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到底怎么仿写句子:中黄督脊辨——陈健民上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1:17:16
                             中黄督脊辨                                                                                  ——未校,请以超星版和pdf版原字为准
                 中者,中脉,无为法,表法身。依菩提心、中观见,修二无我空性,及密宗果位方便所开发。由此脉开发,显现法身空性;与大乐相合,则证报身;与大悲相合,则证化身。惟佛家密宗独有。 黄者,黄道,有为法。对一刖任赤道、后督黑道而言O参同契》称黄中。其身见执,隐伏於dU然见中,依此修先天定功,证天仙身。 督脉,亦有为法。本庄子《养生主》,具身见执,后升与任脉一刖降,转河车,行周天,证人仙、地仙身。脊者,脊柱,有为法口生理学家以为脊柱动物之躯干,人、畜二身并属之。(1 竟)(注一)          佛家、道家肤浅行人,以此四者位置接近,故多误会,作证得果身之大障,故当辨一。 道家督脉,世皆认为在脊柱中,故当辨二。佛教密典一一目中脉者,亦多云在脊柱中,故当辨三。 道家黄道,在任、督二者之中缝,几乎与中脉位置相同,故当辨四。继婆一维门后起之印度教中之哈札瑜伽派,所言三脉五轮,与密宗几乎全同,亦云在脊柱中;世鲜有知佛祖借用其名,而别具升华一注工一)要点之所在,故当辨五。(2竟)         首当知者,中脉从何得名?循名责实,理焉廋哉. 初、中脉从中观见得名。不偏於有,不款於空,二边不落,中道不立;为破边见,假名日中,实无有中,故中脉属无为法。非由造作而得,故中脉名「阿哇都帝」,义即能与俱生智。又古「阿」字,即是一直;者,即中脉四相之一;「阿」字本不生义,然能出生一切,故中脉又名「数数妈」,义即一切母也。其正确中心尺度,非尺度可量;必心住正见时,心安空性时,其脉自现,非世间思量尺度所可决定。是以中脉者,修慧中观证量之脉,非闻思观想之脉;是本来之脉,非权巧安立之脉。          二、中脉从心得名。一切物之心即是中,故天之中日天心,地之中日地心,江之中曰江心。中脉最初即在心中之心生起,从此分出上下,由此出生五种菩提心: (甲)愿菩提心。即发大宏愿,亡我利他,具正直心、忠义心,故中心 字从中心二字会意。 (乙)一行菩提心。行者数数修习利他、四摄、一(度、万行,其气随心 自正,以矫正历劫轮回、无明利己之心肠,故中脉又称大道。《圣经》谓愚人之心在左,智人之心在右,见《旧约.传道书》十 章二句,右者谓正也。英文R工GHT具右而正二义。其所谓智 人,谓世俗智,能辨善恶之人,非中观之智,离於善恶与法身空性相应者可比;故虽在右,然终非中正。儒家谓心正而后身 修,心正直则行仁爱,亦略同此义。 (丙)胜义菩提心。则依般若空理,破萨迦耶见(身见),证二无我空 慧,与从中观见得名者正同。 (丁)三摩地菩提心。即於中脉中心轮上观月,表世俗谛菩提心;此上再观杵,表胜义谛菩提心,由此证得五相成身之毗卢遮那佛身。 (成一滚打菩提心。中脉上端之白菩提心与其下端之红菩提心,会合中脉之心轮中,而成心气无二之大乐智慧身。故中脉亦称「滚打妈」,谓其能为滚打菩提心之母也。滚打者,五大、五智之精华也。 此上五种菩提心,皆非由开发中脉不能圆满成就,而开发中脉亦非先行发起此五种菩提心不可。故菩提心为因立果名。          三、中脉从如来藏中心所在而得名。如来藏中,一切如来无分忿、寂,或在顶,或在心,皆在中脉以内。中脉不开发,则如来藏不能开发。故」切重要之法,日心中心法;一切心中心法,即是中脉之法也。密宗红教所称无死之童瓶身宝,即在心轮之中脉内。 如上三者,非惟道家所不知,即佛曾师法之婆罗门教哈札瑜伽派亦所不知,即是佛用以升华哈札瑜伽之要点。          四、中脉从五净分集中於此而得名。中者,集中也。中脉本身为脉之净分;其上端白罕,为精之净分;其下端红阿,为血之净分;其中央第八识,为识之净分;命气为气之净分。如上五净分,皆集中於中脉中。         五、中脉从身之中央而得名。谓不在一刖,简别任脉;不在后,简别督脉;不在左,简别左脉;不在右,简别右脉;不只在左右之中央,简别脊柱;不只在一刖后之中央,简别黄道;乃在一刖后左右四方之中央。又以其为无为法故,虽在此中央,然并无造作此坚固不变之中央,亦能任运而在虚空之中央,任运而在法界之中央,故能表法身。与一切有为法有固定执持之中央不同。         六、中脉从七轮之中心贯穿而过而得名。下起杵轮上止肉髻轮,中间普通五轮,皆以中脉为中心。其各轮之基本二辐,或曰四辐,即在中脉内。由此分出之支分辐,乃得构成本轮;由此各轮再分出,乃得七万二千脉,通於全身。          七、中脉由简别外道而得中名。