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督教协会 钢琴:空间波浪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2:23:02

作者:空间的波浪 回复日期:2009-02-05 09:48:52 

回复 

  昨天说了我对人脑机制比较感兴趣,有人说,我关注的是不是太多了?其实一点不多,宇宙的各个方面都是有联系的,你只有把不同的领域结合起来,才能发现宇宙的本质。实际上,人脑的意识活动和宇宙的运行有着莫大的关系。
  
  那么在这里,我就要跟大家说一下所谓的“空间波浪理论”了,这样大家也可以更加明白我的ID的含义。
  
  “空间波浪理论”阐明了,现实世界的量子随机性是大量人脑意识活动对高维空间的波动效应叠加的统计结果,而物质世界粒子的运行是确定的,所谓的量子不确定性表现于粒子在不确定的高维波动空间中的投影效果。
  
  大众科学已经发现,人脑的活动和量子坍缩现象有非常的相似性。那么,人的意识活动和宇宙空间中所有的量子效应,在背后有怎样的联系呢?首先我要阐明几个先提定义:量子意识和量子空间。量子意识是我们人脑意识中一个最小的量子级的单位,而量子空间表示高维宇宙空间中的每一个量子级的单位空间。
  
  那么好了,现在我们说,每个人的大脑意识中,都包含着大量的量子意识,而其数量,是和整个宇宙的量子空间一致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意识中都包含整个宇宙的信息。大脑中的每一个量子意识,都对应着宇宙中的一个量子空间。这种对应关系可能是量子纠缠态所引起的。那么这样一来,这样,所有具备意识的生命体,对整个宇宙高维空间都有一个叠加的波动扭曲效应。宇宙空间不是平滑的,其中每一个量子空间的取值,都要受到所有人意识的影响。所有大量有意识的生命体对空间波动效应的叠加,就产生了整个宇宙空间(这里指的是弦论揭示的10维宇宙空间)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实际是符合统计规律的,只不过宇宙中具备意识的生命体太多,因此表现为某种不确定性。
  
  这样一来,当我们所有人都不去关注宇宙中某个空间时,这块空间是在受每个人潜意识的影响,不断起伏波动的,这样,一个在高维空间以确定轨迹运动的粒子,它在每个维度上的投影,都是不确定的。为什么呢?想像一下这个场景,有一片起伏的丘陵地带,我们在一个山头水平的打出一束强光,它照在对面哪个山头上,都是不确定的,要取决于整片丘陵地带的地形起伏规律。把这个道理应用到高维宇宙空间离去,由于我们人类现在无法观测和认识到高维空间的波动规律,因此我们觉得,粒子的投影在现实世界的三维空间中是不确定的,是随机的。
  
  那么,量子坍缩是怎么回事呢?这是由于,当某个人在观测某块宇宙空间时,他的意识对于这块空间的波动效应自然就变的非常大了,因为其他人都没有关注这个空间。换句话说,
  
  ***他的意识固化了这块宇宙空间***
  
  那么,可以说这样我们这块丘陵地带的地形图就确定下来了,光照射在哪个山头,就可以通过几何关系描述,也就是说,粒子在空间的投影也确定下来了,这样,粒子的波函数就坍缩了。每一次观测,都使得粒子的位置得以固定下来,而在下一次观测之间,空间又发生了波动,那么下一次观测,又可以确定粒子的一个新的位置。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意识是决定微观粒子的量子效应的关键。每个人的意识都对整个宇宙高维空间的波动效应有影响,只不过根据每个人的能力,这个影响有强有弱罢了。超能力者是因为尚不知道的原因,其意识对空间波动效应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他就可以决定大量量子空间的取值,按照他个人的意愿,固化大片宇宙高维空间,使得大量粒子的投影效果按照他的意愿发生,这样,就发生了宏观的超自然现象。
  
