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和海南接壤吗: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 济源市黄河路小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5:36:58

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来源:济源市黄河路小学  作者:黄河路小学  发布日期:2010-05-09   浏览:33   次



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黄河路小学 狄惠风     近年来,由郭思乐教授提出的关于生本教育的理论以及他所主持的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尤其是他根据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成果和他在多所中小学广泛开展的的关于生本教育体系的实验研究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受到了广大的校长、教师以及家长们的欢迎。近日,我们随中心校课改考察团到广州参加了“生本”教学研讨活动,感受颇丰。

一、走近生本,感悟活力

「生本教育」是由广州华南师大教科所所长郭思乐教授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并且已经在广东省200多所中小学进行了为期10年的教学实验。通过生本教育,学生普遍自信、积极、向上,学习出现了优质、高效,学习能力普遍高于同龄学生,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欢迎。

「生本教育」是一套创新的教学理念。它提出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而不是儿童适应教育,儿童是教育发展的主体,将“师本”变为“生本”主张“先做后学”,即:让学生从活动中学习与实践;“先会后教”,即:让学生从实践中总结规律与结果;“先学后教”即:转变学习模式,扩张空间,让学生自学;“以学定教”即: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兴趣,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教少学多”即: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活动,自主学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即:精简教学基础知识,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进行大量活动。做到五个放手:放手让学生做课前准备、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放手让学生互相评价。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天地立会更加“开放”,更加“自由”。

在语文课程方面,推行“大量识字”及“提早阅读”;一年级识字“二千个”为主要目标,加上以普通话教学,使用资讯科技,学习“汉语拼音”,就能透过电脑书写文章。由于“识字”为先,“识字”就可以“阅读”图书,大量“阅读”就能学会大量“词汇”,学会组织大量“词汇”就能书写文章,继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数学课程方面,则注重把数学运算融入日常生活环境里,使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活动,训练学生对数学的感觉及逻辑思维,由于语文能力增强,提升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不但令学生不惧怕学习数学,反而对数学产生无比的兴趣。

生本教育的教师:少改簿,多备课,多活动 少教学,多交流,多培训

生本教育的評估
阅读能力  阅读态度  识字量  平日作业  多观察  写评语

生本教育的成效
-学生的自发性学习及主动投入课堂
-提早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组织能力提升
-“一文两语”,提高普通话的水平
-数学基础牢固及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    解放思想,相信学生

郭思乐教授曾指出:“我们提倡的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学好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教育。”可见,生本教育强调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从而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理念。我们此次观摩活动见到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令人乍舌。学生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深厚的语言积累、广阔的视野、无比的自信都给与会人员留下深刻的印象。数学课上严谨的推导,语文课上对文本的独道见解,都能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足、旁征博引,表现出了良好的综合素质。

感叹之余,我们想到了自己的课堂为什么没有这样的精彩?以前,薛主任经常提到遵循“六让”的课堂原则,我们总觉得实现起来太难了,仿佛那是空中楼阁,而今天我们就置身于楼阁之中。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没有这样的精彩纷呈呢?分析原因,那就是我们没有真正做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过去我们的思路局限于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而且越是为考试而紧张,就把依靠教抓得越紧,于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不出来,教育呈现动力不足,只好出现人为地加班加点,这样,我们的课堂就越来越压抑。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只有解放思想,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焕发活力。

生本教育的课程主张:“小立课程,大做功夫”通过此次观摩生本实验课,我们深有体会: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省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并接进行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只有实现了大课程的整合,才能使整个学校教育实现生本化,学生才可以自主地学。

三、    精心实践,克服浮躁

任何一项实验研究都需要踏踏实实地潜心研究,精心实践,容不得一点浮躁。我们过去做什么事情,总有些急功近利,目标明确了,缺少的是实实在在的实践。短期内效果不明显,很多时候就中途放弃了,缺少恒心,缺少耐力。此次广州之行,我感受到老师要具备执著的科研精神,要有向着目标不断进取的精神,抛却一切私心杂念,潜心地钻研课堂教学技巧,钻研学生学习方法。

许多学校也在轰轰烈烈地搞生本教育实验,可搞了两三年就中途流产了,而坚持下来的学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一项成功的教学实验成就了一所所优秀的学校。华阳小学、骏景小学几年来学生人数翻了几倍,从一个城乡结合部的不起眼的小学校一跃成为广州市示范学校。从这里我们看出,教育改革是容不得半点浮躁的,贵在坚持,正如那句话说的:“只要路子对,就不怕路远”。

三、挑战课堂,措施到位

在生本教育体系那里,把“为教师好教”,以教师为本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设计概括为“师本教育体系”,而把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为了学生好学”、以学生为本体而设计的教育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这一概括,既准确、精辟,为形成积极取向的教育教学观和选择正确的教学行为方式,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参照。

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 ;学生的先天自然、学习热情、学习经验和既有知识都是教学资源,并且是最大的教学资源。正是基于学生是教学资源观的认识,生本教育体系提出了“全面依靠学生”的教学行为观及其一系列方法论原则。

我们的课堂改革如何深入搞好?就是要贯彻全新的理念,那就是“以生为本”,说通俗了,就是实现“六让”。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生本教育认为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它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感悟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体现为:首先,感悟是学生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它不仅支配着学生的后继学习,而且是学生形成思想、智慧的基础,学生的思想与智慧是通过感悟而产生的,感悟本身就是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思想、智慧;其次,通过感悟还能形成学生更强烈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他们进行更广泛的高级学习的重要动力”,从而“许多原来要教的东西……就可以少教或不教了。”

我们的课堂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感悟这一过程,没有从小培养、挖掘学生的感悟能力,没有从深层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总觉得学生说的不到位,常常越俎代庖了,感觉到老师上课累,常埋怨学生不配合。

