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剑浣春秋 推荐:[转载]德风亭(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5:05:14
原文地址:德风亭(下)作者:桑田

------晋东南经典人文地理系列之十三

德风亭(下)

                                  桑田

(接上文)就在游猎过程中,许多稀奇的事情还在继续发生。

     景龙三年三月,渡漳河,赤鲤腾跃。六月,李木连理延唐寺。九月初九重阳节,与同僚到壶关羊头山去游玩,人们便望见那个方向有紫云出现,光彩照日。晏壶口山长子县东南有紫云;十二月,群邸有紫云绕室。十二月七日,城内外有巨人迹…..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来到西火,这次不仅遇见了隐士郝洽,还遇见了郝洽的女儿,“与语奇之,因造其第,见其女清秀,请充后宫”,郝洽老俩竟愉快地答应了,可见小伙的魅力!在铜革是县,既结交了新朋友县令张暐(家本豪富,好宾客,以弋猎自娱),真是义气相投相见恨晚;在其府第又初遇后来的赵丽妃:身着“虹裳”“霞帔”,头戴“步摇”,盛饰钿璎玉佩;在罄箫筝笛的伴奏下,赵丽妃“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白居易),渐而风袖低昂,如仙子凌虚招引。这或许也成为后来编排大型乐舞《霓裳羽衣》的最初灵感!李隆基在赵丽妃这里还喜得贵子:被封为太子的李瑛即出生于上党的李嗣谦。对于美女李隆基从不嫌多,白居易后来说“后宫佳丽三千人”,但史载“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

    李隆基不会像(孟浩然689-740)那样“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公元710年,李隆基要回京参加“祀南郊”大典,特意请精通《易》学,会算卦的韩凝礼验应登基;后便没有再回潞州,而是留在长安。当年六月,荒唐的韦皇后竟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自己的丈夫唐中宗,企图效法武则天临朝称制,这种大逆不道的行径,激怒了朝野上下,李隆基抓住时机,联合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交结禁军高级将领钟绍京、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等,发动兵变,夺取玄武门,杀死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自己的父亲李旦做了皇帝,这便是唐睿宗。对于父亲,李隆基首先表现出其孝子一面:“ 三阳丽景早芳辰,四序佳园物候新。梅花百树障去路,垂柳千条暗回津。鸟飞直为惊风叶,鱼没都由怯岸人。惟愿圣主南山寿,何愁不赏万年春。”(春日出苑游瞩(李隆基太子时作))没过多久,睿宗就宣布传位于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登上皇位的唐玄宗李隆基可不愿像父亲和伯父一样做傀儡,“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李隆基《傀儡吟》),公元713年,首先铲除了骄横跋扈的姑姑太平公主。然后,再送给各地方大员一座佑铭:“眷言思共理,鉴梦想维良。猗欤此推择,声绩著周行。贤能既俟进,黎献实伫康。视人当如子,爱人亦如伤。讲学试诵论,阡陌劝耕桑。虚誉不可饰,清知不可忘。求名迹易见,安贞德自彰。讼狱必以情,教民贵有常。恤惸且存老,抚弱复绥强。勉哉各祗命,知予眷万方。”(李隆基.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当然了,对于到故里潞州任职的要特别叮嘱几句:“潞国开新府,壶关宠旧林。妙旌循吏德,持悦庶氓心。礼乐中朝贵,神明列郡钦。扬风非赠扇,易俗是张琴。藩镇讴谣满,行宫雨露深。会书丞相策,先赐颍川金。”(《赐崔日知往潞州》)要是干得不好,可要小心头上的乌沙帽!说不定哪天,我可就要去视察视察了。在曾祖李世民“贞观之治”的激励下,李隆基和他的文臣武将们励精图治,开始绘制与创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开元盛世”!短短的十几年功夫,一个至今都有人想梦回的时代产生了。想想李白的诗歌:“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那真是一个醉熏熏的大唐呵!这样的盛世更是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灿若星河的诗人群落,逼得宋代诗人只得改写长短句:李白、王维、常建、崔颢、刘长卿、王昌龄、韦应物、岑参、高适、岑参、李欣、杜甫、骆宾王、宋之问…

