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江南春:各地鬼神鬼节杂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1:44:30

各地鬼神鬼节杂萃 发布时间:2010-01-08

日本自古就重視源於佛教的中元祭儀〈御歲暮〉,這兩個節日在過去不但是公定假日,慶祝活動熱烈。民眾並且相互饋贈禮品,以聯絡對情。而送禮的習慣可能是將普度施食的善心轉化為對人世親朋的關懷。七月十五在日本本土也懸掛燈籠引靈魂回陽世享人間盛宴,及類似放水燈、燃燒燈籠的習俗。外,還舉行「盆」,念佛歌舞,迎死靈送孤魂,稱「盆踊」。如今,日本全國各地七月十五都有大小的「盆祭」就是歌舞大會。但現在的中元節,雖保留了供養死靈、慎終追遠的原意,但形式上已幾乎卻盡陰森的氣息,而全然是喜悅的歌舞情調了

墨西哥的鬼節是在11月2日,在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烘烤動物造型的麵包、煮雞肉、熱巧克力和甜玉米,並在供桌上面要擺上一些玩具,因為墨西哥人相信死去的孩童們,會在午夜時分回到自己的家中玩耍;而為死去的長輩們所準備的供桌上,則會陳列亡者的東西、鮮花、水果、照片和彩繪的骷髏頭。對墨西哥人來說,他們相信鬼和他們一樣需要及時行樂,所以鬼節宛若一場嘉年華會,人們帶著面具到處遊走,吃骷髏形狀的糖,麵包上還裝飾有鬼的形像。黃昏時刻,全家人一起到墓園清理墓地,婦女們或跪或坐整夜祈禱,男人們交談或唱歌,在子夜中燭光忽閃忽滅充滿了整個墓園,遊唱歌者為已逝亡者的靈魂高歌吟唱。

兩千五百年前,居住在大不列顛的居爾特人,他們相信世人的生活是由神明所主宰的。相信死亡之神Samhain在10月31日的夜晚會和逝者一起重返人間,這天居爾特人燃起大火,焚燒動物以作為給死亡之神的獻禮。有些居爾特人用動物的頭或皮毛做成的服飾打扮自己,就是今天歐美萬聖節化粧舞會的由來。死亡之神的夜晚,是令人驚駭的時刻,象徵冬天的來臨,這就是萬聖節前夕的初始。今天歐美國家慶祝萬聖節,宗教的意義轉薄,經由現代創新又求變的化裝舞會,傳遞出對萬聖節的緬懷。

一般人提到「鬼神」,就視為迷信。鬼神,實際上意謂著人以某種超越的精神實體,體會到宇宙中存在著超自然的潛在力量,「鬼神」對民眾來說,等同於道,民眾以有形象的「神」,來表述其意識到無形象的「道」,「鬼神」的形象是以人的認知模式創造出來,人以自身的文化水平與生存需求,表達對「鬼神」的信仰。台灣民間常見驅鬼避邪的方式有媽祖繞境明察、城隍爺出巡暗訪,以及他們的捉鬼部將如千里眼、順風耳、范謝將軍。王爺則是從驅逐疫鬼的心理所發展出來的神明信仰,以王爺代天巡狩的神職,轉而成為上帝的使者,執行驅邪與除疫的保安工作。王爺原本是押送鬼魁的鬼王,後來擴充其靈驗能力,成為民間驅逐災難的保衛勢力。

台灣常民使用的厭勝物,以求平安。厭勝,中文大辭典解釋:「以咒詛之術壓伏也」,現代人的厭勝心理十分強烈,如小兒佩帶平安符,車內掛神明香火牌,甚至立著佛像。世界上各民族都有厭勝的觀念與作法,人類利用武器面對敵人、野獸的威脅,但人類自覺力量有限,無法抵抗自然力或令人畏懼的鬼魅,所以想以超現實的的符咒、作法來壓阻災難。厭勝物存在於人們生活的各種空間層面,尤其是居住空間。小至民宅如八卦、烘爐、大至村落環境,如石敢當。台灣傳統民居的辟邪物,無論室內室外,對有形、無形的侵犯要加擊退消滅。

以鍾馗畫像來驅鬼是中國一項傳統民俗,自唐代開始就在除夕時掛鍾馗畫像,以治煞驅邪,明清兩代將此一風氣擴展至端午節,農曆五月時序漸暖,五毒開始活絡,以鍾馗的神力來遏阻毒害是理所當然之事,而隨時代的演進,鍾馗除了可打擊魔鬼以外,人死後的鬼魂會變身成鬼的,鍾馗均能施法捉拿形形色色的鬼怪,而民間戲曲、小說、繪畫特別受到青味的啖鬼進士鍾馗,鍾馗的信仰充分表現人民心中對鬼的畏懼及防衛的態度

符咒是台灣民間常見的傳統習俗,它是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作為語言靈物崇拜達到極端之後的產物。其特性為內附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並可以役使之,「符」看上去似懂非懂的圖畫文字,咒是口頭語言,它有專門用途,符必需敕過方能由紙符,轉化為俱含神聖效力的象徵物「符令」,唸咒是敕的一個簡單儀式,請神明敕令,符方能產生效力,道教經典道藏所收太上洞淵神咒經裏有十二卷之多,內容為誓魔、遣鬼、縛鬼、殺鬼、禁鬼、斬鬼等。清末至日據時期道士及台灣廟宇所作符咒,有親筆畫符,也有木刻印製,頗有圖畫文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