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梅馆金瓶pdf 微盘:家在秦岭(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3:27:23
www.tianshui.net.cn
在天水市西南30多公里的地方,有个隶属秦州区管辖的秦岭乡,在秦岭乡的关家店村,有一座被人们称为“分水阁”的建筑物。人们之所以把它称之为分水阁,是因为这座马鞍型的庙宇,每逢天上下雨,一道屋脊就会把屋顶雨水一分为二,一边流入长江,另一边则归于黄河,可谓“一檐水横贯南北,两面坡分流江河”。这一天然地势与人间神工巧妙结合的神来之笔,成为数千公里的秦岭山脉之上,生动无比的一个细节。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游人,来这里考察、观光、研究,很多人都被这“檐分天水走江河”的奇观所震撼!
家住秦岭乡关家店村的左克明老人,至今仍把分水阁叫作“龙王庙”或者“大殿”。今年已经73岁高龄的这位老人,从他有记忆起,除过他抗美援朝的几年,逢年过节都要到庙里来,给龙王爷烧香叩头,祈祷神灵别降冰雹,多赐幸福。而他的老伴,总会在四月八献上一束牡丹花,希望子女平安,家庭和顺。这座距今已有260多年历史的古代建筑,在清朝乾隆5年修建时,据说乡民们的初衷也是为了祈福避祸。
分水阁之所以能够“一屋檐水分江河”,与它所在的地理位置有直接关系。一条数千公里的秦岭山脉,将中华大地划分为南方和北方;一条秦岭山脉,又将中国的水系分割成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这种一线分南北、一岭分江河的地理现象,在地处秦岭西段的秦岭乡境内,依然十分显明,分水阁便是一个标志。
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奇妙的自然现象,形成了秦岭乡境内山高谷狭的地貌特征和瞬息万变的气象特征。据马汉江、赵居平编著的《秦源记事》记载,秦岭乡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冰雹灾害的多发区,曾有几个村子的庄稼在一年夏天颗粒无收,曾有乡民被冰雹打死,至今还流传着“麻山头的沛雨,恶得很”的口头语,麻山头村就是秦岭乡冰雹灾害最为频繁的一个村。又因为民间有“龙王治水”的传说,乡民们于公元1740年在关家店村修起了这座龙王庙。左克明老人1933年出生时,村里的龙王庙已建起190多年了。然而,冰雹似乎并未减少,乡民们的生活依然十分困苦。
把龙王庙称为分水阁以前,人们把它叫作分水屋。1992年,祖居秦岭乡的马汉江先生,在当时的《甘肃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秦州分水屋》。这篇文章的发表,使更多的人们知道了龙王庙大殿“滴水分江河”的奇观,也就有更多的外乡人把龙王庙叫“分水屋”了。这座只有3间的土木结构建筑,260多年来不但经历了自然的风吹雨打,同样经历了人类社会的更迭变迁。
在乡民们看来,毁了龙王像的龙王庙,唯有叫学生在里面念书是最恰当的利用;并且,龙王庙就修建在砚台山下,学生坐在这里,便会用功读书了;再说,当时关家店村还没有专门供娃娃们念书的学校。左克明老人的儿子,就是在龙王庙里读的小学和初中。龙王像毁了,龙王庙作为教室,村民们用祖先留下的“狗娃炮”,在全乡最高的麻山头,打沛雨防冰雹,政府组织村民们修梯田,栽树苗,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龙王庙还是那个龙王庙,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叫它“分水屋”了。龙王庙和村民们一起,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村民们生活的变化。
把龙王庙大殿称为“分水阁”,是从几年前万惠民先生题写的“分水阁”匾额在龙王庙悬挂开始的。题写匾额,是因为1992年,在关家店的村民们捐款维修了龙王庙大殿,重塑了龙王像。在龙王归位时,秦岭乡早已在关家店村建起了秦岭中学和秦岭小学。左克明老人的两个孙子,都在新建的学校里读过书,现在一个中专毕业后在兰州打工,一个正在读大学,他的儿媳妇在秦岭小学当老师。左克明老人说,在他们一辈,秦岭乡念书的人扳指头能数过来,现在的娃娃们,不念书的很难找到了。他的儿媳都当教书先生了,是他从没想过的事儿。虽然抗美援朝负过伤的腿,使他的晚年生活越来越不方便,虽然几年前他儿子在工厂下了岗,但左克明老人还是说今天生活在“福堂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