知此中脉如上一(点,能简别婆罗门教之中脉,道家之黄道及督脉,生理学家之脊柱。(3 竟)          如上七点,即是本辨基本理论之根据。一、以下分别辨明之: 初辨中脉非脊柱者,此最易明。脊柱起於尾闾,在密轮之后,日尾柱;向上再叠,日荐柱,在脐轮后;又叠至平胸处,曰胸柱,在心轮后;又叠至颈处,日颈柱,在喉轮后;计共三十三根短骨,皆在背部。只可云在背左右之中央,而非如中脉之在一刖后左右之中央。且脊柱上不及顶轮及髻轮,下不及杵轮,中段亦在各轮之后,而不如中脉直贯七轮之中央也。 然佛教密典诸经皆称中脉在脊柱之中,如马尾细。婆罗门教哈札瑜伽派所言,中脉曰「弥楼」(MERU)者,古译「须弥」,盖以山喻骨,而全身之骨相叠长而最高者,即此脊柱,故以须弥喻之。须弥在四洲及七海之中央,故又称中脉云。(4)         道家督脉亦经过脊柱,因此中、督位置,被人误为皆在脊柱中。其最大原因,一艮以不明住中、修中之分别。我佛升华婆罗门教之中脉,分成住、修二种:住中,则因无明错乱,故由中脉原有位置,渐移於后,大部分乃住脊柱中;然此住中,正宜矫正口在修习位中,不可再作在脊柱中想,故别标修中,以恢复原有明行位置;此佛升华主旨之所在。密教后世著述中,以讹传讹,亦不分辨,惟让奖多吉所著《甚深内义》(见拙受《恩海遥波集》中一曾分明言之。然於错乱之理,及升华要旨,亦少说明。本辨故私逆佛旨而详辨焉。(5)           依作者私揣,其所以错乱之理者,当如下述:夫一念无明妄动,中脉即不得其正位;无明缘行,行者即是气也。无明不正,气亦不正;气既不正,气所行道之脉亦不正。何以不偏於一刖而偏於后者?则以脊柱主精道而向下行;精道为贪欲之路,无明既动,已忘本来之空性,於是生起人法二我执;由人我执起,则有自他男女之相,而互相爱恋;由法我执起,则有贪烦恼法生口贪得,则成痴烦恼,痴恋不舍;贪不得,则成瞋烦恼,嫉妒横生,三毒鼎至,而实以贪为本。故《圆觉经》曰:「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十二因缘中,触、受、爱、取、有、生等支,皆在淫行上出生。其始也,惟有微细身见执,而无粗重之贪。(6)         中脉从心之中央,随其贪气移向一心后,不完整之黄道就此仍可依自然见、虚无观、清心寡欲,以修成天一仙,生无色界、空无边处、无所有处等定中。其后身见执更粗,渐贪色一欲,中脉随其贪气贪行,移於更后之督脉,於此若能保持定力善巧,於自一身阴阳任督,逆上河车,运转周天,仍能修成人仙、地仙。及其专爱贪一 欲,罔知仙佛二道,其贪日重,其执日坚,其气日降,其髓日积於后,以一便於下降,其骨乃粗硬,因成脊柱。於是略轻者,直起为人,极重者,横一 行为畜。人亦由贪行俯仰抽添,脊柱更失其正直,颈柱、腰柱曲於一刖方,一 胸柱、荐柱曲於后方,而中脉原有正直(四相之一)之相,亦已丧失。今欲使一中脉归於本位,在道家则凭定力制色欲、伏贪心,使返地仙、人仙,再加一 自然见、虚无观之世俗智,使返天仙,非不可为其前行;在佛家,则以二一 无我出世智,使归於明空。明空方是中脉之本体,方是中脉之正位,此就一佛家解脱道言。若就密宗贪道言,则必一面具足五种菩提心,二无我空一 慧;一面必循其根本堕落之贪欲处,以毒攻毒,从此提升至於中脉原位,一 方能尽其拔度之能事。故密宗第三灌之修持,即是第四灌之张本,可参看 拙著《密宗灌顶论》。(7)
        或曰:「生理有一定正常之构成与发展,若君所论,凭心转变,无乃不合科学?」对曰:「科学之知识极有限;常人因可为科学知识所限,非常人则非科学知识所能限。史载身体因特殊原因而变易之例甚多:如尹知章梦人持巨凿剖其心,而纳以剂,遂明一(经。郑玄亦梦人持斧剖其心。作者明觉自心翻转,其时外境则现天翻於下,地覆於上,从此定慧增长。徐筠梦神人易鼻,乃官郎中。作者亦曾梦易鼻,而得脱山根低陷之难於岩穴中。陶谷梦换鬼眼。贾弼梦人易头,美而转丑,瘦腼满面,翌日家人见而惊走;自此能半面笑、半面啼,两手各执笔,并作文章,辞意互异,而皆古雅。周必大梦增帝须,翌晨果然竟居台鼎。杨坚梦易脑骨,其后乃显贵。此上属善报所变。若恶报者,如:吕僧珍劝攻郢州而颡骨夜生;侯君集通谋太子,而威骨梦取。表因裏变,此非寻常生理学所可知也。且枓学家凭解剖以观察,所解剖及既解剖,皆死人也,焉知活生理学耶?道家生理学由於定力内视,故能观察生理机构之活动状态及静止状态。古代医学脉诀、窍穴、生克关键,今日尤为日、德派医士所尊重。彼科学家欲凭解剖以观察奇经八脉,则安可得哉?至若胎息、河车,彼等更莫明其妙也。若论报身佛生理学,由真空妙有双运出生,尚非神仙所能窥测,况满肚皮假设、符号、公式、逻辑之科学家耶?且作者上段私揣之说,本属无始无明绵远陈事,但依正理揣之,原不可入实验室用显微镜照之也。吾人今日所辨,除脊柱一项为科学家所已知,余皆科学家所未知;彼既未知,应从我等学习,根木谈不上与我合不合也O」         如上,脊、中位置且大异,余不同中脉特具之点,更不待辨矣。