  以上就是“空间波浪理论”。我们说,“空间波浪理论”对自然科学的贡献,有这么几点
  1,揭示了意识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2,解释了超自然现象的根源
  3,最重要的是,它摒弃了了量子力学引入的随机性这个现象,揭示了随机性的统计学本质,在这一点上和爱因斯坦的直觉吻合,上帝从不掷骰子。
  

 

作者:思索前进 回复日期:2009-02-10 21:38:49 
回复 

  太极科技整体探索速度,先提出一个阴阳速度假说:
  
  太极阴阳速度假说可以用数学式表述:
  
  太极速度(V)包括三个:
  
  虚子速度Vi>C……阴性速度
  
  光子速度Vc=C……中性速度
  
  实子速度Vj< P>
  
  
  
  
  可以看到C作为光速是一个灵界速度(也可以叫临界速度),它是阴阳两种物质具有阴阳速度的交接奇点。
  
  阴阳物质一旦交变转化,其速度也随之转化。
  
  在我们粒子世界中,只接触和研究阳性粒子的运动,当然其速度低于光速了,爱因斯坦的结论是对的,不过最好加上一点儿修正:
  
  “一切阳性物质运动的速度不可能超过光速”。
  
  仅仅加上“阳性”两个字就完全符合我们的假说了。
  
  我们的假说多了一段现代物理学所没有的:“一切阴性物质(各型号的虚子)的运动速度都超过光速”。
  
  这条是由于现代物理未发现“虚子”的存在而造成的。
  
  所以我们的“太极阴阳速度”概括了现代物理学中的速度概念,扩展了运动速度的范围,很好地配合我们的“广义物质”假说,给“虚子论”描述了新的运动形式。
  
  这就叫做太极科学,不反对现代科学,而是概括了它。现代科学属阳性科学,它是太极阴阳科学中,在不考虑阴性因素时,单独在阳性物质运动的范围内使用的合理科学。
  
  太极科学的任务是拓展它,全面考虑阴阳两个世界,这才有开阔的探天测地的前景。
  
  记住,不研究和操控阴性超光速运动技能,是永远进不了宇宙幽宫的大门的。
  
  摘自林清泉<<宇宙沉思录>>! 

作者:空间的波浪 回复日期:2009-02-11 12:28:16 
回复 

  你所说的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很有道理。这个道理在今天乃至以后仍然适用。
  
  Witten曾说,弦理论是21世纪的物理学,偶然落到20实际的一个部分。空间波浪理论也是一样,它是比弦论的更深入的理论,更深入的揭示了宇宙的本质,这些振动的弦,实际上是波动的量子空间的反映,是意识的产物。可以说,空间波浪理论是22世纪的科学,却偶然落到了21世纪。如果没有超自然现象的暗示,人们也不会这么快就发现它。但它对现在的人们来说太超前了,就好比一台现代的计算机摆在19世纪的人们面前,虽然通过输入猜测的指令也可以发现操作这台计算机的一些线索,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真正理解计算机的水平,要想把握它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空间的波浪 回复日期:2009-02-12 00:49:23 
回复 

  关于魔术的真假,我还需要再补充几句,
  一般来说,魔术师在观众很多的现场表演时,都是用的魔术手法和技巧,而在某些小众场合,才会使用特异功能。
  比如说我们这次看到的春晚魔术,以及元宵晚会魔术,很有可能就是技巧而已,真正超能力的使用,在于街头魔术和小众魔术。
  这个原因,是由空间波浪理论解释的。
  空间波浪理论说,每个人的观测都会固化一片高维空间(类似于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坍缩),因此,当观众很多时,特异功能者一个人的意识对量子空间涨落的控制能力就受到了削弱,这样超能力比较不容易施展出来。
  
