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春风送暖到襄阳:端正·周全·清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1:17:11

端正·周全·清晰

——读云杉之作《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引子】近日,我们博客圈的博主,一位在道上非常有声望的学者,也是我在网络圈中的好友,给我发了一个帖子,让我读一篇文章,并希望我写一篇评论。我常说,行政评价是领导评价,学术评价是同行评价。我离开行政岗位之后,一般学者推荐我看的稿子,我都会认真拜读的。这是一位叫云杉的作者,文章的题目叫《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副标题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编者按把此文发表的意义说清楚了:“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背景下,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紧密联系国内外文化建设历史经验,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高度,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对深化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我仅就读后的感觉写点东西。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天下会写文章的人不少,但写好文章的人不多;天下写大题材文章的人不少,但写好大题材文章的人不多。这是因为,写大题材的文章,一是立意要正,二是考虑要周,三是表述要明。这篇文章达到了这三条标准,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一)

通读全文,感到文章写得端正和大气。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谈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通览云杉的文章,其出发点和立意与上述观点不差分毫,文章写得大气磅礴,荡气回肠。

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始就告诉人们,文化历来是人们十分重视和积极探寻的一个领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入推进,全党全社会对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文化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分析总结这些年来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推进文化建设,作者一直在思考三个问题:即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三个问题,涉及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作者以为,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对确立文化发展目标、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发展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体现了作者具有良好的战略思维,对那些全局性、长远性和重大性的问题看得很透,讲得明白。

文章写得很长,有二万字之多,读起来比较吃力,但是并不难读。作者把这样一个大的问题,写得非常大气。在文章中,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国际比较的角度,时代需求的角度和政党使命的角度,阐述了什么是文化,为什么要发展文化,以及如何发展文化。在文章中,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反映着一个政党的理想追求。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不仅决定着文化自身的发展前途,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文化凝结着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体人民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二)

通读全文,感到文章写得周全和周到。但凡大的话题,往往容易写虚;但凡高的话题,往往容易写空。应该说,作者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作者以三个带“自”的词组谋篇布局,即“自觉”、“自信”和“自强”。自觉既有认知方面的含义,也有行为方面的含义。自觉即内在自我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其是人类在自然进化中通过内外矛盾关系发展而来的基本属性,是人的基本人格。作者把“自觉”拆分为两个概念“觉悟”和“觉醒”,并认为,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作者还做出了这样的判断: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

“自信”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人们完成某项任务时表现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它是对自我能力、自我价值的积极肯定。自信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一种信念。自信的人往往是积极向上的人,百折不饶的人。有意思的是,作者一方面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来正面阐述这个问题,告诉人们:对待此问题的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另一方面,作者也从历史的视角和国际的视野强调:伴随着民族兴衰、国运沉浮,不时会出现“自卑自弃”和“自大自傲”两种倾向。由此认为,更加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

“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最长最强的“呐喊”,当年曾国藩就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作者也不例外,他把实现文化自强作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为了更好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把“自强”又做了进一步的拆分:“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强大的活力创造力、强大的实力竞争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需要提及的是,作者提出了一个时代性的话题:经济发展以后要干什么,并且比前两个主题下了更多的笔墨,从自强之魂、自强之路、自强之本、自强之源、自强之翼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三)

通读全文,感到文章写得清晰和缜密。清晰一般指结构上的明了,缜密一般指逻辑上的严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繁荣兴盛就意味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把这样一件大事在一篇文章里写好,实属不易。写一篇好文章,既要有理性,也要有情感;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一般来说,要写好文章,一是问题选择要巧,二是理论基础要深,三是参考资料要广,四是研究方法要实。通读文章,可以看到作者良好的学术功底,以及对文字把握和拿捏的功夫。作者从三个大的层面论述,每个层面又分三个视角,丝丝相扣,如剥春笋,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写文章最需要有创新思维。通览该文,感到作者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本领。文章既做到了与我们党和国家文化建设大的思路一致,又提出了不少带有自己思考的新观点;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想问题,又有许多切实可行的新建议。不少提法颇有新意,我最喜欢的是这句话: “过去我们常讲,经济发展一靠改革,二靠科技,现在看来还要加一条,就是也要靠文化。经济文化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新趋势,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作者的论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我感觉到作者是上了心的,这个稿子不是写出来的,是“磨”出来的。发展经济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把文化和经济放在一起来琢磨,作者是个明白人。

该文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这是一篇娴熟运用辩证思维的文章。当今时代是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国际关系深刻调整,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如何确立文化发展新思路,如何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既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又充分考虑到中华民族悠久发展历史,独特的文化传统,坚持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在发展思路上,作者以市场经济为前提,将文化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强调两手抓、两加强,明确了政府与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能,形成了用不同思路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办法。

的确,此文是近期看到的大题材方面的一篇很好的文章,可圈可点,可喜可贺。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谈到“切实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多出精品力作多出优秀人才”时,提到了要开展好文艺评论和文艺批评,不要一味评功摆好。据此精神,我也提出两点建议,供作者参考:一是文章还是稍长了些,二是文字还是稍雅了些。如果文章再短一些,文字再通俗些,估计读者会更多一些,感觉会更好一些。还是毛主席说得好:“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