(8)           次辨中脉非督脉者。督脉据《难经》云:「起於下极之验,并於脊裏,上至风府(按:即脑发上一寸)入属於脑。任脉起於中极(按:脐下四寸曰中极)之下,以至毛际,循腹裏,上关元,至咽喉间,上颐循面,入目,络舌。」《针炙大成》所载奇经八脉节要,则日:「督脉起於小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即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阳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於目内皆,上额交巅上,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则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小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任脉则「起於胞中,循脊裏,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老,循腹上行,会於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肌肉热,血独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妇人有余於气,不足於血,以其月事数下,任、冲并伤故也;任、冲之交脉,不营於唇口,故髭须不生。」云云。据<难经》,则督脉贯脊虽有之,然上下各有不贯脊者,故脊、督易辨;据后说,任、督互相错综部分各有之,且皆贯脊,故易混脊而为督。苟以督贯而误为脊,则任亦贯之,亦将以为脊耶?如是则一刖赤道、后黑道不能分矣,赤黑既不分,则黄中安在哉?然依一般丹书所一一吉,在后者为督,在一刖者为任,则已成定论矣。孔子教则以吾道一以贯之之义。而观自尾闾一线直上泥丸,故亦易混脊为督。然敞友中常作此一贯观者,亦颇能断精保身;妇女中有才观数月即已断月事者。道家举督以括其余,非单言督脉。督、任每并称或连贯之,而观周天,而转河车。或於任前三田、督后三关任守一点以习定功,皆收利益;或存泥丸,谓可神游八极,或存眉间,谓可收摄圆光;或存上颚,谓可贯通鹊桥,或存心中,谓可养神摄念;或存心下寸许皮间内际,谓可祛痰除垢;或存心下脐上,谓可实中通理;或存脐内,谓可厚肠开窍;或存气海,谓可鼓动元阳;或存外肾,谓可取坎填离。大抵随存一处,皆可收心,此则在得世间定耳。佛家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9)
        O於法、报、化三身无直接关系,其中所存各点地位,虽亦有与五轮地位相同者,然非如通过中脉之五轮可比。 中脉在红教《亥母甚深引导》中,亦言中脉中有红、白菩提二道,白前降,红后升,此似乎与任、督相同,然实大异,任、督之分前后,如环相隔而不相并,中脉中红、白两道,同在中脉内,前后相并;行人初修入住时,红、由未及融化,暂时一上一下,相并而不相隔;及修至融化时,则红白交融,不可再分一刖后矣。
        在黄教建塔用二主心木,一长一短;长老表真谛,表红菩提,短者表俗谛,表白菩提。相并安立於塔心,亦中脉前后二道之表示;此种二主心木作法,作者虽不甚赞同,然引此,亦足说明中脉中,亦有建立一刖后二道之例耳。 如上就位置言,就任、督相环言,就世间定与出世间定分别言,皆已非中脉可比;若就见地言,心地言,如来藏地言,则更非督脉所可混乱矣。(10 竟)
         次辨中脉非黄道或黄中者。黄中之名,本出儒家《易经》,<文言传>曰:「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礼。」孔子所以泽坤卦六五爻,黄裳,元古之辞也,谓黄为坤,土色,裳为下体服。君子有中德,谦恭下人,犹黄裳有文在中,而服於下体外也。魏伯阳参以道家言著《参同契》,曰:「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口」已夺儒家心理学名词,而为道家生理学名词矣。其后道教各家著述,或就赤黑父会言,则曰「黄庭」;就龙虎交合言,则曰「黄房」;就阴阳调理言,则曰「黄婆」;就元神长养言,则曰「神室」;就玄妙难通言,则曰「玄窍」;后人解析其所在地,或取黄义,则日在脐,脐为戊己土故;或取中义,则日在心,心为中田故。如上曰庭、曰室、曰房、曰窍,应系指一点而言,非指一线如中脉者然。然又称黄道,对一刖任赤道、后督黑道而言,则系一线矣。李泥丸所著《泄天机》,则曰:「任在督一刖心后夹缝中,直达泥丸。」然不贯穿心轮可知矣。所云降下则点点归心者,则仍依任脉路线矣。 后世极尊重黄道者为闵一得,有《古书隐楼藏书》,就各家书阐明之、参证之,一归黄道焉。自著《天仙心传),亦曰:「顶光下照至眉间,至心间,然后引入黄中。」