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工作榆次买房:春风说论语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0:02:26

23:孔子的慧眼识人术

 

子曰:观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夫子短短的这几个字,如果我们延伸、拓展,基本上可以形成一套识人、交际、用人的处世哲学。

 

       说到“识人”中国自古就有看相之术,传到今天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其中有假有真,有玄有浅。真正的相术是智者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识人的要领。最高的境界可以由相识心,由心释相,是谓神相或者心相,其背后都有合理的科学的依据。我天资愚笨,自然没法深领智者的悟境,在这里只是照葫芦画瓢或是断章摘句给大家举些例子。

 

       有人说,印堂很窄的人度量一定小,印堂——两个眉尖中间的距离,如果很宽就是度量很大了。有人天生的性格,稍遇不如意的事情就皱眉头,慢慢的印堂的肌肉就紧宿了,这是当然的事情。看了这段话,有人可能要照镜子了,呵呵,如果你的印堂很窄,可不要生气,因为一生气就应了这个说法是正确的。野史有传,清代的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而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套,一套是他的家书;一套则是他看人的相书叫做《冰鉴》,里面记录了各式各样的相学理论和实践。他的相法与其他相书也颇有不同——“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穷通看指甲;寿夭看脚踵;如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

 

功名看器宇——一个人是否能够功成名就,要看他的风度,看他的气质。现在如果我们把那些历史上伟人的画像(当然是要真实的画像)一字排开,不管高矮胖瘦,你看着每一个都有说不出的特别的感觉。我们说“器宇轩昂,相貌非凡”不是说一个人长得多帅多靓,长得帅长得靓不一定就“器宇轩昂”,那个人一站在那里就有一股精气神,让你觉得不一般。相由心生,这样的人内心里一定有着常人不可及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事业看精神——一个精力充沛,乐观向上的人自然要比一个有气无力,自哀自怨的人更能获得事业的成功。穷通看指甲——指甲是反映一个人身体状况的显示器,专门看过这方面中医论述的人多少都可以看出些门道来,体质好的人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也更有能力去创造财富。寿夭看脚踵——命长不长,看他走路的脚踵就知道了。走路轻飘飘的,脚后跟不着地的人,第一命相都不会太长;第二聪明浮躁。所以老人们为什么常说要“脚踏实地”应的就是这个道理。如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我想这个就不用多做解释了,一个人说话都条理不清晰,也就别指望他办事情能有板有眼,不丢三落四了。

 

好了,说了一大堆题外话,只是想做个对比,找出夫子 “观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意境。孔子说,看任何一个人做人处世,要看他的目的何在?要看他的做法怎样?还要看他平常的涵养,安于什么样的状态?第一个层面说的是思想,第二个层面说的是行动,第三个层面说的是心态。做领导的不管政府部门的领导还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这一套识人的本领是很简单实用的。一名员工,你要了解他,想知道让他做什么事情更合适,或是如何才能让他更好的做事情。那么就必须先了解这名员工的想法,了解他工作的目的,以及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再者观察他在工作中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实现他的目的。比如有的员工就是为了钱而工作,那么他是通过不断地提高业绩以获得回报呢?还是通过投机取巧来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同样的目的,手段不同,人品立分。再就要看他平时的志趣爱好及在处理事情时的情绪态度,是激情型的,还是条理型的,还是急躁型的,还是漠视型的,等等。所谓“知人善任”即为好领导。能做到这样,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还能有什么人能逃得过你的法眼呢?(廋,是逃避的意思)

 

有人这样概括: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下等人,没本事有脾气。上等人自然是很难找到的,偶有几个也都自己成就了事业;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是中等人,所以学会最大限度的宽容与忍让就是一种极大的美德了。但千万不要做下等人,事情没做多少,抱怨还一大堆,功劳还要抢着要,这样的人做事做人大抵都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孔子接着又作了一句总结,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为师矣。一个人善于总结过去,从过去的经验中总结出应对未来发展的学问与才能,这样的人足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相对于宇宙的永恒,一个人的一生何其短暂,要想在短短的一生里通达人世,那么对前人及对自己过往的总结与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就算是这样,我们穷尽一生也都还是无知的,只是这种无知更加通透罢了。

 

24:君子是什么东西?

