国,故相沿云尔。”他还说:“马永卿引《西域传》言:‘秦人,我丐(给予之意)若马’。注:‘谓中国人为秦人。’”汉时,西域诸国称中国为“秦”或“秦地”。
由“秦”之音,又产生了另外两个名称。
其一是“震旦”。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Cīnsithāna,在佛教经籍中译作“震旦”,也译作“振旦”、“真丹”或“神丹”等。或曰译为“震旦”较好,根据古代八卦的理论,东方属震,是日出的地方,音义兼顾。而这个名字就是“秦”字的对音。东晋时人帛尸黎密多罗所译《佛说灌顶经》卷六十三说:“阎浮界内有震旦国”,说的就是中国。
中国人有时也用“震旦”一称,如唐代王勃所作《益州得阳县善寂寺碑》:“蚊台蜃阁,俄交震旦之墟。”鲁迅先生致蒋抑卮的信说:“近数日间,深入彼学生社会间,略一相度,敢决言其思想行为决不居我震旦青年之上。”
另一个经常使用的别称是“支那”。据说它也是“秦”的对音,古代印度、希腊和罗马等地人称中国为Cian、Thin、Sinae等,佛教经文中译作“支那”、“至那”、“脂那”等。唐代义净所写《南海寄归内经法》中说:“且如西国名大唐支那者,直是其名,更无别义。”《宋史•外国传六•天竺》中说:“太平兴国七年,益州僧光远至自天竺,以其王没徙曩表来上。上令天竺僧施护译云:近闻支那国内有大明王,至圣至明,威力自在……伏愿支那皇帝福慧圆满,寿命延长。”另外,近代日本人也称中国为支那。
“塞里斯”和“丝国”是古代希腊和罗马人对中国的称呼。原文为Serice音译为“塞里斯”,义译为“丝国”。这是由于中国很早已向西方输出丝绸的原因——类似英语的“中国”意为“瓷器”。该名称也显示了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和贸易交往的光辉一页。
“唐”和“唐家”也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这是由于唐朝鼎盛一时,声名远播,对外交往更加增多,所以宋代程大昌所作《考古篇•诗论十四》中说:“唐人用事于西,故羌人至今尚以中国为唐。”而华侨则习惯称中国为“唐山”。许地山所作《商人妇》中写道:“我想你瞧我底装束像印度妇女,所以猜疑我不是唐山人。”秦牧在《黄金海岸五十年的沧桑》中说道:“南军北军总在打仗,唐山总没个安宁的日子。”都用“唐山”代表中国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仅仅陆放翁的诗词里,就能够找到几多中国的别称!古代诗即为歌,皆可传唱。故最早为“中国”谱曲的,非李叔同,自《诗经》之“颂”已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