则黄中明明是一窍穴,即是一点,而非一线也。且其自注曰:「黄中在心脕之后,夹脊之一刖。」又明明非如中脉直贯心轮可比矣。总之,道家典籍,隐讳离奇,各执白说为是;后世解析,亦殊不同。如紫虚所著《金丹问答》,答黄婆,则曰位在坤,而不日位在离,心为离故。答神室,则日元神所居,而不指明地位。答黄庭,则日膀胱之上,脾之下,肾之一刖,肺之右;既是肺之右,则不得位乎中矣。且既在脾之下,何以忽在肺左右耶-.不仅不得中,且亦不合理矣。阂一得亦尝有「显背道体」之叹,及「丹书著得不明,实在可恨」之语。尹真人《皇极阖辟仙经》曰:「此窍初凝,即生两肾,次而生心;其肾如藕,其心如莲,其便中空外直,拄地撑天。」则又明明一线矣。南樵子曰:「此夹脊双关一窍,在人背脊二十四节上下之正中。」闵一得则曰:「在夹脊一刖,心脕后。世人不知分别,每有后天闹黄之弊,必导以d口然,则无后天升降之弊云。」尹真人又曰:「此缕与母相连,中空如管,一刖通於脐,后通於肾,上通夹脊,由明堂至山根,而生双窍,由双窍不至准头,而成鼻之两孔。」如此说,则此窍仍在脐间,与母相连故,一刖通於脐故。如上,或在脐,或在心,既不可决定;其为一点,或为一线,亦不可决定;纵为一线,亦非如中脉之直贯七轮可比者矣。          中脉为无为法,离於造作,任运能为点,能为线,能为球体。能为点者,最初即生於心轮部位之中心;其后七轮出生,皆依中脉为中心。能为线者,或细如马尾,或观如麦杆,或如臂,或等身,或如虚空,或遍法界,乃至完成法身,皆此中脉。此法身光明显现,如无云晴空时,上下四方皆无云晴空也;则明明一大而无外之球体矣O此作者本人经历多次,可以证实。有时此包罗法界之大圆球中心现一直线,直贯此球体,此正是中脉才显,圆球犹留形影之初兆。此种记录,丹书中作者尚未及见。又此无 云晴空之球体,或如黄昏时之虚空,或如黎明时之虚空,或如黑夜之虚空,作者亦曾历多次。丹书中曾遍阅道藏精华,尚未及见。          又黄中对一刖后而言中,故於任、督筑基之功仍不可少。中脉则对一刖后 左右皆称中,故既非如印度教以脊为中,亦非如道家以黄为中。中脉对左右二脉而言中者,便於调整由此二脉分出之全身二十四大脉,又便於左右二孔之气入住於中脉,故河车一刖后之转动,仍是内气未停灭之相,内气未 停灭以一刖,则业劫气不能趋入中脉而化智慧气;左右二鼻孔;气息平匀微细,且皆由鼻孔之中央趋入者,方为智慧气(鼻孔分上下左右四方及中央,从中央运行 者为空大气,与智慧氛相应。干四方各为余四大气,详见拙笔所受《甚深内义),当外内气停灭时,气方由中脉下端之日趋入,化为智气;与道家由上端分两窍者不同。 尹真人所云黄中分两窍,通两鼻孔,则已混左右二脉为黄中矣,故不复如 中脉之对左右一刖后而皆称中也。密宗行人略有证量,死后身未及全体化光者,其红白菩提流在如柱,分别由左右二孔出,足以证实左右二脉之重要。此种证量,丹书中如《金莲正宗记》所载历祖传记等,并无纪录。在西藏密宗行人,具此证量者,至今犹数见不鲜。 如上所论,可知黄中在道家并无定说,或一点,或一线,尚属问题;纵能成一线,亦与中脉之直贯七轮不同,且非对左右两脉而一一吉中,故不可 以黄道为中脉。纵令其位置有略相同处,然不可专就位置而一一一一口。如舜都蒲板,其子不肖,亦居蒲板,而其子终不能以同居一地,而继承帝位也。以下当广论之。(11)          或曰:「道家黄道,诚如君所辨矣;然印度教哈札瑜伽派有中脉,有左右二脉,有五轮,有与佛教相同之本尊护法,且佛曾从此派所自出之婆罗门教学习,又焉辨别耶?二」答曰:「印度教之中脉,惟是佛教之住中, 即是凡夫无明错乱后之住中。佛依中观理、法身果位方便,及如来藏理而一 升华之,乃有修中之规定。修中者,即是一刖所述得名各点相合之中脉。其一 左右二脉之修位,亦与印度教之住位不同。印度教左右二脉,互相纠缠於一中脉之五轮,故左脉不得全左,右脉不得全右。佛升华之,左右二脉正直而下,从二鼻孔,绕二耳后,下二肺、二腰,会於密处,而入中脉。如此调整,故能令业劫气入住中脉,转智慧气;而令中脉不受五轮外脉之纠缠,而得开发。故证取果位三身,极为顺利。印度教多数护法,已皈依文佛,故其像相同,其心大异;其本尊中亦有双运身者,并非如来藏开发之智慧身,而系代表欲乐之大自在天身。智慧身者,必善知中观见,善修二无我空性法身,善了如来藏者,方可证*也。彼印度教执著神我,贪著天乐,故其左右二脉愈执著愈纠缠,致令中脉无由开展;偶有证量,皆由住中之督脉开展而得,故其果位亦不能超出婆罗门天身;与道家执持督脉者正同。因不正直,果招迂曲,故本辨不得不作也。(12)              夫气者,心之行也,脉者,气之道也。心有一分我执烦恼,气多一分紧缩委曲;气多一分紧缩委曲,脉多一分坚韧纠缠;脉多一分坚韧纠缠,则中脉之开发多一分阻滞障碍,此乃必然之理。心之所至,气亦至焉;气之所至,脉亦通焉,此亦千古不刊之论。所当辨者,世、出世两途不相同也。以我执身见之心,行无明业劫之气,只可开有为、世间之脉;以无我中观之心,行明空智慧之气,破外围有为世间诸脉之纠缠,而任运开国无为法之中脉,此世、出世二途之根本差异。