 

子曰:君子不器。

 

好玩的事情又来了,如果照字面翻成白话,这句话就很好笑了——孔子说:“君子不是东西。”照实说来,“君子”的确也不是个“东西”,因为是人,就都是个“东西”,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修成“君子”,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孔子是什么来界定“君子”的。

 

君子不器,“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论语》的这个章节讲的是“为政”,而能“为政”好的人,必须是“君子”,必须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必须能上能下,能屈能伸。上可做帝王将相,下可为乞丐戏子,唯有身具的人格品性不变。因此“君子不器”更确切的理解是:君子要能秉着独立的人格,身具温、良、恭、俭、让的品性,能适应不同的环境,能适演不同的角色。做大官就好好做大官,做伙计就规矩做伙计,无论到达哪个层面,都可以付出真心、诚心努力把那个层面做好。世态变化莫测,世事难料,我们今日风光,可能明日就萧条,能做到荣辱不惊,在任何时候,内心里都悠然自得,勤恳处世,如此大概就有了君子的样子。真若能做到这样,的确是很难的事情。不说别的,现在我们很多大学生找工作,就随意的挑三拣四,不量力量才而行,也没有很好的规划,先做哪个层面,然后再努力做到哪个层面,自己都搞不清楚。作为君子首先要了解自己,修炼自己,再者要了解社会,努力学习服务社会的学问与才能。

 

上面我们对“君子”有了总体的认识,接下来就描述的更具体一些。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句话很有实在的意义,子贡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说:“把实际的行动摆在言论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先做,用不着你说,做完了,大家都会跟从你,顺从你。”看着这些对话,想来孔子是个很实在的人,并没有对学生讲什么大而空的道理,只要求了一件事情——行动,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而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体悟很多东西,就能获得别人的认同。君子不说空话,不说大话,没有夸夸其谈的表现,而是踏踏实实的做事情。不知道孔子的这番话,对那些连篇吹牛,自以为高明的“君子”可否有一些触动?

 

接着又更进一步,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个要求很高,自懂事以来,我自己也还没有遇到能完全做到的人(连自己在内),有一些较为接近的,现在归结起来都是很了不起的人物。我们常说办事情办得“周到”,待人接物做得“周到”。君子就落在了“周到”这两个字上,所谓“周到”就是无论对什么人什么事,都能一视同仁,没有偏颇。比如,对好人,帮助他们让他们做得更好;对坏人,要制止他们,然后帮助他们由坏变成好,而不是一味地憎恨、打击和报复。对自己好的人,要分清这种“好”是真好还是假好;对自己坏的人,要弄明白这种“坏”的动机,然而,不管怎么样,最终都努力让自己和别人向善、向真、向美,不因个人的私欲或喜好而有所偏颇。“小人”则与君子相反,处处作比较,只管往对自己有好处的那方面靠近,以自己的喜好和私欲作为标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说到“小人”,就常常想起那些溜须拍马之徒,阿谀奉承之辈,因为他们都在“比”,谁对自己有好处,就向谁靠拢,所以如果有人天天唱你的赞歌,而且极其肉麻,那么就要小心了,他一定是想在你身上“割肉”的。

 

当然,君子不是一天就能做成的,有人可能去年还是“小人”而今年就有了转变,向“君子”靠近了。说实在话,芸芸众生,“小人”居多,我自己也还是个“小人”。真有能做成了“君子”,也就成了“小人”们敬仰的“大人物”,但可悲的是,多数敬仰的是“大人物”身后的名利功绩;只有少数人去秉承“大人物”那些细微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因此,孔子指出了让我们修炼成为“君子”的途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人才有三个基本的原则——才、德、学。有些人有德未必有才,有些人有才却缺失德的规范。这个时候就必须以“学”来补救,通过“学”和“思”,使自身的学问和才能不断提升。必须有学有思——只知道“学”,而不善于反省归纳,将学识变成指导自己行动的智慧,那么就是迂阔疏远,最后连自己都搞不清楚方向。只知道“思”,而不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吸收知识,将自己的智慧以行动来检验,那么将会变成很危险的事情,很容易处处碰壁,甚至胡作非为,害人害己。因而,勤学精思,身体力行,时时反省创新,又反复实践验证,日复一日,则君子成矣。

 