  但是要注意几点,
  
  1,这只是一个一般情况,由于观众人数相比宇宙中的意识体来说还是少的可怜,能力强的特异功能者也许仍旧有可能施展超能力。
  
  2,只对空间扭曲有关,时间扭曲的超能力不受这个限制,因为特异功能者可能在表演之前在私下通过扭曲时间来获得预测。
  
  3,最重要的是,魔术师也是可以引导观众意识的。如果大多数观众受到魔术师的心理引导,比较期望某种结果的出现,则他们的意识对超能力的抑制就比较小了。比如元宵晚会那个魔术(当然我不是说那个魔术就是特异功能,只是拿来做个比方),根据心理学,圆形是大多数人直觉的第一反应,是人类最熟悉的图形。而魔术师就是利用了这个心理。通过某种手法让搭档抽出的只能是圆形卡片。而后当魔术师控制出现图形时,由于大多数人的潜意识期望,圆形就比较容易出现了。这也是为什么那个魔术最后显现的是圆形,而不是三角,波浪之类的。再说一遍我只是举个例子,不是说此魔术就是特异功能。
  
  另外,还要说一句,这也是为什么特异功能者倾向于宁愿去做魔术师,也不愿意去做所谓科学鉴定的原因。表演魔术时观众抱着欣赏的态度,其意识都倾向于超能力的出现,因此和特异功能者的意识比较吻合,容易导致超能力的出现。而做测试的时候鉴定者都持强烈怀疑的态度,其意识对特异功能者的超能力有抑制作用,因此不容易施展。

作者:空间的波浪 回复日期:2009-02-13 13:36:15 
回复 

  最近可以看到,有很多朋友,像友藏的俳句,都是高学历的,也来一起讨论,我感到很荣幸。
  但学历毕竟不代表一切。对科学方法的训练不一定能代表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更不能代表对问题的洞察力。任何人都不应该否认,科学在给了我们观察手段的同时,也像所有权威一样限制着我们的思维。我们头脑中的知识越多,留给感悟的空间就越少。但我并非否定科学,而能说给更多人机会,也是给科学一个机会。
  
  我相信很多朋友像我一样,学历不高,工作艰辛,然而这一切并不能阻挡对思考的追求。以我来说,给人跑过腿打过杂,营生的活计干了不少,让很多人艳羡的超能力,也使我更加陷入泥潭,生活一团糟。
  
  然而正是这样,为了生存从少年时代起就不得不参加工作的我们,在成熟时将带着一条现实主义和体验主义的绶带,也带着累累伤痕。正是这些深刻的伤痕让我们更加体会到心灵与物质的联系。在忍受伤痛时掌握精神的独立,在伤痕的愈合中体会宇宙的和谐,在孤独时理解空间的广阔,在老去中把握时间的维度。
  
  当我们用心灵去感知宇宙时,我们借用科学结果验证自己的常识和理论。一次次的奋起与跌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些就是我们的物理学与化学,付出=收获xC^2,也是我们许多人的质能方程式。所有这一切,只能是让我们比书斋中的学者更加深刻的认识人生,这个宏大的宇宙在我们心中的投影。这样,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星空时,我们将发现自己的影子,将更容易的融入其中,并以更大的热情爱上她。任何人都无权,也没有能力剥夺我们思索世界本原的权利。
  
  时至今日,我们看到,一个幽灵,一个意识的幽灵,正在科学界游荡,正如十九世纪末量子幽灵聚集在天边的乌云。为了围剿它,司马南,何祚庥,方舟子等,都联合起来了。热爱思考的人不屑于隐瞒自已的观点,要想对宇宙获得本质的认识,必须要对现有的科学体系进行一次颠覆性的重组才能得到。在 TOE 面前,一切学识都显得那么渺小,所有的人,无论学问出身,只要愿意思考,在它面前众生平等。
  
