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变红了还能吃吗:张纯如生前所摄录像带首度公开 影像成为日军侵华铁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2:51:10

正在南京民间抗日史料馆展出的录像带,记录着9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言。  张纯如来南京采访时拍摄下的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女士的影片截图。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于美国加州以手枪自杀身亡。她的遗体葬在加州洛斯盖多圣安东尼牧场的天堂之门公墓,墓碑上写有这样的话:“挚爱的妻和母亲,作家、历史学家,人权斗士。”
经张纯如父母同意,4盒影音资料近日在南京民间抗日史料馆展出,里面记录着9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言。
这4盒录像带由《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作者、已故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生前在南京拍摄。600分钟的影像资料为南京大屠杀历史留下“活证据”。     追寻历史真相     1994年底,张纯如在旧金山看了由美国华人组成的“抗日史实维护会”所展出的南京大屠杀历史图片,痛心地说:“二战期间,中国人民竟遭受了如此深重的苦难!”     张纯如和南京有深厚渊源。张纯如父母小时候在南京生活过,上世纪40年代,张纯如的父亲张绍进在南京读书,从小学到中学,1948年离开南京。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的父亲当年是国民党军人。     张绍进告诉记者:“纯如很小的时候,我们便向她讲述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她非常感兴趣。可从小学到中学,纯如在学校图书馆都没找到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书籍。直到1994年,纯如在一次展览上看到一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照片。这些照片改变了她的一生。”     据“抗日史实维护会”发起人之一史雷永回忆,他和张纯如是在那次展览上熟悉的。张纯如不解的是,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作出巨大贡献、付出惨重代价,但西方人为何对此一无所知?为了让西方世界对历史有准确认知,张纯如决定用英文写一本有关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书。1995年起,张纯如开始到美国、加拿大等地图书馆、档案馆搜集材料。     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说:“纯如是一个非常执著的人,只要是她认定的事情,她一定会把它做好。她的中文不怎么好,要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必须阅读大量中文资料。为此,她经常熬到半夜。自己实在解决不了,就打电话给我们,经常是深更半夜或一大早把我们吵醒,电话一打就是好久。”     在不断探寻历史真相过程中,张纯如更坚定了写书决心。当然,再详细的资料也没有亲身经历者的证言有说服力。为了取得第一手证言,张纯如决定奔赴南京。     影像成为日军侵华铁证     1995年7月,张纯如来到南京采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20多天马不停蹄寻访,张纯如拍摄了4盒录像带。每盒录像带时长150分钟,总共600分钟。     由于中文不好,张纯如邀请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杨夏鸣等人陪她采访。回忆当时情景,杨夏鸣告诉记者,采访中,张纯如表现出的认真和执著,是她能完成《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的主要原因。     杨夏鸣说:“那时是夏天,南京天气很热,采访工作非常辛苦。可张纯如一点都不在意。”     张纯如告诉杨夏鸣,随着对历史真相的深入了解,她愈发觉得,如果不把史实写出来,她就对不起那些被日军屠杀的中国人和被战争伤害的幸存者。     张纯如选取了9位幸存者进行拍摄,他们是唐顺山、夏淑琴、潘开明、陈德贵、侯占清、李秀英等人。录像带外侧记录了拍摄人物和时间。比如,拍摄夏淑琴的带子上标注“xia shu qin(7/27/95)”。     尽管是13年前所摄,但画面仍很清晰。对夏淑琴的采访是在树荫下进行的。画面上,夏淑琴讲述当年她家7口人被侵华日军残杀,只有8岁的她和4岁的妹妹幸免于难。夏淑琴不时用手帕擦着眼睛,她说,由于流泪太多,落下了眼疾。接着,夏淑琴带张纯如去了当时她一家被杀的旧址——新开路5号。     杨夏鸣回忆:“让我深受感动的是,采访完夏淑琴老人后,张纯如郑重表示,等书写完出版后,她要改学法律,将来代表这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与日本打官司。虽然这个愿望没能实现,但这份情感弥足珍贵。”     另一位接受采访的老人李秀英现已去世。录像中,老人回忆:“……一名日本士兵将刺刀刺中我的腹部,我眼前一黑,昏了过去。”说到这里,李秀英撩开衣服,展示了小腹部一个“L”形伤疤,张纯如用一个特写镜头拍下这一伤疤。李秀英还说:“当时穿着棉衣,还有卫生裤,要是再深一点,我就没命了。”     除了找寻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张纯如还在南京寻访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每到一处纪念碑前,她都用摄像机拍下碑文和周围环境。她常常独自一人站在纪念碑前,久久沉思。     将历史告诉世界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曾多次与张纯如见面。他说,南京实地采访让张纯如掌握了大量鲜活材料,对当年历史有了更深切认知,帮助她完成了《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1997年,《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出版。作为全面记录当年日军血洗南京城暴行的英文著作,该书连续5个月被列为《纽约时报》书评的畅销书,引起英语世界对二次大战时日本在中国实施暴行的关注。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中,张纯如对1995年的南京之行作了回顾:1995年,我成为首批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留下录像证言的西方人士之一……南京的学者带我去了散居在南京的一些幸存者的住处。我得知,在大屠杀期间,其中一些幸存者身体受到严重伤害,以至在其后的数十年里无法过上体面的生活。     朱成山认为,张纯如录制的影音资料对还原历史非常重要,是当年历史的“活证据”。     史雷永告诉记者,《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出版后,张纯如想拍一部南京大屠杀历史题材的电影,还希望这部电影能像《辛德勒名单》一样有影响。然而,2004年11月,张纯如开枪自杀,结束了年仅36岁的生命。     张纯如去世后,国际上对南京大屠杀历史关注度越来越高。近两年,国内外掀起拍摄南京大屠杀历史题材影片热。美国好莱坞导演比尔·古登泰格拍摄的纪录片《南京》改编自张纯如遗作,由加拿大筹资拍摄的电影《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以张纯如的写作经历为题材,这些作品产生了广泛影响。     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说:“世界如此关注南京大屠杀历史,纯如在地下一定会深感欣慰!”     南京民间抗日史料馆馆长吴先斌说:“希望看到这些录像带的参观者能有所感悟,都能像张纯如一样秉着严肃、认真、执着的态度,为认知真实历史、人类和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