25:歪门邪道的应用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我们说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有奇物,有奇事,更有奇人。又有说一种米养百种人,这个社会形态万千,花花绿绿,由此也就丰富多彩。孔子一生的时间大多都花在了路上,游历六国,观人察事,求学问道,因人施教,因而使得他对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加上他自己本来就出身低微,从社会的低层一路往的社会高层靠拢,又从高层回到平和朴实之中。想来他对人对事是有很深刻的看法的,如果他生在现今,巩怕写个几百万字的论著是没有问题的。而在那时,他只用了几个字就概括了自己累积经年的见闻和思想——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总想着用极端的方法(走特殊的思想,不走正路的,走偏道,而偏道中还想出特别的花样)来完成事情,达成目的,这只能是有害无益的。

 

      偷鸡摸狗、抢夺掠取;阿谀奉承、玩弄权术;偏门左道、奇谋精策,等等,这些都是不同层面的极端(异端),有市井小民用的,有王侯将相用的。然则,不管我们如何倡导正大光明的道路,社会上总会有走极端的人,甚至有的人天性如此。那么我们用人的时候,对这些人可以视若无睹吗?这就要看领导者驾驭人才的能力了。《水浒传》里,梁山水泊一百零八条好汉里很多就是走极端的,其中有一个专门偷鸡摸狗的,叫做时迁,好似前段还一部电视剧专门说他。这种人如果用得对,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梁山泊的头子宋江就很会用人,把时迁安排在情报部门,让他专门负责情报的收集工作,结果他的功劳也真不小。由此,我们说,在“善”的方向上,用“极端”很多时候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一点在现今的广告业得到普遍的应用。如此说来,我们是否定了孔子的话了吗?非也!

 

      我们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此时不报,只是时候未到。不管是为了善还是因为恶而使用极端的手段,都会有一个对应的结果,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有人使用“极端”在大局面上成就了功绩,然而在自己的基业上却没有好结果,甚至每个朝代的灭亡都和开朝的手段都差不多,纵观历史不免令人一叹。举个例子,刘邦打下了天下,说我之所以得天下,不过是因为我得到了几个人而已。他指的是张良、萧何、陈平等,尤其是陈平这个人,满脑子奇谋异术,他 “六出奇计”为刘邦建立大汉朝立了很大的功劳,按说这是泽披后世的事情。可陈平自己却说了一个预言——他的后代不会太好。人家问他什么原因,他说自己喜欢玩阴谋,是有伤天道的事情。果不出其然,刘邦封给他的国,到了他子孙那里就亡掉了。还有上边我们提到的那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大多后来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这其中当然有其他的种种原因,但走“极端”,走歪门邪道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根源。

 

      那么什么不是异端呢?什么是做人做事应该的道理?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就是孔子的学生子路,看着这句话的语气,有些老师训导学生的意味。孔子说:“子路!对于教导和学习,你知道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是最高的智慧。”换句话说,不懂装懂,装神弄神,甚至偷懒取巧,打肿脸充胖子,这是天大的蠢事。说的简单,做得难。就这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就有很多人做不到,这年头吹大牛、说大话,胡编乱造的还少吗?很多明星接广告,化妆品也好,保健品也好,都没有用过,甚至都不知道那里面的成份能起到什么作用,就都看在钱的面子上胡说八道,到头来总是自欺欺人。

 

      我相信,平实诚恳的做人,不总想着走旁门左道,不用花里胡哨的言语来粉饰自己,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别人问问题,不懂的时候,就老实实说:“对不起,我不懂”,这是最高的智慧。领导交待任务,对任务没把握可以说:“领导,这种项目以前我没有做过,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如果领导信任,我一定全力以赴,一边做着,一边学习,努力做到自己能力最好的层面。”这样的话,比昧着心里的底气不足说:“领导,放心好了,没问题,保证百分之百完成任务”,要好很多倍!如果领导对下属也常怀着请教的心态,那么一个团队的战斗力就会实实在在的体现出来。不懂装懂迟早都要吃大亏的,更甚的是,不懂还要装神弄神,走歪门邪道,那又更加是害人害已。就像江湖上的庸医,卖神奇的跌打膏药,哪天自己腿断了,别人不把他送去医院,拿他的膏药给他一贴了事,那时不但是笑话大了,可能小命都有危险。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细细品,慢慢偿,这是做人做事的最高智慧!

