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阿米替林片哪里买:六经阴阳(精气血津液)辩证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2:44:53

 

 

阳明病

阳明

阳明为中空之器,卦象离(中虚),水谷之海,手阳明大肠传导之官,主液,足阳明胃,腐熟之官,六腑之部位,《内经.本脏篇》:“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手足阳明所过所出现的病全为阳明病。

《素问》六节脏象论:“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难经》第三十五难:“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腑也。胆者,清净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谓青肠,胃谓黄肠,膀胱谓黑肠,下焦之所治也”。

 

     阳明为合(阖),《难经》第四十四难:“七冲门何在?然: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阳明之官能主吸纳水谷之精微以养身,七门以闭为常,故曰阖”。

六气之中燥气主之。水谷乳糜经肠胃而成糟粕者,由阳明燥气之所化也。若燥气太过(合之太过),则大便鞕,燥气不及(合之不及)则便溏泻。

凡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六腑失和者,皆为阳明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谷之寒热,感于六腑。太阴阳明论: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其受病之部有口、张路玉《千金方衍义》:“齿者,骨之余,属肾,而实阳明所司”。

 

总论

寸关尺三部脉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汗出、目疼、鼻干、不得卧,此言太阳之热传阳明。

阳明合之不及,也就是开则大便溏泻,又分阴阳。太阳阳明合病见上。

阳证腹泻

阳证小便黄赤,大便灼热稀溏,口渴饮冷,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主之。

阳证便秘

阳明宜合,合则腐谷化食;合之太过,津液被灼,谷食干结胃家实,大便秘结,肚腹胀满,口渴能饮,小便黄赤属承气汤证,宜增液承气汤。

手太阳小肠所化生的热量是阳明之火的根本,又靠自身的水谷精微所产生的阳气充养。阳明之气的功能,尚需要手足少阳与手足太阳之配合,才足以完成它腐熟水谷,传导糟粕等,从而产生阳气与津液的作用。这叫做“二阳合明”。

阳明病证八卦解

二阳合明为阳明,阳明主合,合则五谷得以腐熟,二个阳爻在下,一个阴爻在上,卦象为兑,兑为口,宜合,藏而不能满,平时的胃脘是温热一团的(卦象离)。阳明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胃腐熟水谷以化气血,大肠传导糟粕以化津液。

阳明食积

暴饮暴食,食积阳明腑气不通,或积而疼痛,或郁而发热,其热与太阳病发热不同,太阳病发热往往兼有体痛,而食积发热是腹痛伴有发热,或者贪凉饮冷,或者寒滞中焦脾胃(戊己土),腹中冷痛喜按压。

治疗方法:

通用方:

陈皮、生山楂、神曲、麦芽、生姜各30克烧水喝,可加适量红糖。

分治法:肉食积滞,山楂陈皮各30克烧水喝;米面积滞,神曲、麦芽、生姜各30克烧水喝;

鱼虾蟹子:紫苏、山楂、陈皮各30克烧水喝;

乳食积滞可用乳酸菌奶口服。

贪凉饮冷引起的腹痛可用生姜红糖汤食疗。

清淡素食是健康之本,上方是为不知道素食利益的人权宜设计,动物食品是在为细菌、病毒提供营养。

 

阳明阳虚

与太阴虚寒同治,以其表里相通,表寒则传里。饮食生冷则直中。法宜温中散寒,理中汤或者生姜红糖汤调理,或者灸中脘、关元、足三里。

《素问•热论篇》云:“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灵枢•经脉篇》云:“足阳明之脉“腹胀……狂、疟、温淫、汗出”。手阳明之脉“口干”。这是阳明病的来源。阳明在手经属大肠,在足经属胃。《灵枢•本输篇》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在生理上,胃与大肠相连,在病理上也息息相关。故阳明经感受热邪,极易产生胃肠腑气不通的病变。

阳明病经证

太阳病不解,邪热循经传入阳明,上之爻被邪热填实,二阳与邪热交织成病态乾卦,乾为大赤,所以发热(大热)、面赤、口渴、心烦,饮冷饮,舌苔黄燥,脉洪大等,只有无形之邪热,没有有形之燥屎。主要证候(阳证实热):身热,出汗,口渴喜冷水,心烦,苔黄而干燥,脉洪大。治宜泄热存津。白虎汤类主之。

