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少年的课件:古代中国有出土地层依据的珠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6:07:17

古代中國有出土地層依據的珠子

找到各个地方博物馆的图片不容易
还不让复制  一定想办法给存下来
东西多  慢慢来
本来想按编年  可是它的资料分类很乱
先存下  再调整

这东西总算是依据  过去四川出在西昌周边的西玛战汉玛瑙都没标准器
可算是知道当地博物馆有出土实物
这是出四川盐源县的  现存凉山州博物馆

出金沙  现存成都考古所
长4.8  宽3.6  厚1.9

出金沙  现存成都考古所
暂时也算成珠子  西方的装饰品分类算pendant  还是珠子类
资料说是青玉  错  
我上手过  白玉  绿铜沁
长3.2  宽2.7

还是金沙  资料说是绿松石壁

出三星堆  现藏三星堆博物馆
长1.7到4.8  直径0.9到1.25

还是三星堆  现存三星堆博物馆
说是玉珠子  黑黑的那样是啥?
长1到1.8  直径0.8到1.1

公元前1800左右
玛瑙  出尉犁县孔雀河  存新疆文物考古所
长1到2.2

唐代水晶坠
出宁夏原州区南郊乡羊坊村史索岩夫妻合藏墓
现藏固原博物馆
长4  宽2.6  厚1.2
我觉得是舶来品  不是中原的东西

北周  水晶  出宁夏原州区南郊乡田弘墓
现藏固原博物馆
长1.2到1.5  直径0.9到1.1

这地方老出东西  时间还有跨度  
东西象外来的  估计当时是贸易集散地
查查资料再来补充

這個也算成珠子暫時  反正小裝飾
一定是舶來品的
北魏  鑲綠鬆石金耳環
出寧夏原州區三營鎮化平村
現藏固原博物館
直徑4.8

戰國  鬆石  還是出寧夏原州
得去查查資料那地方究竟怎麼了
藏固原博物館
最長1.1  直徑1
最小0.3  直徑0.2

-----------------------------------------------
固原曆史悠久,源源流長。遠在公元前四、五千年新時期時代,人類的祖先就在這裏勞動生息。據考古發現,六盤山東西,清水河、葫蘆河、涇河流域等地都有古人類活動的足跡,共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240多處。隆德縣勝利、頁和子、周家嘴遺址,海原縣曹窪、菜園遺址,西吉縣興隆、三滴水遺址等等,反映了“仰韶文化北首嶺類型”、“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馬家窯文化店子河——菜園類型”和“齊家文化類型”的不同物征。
夏、商時代,固原地區屬“鬼方”、為“北狄”、“獫狁”等古部落族遊牧地。西周屬雍州大原,為義渠戎方國。戰國時,秦昭王滅義渠,設置烏氏縣,為本地區行政建製之始。秦始皇時屬北地郡,境內設義渠、烏氏2縣。
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從北地郡析置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固原縣城),領21縣,屬今固原地區的有高平、烏氏、月氏道、朝那4縣,並設立蕭關。東漢時由於北方羌族起義,安定永初五年(111年)、安定郡寄理今陝西省武功縣美陽故城;順帝永建四年(129年)又遷寄扶風郡界(今陝西省彬縣);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安定郡遷治臨涇(今甘肅省鎮原縣)。三國時屬曹魏雍州安定郡,郡治仍在臨涇,領6縣。西晉時仍屬安定郡,郡治臨涇領7縣。東晉十六國時,設隴東郡,以高平立朔州牧以鎮守。南北朝時先後屬北朝的魏、西魏、北周。北魏太延二年(436年),設置高平鎮;正光五年(524年)改高平鎮為原州,並設置高平郡和高平縣,州(郡、縣)治高平。原州領高平、長城2郡,高平、默亭、黃石、白池4縣。西魏改高平縣為平高縣、黃石縣為長城縣。北周時設置原州總管府,武帝天和四年(569年)六月,築原州城。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平高郡屬原州,同時廢長城郡。唐天寶元年(742年)複改原州為平涼郡,乾元元年(758年)廢平涼郡複為原州。唐末廣明後,吐蕃再次占據,原州複遷治臨涇,從此後久治臨涇。北宋時本地區初屬秦鳳路,慶曆元年(1041年)從秦鳳路分設涇原路後,改屬涇原路。金代屬鳳翔路鎮戎州、德順州,平涼府的西部和北部,慶原路原州的西部和西南部,西夏的西安州等地。元代廢鎮戎州、德順州和西安州。至元九年(1272年)在開遠堡設立陝西行中書省開成府路,至治三年(1323年)降開城府為州。至順元年(1330年),開成州、平涼府、靜寧州均隸屬於陝西行中書省昌都總師府。
明代屬陝西布政司平涼府。弘治十五年(1502年),明朝升開成縣為固原州。固原依“古原州”、“故原州”轉音而定名,取“固若金湯”之意,是固原得名之始。清代順治初,固原州隸屬於陝西省平涼府,不久改為固原道,三邊總督、固原總兵、固原衛均駐固原城。康熙二年(1663年),陝甘分治後,改屬甘肅省平涼府。固原道保留衛歸平涼府,遷三邊總督於蘭州,遷固原總兵於河州。乾隆初,又改為平慶涇道,治固原。同治年間,又改為平慶涇固化道,移治平涼。同治十三年(1874年),固原州改升為直隸州,領硝河城州判,轄海城縣(今海原縣)、海城縣丞(駐打拉池)、平遠縣(治今同心縣下馬關)。