    诗云:“清跸度河阳,凝笳上太行。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涧泉含宿冻,山木带余霜。野老茅为屋,樵人薜作裳。宣风问耆艾,敦俗勤耕桑。凉德惭先哲,徽猷慕昔皇。不因今展义,何以冒垂堂。(《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说话间,到了开元十一年,这登上皇位十年的李隆基就想出去转转了,这次他首先到了出生地东都洛阳,洛阳显然没给年幼的他留下太多印象。还是北上去潞州!他要切切实实地找一下汉高祖所唱之《大风歌》的感觉。怀着一片赤子之情,唐玄宗带着大队人马,踏着黎明前的霜露,浩浩荡荡行进在太行山的羊肠小道上。汉高祖衣锦还乡归丰邑,我李隆基也要慷慨痛饮潞州城啊!这里就是我的故乡!进入潞州城后,唐玄宗又住到了他的“故第”,当然得改名叫“飞龙宫”。唐玄宗高兴极了,当即令随行御厨大摆酒席“宴父老”,召集故交新朋当年的左邻右舍一同宴饮(据说此后潞州始有麻花)。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兴致所至,当即写下:“三千初击浪,九万欲搏空。天地犹惊否,阴阳始遇蒙。存贞期历试,佐贰伫昭融。多谢时康里,良惭实赖功。长怀问鼎气,夙负拔山雄。不学刘琨舞,先歌汉祖风。英髦既包括,豪杰自牢笼。人事一朝异,讴歌四海同。如何昔朱邸,今此作离宫。雁沼澄澜翠,猿岩落照江。小山余桂馥,长坂旧兰丛。即是淹留处,乘欢乐无穷”《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并序》;侍驾而行的重臣们,号称“燕许大手笔”的张说,为后世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诗句的宰相诗人张九龄,还有张嘉贞、苏(廷页)等,你们就不表现一下么?非得“应制”“奉和”不成?张说赶快奉敕撰写成《皇帝在潞州祥瑞颂十九首》、《上党旧宫述圣赋》;诗坛泰斗张九龄写了《圣应图赞》……并树碑勒石以记。在潞州后逗留月余,临行之时下旨免除潞州百姓5年徭役租税,赦免“大辟”(斩首、弃市、火焚、腰斩等极刑)以下所有罪犯。路过高平时,亲到长平之战故地、凭吊、祭奠被坑杀的赵国四十万生灵。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故唐玄宗下诏“煞(杀)谷”改为“省冤谷”。开元十三年三月,唐玄宗下诏,改高平境内的丹水为怀水,丹水府为怀仁府。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回首大唐辉煌的开元之治,开元十八年(730),天下死罪仅24人。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唐玄宗到泰山行封禅大礼后,返程途中,先到孔圣人宅进行了祭拜,并写下了《经鲁祭孔子而叹之》的诗句: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或许是孔子的故居勾起了玄宗的故乡情,走!上潞州城!仅仅相隔两年,潞州的百姓过得咋样了呢?车驾过城南门外的金桥时(一说在津良寺),御路萦转,风光无限;李隆基见数十里间,旌旗鲜洁,羽卫整齐,顾谓左右曰:“张说言勒兵三十万,旌旗千里间,陕右上党,至于太原,真才子也。”左右皆呼万岁,那就把此情此景画下来,叫做《金桥图》,让它彻底万岁吧。由“画圣”吴道子主笔,韦无忝、陈闳两位配合,中国美术史上一幅著名的画作诞生了: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树、雁鸟、器仗、帷幕……,吴道子主画;狗马、骡驴、牛羊、骆驼、猫、猴、猪,四足之属,韦无忝主画;玄宗及其所乘照夜白马,陈闳主画;画成,时人誉为“三绝”。三位画家的级别相当于近代史上的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联袂表演,《金桥图》又是玄宗泰山封禅归来的大题材,因而在中国美术史上堪称丹青绝品!如果你想欣赏当时画中的盛大场面,也可到高平市伯方仙翁庙中,欣赏一下《唐玄宗封禅图》的壁画。另外还有画于东都洛阳弘道观的《东封图》(一名《开元东封图》),表现的也是这个题材,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录》,王谠的《唐语林》,宋代大型类书《太平广记》均有关于此类主题画的记载,可见潞州《金桥图》在绘画史上的崇高地位。当然此次潞州之行再次赏赐“父老”也是免不了的。 

