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汤草头的做法大全:《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5:31:13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达旗第八中学 石春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2.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品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险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教师出示重点字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夫战(fú)    轼(shì)  旗靡(mǐ)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3、学生齐读课文。

 

三、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教师点拨。

 

四、积累重点字词

 

1)加点词的古今义:

 

肉食者鄙       又何间焉     牺牲玉帛     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5)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划分本文层次

 

齐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本文层次。归纳: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全段32字,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释“克之”原因,可见曹刿高明的战略思想。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释“逐之”原因,足见曹刿的细心及重调查研究的作风。

 

二、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学生齐读第一段。

 

提问:曹刿的身分怎样?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提问:“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研读课文第二段。

 

    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全用对比的写法:“将鼓”“将驰”表现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曹刿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

 

研读课文第三段。

 

   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本文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

 

    齐师伐我    齐人二鼓        望其旗靡    小信未孚

 

    惧有伏焉    夫大国,难测也  未能远谋    故克之

 

    三而竭      观其辙          故逐之

 

    学生讨论、交流。

 

    师:师出无名  鼓:一鼓作气   靡:所向披靡   孚:不孚众望

 

    伏:危机四伏  测:高深莫测   谋:足智多谋    克:攻无不克

 

    竭:殚精竭虑   辙:南辕北辙  逐:追亡逐北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六、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问。

 

      十年春,齐师伐我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安能辨我是雌雄

 

    参考答案:

 

2.伐:进攻;砍伐。  加:虚夸;戴。  安:养;怎么,哪。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参考答案: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