齐家天河石
出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
现藏青海文物考古所
长3.7  宽0.54  孔径0.4
对钻孔

齐家绿松石
出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
现藏青海文物考古所
长1.18  宽0.95   孔径0.22  厚0.66
对钻孔  孔内螺旋纹清晰

齐家绿松石
出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
现藏青海文物考古所
长2.67  宽1.9   孔径0.36  厚0.84
对钻孔

齐家绿松石管
出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
现藏青海文物考古所
长4.27  宽1.09   孔径0.45  厚0.97
对钻孔

齐家玉管
出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
现藏青海文物考古所
长5.14  上直径1.6  下直径2.16  孔径1.04到0.4
对钻孔  孔内螺旋纹清晰

这样的川西北茂文等地也有发现
地方料  春秋战国墓都出

马家窑水晶坠
出青海同德县巴沟乡宗日遗址
藏青海博物馆
长2.1到2.3  宽1.1到1.3  厚度0.6
单面打孔

汉玉管
出甘肃永昌县  现藏甘肃博物馆
长5.8   直径2到2.4

魏晋南北朝  玛瑙  水晶  玉  琥珀  松石  玻璃等
出贵州赫章县可乐墓  现藏贵州博物馆
最大的碟形玛瑙4.1  最长玛瑙管5.2

战汉
出贵州赫章县可乐墓  现藏贵州博物馆
最长3.4  直径1
(这资料有问题 ?与上面同出一墓  时间跨度太长了点吧)

战汉玉管
出贵州安县铜鼓山  现藏贵州博物馆
长2到8  直径0.5到1

清代玉珠  水晶珠   直径2.3左右
出昆明莲花池  现藏云南博物馆


清代玉帽花
出昆明莲花池  现藏云南博物馆

清  玉(翡翠)珠子
出云南昆明  现藏云南博物馆
资料说这可能是帽顶  乱讲
这是朝珠串上的佛头塔

清代  有工的玛瑙珠
大个子高2.9  直径2.8   孔径0.3
出昆明刘家山  现藏云南博物馆

明代 水晶  玛瑙  玉  琉璃
出云南曲靖  现藏云南考古所
直径1到1.8范围

成都的宋墓中出过这样的琉璃珠
个头都比较大

大理国(937-1253)玛瑙
出大理  藏云南博物馆
最长2.5

大理国(937-1253)水晶
出大理  藏云南博物馆
最长4.8   孔径0.3


大理国(937-1253)水晶
出大理三塔  藏云南博物馆
直径0.7左右

大理国(937-1253)玛瑙
出大理三塔  藏云南博物馆
最长3.2

大理国(937-1253)  说是孔雀石  有些看着象绿松石  
出大理三塔  藏云南博物馆
最长2

大理国(937-1253) 水晶杵  不是珠子  但是好玩
出大理三塔  藏云南博物馆
长6.3  球径2.1

东汉  玛瑙
出云南昭通大关崖墓  现藏云南博物馆
长2.3


东汉  琥珀
出昭通桂家院子  藏云南博物馆
卧虎形长2.1  高1.3  宽1.2
司南佩长1.9  宽1.9  厚度0.5到0.8
蝉形2.34  宽0.6到1.1
扁珠长1.9  宽1.2  厚0.6
枣核珠长1.34  宽0.7到0.8

东汉  琥珀
出昆明羊甫头  藏云南考古所
长4  高2.6  宽2

西汉  玛瑙珠挡
晋宁石寨山  现藏云南博物馆
最大2  宽0.9  厚0.7

西汉  蚀花玛瑙
晋宁石寨山  藏云南博物馆
长4.8  直径1.2到1.7  孔径0.3

西汉  玛瑙牛头形坠
晋宁石寨山  藏云南博物馆
高2.5  宽1到1.2  厚0.7
中有"丁"字穿


 