  全世界无知者,联合起来。

作者:空间的波浪 回复日期:2009-02-15 13:36:40 
回复 

  作者:空间的波浪 回复日期:2009-02-03 20:58:06  
  
  UFO的运动特征,很容易让人认为是智慧生命体控制的,别忘了它产生的原因就是意识的作用,是意识活动的投影,因此我们人类的直觉会敏感的觉得这是有生命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些投影会被认为是飞碟,幽灵等颇具智慧特征的物体。
  另一方面,这也并不是说,所有的飞碟现象都是投影,所谓投影,说白了,就是里面装不了人的,一坨物质而已。其实这是不一定的。现在我们只是单向的发现了这种投影关系,那么未来科技的发展,能否使我们找到一些目标物体的反投影呢?例如,我们造好了一艘飞碟,把人装进去,然后我们去找这个飞碟整体的反投影,也许需要重组某些物质,最终也许会得到一小块某种物体,然后就可以通过特异功能来通过操作这块物质来达到操纵整个飞碟的目的。也许有科技非常发达的外星文明,已经找到了这种超维操作的规律,因此他们就可以将飞碟很快的传送于宇宙空间之中,甚至可以跨越时间。
  
  
  

作者:空间的波浪 回复日期:2009-02-15 13:38:04 
回复 

  昨天说了我对人脑机制比较感兴趣,有人说,我关注的是不是太多了?其实一点不多,宇宙的各个方面都是有联系的,你只有把不同的领域结合起来,才能发现宇宙的本质。实际上,人脑的意识活动和宇宙的运行有着莫大的关系。
  那么在这里,我就要跟大家说一下所谓的“空间波浪理论”了,这样大家也可以更加明白我的ID的含义。
  “空间波浪理论”阐明了,现实世界的量子随机性是大量人脑意识活动对高维空间的波动效应叠加的统计结果,而物质世界粒子的运行是确定的,所谓的量子不确定性表现于粒子在不确定的高维波动空间中的投影效果。
  大众科学已经发现,人脑的活动和量子坍缩现象有非常的相似性。那么,人的意识活动和宇宙空间中所有的量子效应,在背后有怎样的联系呢?首先我要阐明几个先提定义:量子意识和量子空间。量子意识是我们人脑意识中一个最小的量子级的单位,而量子空间表示高维宇宙空间中的每一个量子级的单位空间。
  那么好了,现在我们说,每个人的大脑意识中,都包含着大量的量子意识,而其数量,是和整个宇宙的量子空间一致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意识中都包含整个宇宙的信息。大脑中的每一个量子意识,都对应着宇宙中的一个量子空间。这种对应关系可能是量子纠缠态所引起的。那么这样一来,这样,所有具备意识的生命体,对整个宇宙高维空间都有一个叠加的波动扭曲效应。宇宙空间不是平滑的,其中每一个量子空间的取值,都要受到所有人意识的影响。所有大量有意识的生命体对空间波动效应的叠加,就产生了整个宇宙空间(这里指的是弦论揭示的10维宇宙空间)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实际是符合统计规律的,只不过宇宙中具备意识的生命体太多,因此表现为某种不确定性。
  这样一来,当我们所有人都不去关注宇宙中某个空间时,这块空间是在受每个人潜意识的影响,不断起伏波动的,这样,一个在高维空间以确定轨迹运动的粒子,它在每个维度上的投影,都是不确定的。为什么呢?想像一下这个场景,有一片起伏的丘陵地带,我们在一个山头水平的打出一束强光,它照在对面哪个山头上,都是不确定的,要取决于整片丘陵地带的地形起伏规律。把这个道理应用到高维宇宙空间离去,由于我们人类现在无法观测和认识到高维空间的波动规律,因此我们觉得,粒子的投影在现实世界的三维空间中是不确定的,是随机的。
  那么,量子坍缩是怎么回事呢?这是由于,当某个人在观测某块宇宙空间时,他的意识对于这块空间的波动效应自然就变的非常大了,因为其他人都没有关注这个空间。换句话说,
    