 

26:如何做一个好公务员?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是孔子的学生,姓颛孙,名师,小孔子四十八岁,想来那时是个年轻直率的小伙子。他来拜孔子为师,孔子问他想学点什么?他说不学别的,学“干禄”!什么叫干禄呢?就是怎么样去谋生,那时的所谓谋生多指谋个一官半职,谋碗公家饭吃,就类似现在咱们做个公务员。古代的俸和禄是两回事。“俸”等于现在的月薪;“禄”有食物配给。禄位是永远的,所以过去重禄。“干”就是干进、干求,“干禄”就是如何拿到禄位。

 

    按说子张这么一说,应该立即被轰出门的。想想,那时孔子满心希望弟子们学仁学义,而这个子张不识好歹,一来就说自己要求利求名。然则,孔子并没有这么做,因人施教,不同人有不同的教法,核心思想还是他那套仁义道理的变通运用。也是他亲身实践自己学问的体现——温、良、恭、俭、让,心怀宽广,一致同仁,对人都往善的方面引导。

 

    那么孔子教给子张什么了呢?孔子说做一个好官员,做一个良好的公务员,要知识渊博,宜多听、多看、多经验,有怀疑不懂的地方,不要急于去否定,要先保留,阙就是保留,等着请教人家,讲话要谨慎,不要讲过分的话。由于职业的关系,前些年我也常跟一些公务员应酬,想起那些觥筹交错、豪言壮语的场景,真要做到孔子的这点要求,怕也不太容易。本来不懂或办不到的事情,吹上一大堆,好像自己什么都通,什么都能做,到头来进退两难,打个哈哈了事,误人坏己。这种事情,大概在现实中有很多人都遇到过。所以一个好的公务员,一定要“凡事三思而行,豪言谨慎出口”,这样做了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把自己推入“险境”。

 

  古人有两句话可让我们借鉴,“事到万难须放胆,宜于两可莫粗心”,第二句就是多见阙殆的意思,多观察,多经历,不要什么事,还没有弄明前因后果,还没有理清关系,就风风火火的去做,这样处世就少后悔。说来说去又回到那四个字上——人情世故。多听、多记、多思考,实事求是,不要过分表现自己,怀着虚心求证的态度,讲话就很少出错,做事就很少后悔。能做到这样,想去谋个职位,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时下正值金融危机,大学生也好,农民工也好,公司职员也罢,哪怕是政府公务员,每个层面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我想这个时候,大环境以我们个人的能力要力挽狂澜那是微乎其微的,然则,抛开身外的东西,从提升我们自身的学养着手,这对自己对社会也都是一个很实在的贡献。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功名利禄全在个人的言行里,所以事有不成,业有不进,不能厌天尤人,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27:不做口是心非的领导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这个哀公就是当时鲁国的国君,孔子自己祖国的领导人。他问孔子:“如何做,才能让人民顺服?”这里这个“服”可以做两层理解,一是表面言语行为的服从;二是绝对的信服,从内心里真正的服从。其实到现在我们也很难知道,鲁哀公问孔子这么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用义。在中国政治的道理,所谓服与不服,在德不在力,权力的使人服是霸术、霸道;道德的使人自然顺服,才是王道。这是作为领导人应该明了的基本道理。然则自己的国君这样问了,孔子也不好推托,但又不能讲大道理,他出于对国家的忠爱之心,针对当时鲁国的情况作了一个委婉的回答。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答说:提拔那些直心直道而行的人,包括圣贤、忠诚、有才能的人,把那些内心狂妄,以己之私恣意妄为的人安置下去(清除掉),这样老百姓自然就服了。相反的,把狂妄的人提拔上来,或只任用自己喜欢的人,而把好人打击下去,这样老百姓自然就不服。其实对较明事理的人而言,孔子讲的这些道理大家都明了。只是千百年来历史所记载的点点滴滴告诉我们,简单的道理真正去践行,而且持之以恒,怕是很难的事情。其实有时候成功也很简单,就是重复做一件简单的事情,坚持不懈,秉持追求完美的心态就可以了。可就是这最平淡的道理,往往是人们最难做到的。我们总会被许多事物诱惑而偏离内心的航向,最后为了满足近前的欲求,而迷失了远大的目标。作为领导人,最要警惕的是人家给自己戴高帽子,只听好言好语,只亲近那些给自己恩惠的人,不从更高的立场看清楚问题,迟早都会出事的。官场也好,生意场也好,成与毁大多都是这个原因。

