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丹佛的故事:第94节:生活教育,长养孩子恭敬之心(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9:41:29

第94节:生活教育,长养孩子恭敬之心(1)



  第十八讲

  生活教育,长养孩子恭敬之心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进入第二个单元"出则弟",提到了"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俗话讲,家和万事就兴,兄弟一条心,黄土都变成金。确确实实家里有和乐的气氛,家风一定会鼎盛,事业也会兴旺。很多孩子听了这些古圣先贤的故事,他们也是见贤思齐,听完"孔融让梨",他们回去也都起而效法。有一位姐姐她就很慷慨,就把梨子给弟弟吃,刚好只有一个梨子,结果这个弟弟就一直大口大口地咬。当咬到已经超过一半的梨子的时候,这个姐姐快要忍不住了,后来就把他的梨子抢过来。母亲看到这个现象,她就打了一通电话给老师,这是很好的亲师合作。因为每一句经文,小孩不可能一步到位,还需长期的引导。

  老师隔天就跟他们讲了一个故事,说汉朝有两个兄弟,一个叫赵孝,一个叫赵礼,赵孝是兄长。很不幸这个赵礼被盗贼抓去了,他的兄长得知之后,马上寻找了这个山寨,直接就冲到盗贼的大本营去,刚好看到这些盗贼很饥饿,已经打算把他弟弟宰来吃。他哥哥看了非常着急,就跑到这些盗贼的前面,跟他们说:我弟弟有病,身体又瘦,你们不要吃他,吃我,我比较胖,身体又比较好。结果他弟弟看了兄长这么讲也很着急,就赶快把哥哥推开,说:我被你们抓到是我的命,所以我被你们吃是应该的,绝对不可以连累我哥哥。两个兄弟就在那里争着要死,要为对方死。就在这个时候,这些盗贼看了很感动,就把他弟弟都放了。

  所以诸位小朋友,赵孝跟赵礼连什么都愿意为兄弟付出?生命都愿意。那我们能不能因为一颗苹果、一颗梨子都跟兄弟争吵?我们应该效法古代这些圣贤人的精神去做。而且赵孝、赵礼,因为为了兄弟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传到了皇帝那边,后来皇帝就让他们兄弟都当了官来治理人民,所以他们有后福。为什么皇帝要用他们来当官?你看,友爱兄弟的,一定会孝顺父母,有这么好的德行,出来当官必定会爱护人民。因为"教以孝",他会"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会敬天下一切父母,"教以悌",他会"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也会敬一切人的兄弟姐妹。

  所以,我们也是透过这个机会教育点,给予孩子一些引导;当然当孩子有很好的表现,我们也要给予一些肯定。另外有个孩子,刚好他的同学拖鞋坏掉了,因为他自己已经有一双拖鞋有一点点坏掉,他换了另外一个新的拖鞋。可是那个有一点坏掉的拖鞋,他又舍不得丢,就把它放在他的床下;可能他学了"勿厌故,勿喜新",所以旧的拖鞋有感情,他没把它扔掉,放在床下。结果因为他的同学那个鞋子已经坏了,不能穿,他的老师就跟他说:你去把你那一双旧拖鞋拿来给同学穿。这是不是帮助同学?是,不然同学没鞋子穿,冬天很凉。后来我们这群老师突然发现,那一双旧拖鞋是在这位同学的脚上,而那一双新的拖鞋居然是在他的同学的脚上。我们这些大人也被上了一课。你看他真正做到"财物轻,怨何生"。他的同学一定可以感受到,他非常地照顾他。

  所以我们当下就鼓励了这个孩子,你确实是孔老夫子的好学生。接着我们也进一步给他期许,说在这些同学你是大哥哥,所以你往后一定要当好榜样。我们肯定孩子,还要不忘让他立志,不忘让他提升他的定位。所以称赞孩子也是一门学问。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叫"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很奇怪,为什么小时了了,能力这么好,但是长大了却不见得有很好的发展?这是个结果,原因出在哪?我们不能在结果停留,那人活得不明不白。诸位朋友,您觉得呢?"没有榜样可以看"。这是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好好思考一下。