  ***他的意识固化了这块宇宙空间***
  那么,可以说这样我们这块丘陵地带的地形图就确定下来了,光照射在哪个山头,就可以通过几何关系描述,也就是说,粒子在空间的投影也确定下来了,这样,粒子的波函数就坍缩了。每一次观测,都使得粒子的位置得以固定下来,而在下一次观测之间,空间又发生了波动,那么下一次观测,又可以确定粒子的一个新的位置。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意识是决定微观粒子的量子效应的关键。每个人的意识都对整个宇宙高维空间的波动效应有影响,只不过根据每个人的能力,这个影响有强有弱罢了。超能力者是因为尚不知道的原因,其意识对空间波动效应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他就可以决定大量量子空间的取值,按照他个人的意愿,固化大片宇宙高维空间,使得大量粒子的投影效果按照他的意愿发生,这样,就发生了宏观的超自然现象。
  以上就是“空间波浪理论”。我们说,“空间波浪理论”对自然科学的贡献,有这么几点
  1,揭示了意识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2,解释了超自然现象的根源
  3,最重要的是,它摒弃了了量子力学引入的随机性这个现象,揭示了随机性的统计学本质,在这一点上和爱因斯坦的直觉吻合,上帝从不掷骰子。  
  

 

作者:空间的波浪 回复日期:2009-02-15 13:41:56 
回复 

  另外我再补充一下,空间波浪理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量子不确定性表现于微观领域,而宏观物体多为确定性。这主要是由于量子空间尺度都非常小。还是想象一下我们的丘陵地带,要不换一下好了,就想像一个表面非常粗糙的地面,有无数小突起,表示了我们的波动空间。那么,当一束很细的光线从斜上方照射下来以后,它在地面上的点的位置是不确定的,如果一个小区域表面高一些,光点的平面位置就落在它的上面,如果低一些,光点的位置就偏后一些,对吧。而这些小区域的高低是由无数人的意识作用叠加的,因此是不确定的。那么如果是一束很粗的光线,或者干脆是一个物体的投影,那这些小突起就不起决定作用了,物体的投影一定是在一个宏观的确定的区域。

 

作者:空间的波浪 回复日期:2009-02-15 13:43:07 
回复 

  有这么多人都说我口说无凭,要我表演一下,或者找哪个大学实验室测试一下,我跟你们说吧,如果本着负责的态度,国内根本没有哪家实验室有资格进行特异功能的测试。更不要说给你们现场表演了。在全世界只有美国两家国家实验室有资格在美国超能力研究小组的指导下进行特异功能方面的试验。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实验诱导出来的特异功能,特别容易对世界进行畸形扭曲,甚至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我身边有一个例子,一个很早以前就认识的特异功能朋友,LX,曾经在美国内华达沙漠深处的一个实验分部进行了所谓的“闭合空间扭曲”的测试,尽管试验装备非常完善,但还是造成了不可逆的脑损坏。这也是我为什么如此厌恶由美国把持的这个研究圈子,仿佛他们都是高高在上的研究者,我们都是小白鼠,必要的时候都可以牺牲掉。十年前LX与来自世界各地的6名具有非常相似特异功能者一起,被安排到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做测试,大概过了两个月,后来又转到内华达沙漠深处的一处地下基地进行试验。之所以要在地下进行,是为了排除一切干扰,保证试验的可重复性。在地下基地实验室里,当特异功能者使用超能力时,所有脑电波的变化都被记录下来,再通过一个由计算机运行的负反馈系统对大脑皮层进行刺激。这样试验就有了一定的受控性。同时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由超能力研究小组建立的观测点要对宏观时空现象进行观测,要记录是否有飞碟现象,是否有轻微地震记录等等。而就在LX某次使用超能力的时候,据说发生了极为诡异的现象,为了阻止这种现象进一步发展,试验系统自动对LX大脑皮层进行强烈刺激,以抑制他的意识活动,最终事态的到了控制,但LX的大脑,好像是视皮层海马区域受到了严重损坏,导致后来生活一直不能自理。现在想想这种命运随时都会降临在每一个特异功能者的身上,真是令人悲从中来。但你说这是特异功能者的错吗?显然不是,这是研究者的错吗?其实也不是,他们也是在避免对世界造成毁灭。错的是这个研究体制,一种严格保密制度下的研究机制,必然会忽视受试者的权利,轻视保障机制,这是要不得的。