指针疗法:取太阴、阳明经筋。

阴明腑证

邪热陷阳明日久,津液被灼,粪便不下(病理卦象乾),乾为坚硬,邪热与燥屎并存也就是“胃家实”,多简单的三个字,言简意赅。

主要证候(阳证阴虚):大便秘结,腹满而痛(拒按)、潮热、汗出、烦躁、谵语、舌红、苔黄燥。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汗多,腹中鞕满胀痛拒按,大便秘结,腹中转矢气,烦躁,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寐,舌苔黄厚燥或苔焦黑燥裂,舌边尖有芒刺,脉沉迟实有力或滑数脉。治宜通便泄热、急下存阴。方用大承气汤或用增液承气汤。

阳明病歌诀

(一)       阳明病经证
太阳不解入阳明,二阳邪热交成病。
发热面赤脉洪大,出汗心烦苔黄燥。

渴喜冷饮无燥粪,泄热存津白虎煎。

(二)阳明腑实证
邪陷阳明津被灼,便结腹满痛拒按。
潮热汗出燥谵语,舌红苔黄或燥黑。
脉沉迟实或滑数,泄热通便急存阴。
此是阳明胃家实,三承气汤因证施。

 

少阳病

少阳

少阳者,手少阳三焦之部位,行于上肢中侧,足少阳决断之官胆所过之经络部位,在下肢外侧中部,凡是少阳所过之病变皆属于少阳病。

《素问》疟论:“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又曰:“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

《灵枢》本输篇:“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营卫生会篇: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魏念庭曰:三焦者,无形而以躯壳为郛郭,是躯壳即其形也。本一气而分三,亦以躯壳之上、中、下分之也。肺与心居上焦之中,肝、胆、脾、胃俱居中焦之中,肾与大小肠、膀胱居下焦之中。上、中二焦分界处,有上连心主包络之大膜为护卫。中、下二焦分界处,有傍连两胁下,后连脊骨,辅裹肾之脂膜为周布。截然三界,原有天、人、地之义也。至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说,正于无形中取象也。如雾者,拟之天气之正象,论人身温热之气浮而上也。如沤者,气在水上,论人身中段气在血中之象也。如渎者,气凝于血中,如水之在地而水中莫非气也”。 

少阳为枢,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其气内外贯通,上下交流,具开阖出入之功能,相火之所在,故为枢。转侧不利责之少阳。

总论

寸关尺三部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凡三阳受病,未入于腑者,皆可汗而已。

少阳为枢,枢机不利则清阳不升,浊阴难降,二便清浊不分,大便稀溏,小便混浊。

太阳病传变或风寒直犯腠理,均可致少阳病;或厥阴病的阳气来复,也可能转属少阳病。总之少阳病阳气转枢不灵。以疏解邪气、调和阳气为基本治法,简称和法。

少阳病主证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喜呕。往来寒热。

证治

少阳病阳证湿热(伤阴)

胸胁胀满而疼,不思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口渴喜冷饮,目眩,苔黄脉弦。治宜疏调气机,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类。

指针疗法:阳明、少阳经筋

少阳病阴证痰饮

口苦,咽干,目眩(眼花),舌苔白滑,舌两边有齿痕,或水滑质青,脉多弦象。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四逆汤主之

太阳少阳合病

少阳病兼太阳主证伴发热、微恶寒、自汗,肢体疼痛。治宜和解少阳、调理营卫。方用柴胡桂枝汤,取穴同上,酌情加大杼风门肝俞合谷大椎等,多针少灸,平补平泻。

少阳太阴合病

太阴湿困可造成精汁不能下泻化谷腐食而上泛于口,所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舌两边有齿痕,舌苔水滑,食不下,脉弦等,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泽泻白术饮或加四逆汤或理中汤化裁主之。

 

少阳阳明合病

少阳病兼阳明证,主证伴日晡潮热、大便不通、脘腹胀满。治宜和解少阳,通调腑气。方用大柴胡汤。

《素问•热论篇》:“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疼而耳聋”。《灵枢•经脉篇》:“足少阳之脉“口苦……心胁疼……汗出振寒、疟”。这是组建少阳病的依据。主要由于手足少阳经脉皆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布于胸胁之故。

少阳枢机

少阳经气沟通联系着躯体两侧胸胁,是人体的表里通道。风寒之邪留阻于此,则少阳之气外不能转枢透达走背而出太阳之表则恶寒,内不能枢转阳明之里,致胃家之阳热反郁于里则发热,换言之,邪凑少阳,阳气不能助太阳阳气之开则寒,反入里益阳明阳热之合则成热。邪留于此阳气游离转枢之处,不能全塞,又时不通,正邪分争,时而能枢泄阳热,热泄则身凉,邪气不爽而复作恶寒,因而寒热往来。这是阳气转枢在表与里、开与合之间的障碍。太阳主阳气敷布于外为开,开之不利太阳病则发热重、恶寒轻。阳明主聚合阳气于内,阳明病恶热,是太阳邪热内传阳明。