  有一个父亲就讲:我儿子两岁的时候,觉得他可以当国家领导人;我儿子上初中的时候,我觉得他只要能考上大学就不错了;我儿子上高中的时候,觉得他以后出来有工作就好了。怎么差这么多!但是父亲对孩子的期许愈来愈低,孩子会不会有出息?不会!当长者没有好的榜样给他,他就没什么志向,慢慢就终日悠悠放任,很无聊。所以,为什么我们在一开始学习强调"学贵立志",而且学能力的目的在哪儿?这个要慎于始!孩子学能力的真正目的在哪?为什么要学本事?我们一开始说,读书志在圣贤,而现在的人读书志在赚钱,目标错了,有可能会有好结果吗?所以,一开始一定要有正确的引导观念才行。

  为什么"小时了了",有本事,到最后是"大未必佳",因为很多的本事是拿来炫耀的。为什么"对尊长,勿见能",你孩子从小学了一些英文,学了一些能力,长辈带着他到处表演,在他小小的心灵会觉得他怎么样?你看大人都给我拍手,大人还说我都要跟你学习,你好厉害!好话听多了,建议的言语就听不进去了。所以称赞人也要用理智,也要用智慧才行。这个体会我也从我自己身上,也从他人身上看到,然后再翻开经典印证了。

  "曲礼"说到,我们打开《礼记.曲礼第一》,第一页就写着,"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我们来看看这四句,现在的人有没有犯?人只要傲慢心一起,就没有办法受教,他就很难再成长。假如孩子是从小就傲慢,这一生很难有大作为,所以为什么"小时了了",因为小时假如因为这些能力而自傲,就麻烦了;因为学问要成就重在受教、重在谦卑的态度,这样他才会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第二个"欲不可纵",玩物丧志,你看,现在是不是都血淋淋摆在那里!"志不可满",现在的孩子没有志向,常常就是游手好闲,觉得好无聊。所以"志当存高远",一个人应该有高远的志向,他的人生会充实,他会时时觉得我要提升自己,才能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乐不可极",乐极生悲。当一个孩子从小不懂得掌握分寸,常常就是一玩就不知道人,很有可能在身体上或者会出现一些危险的可能性就增高了。诸位朋友,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把这些教诲写在经文,老祖宗很对得起我们,我们可不能对不起老祖宗!

  那时候,因为我从小,我是长孙,所以得到的掌声特别多。去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掌声!你怎么知道?是别人有没有看到我在做,所以就变成活在掌声之中。突然我在大学有一次上台讲课,大学四年级,我的一位长辈他听我讲完课下来,他就很高兴地跟我说:你真是活在掌声中的人!他是在肯定我,可是我听了那句话突然回光返照,假如没有掌声,我还做不做?不做!但是很奇怪的是,很多人生非常重要的事都没有掌声的。而当一个人假如常常只活在掌声当中,他的得失心就必然很重,这样的人生也绝对不会自在快乐。

  所以我就开始修正。因为以前好话听太多,真的,好话听太多,一句批评的话来,内心就觉得很不是滋味。所以就要常常念那一句《弟子规》的经文,"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确确实实我们只有两只眼睛、两个耳朵,能看多少?能听多少?而当我们有一颗谦卑的心,你不知道多了多少双眼睛帮你看路,多了多少双耳朵帮你听很多的讯息,很多你的缺点。所以,孩子要长得是谦卑,而不是自满。我们在夸孩子,要针对他的好的品行去夸,而不是针对他的才能去夸,夸才能夸久了一定出问题。还有很多家长都夸什么?你怎么长这么漂亮!你夸他漂亮要干什么?夸他漂亮对他有什么帮助?你跟他说:你气质真好!是不是每天都念《弟子规》?是不是常常对长者都很有礼貌?所以能够"诚于中,形于外"。顺便复习复习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