 

作者:空间的波浪 回复日期:2009-02-15 13:44:19 
回复 

  和我前面所说的空间波浪理论相关的书现在还没有,这些理论大多数还处于保密研究阶段
  我觉得有一本很好的书,量子物理史话,原来是一部网络文学,当时在网上追着看来这,后来出版了,讲得很好,由浅入深而且特别生动,是我所看到的最生动的一本书
  其他的我再给你推荐几部前面有讨论过的书或者电影,
  比如皇帝的新脑(彭罗思),苏菲的世界(哲学科普),球状的闪电(刘慈欣顶尖科幻作品),致命的魔术(电影),等等
    
  实际上我觉得你很有慧根,或者叫天赋吧,省的被人误解。宇宙的多维空间,确实和我们的感知有极大的关系。我们之所以能感知时间和空间,正是因为我们的感官对他们最敏感,或者说我们被设计来根据这些维度信息进行一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之外,也许存在着很多其他维度,一起构成了整个宇宙的信息系统。在这个信息系统里,我们所谓的时空,也许不是一种非常本质的维度。现代科学就是要通过我们能感知的维度,通过理论框架和试验,逐步推知整个宇宙这个信息系统,探索出未知的维度及其之间的关系。人类的科学如果只局限于时空概念,是没有前途的。
    
  我们还是打个比方来说,对于一个机器人来说,最为明显的维度信息,也许就是电流,电压和时间。电流和电压对他们来说就相当于我们人类的三维空间信息。因此对机器人来说,这就是世界表象的全部,就是整个世界。电流和电压确实是一种维度信息,但不是一种本质的维度信息,相对于机器人来说,所谓的外部维度信息是时空。对机器人来说,最困难的事情,就是根据电流,电压,来推测外部世界,也许是一个房间的空间信息,但这需要很复杂的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运算,这就相当于我们人类通过复杂的量子力学理论,来推测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宇宙所有的未知维度。
  尽管这样看来我们人类好像是非常渺小的,但是这样的研究却并非没有意义。对于机器人来说,要想完成任务,最重要的就是推测空间信息。这样看来,最重要的信息也许恰恰就存在于我们能够直接感知的维度之外。什么时候我们能真正掌握其他维度的信息,科学才能达到真正的突破。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我们和机器人还有不同之处。机器人对房间的识别算法,是我们赋予的。而我们人类则要靠自己的思考,去发现宇宙的维度信息。我们人类就好比是一种完全自动,智能的机器人,单纯通过对自身感知系统的分析,就能够发明算法,来推测外部世界的维度信息。而我们的这种智能,又是怎么来的呢?宇宙真可谓是深不可测啊

 

作者:空间的波浪 回复日期:2009-02-15 13:47:41 
回复 

  关于魔术的真假,我还需要再补充几句,
  一般来说,魔术师在观众很多的现场表演时,都是用的魔术手法和技巧,而在某些小众场合,才会使用特异功能。
  比如说我们这次看到的春晚魔术,以及元宵晚会魔术,很有可能就是技巧而已,真正超能力的使用,在于街头魔术和小众魔术。
  这个原因,是由空间波浪理论解释的。
  空间波浪理论说,每个人的观测都会固化一片高维空间(类似于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坍缩),因此,当观众很多时,特异功能者一个人的意识对量子空间涨落的控制能力就受到了削弱,这样超能力比较不容易施展出来。
    
