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汉武大帝单田芳:记者亲述——“去香港打酱油”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4:55:32

记者亲述——“去香港打酱油”的故事

   “走,到香港打酱油去。”“你去香港打酱油了吗?”“上海白领挺进香港打酱油”……短短半个月内,本报一篇感性财经的标题——“去香港打酱油”居然成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词汇。在各大网络搜索引擎,只要输入“去香港”,下面就立刻显现出“打酱油”。

  这实在令笔者始料未及,没想到这样一篇有关柴米油盐的稿子能够吸引这么多的目光!但仔细想想,在当前物价高涨的情况下,老百姓最关心的还就是柴米油盐。

  说起这篇稿件的写作过程,可以算得上闲来偶得,因为线索就源于我自己每周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作为《中国证券报》驻香港的记者,我基本每周都要穿梭于深圳和香港两地之间,每次在口岸排长队等候过关的百无聊奈之际,免不了会四处打量一下前后左右的手推车或者拉杆箱,观赏一下周围的人去香港或深圳“血拼”的战果。过去几年,深圳人的手推车和香港人的手推车一直是两道截然不同的风景线,深圳人的手推车里往往是万国博览会——LV箱子、Gucci包包、Nike鞋、Adidas|运动服、Chanel香水、美赞臣奶粉……,香港客的手推车则常是国货展销会——深圳产的蔬菜、水果、纸巾、袜子和油盐酱醋等日用品。

  如此的两条风景线交错互现,我已经看了两三年,再稀松平常不过,从未想过会有什么变化。直到有一天,我从福田口岸回深圳的时候,偶然瞥见前面两位大姐的手推车里冒出了一桶李锦记生抽和两罐澳宝沐浴露,她俩正兴奋得讨论这趟香港这行又省了多少钱,再看旁边一队,居然还有人从香港买回了几大包餐巾纸。莫非香港超市的日用品会比深圳还便宜?这让习惯了从深圳带日用品去香港的我大吃一惊,周末便跟一位有香港亲戚的朋友小雯说起了这件趣事,没想到她不仅毫不惊讶,还兴奋得向我传授起了换城消费的“扫货经”,香港哪里的沐浴露最便宜,哪里买纸巾最划算——原来她早已是“赴港打酱油”的亲身实践者,从今年开始,已经每月去香港扫货一次,对于港深两地日用品的差价早已了如指掌,“深圳物价涨得太快,工资又不涨!”精明的小雯在的炫耀“扫货经”的同时充满了对CPI和钱包的无奈。闲聊中,记者还得知,小雯家的香港亲戚已经好久不来深圳度周末了,因为深圳的物价近一年涨得太快,再加上人民币升值,跟美元挂钩的港币兑人民币汇率跌跌不休,这么一折算下来,深圳消费的吸引力大打折扣,难怪罗湖口岸专做港客生意的超市和茶楼生意都日渐萧条,一些之前为了节约生活成本而在深圳居住的香港人也感叹压力大。不知不觉中,延续了若干年的换城消费换了个儿,香港人北上扫货的洪流变成了深圳人南下。

  后来,记者专门去了深港两地最普通的超市对比日用品物价,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一瓶500毫升“李锦记”生抽酱油在香港的售价折合人民币为5.95元,而在深圳超市的价格是6.6元;深圳鸡蛋已涨到9角一个,而差不多大小的鸡蛋在香港23港元就能买30个,折合人民币不到7角一个;红富士苹果深圳已卖到6块钱一斤,平均一个都要4块钱,而同样大小的苹果在香港10港元能买四个……至少有一半的日常生活用品香港价钱比深圳还便宜,是香港的东西太便宜吗,还是深圳的东西太贵?恐怕大家一眼便明。

  有感于福田口岸的见闻和晓雯家的故事,笔者写下了《去香港打酱油》这篇感性财经。文章一经见报就引起了众多读者和网民的共鸣,香港的三家主要财经日报《信报》、《经济日报》和《明报》在第二天全部转载了这篇文章,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腾讯网、中国日报网、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转载或追踪报道了这一稿件,连上海的媒体也追踪报道了一篇《购物潮倒挂:上海白领“挺”进香港“打酱油” 》,深圳的媒体则循着本文的线索报道了深圳人去中英街打酱油的故事——作为旅游购物景点的中英街原本已萧条了多年,近几个月突然生意火了起来,来的不是外地游客,就是前去购买日用品的深圳本地居民。如今,只要百度输入“去香港打酱油”,随便都能搜到28万多条相关链接,论坛里热议“赴港打酱油”的帖子更是数不胜数。

  深圳人到香港打酱油,只是内地近期物价快速上涨的一个缩影,也只是千千万万个中国老百姓应对通胀的无奈之举。面对坐上火箭的CPI,与香港只有一河之隔的深圳市民尚可凭“一签多行”去香港打酱油,其他城市的市民又该咋办呢?我想,这大概是这篇感性财经能够引起如此关注的主要原因。文章见报后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CPI同比上涨4.4%,果然大大超出了政府期望的3%目标。17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价格形势,研究部署了稳定物价的多项综合措施。

  但愿赴港打酱油只是一件昙花一现的轶事,也希望不远的将来,小雯不用再跑去香港打酱油!