    当唐玄宗再次北巡到潞州已是公元732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农历冬十月,这次北巡的路线上次相同,只不过年近知天命的唐玄宗已少了太多的豪气,也没有像上两次一样与侍从群臣吟诗作赋泼墨丹青相唱和。面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有所思》)的随从,回想当年侍奉自己一起在潞州共事的左右,此前一年(公元731年),王毛仲赐死永州;李守德早已作古。公元712年,李隆基刚登上皇位,还与自己的父亲太上皇共决政事时,为铲锄皇上的异己太平公主的亲信窦怀贞,张暐与另一大臣刘幽求密谋杀掉窦怀贞,事情泄漏被流放。就连曾被立为太子的李瑛也被自己亲手杀掉……或许只有高力士还陪伴在身旁。潞州城带给李隆基的只剩下太多的伤感,当然,德风亭还是要去的。年老者“赐粟帛”,颐养天年吧;接受征募即将开拔的潞州子弟们各回各家与妻儿团圆吧;百姓们今后三年的租税就免除了吧。李隆基最后一次在潞州践行其“德风”!对此潞州百姓当然感激涕零、有口皆碑;于是“德风亭”就永远矗立在潞人心灵的原野上;同时永远昭示潞州城的继任者:亲民至上的为官理念。德风亭,在唐宋元明以来一直成为上党古城最亮丽的一道人文风景,

    除三次驾幸之外,唐玄宗李隆基对潞州之故乡情结还体现在许多方面。登基后不久,皇子三十人中以在潞生者李瑛为太子;重用曾做过潞州刺史的姚崇任宰相;开元七年,后成为三朝元老的壶关人苗晋卿应试,唐玄宗看其潞州籍贯,亲不亲故乡人,于是被擢为“文辞雅丽科”进士,尔后亦成为其亲随;鉴于上党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开元十年,在潞州设大都督府,为全国五大都督府之一,相当于今之大军区;潞州子弟兵充任其宿卫(以潞东长随从宿卫)。对于潞州的官员任命也是颇费些心思亲历亲为,亲选崔日知任潞州长史。开元中期,任命太宗族子李睿为潞州刺史;韦虚心,都督府长史;天宝十四年,以程千里为上党郡长史。对于民生,开元十二年六月,听说泽潞大旱,“离宫划开赤帝怒,喝起六龙奔日驭。下土熬熬若煎煮,苍生惶惶无处处。火云峥嵘焚泬寥,东皋老农肠欲焦。何当一雨苏我苗,为君击壤歌帝尧。”(齐己《苦热行》)于是设坛宫中,亲祷暴立三日:上苍啊!请惩罚我吧,别伤害我故乡的百姓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秋之夜,法师叶法盛带着唐玄宗游广寒宫,过潞州,俯瞰城市如昼,李隆基马上拿出玉笛吹起《电裳曲》,但闻“羌笛写龙声,长吟入夜清。关山孤月下,来向陇头鸣。逐吹梅花落,含春柳色惊。行观向子赋,坐忆旧邻情。(宋之问《咏笛》)”,并且掷金钱于城中。没过多久,潞州官员就汇报说“八月望夜有天乐,临城兼获金钱以进。”……

    比起其曾祖父唐太宗李世民来,李隆基绝对不输文采和风骚。一当上皇帝开元二年(714年),李隆基就宫中开办了歌舞培训班,自己亲自担任教练,学生们有数百人,号称“梨园弟子”,成为后世戏曲的祖师爷。对于音律,不仅善于作曲,有时也作词。作曲有据可查的四十余种,自潞还京时就作有《还京师乐曲》。在乐工三百人齐奏,有一人走调也难逃隆基之耳;其所创作的大型乐舞《霓裳羽衣》,更是将古代乐舞艺术推向顶峰,“可掩前古”。而导演兼任艺术总监的李隆基和主演杨玉环更是演绎了千古爱情传奇《长恨歌》。李隆基还曾为《孝经》、《道德经》等古典作注……

   当李隆基渐渐想成为一名仙人,在政治上追求一种无为而治,生活上渐入恬淡和自然,李林甫、杨国忠们等著名人物走进了历史前台。当国色天香的杨玉环以儿媳的身份进入隆基的视线,“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杨玉环《赠张云容舞》),玄宗说天下无事,交林甫去办就行了。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暴发,玄宗被迫逃往四川,途中发生了马嵬驿兵变,只好赐杨贵妃自尽,感叹“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肃宗即位后不久,李隆基被迫当上太上皇,被变相幽禁的孤独老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对时世充满了感伤和惆怅。公元762年这位七十八岁的风流天子死于郁郁寡欢之中,陪伴他在简朴无华的泰陵安身的只有那位高力士!