(13)         或曰:「何以我执之纠缠,不能为督脉开发之障,独能为中脉开发之障耶?」对曰:「我执与我执相通,身见与身见相通。火不焚火,水不溺水。纠缠督脉者,为烦恼散乱之气,若以道家定力行其暂伏烦恼、离於散乱之气,则无乱之督脉口开,不必除身见、我执而后开;盖督者,主也,主此身见也;督者,帅也,帅此主宰之气也;督者,统也,统领此我执也;督者,率也,率此神识、神我过此大道也。其本身即是我执身见之大本营,非若中脉为无为法而代表法身空性也。中脉则有两重障,一为凡夫烦恼散乱之气脉,委曲纠缠所障,此为最外层、最粗层,此与督脉相同;故中脉开者,督脉无有不开者也;而督脉开,中脉则未必能开。盖另有一重细而内之障,即是心之我执,气之紧缩,脉之坚韧也。必离於身见,证取无我空性,方能彻底破除阻滞,而开发其本面也。」读者请回头再读本段最先数句之原则,可以想见两重阻障之理矣。 本辨上文就所修之中、黄、督、脊而辨其位置;此下就能修一 中、黄、督、脊者之心,而解其除身见与存身见因位上之胜劣口由是对上一文在道位上之建立中、黄、督、脊根本不同之点,可以补充。而佛家出轮回,道家不出轮回,果位上之优劣可以颢明矣。此段为本辨重要关键,读者宜细心玩味。(14)         道家《老》、《庄竺一书为哲理书,而非由不教书;但有理想,并无修行。 自传亦未指明修行方法与次第,及其应得之果位。老子所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并无一定之修法。降及后世,道家典籍不准不破身见,亦且强调健身、保体、长生等命功;其所云性功,特一定功之异名。 静而守其心曰性,动而调其气曰命。而诸丹书大都谈命者多,谈性者少。如《参同契》所谓黄中肌肤,金精水基,子胎母胞,垣阙蓬壶,鼎炉流珠, 呼吸夫妇,牝牡城郭,骨弱肉滑,金华白液,肝青肺白,皆彼所谓不离己身,所谓强己益身也;彼固早已忘乎彼祖所谓人之大患,在患乎有其身也。他如《龙虎经》所云:「水火、文武、坎离、神室、玄女、阳气、华盖、银母、铅子」,亦佛家臭皮囊中物也。《阴符经》所谓九窍、三要、三才、百骸,即彼所谓万化生於身也。《悟真篇》所谓白虎、明珠等,亦无非欲彼身寿万年,能见三清耳,其身见之执持坚固可知矣。其一切修行之次第,亦本此身见之执而建立,筑基、结丹、炼己、温养,皆在此奥皮囊中修炼之。钟离所著《灵宝毕法》中大乘超凡入圣三门中,亦有存想身躯如在空中之法,然皆用意识而弄其神识,皆属阴魔所摄,盖非如佛家从空性中出生者可比。又其《上清皇帝内景经》,所谓洞观鬼神,即在内视肠胃五脏,各列专章以观其神。《大上黄庭内外景经》,亦求索诸神於各器官脏腑中。亦即《中黄真经》所谓其识潜萌,其神布列,无非此五脏七窍耳。自吕纯阳黄龙禅师认错(注三)以后,道家丹书如尹真人高第弟子所著《性命圭旨》,即以性命双修为号召矣。然其所云性,并非中脉所表中观见、二无我慧之空性。故《圭旨曰》」则曰:「性者神之始」;再则曰:「身中之精,寂然不动,乃性之所寄云。」彼盖以禅家所破之精魂为性,不知长沙岑和尚早已破之以诗曰:「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其后丹书中或剽窃牙慧,或直引佛说,或曰空之又空,或曰志忘亦忘;然彼既无中观见,亦不知二无我理,更无一贯修持空性之方法与次第,岂可以彼中有一空字,即认为括尽百卷《般若经》耶?岂可以彼中有一忘字,即可包括菩萨三大阿僧只劫所修亡我利他一度万行耶?及由此积集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百一幅庄严之佛身耶?吾人当通猎道藏,抓罗剔抉、批却导窍、观由察要,自得道家修持之真面。 道藏中上焉之观,厥为自然之见,能将其一籍执著之身见,隐藏於内。自庄子所谓「道法自然」一语,始作其俑;其自然见之地位,实超於道。此虽与印度十三种外道中之自然派略异,然为道家重要哲学见地,各丹书中往往见之。如《参同契》曰「道之自然」,曰「黄老自然」;《龙虎经》则曰「阴阳秉自然」,曰「自然之要」,曰「自然之理」;《阴符经》则曰「自然之道静」,曰「自然之道不可违」;《悟真篇》则曰「道在希夷合自然」;彼既实有其自然也,任病乃生。         因位任病,则不能发起大悲愿力;果位任病,则不能显现大悲事业,及积集由大悲所生佛身之百福庄严。彼虽亦有所谓外功善事培补,然以此为免除雷击、保护鼎器之手段,不若佛家以成佛之无住涅盘为手段,而以度生大事为目的。故《大日经》曰「方便为究竟」,而不曰「以涅盘为究竟」也。故道家不准无由中脉开发之法身,亦且无此法身分出之报、化二身。即以堕於自然,结成任病之故。         佛家大圆满、大手印中,虽亦偶用自然二字,如云「心自然住」、「气自然住」等,皆指一种修道位上之意态,并非因位上一种见地。佛破自然外道之文,及防作、止、任、灭之病,经文斑斑可考。