西汉  玛瑙乳突形扣
晋宁石寨山  藏云南博物馆
直径5到7不等  高2.5
背面一牛鼻穿

西汉  玛瑙乳突形扣
晋宁石寨山  藏云南博物馆
直径2到8不等
背面一牛鼻穿

西汉  玛瑙乳突形扣
晋宁石寨山  藏云南博物馆
直径1.4  高0.7
背面一牛鼻穿

西汉  玛瑙蝉形坠
晋宁石寨山  藏云南博物馆
长2.4  宽1.6  厚0.5
头部顶端穿孔

西汉  玛瑙管
晋宁石寨山  藏云南博物馆
最长4  最小1.1  孔径0.4

西汉  玛瑙管
晋宁石寨山  藏云南博物馆
最大件直径1.2  长4.2
最小件直径1  长0.8

西汉  玛瑙珠
晋宁石寨山  藏云南博物馆
红猪最大直径2.3   白猪最大直径2

西汉  玛瑙珠串
晋宁石寨山  藏云南博物馆
最大1.1  直径1
最小0.2  直径0.3

西汉  玛瑙珠串
晋宁石寨山  藏云南博物馆
最大的直径1.3  长1
最小的直径0.5  长0.3
孔径都是0.2

西汉  玛瑙铜鼓形珠
晋宁石寨山  藏云南博物馆
左 直径2  高1.9
右 直径2  高2

   

西漢  瑪瑙銅鼓形珠
晉寧石寨山  藏雲南博物館
長1.7 到2   中有穿孔

西漢  瑪瑙葫蘆形珠
晉寧石寨山  藏雲南博物館
長1.2左右  底部直徑0.9   頂部直徑0.6

西漢  瑪瑙珠
晉寧石寨山  藏雲南博物館
最長3  最小1.7

石寨山的珠子太多了  還得一會才能貼完
這裏說點題外話  就是中原和周邊的概念
其實這種說法不公平
所謂中原民族和周邊民族的概念是由中原文字的書寫者界定的
我們所謂中原地區也是站在中原文化的角度來看的
周邊民族相對滯後是可能的   但不是全部  而且我們並不真正了解他們
隻有當他們由於戰爭或貿易進入中原民族的視線時  我們的古代文獻才會提到他們
因為他們沒有書寫自己的文明
隻站在中原的角度看周邊民族  是文化沙文主義

舉例石寨山看看  出土資料蔚為壯觀  隻是它不是中原的審美和習俗
而且這些東西背後的文化積澱不是一朝成就
春秋戰國該是他們的繁榮期  出土資料顯示他們不比中原落後
再如後來的遼金  在他們對中原民族發動戰爭以前  我們並不了解他們的文明
我們可以說他們沒有文字  但是這不是文明唯一的指標
沒有文字的社會一樣可以是文明的  比如印加文明

接著來哈  這些與中原民族大異其趣的東西值得了解
畢竟最後都被納如漢文化係統

西漢  瑪瑙耳鐺形珠
晉寧石寨山  藏雲南博物館
直徑1到1.2  端口徑0.4到0.5

西漢  瑪瑙珠
晉寧石寨山  藏雲南博物館
長1.7左右  口徑0.7左右

西漢  瑪瑙耳鐺形珠
晉寧石寨山  藏雲南博物館
最大長1.3  最小長0.9

西汉  松石扣饰
晋宁石寨山  藏云南博物馆
猫头鹰高1.2  宽2
蝉形长2  宽1.6  厚0.3

西汉  绿松石
晋宁石寨山  藏云南博物馆
长1.5 到2.2

西汉  绿松石扣
晋宁石寨山  藏云南博物馆
长1.58到2.1

西汉  绿松石
晋宁石寨山  藏云南博物馆
长2.2到2.3
这几个穿孔都是纵向贯穿

西汉  绿松石
晋宁石寨山  藏云南博物馆
猪首2.2  狐首2.3  管子最长2

西汉 玉珠挡
晋宁石寨山  藏云南博物馆
左  长2.2  宽0.7  厚0.4
中  长1.5  宽0.6  厚0.2
右  直径1.3  厚0.2

西汉  玉管(蛇纹石)
晋宁石寨山  藏云南博物馆
长2到6  直径0.6

西汉 玉珠
晋宁石寨山  藏云南博物馆
不超过1

西汉  玉珠襦
用于漆棺内覆盖死者  也许寓意与中原玉衣同
晋宁石寨山  藏云南博物馆

这样穿珠珠  真的太奢侈了

西汉  玉覆面
晋宁石寨山  藏云南博物馆

西汉  月牙形饰(其实是玛瑙的)
晋宁石寨山  藏云南博物馆
长3到3.7  厚0.1
单面打孔

西汉  决形饰
晋宁石寨山  藏云南博物馆
最大4.9  最小2.1

東漢  玉珠襦
江川李家山  存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
複員後長40  寬30