   “昔见漳滨卧,言将人事违。今逢庆诞日,犹谓学仙归。棠棣花重发,鴒原鸟再飞。德比代云布,心如晋水清。”(李隆基)老了老了,李隆基在失意之时仍不忘“漳滨卧”的青春。有现代史家评李隆基曰:当忘记自身而追求外在的声名权威时,他丧失了自我;当他以追求享受、追求爱情的方式寻求自我时,失去了“德风”,也丧失了整个国家!一天之内杀了三个儿子,算你狠!治世之明皇与乱世之昏君在他身上一统,也算真性情者!

    德风亭的第一次重修记载,是在绍圣五年宋徽宗做端王时,任潞州节度使时。说起来,赵佶也是一位著名的皇帝,他以书画艺术尤其是瘦金体书法名满天下。只不惜,他没有学到“德风”之真谛,因而虽有意而力不从以致在政治上只留下了昏君的恶名。如今,只能通过一些“文字构成的发黄老照片”来感知德风亭的风貌了。明代成化年间知府计昌的《德风亭》“叠叠瑶台俯翠微,峨峨画栋晃清晖;峰峦八面开青嶂,花萼周遭结彩帏……”;明代嘉靖年任环《重修德风亭记》中的德风亭:“…是故登斯亭也,俯览旁烛,若尽寰宇,则凡蔀屋穷愁,闾阎窃叹……”;明代陈儒《潞安府德风亭记》“上党之有德风亭,其来久矣。亭在府治后,挺持独立,登亭一望,千山万壑,回互蹙沓,而残云断蔼与烟村野色,微茫掩映时,献奇状皆可揽挹…”明代崇祯年间焦浴《德风亭游览记》“……宋徽宗为节度使,重加整饰,遂为一郡大观…其大势则平临城阙,俯瞩原野,东北一带为百谷诸山,累累然如螺如髻,跃出林表。以环瞰此亭,苍岚翠霭,阴晴变幻者,遥落于杯酒…”林文蔚之《德风亭记》“…见其牖开四壁,旁插两亭,如落天际,其后大石为阵,玲珑奇怪,世所罕*见,既而东眺,百谷诸山,峰头起伏万状,岚翠飞入几筵。信哉,唐宋以来称胜概云。…清代史奕环作《秋日德风亭作》“公余思纵目,署偏有高亭。怀古事已遥,往迹见碑铭。振衣一登眺,云物纷然呈。时维九月暮,唧唧寒*鸣。爽气太虚满,雁阵当空横……欣逢岁有秩,茅屋庆丰盈。炊烟起万户,击壤闻远声……”

    抗战时期的1938年,现代散文家吴伯箫如此记叙了他眼中的德风亭:“法院后边的德风亭,就是那时留下的古迹……德风亭不知修葺过多少次了,现在还很完好。亭前一株高高挺拔的翠柏,亭后一株屈曲苍劲的垂槐;几方花坛,几幢碑记,很显出它的深秀。”亭子里四壁有题刻:“虫吟古砌秋风至,鸦嗓寒林暮雨来,”立在垂槐的左侧,东望可见太行山积雪,百里外青山,而脚下是城墙…..可见德风亭70年前犹存。

历经宋、元、明、清多次重修的德风亭连同那些在上党人心目中的祥瑞之所,至今都已灰飞烟灭难觅踪迹;因了“德风”这样的招牌词汇还能让德风亭隐隐约约地名存至今。 王羲之之“兰亭”还在,杜牧之“爱晚亭”还在,欧阳修之“醉翁亭”还在!李隆基,你的“德风亭”呢?上党大地链接着的文化气脉不应该断流啊!那矗立在古潞州人心头的“德风亭”是唐玄宗在潞州留下的厚重历史文化名片。无论如何,还是得感谢德风宾馆的建设者们,是他们当年的工作让现在走在英雄路上的我们有机会透过金光灿灿的琉璃屋脊,遥想当年的德风亭,遥想当年开元盛世之下的潞州城,以龙兴之地,物庶民丰,繁华兴旺,声名远扬!

    末了,让我们还是来欣赏一下元代那个叫熊戴的诗人写下的《德风亭》诗句吧:“瞻彼德风亭,巍然峙孤立。德犹天地风,风犹君子德。德风惟得人,何草不狼藉…..”

 

                                2011.9.30一稿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