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就是实现以生为本,从细微处做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真正做到“问题让学生提、让学生议”。

(二)重视学生的直接认识

生本教育倡导和实施的“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读和做、缓说破”等这些教学原则,与中心校领导提出的“六让”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生本的课堂上,学生的直接认识倍受重视,而教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直接认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突出了学生直接认识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以直接认识的方式学习间接经验的教学特色十分鲜明。例如,为了促进儿童的直接感悟,在生本教育的数学教学中,“法则总是儿童自己寻找的结果,不是直接告知的结果。这正是“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下。”即使儿童自己寻找,我们也要尽量避免形式暗示使之放松感悟,”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减少说教,使学生直接阅读感悟。

(三)重视学生讨论的生本化

   在生本教育体系里,讨论这种交往形式受到高度重视。运用讨论法而进行的课堂交往形式,我们并不陌生,但它的实际境遇却不尽如人意。我们的课堂讨论往往局限于局部的讨论,许多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进来,只是陪客。而发言的学生很多时候没有深层的个性体验,这也是我们教师不相信学生的原因,正因为我们不敢放手,过分重视标准答案,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性,而导致学生没有积极思考,没有精彩的生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讨论;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交往;只是公开课上的一种装饰、点缀,使学生为教师的教学作铺垫、作桥梁。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讨论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讨论者,他们个个喜爱讨论,也能够讨论。今后我们的课堂就是要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每次讨论都让学生尽兴发挥;学生讨论的问题,不限于由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讨论积极性的激发者。只有这种课堂的讨论才回归了讨论本身的真实——人人参与讨论,也回归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回复到了教育的本体——学生身上,才使讨论这种交往形式成为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机制。

   其次,我们要使讨论常规化。生本教育体系的教学把讨论作为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交往形式,作为一种教学常规。在生本教育的实验学校,我们可以见到课堂上学生秧田形的座式安排。已一改为方块形的座式安排。教学组织形式的这种变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成为学生入人参与讨论、讨论具有充分性、讨论常规化的组织保障。同时,在整个生本教育体系的改革中,不惜改变教材来给儿童赢得活动和思考、讨论的时间,这为讨论的常规化提供了课程载体。所以,在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目睹到的是“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  

(四)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们要通过“先学后教”“先做后学”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作为生本教育的教学原则,其“先学”“先做”不限于学生对课文的预习,不限于学生阅读教材中求学的篇章。采取“以读引读”的方式来扩展学生的经验,例如,让学生寻找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对这些段落或句子发表议论,再如,让学生去查找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内容,学生可以去学校图书室查找,也可以上网查找,还可以请家长帮助查找,结果下来,学生少则找到了三五篇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多则找到了十几篇,甚至更多,因而,学生的知识信息量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当学生要学习“威尼斯之夜”这篇课文时,他们从图书室、互联网等处找来了大量的关于威尼斯的文章,他们不仅知道了欧洲有个威尼斯,他们还知道了在东方、在我们中国也有个“威尼斯”,苏州有东方的威尼斯的美誉;他们不仅知道了威尼斯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美丽城市之一,他们还懂得了要保存威尼斯这份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一定要加强环境保护……

  在讨论常规化的生本教育的教学中,学生从课外搜集到的知识信息是交流、讨论的固定内容之一。当学生带着各自获取的资料信息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交流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信息源,每个学生都成为了一条传播信息的渠道,学生知识信息的获取,不再限于教材和教师对教材的注解,丰富学生经验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封闭的,而是多样的、开放的;在学生“先学”基础上而进行的交往、交流成为一条知识信息传输、拓展的宽带网。在这条知识信息的宽带网上,学生的阅读由簿变厚,学生的经验由扁平而立体化。“以读引读”与交往的常规化一道,在使教材内容大大扩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经验。

(五)重视丰富学生的潜能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内在潜能(学习兴趣、动机和积极性)的发挥或学生潜能的内发过程,所以,即使教师教得再多,教师所教也还是外在于学生的,还不能转化为学生的潜能,还不能扎根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精神底蕴。而生本教育将学习任务交付给学生,变“马拉车式”教学为“激发式”教学,变“截流式”教学为“源流式”教学,这一系列措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也就在他们自主发挥的过程不断丰富起来。所以,在华阳、在骏景学校的课堂上,我们见到的是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精彩生成不断涌现的课堂。学生是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学生不仅学得多、学得好,而且学得轻松;学习对他们来说,已不是一种负担,不是一件要去应付的苦差,而是一件其乐融融、充满欢愉的活动。

所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努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六)面向全体,缩小差距

  面向全体学生、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生本教育贯彻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教学原则。生本教育的教学把学生必学部分严格控制在第一层次,而且对这样的基本要求贯彻“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加上对完成时间不作硬性规定,这样的要求既不至于过高,又留有余地,祛除了学生的心理抵触,保持了他们旺盛的学习热情。

  其次,我们要为“差生”提供了大量的表现自我的机会。在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例如,经常让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这样,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敢回答问题了,也有机会表现自己。“差生”也就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使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得以维持和增强。

另外,我们的教学要站在保护每个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的高度,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视同生命,不向学生提出过细和过于固定的学习计划,而是向惯常过度严密的学习计划让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更多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最喜欢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步骤。这样,学生经常处于自己喜爱的学习状态中,喜爱学习便逐渐成为学生的习惯。从而使教学取得了差生不差、好生更好的显著成绩。  

  总之,我们要在生本教育体系下,紧密结合“六让”教学原则,高度重视学生直接认识,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教学主观效应的转变,使学生将知识更积极地内化,对知识的更透彻地理解和更牢固地掌握。同时,我们要将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视同生命,营造出减小学生学习心因性负担的积极、欢乐的教学生态。

    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是学生自己。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我们要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