  但是要注意几点,
  1,这只是一个一般情况,由于观众人数相比宇宙中的意识体来说还是少的可怜,能力强的特异功能者也许仍旧有可能施展超能力。
  2,只对空间扭曲有关,时间扭曲的超能力不受这个限制,因为特异功能者可能在表演之前在私下通过扭曲时间来获得预测。
  3,最重要的是,魔术师也是可以引导观众意识的。如果大多数观众受到魔术师的心理引导,比较期望某种结果的出现,则他们的意识对超能力的抑制就比较小了。比如元宵晚会那个魔术(当然我不是说那个魔术就是特异功能,只是拿来做个比方),根据心理学,圆形是大多数人直觉的第一反应,是人类最熟悉的图形。而魔术师就是利用了这个心理。通过某种手法让搭档抽出的只能是圆形卡片。而后当魔术师控制出现图形时,由于大多数人的潜意识期望,圆形就比较容易出现了。这也是为什么那个魔术最后显现的是圆形,而不是三角,波浪之类的。再说一遍我只是举个例子,不是说此魔术就是特异功能。
  另外,还要说一句,这也是为什么特异功能者倾向于宁愿去做魔术师,也不愿意去做所谓科学鉴定的原因。表演魔术时观众抱着欣赏的态度,其意识都倾向于超能力的出现,因此和特异功能者的意识比较吻合,容易导致超能力的出现。而做测试的时候鉴定者都持强烈怀疑的态度,其意识对特异功能者的超能力有抑制作用,因此不容易施展。

 

作者:空间的波浪 回复日期:2009-02-15 13:48:57 
回复 

  最近可以看到,有很多朋友,像友藏的俳句,都是高学历的,也来一起讨论,我感到很荣幸。
  但学历毕竟不代表一切。对科学方法的训练不一定能代表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更不能代表对问题的洞察力。任何人都不应该否认,科学在给了我们观察手段的同时,也像所有权威一样限制着我们的思维。我们头脑中的知识越多,留给感悟的空间就越少。但我并非否定科学,而能说给更多人机会,也是给科学一个机会。
  我相信很多朋友像我一样,学历不高,工作艰辛,然而这一切并不能阻挡对思考的追求。以我来说,给人跑过腿打过杂,营生的活计干了不少,让很多人艳羡的超能力,也使我更加陷入泥潭,生活一团糟。
  然而正是这样,为了生存从少年时代起就不得不参加工作的我们,在成熟时将带着一条现实主义和体验主义的绶带,也带着累累伤痕。正是这些深刻的伤痕让我们更加体会到心灵与物质的联系。在忍受伤痛时掌握精神的独立,在伤痕的愈合中体会宇宙的和谐,在孤独时理解空间的广阔,在老去中把握时间的维度。
  当我们用心灵去感知宇宙时,我们借用科学结果验证自己的常识和理论。一次次的奋起与跌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些就是我们的物理学与化学,付出=收获xC^2,也是我们许多人的质能方程式。所有这一切,只能是让我们比书斋中的学者更加深刻的认识人生,这个宏大的宇宙在我们心中的投影。这样,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星空时,我们将发现自己的影子,将更容易的融入其中,并以更大的热情爱上她。任何人都无权,也没有能力剥夺我们思索世界本原的权利。
  时至今日,我们看到,一个幽灵,一个意识的幽灵,正在科学界游荡,正如十九世纪末量子幽灵聚集在天边的乌云。为了围剿它,司马南,何祚庥,方舟子等,都联合起来了。热爱思考的人不屑于隐瞒自已的观点,要想对宇宙获得本质的认识,必须要对现有的科学体系进行一次颠覆性的重组才能得到。在 TOE 面前,一切学识都显得那么渺小,所有的人,无论学问出身,只要愿意思考,在它面前众生平等。
  全世界无知者,联合起来。