 

      国君问完了,接下来是权臣的咨询。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家是鲁国的权臣,后来鲁国就亡在他们的手里。季康子的这句问话,有些洋洋得意和卖弄的意味。他问孔子说:“以敬(尊敬人)、忠(忠于事)及劝(教育、教导)的方式来驱使(使用)民众,你认为如何呢?”使民,即怎样使用民众的意思。单从这两个字来看,这个季康子就成不了一个高境界的领导者,他为政的目的是“使民”而不服务于民,也就是说为官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欲求,并不是服务大众。是人都有自私,但追求的方向不一样,成就的格局也就不一样。可见敬啊,忠啊,是那时代权贵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使民众依附自己,顺从自己而作的宣传口号。(所以老子当时就骂仁义不是东西,从这个角度看,老子并非反对真正的仁义,而是对形式上的假仁假义深恶痛绝。)

 

从这些对答里,我们对可看出孔子为人处世的方式,多数是柔中带刚,不愠不火。这个季康子这般表现,孔子没有否认的意思,而是顺着把话题深入说明,从而表明自己的态度。从他答话的内容来看,他想告诉季康子,不要只是空洞的宣传,只是口头放大炮是没有用的,天下人聪明相等,口头骗得了一时,骗不了长久。所以孔子说:“接近老百姓,内心要真正的庄严、敬重,真正地想为老百姓办实事,百姓对你自然就恭敬了。真正的爱人,人对你自然尽忠。真心实意地提倡和奖励善行;民众有不懂的,尽力去教他们,这样最终才能达到真正教化的作用”。中国人的文字很有意思,我们单看“领导”和“领袖”这两个词,也能看出孔子所倡导的为政思想来。领导,领即要起做带头作用,要身先士卒,要做好榜样;导则要求引导、教导,以让所要带领的人明白前进的方向和方法。领袖也有这个意味,领多指思想上的规范与引导,袖则强调行动的能力,头和手都在别人的前面,用思想和行动为团队开路是为领袖。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只想说明一个人要在一个群体里有影响力,就必须言正行端,表里如一,因为口是心非,多半只能哗众取宠,以一时的热闹换来长久的冷视而已。

 

春风东摘西扯,把论语读成这个样子,很多东西跟正统的理解都有出入,希望各位看官不要见笑,尚请不啬赐教。

 

28:你有多少含金量?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不管是在是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上(包括官场和生意场),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有一定重量——被别人认可;被别人尊重;因自己的努力而让别人获得快乐和幸福,从而使自己的内心也变得充实快乐。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的价值,都是因为别人的种种行为和想法而得到衡量。例如,别人的崇拜;别人的羡慕;别人的感激,别人的幸福,等等,每个人觉得自己有价值的方式都不一样,但不管我们追求什么样的个人社会价值,既是因他人而起,那么就必须尊守一个最为基本的原则——守信用。

 

因此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做人没有信用,人们对他就无所适从,不知道他想做什么;不知道如何与他相处、合作。奸恶之徒不守信大多是有意的,为了获取某种不当的利益。而一般人不守信,大多是没有守信的意识,或是不了解人世的处世法则。例如,约会或开会迟到;答应替别人办的事情没有回馈;自己设定的目标没有全力以赴去完成,等等,这些都是失信的行为。没有能履行公众认定的义务(如法律、法规、制度等)及个人承诺的义务,我们称之为个人意义上的失信。由此看来,乱丢垃圾,噪声扰人,乱讲脏话等,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失信的行为,因为这些都是社会层面的共同“承诺”之一。当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社会公德都不能遵守时,我们也就别指望他会对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负责。这些简单的法则无论是用在交朋友还做生意以及招聘人才上,都有实在的意义,当然对个人提升自身的修养,更有积极的意义,只在于我们是否把它当作一回事而已。

 

从另一个层面去理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要求我们做事情要有前瞻性,三思而后行,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对于个人来说不要随意地下承诺而不去实现,随意地改变自己处世的原则,让别人觉得我们多变、多疑、靠不住。对于政府或企业而言,制定政策或是制度一定要放长眼光,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可只顾眼前,如只顾目前,事情因时间的发展改变而情况不同,朝令夕改,就变成言而无信。有些当主管的人,处理事情不多想,骤下决定,以致随时改变,使下属无所适从,就属此类情况。