這件我在廣州南越王博物館看過實物的巡回展
拍了好些圖片  以前專門發過帖

東漢  瑪瑙扣
江川李家山  存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
直徑2.6 到9.6

東漢  蝕花瑪瑙
江川李家山  存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
長6.1  直徑2.1到2.3  孔徑0.8

這件也見過  個頭大得象個小手雷

戰漢  瑪瑙珠
同出江川李家山  但是斷在戰漢
存雲南博物館  長1.6到2.3

西漢  玉乳突扣
江川李家山  存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
直徑3到3.9

戰漢  玉管
同出江川李家山  但是斷在戰
存雲南博物館  最長9.3  直徑0.7

 

战汉  玉手镯
同出江川李家山  但是断在战汉
存云南博物馆

战汉  玛瑙管
出云南呈贡县  存昆明博物馆
长度1.9到3.5

战汉  玛瑙管
出云南呈贡县  存昆明博物馆
最大直径1.2  厚0.6

战汉  玛瑙珠
出云南呈贡县  存昆明博物馆
长1.3到1.9

战汉  耳铛形玛瑙珠
出云南呈贡县  存昆明博物馆
长1.3到1.6

战汉  玛瑙耳铛
出云南呈贡县  存昆明博物馆
最长2.5

战晚  
出云南呈贡县  存昆明博物馆
长0.2到0.3  直径0.35
资料说是松石和玉  松石完全钙化
四川同时期出这样的  地方玉和质地稀松的费昂斯珠
怀疑云南是一样的

战汉  松石  玉珠
出云南呈贡县  存昆明博物馆

那个小腰鼓的绿松石珠子真漂亮

战晚  玉管
出云南呈贡县  存昆明博物馆
最长9.6  直径0.9

春秋
出云南呈楚雄 存云南博物馆
长0.8  直径1
资料说是绿松石全部钙化  怀疑还是费昂斯珠

春秋 玛瑙
出云南楚雄  存云南博物馆
长0.8到1.8

春秋  绿松石坠
出曲靖  存云南考古所
长2.6  两耳之间至吻有一穿


春秋  应该是孔雀石
出曲靖  存云南考古所
直径0.35

春秋  琥珀
出曲靖  存云南考古所
长1.3  直径1.1

春秋  玛瑙
出曲靖  存云南考古所
左1.7  右2.1

春秋 玉管
出曲靖  存云南考古所
最长10.5   这个有点高难哦

春秋
出曲靖  存云南考古所1
高4.3
不是珠子  但是很喜欢

卑南文化
出台东县  存台湾大学人类学系
长11.2


卑南文化  耳饰
出台东县  存台湾大学人类学系
高5.1到9.6

商周
出香港   存香港历史博物馆

新莽时期的紫水晶珠  这个时期的珠子资料比较难见到
出广西合浦县  存合浦县博物馆
共263粒  六楞状
最大1.8  最小1
这地方经常出舶来品  这个看这也不象中国的

新莽时期水晶珠  
出广西合浦县  存合浦县博物馆
最大2.5  最小0.8

唐代  组佩构件
出韶关  存广东博物馆
长2.5-6  宽1-3  厚0.4-0.5

东汉
出德庆  存广东博物馆
长1.1  高0.8


东汉  各种材质
出广州  现存广州博物馆
最长玛瑙珠8

南越王组佩  原长大约90
实物看过  好多是战国遗物

南越王组佩2

南越王组佩3   原长30

南越王组佩4  复原长40

南越王组佩5


南越王组佩6  复原后长80

南越王组佩7  复原长68

南越王组佩小玉人
高3.5
比我想象小好多  精致好多

南越王组佩小玉人
高4.8

南越王组佩  
高2

西汉
出广州西村  存广州考古所
高1.7  孔贯穿


西汉
出广州西村  存广州考古所
高2.1  孔贯穿

西汉
出广州先烈路  存广州博物馆
高4.8
上端穿十字孔

西汉
出广州西村  存广州考古所
长2  高1.5  厚0.3   
是改件?

西汉
出广州西村  存广州考古所
长3.2  孔贯穿

西汉
出广州西村  存广州考古所
长4.4    孔贯穿

西汉
出广州西村  存广州考古所
长3.8   孔贯穿  资料说是鱼形饰


西周
出广州博罗县  存广州考古所
长4.7到7
看这咋象川西北战汉的车渠管

新炻器到商  水晶坠
出深圳  存深圳博物馆
长5

西汉  玛瑙
出长沙  存湖南博物馆
长1.1到4.8

大溪文化  绿松石坠
出湖南澧县  存湖南考古所
长2.5

清代  玛瑙珠
出江西九江  存星子县文管所
直径1左右

清代朝珠
出江西九江  存星子县文管所  直径1
资料说是水晶  没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