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极极化曲线:膜下滴灌技术创造种植奇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0:47:01
膜下滴灌技术创造种植奇迹--2个人轻松管好400亩菜地        在干旱的土地上种植蔬菜,在大多数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谢忠宁四兄弟却创造了这样的奇迹??他们在干旱的横县马岭镇龙坪村租地近400亩,种植芥菜、芋头等蔬菜获得丰产增收,产品远销区外。更让人称奇的是,在他们的华源科技园,2个人竟然可以轻松管理近400亩菜地……

没有水如何种蔬菜?

     马岭镇是横县最干旱的乡镇之一,群众大都是看天吃饭,种植蔬菜对村民来说比登天还难。

     2005年,谢家四兄弟来到龙坪村租地创建华源科技园种植蔬菜。附近的许多村民都抱着怀疑的态度。

     谢忠宁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说:“有的村民还说风凉话:旱地能够种蔬菜?我看几年后,他们可以上山种莲藕了。”

     “村民的担忧不无道理。没有水怎么能够种植蔬菜?”谢忠宁说,“但这只是当地人的传统思维。以色列地处沙漠地带,但他们的农业生产是世界上最好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处之地原来也是一片荒漠,经过几十年的开垦,如今已经变成了'塞外的江南’。他们之所以获得成功,关键在于有效解决了灌溉问题。我们就是从他们那里得到启示,并上网查询资料,和他们交朋友,真心拜师学艺,才掌握了这套技术??膜下滴灌。”

     “不然在这里种菜,谁有那个胆?”谢忠宁道出了心里话。

一项技术三大进步

     1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谢家兄弟经营的华源科技园。放眼望去,一根根水管像一条条银蛇穿行在薄膜底下,每畦菜地铺设两根水管。地里的芥菜长得很是嫩绿,一片葱茏。

     此时正是劳作时间,怎么偌大的菜地却看不到忙绿的身影呢?记者感到很纳闷。

     陪同采访的横县农业局李福斌、苏寒梅两位副局长笑着说:“今天算幸运了,还能够见到谢老板。其实,他们就只有两个管理人员。”

     “这么大的菜地,就两个人管理,能管理得过来吗?”记者问道。

     “这就是膜下滴灌技术的神威了。”谢忠宁脸上堆满了笑意。他解释说:“其实膜下滴灌技术就是水肥一体化作业。我们在菜地中央打了水井,建起三道过滤池,安装22千瓦和11千瓦两个水泵。我们把菜地分成块状进行管理,每个菜地安一个水阀,标号码数,每天管理人员看见哪块地缺水就开哪一块地的水阀进行浇灌。若到施肥时间,就把所要施的肥料放到水池进行溶解,再经三道过滤,源源不断输送到菜地。”正在这时,管理人员打开闸阀,水慢慢地从水管里渗透出来,浇灌着芥菜,像是在给芥菜“打点滴”。

     “两个管理人员管近400亩的菜地。他们还觉得清闲,还可以做别的事情呢。”谢忠宁补充道。

     谢忠宁说:“膜下滴灌技术,关键要搞好过滤关。我从以色列买了4个过滤器,每个4000多元,与国内产品相比是贵了很多,但它很实用、耐用。”

     “谢老板,我见好多地方用喷灌技术,那不是挺好的吗?”记者又问道。

     “那是老式的了。喷灌技术在明处,膜下滴灌技术却在暗处,直接跟菜根在一起。膜下滴灌技术至少比喷灌有三大进步:一是用水少;二是浇灌均匀;三是不用人工施肥。”谢忠宁进行了很好的总结。

今年又是好收成

     “膜下滴灌技术不但省劳力,还可以增产增收。”李福斌副局长对记者说。在旁的谢忠宁笑咪咪地点点头。

     谢忠宁说:“薄膜可以保温保水,还可以抑制杂草丛生,利于蔬菜的生长。膜下滴灌技术,每30厘米水管开一个口,对蔬菜的用水用肥料都很均匀,所以蔬菜长的个头也一样,好像一个模子定制出来一样,卖相很好。2008年底,菜还没有种下去,就有老板上门和我签订购买合同了。”

     “现在,这地里的芥菜可不是我的菜了,早都'名花有主’了,动不得了。”谢忠宁开心地幽了一默。

     谢忠宁给我们算了一笔增产增收账:现在他种的芥菜和传统的种植生长期都是45天左右,但每亩产量可达6500公斤左右,比传统种植每亩增产2000公斤到2500公斤。由于有充足水分和肥料,又是均匀浇灌,芥菜长得个大、均匀、翠绿,很得价钱。谢忠宁透露,今年的芥菜0.76元/公斤,再过一段时间就要收摘上市了。

     今年又是个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