 

“大车无輗(ni),小车无軏(yue)。”輗和軏两个字,是古代车子的车杆子,是用来连接车子与牲畜的部分,没有这样东西,那就是牛是牛(马是马),车是车,不能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无法实现牛车或是马车应有的价值。信之于人也正如輗和軏之于牛车或马车一样,是人与人之间连结的关键所在,也是民众与政府;职工与企业连结的关键所在,彼此对于彼此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托付,必先与一个信字为基础,才能谈及其他。因此孔子说,做人也好,处世也好,为政也好,言而有信,是关键所在,而且是重要的关键。读到此,又让我想起前面曾子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耐人寻味!耐人寻味!

 

论语29:装神弄鬼的把戏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这是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言辞,我们无法回到孔子说这句话时的情境,但文字里透露的信息,亦可让我们对孔子的形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样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可以让我们看出夫子并非是个很拘谨的人,而是谈笑风生,幽默趣然。平淡朴实、意境深远的幽默向来是智者的标志。

 

中国文化讲孝道,敬祖宗,就要拜鬼。所以鬼在这里,不是一般人讲的魔鬼,而是指祖宗的灵魂。中国人祭鬼的传统大概要追溯到上古时代,尤其是殷商以后这种形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过传承演变,至今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这就是在很多节日里我们祭拜祖宗的由来。孔子好似在问,要拜鬼,要拜自己的鬼,还是拜别人的鬼呢?这句话的意思很妙,很雷人,很幽默,也很深远。如若一个人放着自己的祖宗不提,而硬要拜人家的祖宗就是拍马屁,就是谄媚的行为。这句话可以延伸到很多层面,今天我们跟朋友高谈阔论时,总喜欢拉出一些提高自己身份地位的东西来。比如,我舅是某某长,我朋友身家几何,我姨是某局的负责人,和我同去的都是些高层人士,诸如斯类,皆是乱拜鬼,谄也!正直之士,真正做事情的人,不去做这些表面功夫,那么要做什么呢?

 

“见义不为,无勇也。”看到应该做的事情,不敢去做,没有勇气。这个“义”字我们可以当成“义务”,什么是义务?就是作为一个社会上的人,一个国家的公民,一个单位的职员,一个家庭的成员等应该做的事情。平时我们说尽义务,尽义务,很多都停留在小的范围内。孔子要求我们不去装神弄鬼,不去做那些为了私利而讨好别人的事情。而是真真正正的,踏踏实实的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去做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对个人真正有益处的事情。反过来,一个人明知当为而不为,则说明他还没有正视人生的勇气,还是处在得过且过的状态里。我们做人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好似抽烟,明知道有害健康,这是“看得破”,但口袋里总是放着一包,这是“忍不过”。对于许多事情,理论上认为都对,做起来就认为能力不行了,这就是“想得到,做不来”。

 

有人问我说:“好人就一定有好报吗?”我说,不知道,但以我的经验,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心里就觉得充实,觉得快乐,我想这应该也算是“好报”的一种形式吧。每天带着面具,装神弄鬼,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尽极所能彰显自己的高明,到最终来也不会使自己的人生比别人更多出一分价值来。不管是做人也好,为政也好,本就是一个在付出中享受的过程,我们享受的是付出带来的充实和快乐。

 

30:衣冠禽兽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从这个主题开始,我摘选《论语·八佾》的部分内容和大家进行交流。八佾——佾与仪同音,八佾是古时天子举行国家大典时跳的一种舞蹈,八佾是舞蹈中八个人站成一排,是最高的礼仪规格,只有天子之堂方可享用这种规格。天子往下的诸侯可用“六佾”,诸侯往下的大夫可用“四佾”。

 