然道家上流,因存此自然见地,对於中、下流坚持身见者之我执,较为隐微,故能暂伏粗重我执,住於虚无静境,与无色界、空无边处、无所有处相应,故感得天仙身;较之专修任、督,不顺自然者,惟得地仙、人仙老,自胜一筹。是故黄道地位,颇接近於中脉;其所以仍在轮回之中者,仍是身见未由观空力量根本铲除之故。(15 )         反观佛家,最初破除凡夫身见,几经辛勤克伐;其后升华凡身以为佛身,多历真空妙有各种果位方便。此下略举荦荦大者,以资比较。佛选择降生地点,但取瞻部州,人寿不定,学徒易生身本无常之感, 容易发生上道之心,是第」重破除身见。降生已,成人已,出四门见生、老、病、死示现,发心脱离此无常之身,并欲断除一切后有之身,是第二重破除身见。以比道家行人,最初发心即欲长生,长后亦欲得一圣胎而生天身,显然不同。黄帝问广成子养民 人、遂群生,则不对;捐天下已,再问治身,则对之,亦无非日慎守汝身。二者始祖之发心,一执身见,一破身见,从此可知矣。 其后佛转法吖轮,知众生最粗、最先成佛之障,即是顾恋身财。故首先转小乘四谛法吖轮,令知此身即是苦、集二诵之大本营,当修十二头陀行,令身受苦;并於四法印中,先标观身无常一印。是第三重破除身见。 其后作九种想:死想、胀想、青瘀相心、脓烂想、怀想、血涂想、虫食想、骨锁想、分散想,共十二重破除身见。 对他身又作五不净想:种子不净,父母精血故,道家则尊为七宝之二;住处不净,母胎血污故;自相不净,九孔流出故,道家尊为七宝;自体不净;卅一(不净物合成故;终竟不净,死后虫食成粪、火烧成灰故。共十七重破除身见。 其后修小乘人无我空,观身五蕴无我,四大皆空,是十八重破除身见。再进修大乘二无我空,是第十九重破除身见。缘此身内外一切而修十八空。凡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 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无性有性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则不准身见已空,而身所处境一切法亦空。於此二无我空,修之有素,然后可为破除身见之成功。如上共经三十一重升华作用。(第十九者总也,分十八者别也,故共为卅六重)。


        菩萨乘此空性之力,作无量可悲可泣、亡身利人大悲事业:如阿逸多菩萨、殊胜行王菩萨等舍身代苦:欢喜行菩萨、月光王菩萨等以眼布施;胜行王菩萨、无怨胜菩萨等以耳布施;华齿王菩萨、象王菩萨等以牙布施;端正面王菩萨、不退转菩萨等以舌布施;最胜智菩萨、大丈夫迦尸国王菩萨等以头布施;常精进菩萨、无忧王菩萨等以手足布施;法业菩一萨、善一一息王菩萨等以身血布施;饶益菩萨、一切施王菩萨等以肉髓布施;无悔厌菩萨、无碍王菩萨等以心布施;善施菩萨、降魔dU在王菩萨等以五脏布施;法藏菩萨、光明王菩萨等以全身骨布施;清净藏菩萨、金胁鹿王菩萨等以全身皮布施;坚精进菩萨、阎浮提自在王菩萨等以指布施;法自在王菩萨、无尽菩萨等以爪甲布施;如是等例,经不绝书。求之道藏,则不可多得。读者试思:吾人今日回忆之、引证之,犹悲仰泪落,彼诸菩萨以身布施,不止一生,乃至恒沙数生布施不厌,非空观得力,破除身见者!何堪作此?请掩卷合掌,忆念诸菩萨行,发起一意乐,学习诸菩萨行,然后修习中脉,方有深厚之基础。此为以身证实第三十七重破除身见。如上皆为进修中脉之疏远加行(16)
          此后进修密宗之瑜伽部,试用果位方便,升华凡身以为佛身。初修胎藏界七支瑜伽:入佛三昧耶,法界生,转法吖轮,金刚甲胄,不动尊,如来钩,普通供养,是为七重升华作用。此时根本不执凡夫身,何来黄、督、脊耶? 再进修五字轮观,以作升华凡身粗重五大,而为毗卢遮那佛身之微妙五大之准备。「阿」字本不生义,「尾」字开法相义,「那」字净色相义,「眸」字转法吖轮义,「欠」字等虚空义,此五义即於破除身见中复升华佛身,是十二重升华作用。 由此五字义加持五大而成五轮塔观。塔亦如中脉,表法身也。凡九次第:法身观、地轮观、水轮观、火轮观、风轮观、空轮观、百光王、满足句、器界观,以完成升华几身五大,而为法身五大之工作,是为廿一重升华作用。 由此进修金刚界五相成身:通达本心,修菩提心,证金刚心,成金刚身,现普贤身,将几识升华成智;并一刖之升华五大,成一具体而微之五大五智身之雏形,是为廿一重升华作用。此上惟为修习中脉之较近加行。 由此乃得进求无上瑜伽部之灌顶,内灌顶即完成一前瑜伽部胎藏界出生佛身之工作。初由上师、金刚持无分心间放出光明,勾召弟子无始本具之如来识,从口而入,沿上师中脉金刚道入於上师佛母之莲中,而住其胎内;再由上师启请果位金刚持双融菩提心降於上师身,沿上师中脉入於上师佛母莲中,而为胎中之弟子灌顶。灌已;从上师佛母胎出,而成佛身婴儿,此为最重要之果位方便,是为第二十七重升华作用。