内地物价节节攀升 深圳人去香港打酱油(图)

 
一瓶500毫升李锦记生抽酱油香港售价5.95元(按0.8619汇率换算),而深圳超市价格是6.6元;一瓶750毫升潘婷洗发水香港售价44元,而深圳卖到了54元。

这份价格对比表出自深圳李太太的账本,里面清晰地记录着她这些年来赴港采购的货品。几年间,采购单悄然从化妆品、奢侈品转移到了不起眼的油盐酱醋等日用品上。精明的何止李太太一人,当前深圳主妇赴港采购日用品渐成风尚。网民“母子妈”发帖“细数在香港买的好用的日用品”,迅速吸引68万多次点击率,足见到香港采购日用品的吸引力。

曾经,内地低物价吸引着香港人北上购物,热潮风行30年。而今,深圳人赴港采购日用品渐成风尚。这一转变的背后是近年内地物价上涨凶猛,同时人民币加速升值,使得香港物品更显物美价廉。深圳的李太太说:“近水楼台的深圳人没理由抗拒。”

深圳“背夫”:开始迷上去港扫平价日用品

距离深圳罗湖火车站不远便是深圳罗湖口岸,对面便是香港。昨晚8时许,被誉为“全世界最繁忙口岸”的罗湖口岸灯火通明,出口游客络绎不绝,场面蔚为壮观。

几乎所有游客都超负荷:背上一个双肩包,手上拎着大包小包,还不忘拉着一个拖箱。游客们脚步急促,脸上洋溢着“血拼淘货”后的笑容。

见到这番情景,同样热衷于香港购物的罗小姐说,这些背包客有一个新称谓,叫“背夫”。罗小姐解释说,以往深圳人赴港大多采购名牌首饰、化妆品等奢侈品,如今却把油盐酱醋、婴儿奶粉、家居清洁用品等日用品成包成箱地从香港背回家。

28岁的罗小姐在深圳一家律师事务所任职,以往去香港购物热衷于购买品牌衣服,对日用品价差并未留意。然而去年,罗小姐发现楼下的芝士蛋糕单价从20元涨到了25元,物价上涨来势凶猛。此时,罗小姐发现身边的同事渐渐迷上“去港扫平货”。

在滚滚人流中,有一群白发苍苍的老年“背夫”,同样大包小包肩挑背扛,不亦乐乎。罗小姐说,对于习惯节约的中老年人,更加青睐香港相对便宜的日常用品,通常将背包塞到极限才肯善罢甘休。

精明香港人:购物送回深圳车票吸引顾客

去年4月,深圳施行深圳户口居民一年多次往返香港政策,加上开通福田口岸和西部通道,深圳市民去香港越来越便利,周末去香港“扫货”成为一种习惯。

香港旅游发展局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上半年,内地访港旅客人数较去年同期大增26.9%至1048万人次,而6月单月人数亦创历史新高。

当深圳人赴港采购日用品已成潮流,精明的香港商人想出了更多的促销手段,以便吸引深圳客人。

深圳一家知名网站还开辟专门的讨论区,让赴港采购的网友们交流心得,分享经验。一位网友介绍说,屯门市广场广告称,首次到访的消费者只需在该商场消费满300港币,凭当日购物发票,即可免费领取一份精美礼品。对于网友的这一介绍,不少网友纷纷留言表达谢意,跃跃欲试。

还有网友留言介绍说,在一家商场只需任意消费满800港币,即可免费换领前往深圳湾口岸的巴士单程票一张。

在网上论坛,深圳网友们还流行互换香港的打折卡,“拼”各类消费券。

原因:内地物价上涨加人民币升值

在最近的一次采购中,李太太还带上老伴当搬运工。早上7点从家里出发,过罗湖口岸后,拿着八达通卡搭乘地铁40分钟便可以抵达上水商业区,在熟悉的商铺里采购完毕立即原路返回,通常还能赶上家里的午饭。而路费,只要40元。

李太太回忆说,2000年左右,香港自由行刚放开那会,香港的物价让深圳人望而却步,而深圳低廉的物价则引发了港人北上购物潮。

近年来,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人民币兑换港元经历了“100港元兑97元人民币”到“100港元兑换87元人民币”的迅速攀升,人民币的购买力大大提升,香港日用品竟然形成了价格低洼。

声音

深圳人赴港“打酱油”触痛了谁

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10月城市31种食品中近80%价格上涨。因为食品等价格飞涨,所以造成深圳市民奇怪的“赴港打酱油”现象。

近段时间频频有专家出来为基本物价上涨找理由。有一位研究员的观点更直接、更量化,他以美国作为涨价的参照物,要百姓再忍受40年吧,因为咱们再涨数十年也赶不上美国的物价指数。

这种选择性、单向性比对,显然缺乏最基本的民生考量。只去比物价,不去比收入和基本保障,这样的对比毫无意义和价值。为各类物价上涨找理由,专家们一直不缺新意,可缺乏基本的民生情怀。当前不争的现实是,多数百姓民生成本太高。20年前,10元钱可以到市场买一只刚剥了皮的全羊,甚至店老板还要为你找补,而今捏10元钱只能买回200克羊肉;5个月前,20元可以到菜市场提回一公斤多猪肉,现在却只能购回一半……如果工资跟着物价一道涨倒也作罢,偏偏是除吃财政饭和少数垄断国企之外,大多数中小企业职工,工资袋已经数年未有变饱满一些的迹象。11月1日《人民日报》报道,全国总工会进行的一项职工收入调查结果显示,有23.4%的职工5年未增加工资。

大多数百姓之所以对涨价如此在意,完全是当前的物价上涨已经让他们有了切身的痛感。以前港人到深圳“扫货”,现在贵为内地一线城市的深圳,市民却要到收入更高的香港去“打酱油”,这是发改委专家口中的“进步”吗?当前,努力平抑物价的政府正在艰难前行,但背离民意的“专家声音”却屡屡传出,这又会触痛多少人呢?

因而,政府在加强流通领域监控、平抑物价的同时,还应通过税收等调节手段,将居民基本物资消费中涨价的部分,通过收入分配的办法,再次补贴给中低收入群体,消弭和化解“工资涨不过物价”的经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