以“八佾”为篇名是当时写文章的习惯。其全篇在于讲“礼”即文化的精神,这里所指的“文化”指的是古代文化的内涵即人伦的道理,包括伦理的道德、政治的伦理和社会的伦理。而今所指的“文化”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教育、哲学、宗教等等归纳起来,成为的文化总体。所以现在说一个人有文化,那就相当不简单,说明这个人对社会的各个层面,样样都精通,知书达礼,仁义敦厚。我不敢说自己有文化,最多就是个文化的学习者。那么不管古也好,今也好,“文化”这个东西的核心是什么呢?上面这句话就是孔子给我们的答案。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文化是靠每一个人自觉自发,自省自悟的;文化不是法律,不能由他人来管。一个人如果自己不省悟,不知道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良心,文化和艺术对他又有什么用呢?这是孔子的感叹。纵观现在我们这个社会,有多少人披着文化的衣冠,做着禽兽的构当。自己不求修身省德也就罢了,做出的东西却不知要荼毒多少人的心志与思想。看看我们所谓的艺术娱乐界及文化出版界,不都有很多这样现象吗?这个“门”那个“门”,一打开,飞出来的都是苍蝇和狗仔,咬人叮人,散播疾病。再留意一下现在孩子们看的漫话书,玩的游戏,无不都打着文化教育的旗号,可真正培德育人的东西又有多少呢?国之不强,民之不昌,难道不都是从这些细节开始的吗?因此,孔子有一句感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样下作,晦良心,乱礼制的事情他们都敢做了,那么还有什么事情是他们不敢做的呢?这些都是祸害,如不及时清除,只怕后患无穷。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一个自命清高,自命高雅,却不怀同情之心,不做益善之事的人。虽不曾害人误己,但也还谈不上真正的懂得“文化”。不过是披着文化的外衣,向世人炫耀自己的高明与自私罢了。不知所谓商务礼仪的朴实农者,却知以诚待人,谦恭让贤;不知音律的山野樵夫,却能陶然于天籁之音,世外之景。孰高孰低,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我个人觉得心之不诚,文之不正;心之不端,舞之不雅;心之不敬,音之不纯。有时“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不亦善哉?

 

论语31:神仙很笨!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其实《论语》可以当小说来读的,我之所以这样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可以透过《论语》的词和句结合历史资料,去想象每一句话或每一段话背后的历史故事。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由每一句或每一段话延伸,去回想自己的种种经历,那些走过的痕迹,那些身边的人和事,就是最生动的小说。读书分死读、活读、神读,死板地记书上的内容,照葫芦画瓢,此谓死读。能够举一反三,博古通今,此谓活读。除了能触类旁通,尚能整理、归结、想象并创新,形成自己独特之见解,此谓神读。

 

要了解上面的这一段话,我先要了解一些历史背景,那么读起来就像是在看话剧或看电影了。这个“季氏”即季家,我们前面已经说了,是孔子祖国鲁国的权臣。他们“旅于泰山”,好似是去泰山观光旅游,在一般人眼里这应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孔子眼尖,看出问题来了。这一家人这次去泰山,可不简单呢。泰山向来是帝王“封禅”的地方,就是帝王求神仙保佑国泰民安或是长生不死的地方。季家本为人臣并无帝王之尊,竟然也要上泰山“封禅”,那意图就很明显了,那是他们要求神仙让他们做鲁国的君主吧。所以孔子就问自己的学生冉有说:“你能救他们吗?”,可孔子为什么要这样问冉有呢?

 

这个就跟冉有的身份有关了,孔子穷是自己穷,他教出来的学生可大多都是当时社会举足轻重的达人、能人,且身居要职。冉有这个时候就在季府为相,相当于季府的大总管或行政总监之类的。所以孔子这样问他,看他还能不能劝服或有别的办法让季家归于正途。这也是儒家的道义精神,发现了问题就要尽自己的责任,力图使问题往好的方向解决。我们可以想象冉有已经尽了自己的力,多次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忠言直谏,但都无际于事。因此,这个时候他只能对着自己的老师说:“不能,我也没有办法了。”听到这里,孔子仰天长叹:“哎呀!难道泰山还不如林放吗?”孔子的这一声长叹,可能又要让大家迷惑不解了:这个孔老夫子,这句没头没尾的话到底是啥意思?