经此度升华,行者之身乃生於大空之母、大乐之父,既非后天凡精,亦非先天元精,其受生之本命,既非普通神识,亦非黄房圣胎,乃为本具之如来识(一称第九识)         其躯壳虽暂未变化完成外内光蕴之身,然其心理上已完全变更,不复更有身见;其生理上亦已得金刚持之加持,而日趋变化;五蕴成五智,五大成五光,此中未及详述。此身方是中脉支持之佛身。 以后依次受外灌顶四种,以完成瑜伽部金刚界成就佛身之工作。金刚瓶灌顶成佛之身,金刚秘密灌顶成佛之语,金刚智慧灌顶成佛之一,金刚胜义灌顶成佛之体性身;共经三十一重之升华作用。 此后修生起次第不共一(加行法中有施身法,此为果位施身方便,能包括以一刖第三十七重破除身见一切大菩萨所行施身大悲事业,彼则属显教,此则属密宗。於彼大悲事业,先发起学习之心,於此行施身之果位方便,不须牺牲此身而能具足施身功德,以进修密宗即身成佛之法观想。外而五官百体,内而二我四魔,完全施尽,惟余即身成佛智悲愿力,及清净五大如来识等,别成木尊身。并一刖为三十八重破除身见。 生起次第,生起一切本尊之一刖,先当观空,务令空性明白颢现。一刖诸观空次第,为消极空,透一切我执;此次观空,为令由空显现妙有空色之本尊身二刖者属破除身见之消极作用,此则为预备显现本尊之积极作用。是第三十二重升华作用。 从空性中现起.● 傍)字,防止湿生后有身;由榜转成莲花,防止胎生后有身;莲上观月轮,防止化生后有身;月上观种子字,具各种木不生、不可得等胜义,以防止卵生后有身。如上为四重防止后有。若并其后圆满次第一(法中之迁识法一颇瓦),封闭九窍,防止九种生门之受生,共为十三重防止后有。(17)          由此种子出生空色之本尊身,明显坚固,佛慢具足,是第三十三重升华作用。由此本尊身放出无数化身,上供下施,是第三十四重升华作用。此时一 之化身,特一预演方式,务必经过中脉开发,各轮开发,乃至七万二千毛 孔皆成智慧气,智慧明点遍满之所,方能真正出生化身也。 由此本尊身收摄於空性中,是法身之预演,然非真正之果位法身。务必中脉全部开发,方能真正证得法身;此收摄入空性,能除佛身见,较一刖破除凡夫身见更为切要。并一刖为卅九重破除身见。 从空性中,如鱼跃水面,忽然现起与空性双运之本尊,是第三十五重升华作用。如上本尊起分中,分修外、内、密三重身:外、三昧耶身,内、智慧身,密、三摩地身。共为三十七重升华作用。(第二十二重已包括此二十二重身之升华作用。) 如上各重,虽未直修中脉,然已在中脉发生之中心点,及其所含净分预习之,是为进修中脉之亲近加行。 由此进修圆满次第,乃直修中脉。初观本尊身如水泡,发毛须毬之中,亦内空外显,如镜中影;於此空如水泡之身中,方观中脉,既无脊柱之硬骨,亦无任、督之牵连,赤、黑二道既空,黄道亦不复存矣。此为三十八重升华作用。 以后中脉之修法,及幻身双运身、无学双运身等,尚有多重升华,因属中脉观成以后之事,非本辨范围所必谈,故未详。(18)
        如上共经十三重防止后有身,卅九重破除身见,三十八重升华作用,然后方可进修中脉。以视道家之修督脉,一除身见,一存身见,极为明显。惟是身见之为物,似乎过於抽象,兹特举两家事例,以具体表示之: 道家潭州道正表闻马王,乞与圆净禅师辩论。王请圆净禅师,至矣,师乃就王乞剑,问道正曰:「汝本教中道,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是甚麼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是甚麼精?道得不斩,道不得即斩。」道正全身战栗,叩头如捣蒜,哀求忏悔;此则身见在中作祟故也。若是健民在旁,可代之曰:「斩断咽喉,方与汝道来。」则不惟不能斩,亦且道破了。然能如此道者,岂尚死在道家哉?彼道家既有身见,求免一斩不暇,安能如此道哉? 反观佛家公案。隐峰禅师推车过,马大师伸足,隐曰:「请收足。」 大师曰:「已展不收。」隐曰:「已进不退。」乃碾损大师足过。大师归法堂,法堂,执斧请隐峰,隐果引颈就斧,大师乃置斧。此是何等解脱之大无畏精神。使以道家当之,念及脊柱断矣,督脉截矣,河车停矣,周天阙矣,圣胎夭矣,焉得不战战兢兢,诚惶诚恐,以求免於一斧哉?其后隐峰之圆寂倒立,衣皆顺体,视此身如一游戏工具,又岂口头禅当时滑过! 骗除一斧,终无受用者可比?使当时受斧而化,亦无非多一个二祖白血仲天之瑞相耳,於隐峰法身成就何伤哉?此中非论禅理。欲知其详,可读拙著《禅海塔灯》。(19竟)