作者:空间的波浪 回复日期:2009-02-16 13:07:34 
回复 
  作者:nmmmp2 回复日期:2009-02-16 02:10:11 
  
     GP不通,看来你完全不懂量子力学。
    你说的“量子坍缩”就是指的哥本哈根派的“波函数坍缩”吧?其本意是指观测时,电子由其波函数变为本征态,后来被演化为一种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观点。你的“高维空间”属于多宇宙论(WMI)和退相干历史(多历史)论。这和哥本哈根解释相互对立,后者正是要把“观测者的意识”踢出去,还世界的唯物实在性。两种解释只能有一个正确,你居然把他们揉到一起来表达一个目的,可笑之极。还有你说的“弦”的量子引力理论,正是支持宇宙论(WMI)的,为你汗一个。
    量子的随机性(量子纠缠态)早已经被世界各大实验室实验证明突破贝尔不等式而存在。可惜轮不到你去摒弃了。你所说的"它摒弃了了量子力学引入的随机性这个现象,揭示了随机性的统计学本质,"更是能把人笑死。统计学就是因为有随机性而存在的。把随机性都摈弃了,你要统计学来做什么?可见你无知到了何种地步!
     这就是你的“理论”?自己说话自相矛盾,连基本常识也不懂,居然还拿物理学名词来胡乱堆砌,已经让人笑掉大牙。更可笑的是还要把这”理论“来给特异功能披上,那不是两堆破烂加到一起?
     劝楼主踏实做人,多做点正事,少把你的无知和无能拿出来搞笑。(我就不说你是行骗了。因为我相信大多数特异功能患者本质还是不坏的。)
  ==============================================================
  因为最近太忙,所以不能做出很详细的回复。在这里先谈两点,一个是多世界解释,一个是随机性问题
  
  我发现相比于一个思想者来说,科学斗士更善于堆砌名词。
  
  你并不理解我说的“高维空间”的含义。高维空间在这里不表现为多世界解释,我指的是单一世界内的维度形式。MWI和哥本哈根解释的区别应该是小学生都知道的东西了吧,没什么新鲜的。早在五年前我就通过自己的方法初步证明了多世界解释的正确性,但由于支持多世界解释正确性的重要论据和空间波浪理论抵触,后来又被我推翻了。关于这一点因为最近太忙无法整理,回头我也许会发上来。
  
  你所说的“统计学就是因为有随机性而存在的”,实在是贻笑大方。恰恰相反,随机性是由于统计性而存在,而表现出来的。统计,顾名思义,统而计之,即对大量动态样本求得其整体期望信息。因此在这里统计性表现为动态性,或称多态性。那么我就要问一问,究竟统计性和随机性,哪个更有可能是世界的本质呢?如果你承认随机性是根本,那么请问这种神秘的随机性的根源何在呢?另一方面,如果你承认统计性是根本,那么很容易理解,是宇宙中存在的大量个体动态信息组合而导致出伪随机性。如果你对统计的本质还没有深入的认识的话,推荐你看几本书先:
  
  George Casella,“Statistical Inference”(bible级的教材)
  Johnson,R,A “Applie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John Neter ”Applied Linear Statistical Models“
  Statistic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Experiments,设计科学实验的好书
  
  本人虽然不才,但英文原文的书我也看过一些。虽然自学英语啃着看比较吃力,但是受过很大
  
  另外还有,Kolmogorov曾将随机性的思想归结为算法复杂性,从而去除了“随机”的神秘性,揭示了“随机”和“动态”的本质依赖关系。通过将复杂性测度引入随机性理论,Kolmogorov给出了一个随机性定义,即如果一个序列是随机的,那么不存在一个简单算法能够描述它。这个定义意味着,随机不是一个二值特性,即只有随机和不随机两种状态。相反,可以有一个“随机程度”的度量,它从意义上代表了数列的紊乱程度。也就是说,当动态信息不那么复杂时,体现出比较弱的随机性,当动态信息很复杂时,体现出比较强的随机性。从这个角度看,由于动态统计而表现出来的伪随机性更加能够符合“随机程度”这个性质,从而更加体现随机性的本质。因此这正是我的观点,统计性,或者称复杂性是随机性产生的基础,而非反之。
  
  希望科学斗士打击所谓“伪科学”之余也多看看书,别光看MWI,哥本哈根解释和退相干理论那些初级的科普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