 

不急,读到这里如果不明白,可以把《论语》往回看,我们会发现前面有一节讲到林放这个人,他曾有一次去跟孔子请教:什么是礼的根本?我们说古人讲“礼”,是要求一切正常有序,符合天道人伦,符合万民的福祉。这样理解以后,我们就不难理解这句“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了。孔子话里的含义恐怕是这样的:“连林放这样一个普通的人都还知道问礼,难泰山之神比他还笨,还无知吗?你们去求泰山的神灵帮助你们去做败坏礼制及仁义道德的事情,难道他真的会去做吗?那只不过是你们的野心和欲望罢了,自欺欺人,借神灵的名义来达到你们的目的。”

 

这种行为,不但两千年前有,现在也还比比皆是。每每我们有事去求祖宗或神灵保佑,提一只鸡,捎几个果,带上香火纸烛。然后求功名、求钱财、求美人,又或是求平安、求生子、求报仇等等,不一而同。但我相信所求之事,一定都比那些贡品大了千万倍,更有甚者,求完了,鸡还带回家,水果分吃掉。事后如果没有应验,有人就骂神仙或祖宗没良心,哈哈,可神仙和老祖宗又不笨,我们付出那么小的代价,就想获得千万倍差别的回报,又怎么可能呢?不如自己本分做人,务实工作,功夫到了,神灵和祖宗自然就保佑和帮助我们了。当然去祭拜先人表达思念,并没有错,但别太多求祖宗和神灵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好。看见一些电影里的镜头,警察供奉“关二爷”,贼人也供奉“关二爷”,敢情这“关二爷”是好坏不分,善恶不明了,呵呵,自欺欺人!自欺欺人也!

 

32: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读《论语》也可以读到流光溢彩,活色生香。我们看看子夏问老师的这段文字,不禁让人联想翩翩。想想一个美丽的女孩子“巧笑”——似笑非笑,那迷人的神态倾倒众生,这已经了不得了,还要“倩兮”,还笑得那么俏皮,带着诱惑的意味。这样的笑还不足让人沉醉的话,那就再配上一双眼睛,“美目盼兮”,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回眸顾盼,眼神里流露着“道是无情却有情”的韵味,十个男人,只怕有九个的魂都被勾了去。这些呢,就好似在一张白纸上画上了一幅精美绝伦的画——“素以为绚兮”。子夏看到《诗经》里这样的描述,很疑惑,觉得形容得有些过分了,于是问了句“何谓也?”——这是什么跟什么嘛?

 

孔子的回答很简洁:“绘事后素”——绘画完成以后才显得素色的可贵。这句话的意思,以现在人生哲学的观念来说,就是一个人由绚烂归于平淡。就艺术的观点来讲,好比一幅画,整个画面填得满满的,多半没有艺术的价值;又如装修布置一间房屋,如果没有留出一定的空间,那也体现不出装修布置的得体来。子夏很聪明呀,老师这么一点,他就明白背后的道理了,“礼后乎?”——难道“礼”的后面还有一个“礼”的精神吗?我们说儒家所提倡的“礼”,强调行事的方式,行事的风格;更强调这些方式与风格合乎“道”的精神。也就是说礼的内涵比礼的形式更加重要。我们有些人表面上对人恭恭敬敬,甚至溜须拍马,但却不知道他们心里又是一番如何丑恶的想法。这样的礼,形式上作到十足,可在内心里一分都没有礼的精神,没有对人对事真诚的心态。所以不管“巧笑倩兮”也好,“美目盼兮”也罢。那种由然而发,由心而生的神态才是最为令人赏心悦目的,倘若是矫揉造作,只怕久而久之,适得其反。

 

在这里我们又一次领略孔子高超的育人方式,“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呀,你这么一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你已经真正的懂得诗(即〈诗经〉)的内涵了。孔子在当时是个大学者,是众学生的导师,可他一点架子都没摆,他很知道如何才能让学生去获得更大的进步。这本身也说明了孔子对“礼”的实践呀,由衷的称赞,不虚伪不做作,却是无比的真诚。子夏后来能成为一代大学者,造就了中国后世一批政治家及教育家,与他老师的教育方式的确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现今的交际场上多是打哈哈,真正由心里去仰慕他人,真心实意地赞赏别人的优点的,又能有几人呢?近来做了许多需要挂“面子”的事情,颇有感触。想起教给孩子的《弟子规》,有这样的词句:“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扪心自问,我们又有多少人能“言不讳,色不媚”呢?要做到这样,除非内心里甘于平淡,不为浮名虚利所动,做真实的自我,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多数人每天都虚与委蛇,能做大英雄和真名士的又能有几人呢?这就是所谓的“流俗众,仁者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