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兔乖乖儿歌:诗词鉴赏 技巧 参考答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3:09:13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小白长红越女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南园中的那些或小或长、或白或红的花朵,比喻为越地美女的面颊,花的娇艳乃至精神都写出来了。“嫁与春风不用媒”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日暮落花无奈而又悲惨的结局,含有惋惜之情。

2.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比喻。“长江万里白如练”一句主要从颜色(也有形状)的角度运用比喻,将远望长江如同白色绸带的景色写得形象而有气势;“塞鸿‘一’字来如线”一句从形状的角度运用比喻,描写了秋天南归的大雁如同线一样排成“一”字,掠过江天的景象,这既点明时令,又引人遐想。

3.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方法,一是对偶,主要用在一、二句中,“江岭”对“洛阳”,“才子”对“流人”,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二是对比,先是用人的对比,“才子”本应重用,然而却作“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自己的挚友呢,这一强烈对比,突出了作者心中的不平。再是地域对比,尽管“江岭”梅花开得早,北地梅花开得迟,但一是岭外,一是故乡,从而显示出作者的伤感。

4.本诗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诗人望江亭的春色,觉其无赖,见花开而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而嫌其过叮咛,这样以乐景写哀情,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5.诗的最后两句引用典故抒情。诗人用庾信的典故,既感伤历史上六朝兴亡变化,又借以寄寓对唐朝衰微的感叹,更含有他自己的故园之思,身世之感。典故用得自然,恰当,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6.林和靖种梅,爱梅,人们称他“梅妻鹤子”。他还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这就是三、四句涉及的典故。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反言见意”的特点。本是林和靖喜欢梅花,咏梅有佳句,其他诗人也纷纷描写梅花;却说成梅花“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跟着说。这种写法风趣幽默,有利于表达对梅花的深情赞赏。

7.诗的第三句为整首诗的画面染上了一层幽寂的色彩。全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池中鸳鸯浴水,弄花池中是一派动态之景,再有蔷薇丛中莺鸟的叫声,以动表静,以声显寂,相反相成,整个园林反而显得更为静寂。因无人看,环境寂静,鸳鸯才可以尽情戏水,黄莺才可以自由地歌唱。

8.本诗前二句写静景,“凉月”静挂柳湾,光华铺满兰溪,溪水如“镜”,平静清澈,夹岸青山,倒映在水中。后二句写动景,连天春雨,溪水盎盎,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蹦。诗篇动静结合,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9.前两句写实景:胡人居住的边塞地区,冰雪已经消融,傍晚,放牧的马群陆续归来;一轮明月升起,清辉洒满大地,羌笛悠悠,在戍楼间响起。后两句写虚景:试问《梅花落》中的“梅花”被吹落何处了呢,那色那香一夜之间遍布了边塞的关隘山川。

10.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虚实相生。一、二句直抒胸臆,用的是虚笔;三、四句写景,用的是实笔。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虚笔概括了对友人的无穷思念,为全诗定下抒写离情的调子,实笔景中含情,具体写出了对友人的思念。凄凉的砧杵声激起了作者难耐的孤寂之感与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友人离去之愁情犹如郡中迷漫荆榛丛生的寒雨,茫茫无边。虚实并用,使通篇既明朗又不乏含蓄,既高度概括又形象生动。

 11.诗的后两句的意思是清清的白云间的泉水,你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诗句采用了象征手法,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

  12.本诗写雪,没有从颜色、形状、姿态等正面写雪,而是从人的感觉出发,侧面描写雪的。起句着一“冷”字,点出有雪,且暗示雪大;第二句用一“明”字,进一步写雪大而厚,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三、四句从听觉写出,从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推知雪势不断增大,因“时闻”,既显冬夜之寂静,又写诗人彻底无眠,从而透露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13.诗人即景抒情。一、二句借助于边角声的幽怨和江流的悠长,从声、形两方面着笔,将抽象的思归之情,作了具体形象的刻画。三、四句写暮声起,江边沙滩上的鸿雁受惊南飞。家居润州西北洛阳的诗人羁旅在外,别说归里,就连借鸿雁传家书的指望都没有了,可见哀怨之深重。

  14.“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细细之风,撩拨着诗人的愁绪。“伫倚”的结果却是“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残阳的斜辉,又给人添上了一层感伤色彩。“草色烟光”之景与“无言谁会”之情结为一体,徒自凭栏,希望成空。

  15.结构上,本诗以诗人凭吊黄陵庙的足迹为线索布局,首联第一句交代了祠庙的地点与位置,“浦云边”表明诗人从远处走向黄陵庙时所见所感,尾联再写步入庙中疑望神像所感。

  16.本诗是按阵雨乍来乍止的时间顺序来写的。尾联与首联一写忽然出现纤云尽敛,晴空万里的场面,一写风声猎猎而起,大雨沛然而至的情景,形成尖锐的对照,流露出诗人对暑热继续抬头的不满与怅惘,也表现了诗人对倾盆阵雨的喜悦与好感。

  17.本诗构思上的突出特点是“卒章显志”。诗的前三联属客观的写景叙事,到尾联才忽转笔锋,把对事件的批判,写诗的旨意,一下子袒露了出来。但作者的批判并不直接,只是对隋炀帝游荡荒淫招致的亡国后果作出严肃的议论和无情的嘲讽。虽不直言指斥,但两楼相比,发人深思。

18.诗人以时间为线索行文,依次叙述赴寺、入阁、睡下、入梦,写足了“宿”字;又以空间为序,先从远处写了全景,再从阁内写外景,最后写阁内所见;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环环相衔,首尾圆合,写尽云门寺的“高”与“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