        统上所言,一刖半就所修之中、黄、督、脊,而辨其位置,后芈就能修者之见地,而辨其效果。吾人与其止於脊柱,曷若缘於督脉?与其缘於督脉,曷若归於黄道?与其归於黄道,曷若圆证中脉?本辨欲把学密甚浅而转入道家者归来,欲招学道已深而未入佛门者来归,故不惜委曲周详以辨焉。(20)         虽然如此,吾人一面修习明行道之中脉,一面并未完全舍弃脊、督、黄道,而仍然生活於无明身心环境之中。且此生理,一面随无明业力生活而进展,一面随明行道智力功行而改变。在此改变过程中,修中脉者之生理,虽不必经过修督脉者同样之改变现象或境界,然既同一共业人身,多少必有相同之点。本人近二十年中,并未修习道家工夫,然道家一(景:如 两肾汤煎,眼吐金光,丹田大炽,六根震动,耳后风生,脑内鹫鸣,身涌鼻搐,大部分亦曾经过,河车胎息,息停脉住,亦若家常便饭。至若《云房证验》所载神光常见,天乐常闻,异香常嗅,更属司空见惯。惟其曾读道藏,始知功同外道,故一面内抱惭愧,谓尚不能直诣佛果;一面亦切知生理变化,外而粗老,必有若干相同於外道;故主张对於道家摄生法吖门, 不影响於根本中脉修道者,亦不妨参考之。既有补於己身,亦有益於调伏外道。其中如《养性延命录》、《古仙导引按摩法》、《修龄要旨》、《摄养忱一中方》、《古法养生十三则》、《养生肤一一吉》、《摄生月令》、《摄生消息》;论一 外体功如《八段锦》、《易筋经》等;医书如《内经》、《难经》、主经定法》、一《针灸学》、《三指禅》、《王叔和脉诀》、各家医案等;印度教哈札瑜伽各书,及其八十四种远古相传之体功;枓学中如生理学、生理卫生学、性教育学、心理学、解剖学、脊柱运动法、松缓法、神学、催眠学等,凡不违反二无我慧、中观见、菩提心、如来藏,而有利益於健康者,皆可择要阅览并采用之。在菩萨戒:廿八条、不得多读外道书,二分佛书,一分外道书不为犯。甘九条、不得乐著外道论。吾人既不违反中观见、菩提心等,则必不乐著外道论,故亦不犯。若有志专修密法,又得依明师,则完全不读如上外道各书,亦不为犯。本辨因佛门中有」等人,既无佛家中观见,亦未依明师,徒然佛慢自持,见诸外道典籍则视若蔽屐,此种心理亦殊非能度外道者所当有。欲破外道,必多读外道书方能折服之也,故附论於此。(21 )         至若舍弃外道黄、督异说,专修中脉者,当本无上瑜伽部规定之要旨以实修之。其一刖行各种破除身见,及升一幸佗用、防止后有等,皆当一一检讨。如有未如量证得者,当一 一补充。正修中脉时,但当直观果位修中之法,不宜再念及黄道、督、脊之位置;观七轮时,不问五脏六腑之位置,但依修中贯穿七轮之观想行之。当知此中脉者,即是法身佛之代表;由此支撑之七轮及二十四大脉等,为报身佛之本体;由此再分出七万二千毛孔,诸脉充满智慧明点,即是化身佛之根源。此三身皆属明行道之果位功德,与凡夫身之黄、督、脊等由无明业力构成者,根本不同。凡身非佛身之模型,亦非佛身之因素,而为修成佛身之助缘耳。如此观念必先具足,方可进修中脉而得相应。(22)
        平时当以四事自检:我今能修中脉者,是否依第六意识内执七识所执为能修之我,外执诸观为所修之中脉,抑或我今能修,乃为明空无二修习法身之正见,内除七识所执八识之我,外修从上祖师无比中脉教授,别成明行道系统,与我执身见无关?一刖者非是,后者为是;此其一。我所修习中脉之较近加行、疏远加行,皆已分别取得现量证德否?此其二。我之中观见是否已如量证得?菩提心是否已如实发出?此其三。我之如来藏信心是否完整?有一等人,只信如来藏唯是种子,一切花果全凭修习,此为不完整信心;我今相信如来藏一切种子、花、果皆悉具足,我之修习,为除 如来藏外层之障碍而已,是为完整信心;此其四。(23)
        至若中脉之是否开发,又必与各祖师开发之经验相同。有一等人以为丹田有火,脊柱内上下掣动,或全身暖热,或泥丸如破裂状,或转河车,或见直线光明,皆认为开中脉相,此殊不是,只能为督脉开发之相而已,尚非黄道开通之相,何况中脉?中脉开发之相,必以十事自检;一、烦恼与菩提无别;二、力大无比,飞行自在;三、无云晴空相续现起;四、」切禅案真理无不了达;五、具足无漏通;一(、超出时间、空间之限制,大悲事业所行无阻;七、通达三世智;八、无念光明大定相续不断;九、烟等十相一刖行早已具足;十、安乐充满,涅盘、轮回无有分别。如此完全具足,方可谓中脉及各轮等皆已开发;有」不具足,当如法再修。此上三段,为对读者最切要之劝告。(24)          最后结束,谨用一律聊赞佛德,恭鸣谢一一息,请与读者共唱之! 堂堂旭日丽中天,鯈火萤光自黯然; 黄道一关多隐费,奇经八脉总牵连。横行脊柱同禽兽,直截心源辨佛仙; 只有如来基业好(注四),明空碧落祖师禅。(25)  注一:括弧内所标之数字,是冯公及居士对本文所作简判之段落,详见一本辨简判一览表一。视同此。注二:升华作用(SUBLIMATI)二),化学名词,如升汞、碘等熔点接近之固体物质,热之,则外观上 不成液体,而直接成为气体。佛以独悟之空性真理及果位方便,升几身为佛身,不经过天身,故引 用此名词。 注三.吕祖认错者,见《五灯会元》。吕洞宾过卢山黄龙禅师处,远见寺上有五彩祥光,乃入参礼。黄龙问曰.「半升铛里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吕言下大悟,呈偈认错曰.「弃却瓢囊抛却琴,如今不恋水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注四:不回家业,但曰基业者,中脉初开,明空显现,惟是与祖师禅相应之法身耳,其上尚有秘密庄严之大乐智慧身。

顶礼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