由于邪阻少阳,津液不能敷布转枢,反成饮邪郁阻于胆,胆气上逆,故见口苦、咽干、目眩。口苦、咽干、目眩皆相火上走空窍而为病。邪阻经络,结于胁下,或郁于胸中,三焦失于枢转,故胸胁苦满。本病尚可出现经脉所过的各种症候,这些就是我们临床辨证的依据。

少阳与它经合病

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是阳气转枢不利的小柴胡汤证。若兼太阳伤风证,是柴胡桂枝汤证;若少阳病迁延,兼伤风且腹中胀满食不下,邪气滞留,气液不枢,痰饮结于胸胁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若少阳病,痰热扰心而兼胸闷烦惊,小便不利,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若少阳邪热耗伤阳明之阴液,兼见潮热者,为柴胡加芒硝汤证;若少阳热邪传阳明致胃家传导阻滞者,是大柴胡汤证;若热邪下迫大肠致下利腹痛,是黄芩汤证;若邪热入血室,宜小柴胡汤加凉血之剂,随证治之。柴胡气香能开太阴,味苦能助少阳枢转经气体液。

少阳病歌诀

三部俱弦少阳病,枢机不利阳不升;
便溏溲浊阴不降,口苦咽干目眩晕,
往来寒热喜呕吐,泄火滋阴 “和”为贵。
阳证湿热小柴胡,阴证痰饮柴桂姜。
表里通道风寒阻,津液不敷少阳枢,
少阳诸经同合病,柴胡汤方加减施。

 

太阴病

太阴

太阴者,一身之阴液之总汇,是人体最大的营养系统。其气则营卫、津液,其质则肌肉、脂膏,皆其所属也。《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灵枢》邪客篇:“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五癃津液别论:“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人之所赖以生者,天气与水谷。天气入鼻,由肺而传于周身;水谷入口至胃,由脾行其精气津液”。近世生理学谓之淋巴液,其精气曰淋巴球,入脾化为白血球,入肝化为红血球,为荣养人身之要素,故曰荣气。卫气即脂膏中津液,其气之盛衰,上应月光之盈虚,以其为卫护人身之要素,故曰卫气。荣养系统在阳明部位者曰乳糜腺,在少阳部位者曰淋巴腺,在太阳位者曰脂肪腺。

太阴为开,太阴营养系统,主为阳明行其精、气、津液,故曰开。六气之湿气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盛则濡泻”。王启玄曰:“湿盛则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水谷相合,故大肠传道而注泻也。以湿内盛而泻,故谓之濡泻”。

凡内伤外感失治,而致营养系统元气之湿不化者,皆为太阴病。随其脏腑阴阳之偏,而有虚实寒热之分。湿之质即水也。肺为水之上源,湿郁于里则化而为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解惑论》谓此吐当是吐痰。《素问》生气通天论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是也。湿淫于表,则为风水”。《素问》水热穴论云:“其本在肾,其末,皆积水也。脾主为胃行津液而恶湿,若湿盛而郁于阳明部分则为自利,若挟胆液而瘀热外发于大阳部分则为黄疸”。《灵枢》决气篇云:“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呜”。《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本论云:“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风病,下之则痉”。

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太阴病实热即是阳明病热证,阳明虚寒则太阴虚寒病。

总论

寸关尺三部脉浮沉不一,缓而迟者或沉濡者,面黄洁,太阴受病也,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太阴宜开,主内,开则清升浊降,合则腹满食不下,大便秘结,气喘懒言。开之太过,必自下利,大便稀溏。

1太阴寒湿

太阴病主要表现为腹胀满,呕吐,食不下(食欲不好),腹泻时疼痛,受热或触按时则感舒适,口不渴,舌淡红,苔白,脉迟或缓。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舌淡苔白,脉迟缓而弱)。太阴是三阴之首,其病证的部位在腹,性质属寒,属湿、多虚。治宜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方用理中汤(身体羸瘦)、四逆汤(形盛气虚)类。

指针疗法:太阴、阳明少阳经筋。

《素问•热论篇》:“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疼而嗌干”。《灵枢•经脉篇》:“足太阴之脉“食则呕,胃脘疼,腹胀善噫……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疼、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这是组建太阴病证的依据。手太阴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系于咽喉。足太阴经脉上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故太阴病以腹部(脾胃)、咽喉(食道)病证为主。

2、阴结便秘(阴证)

腹满、便秘、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黄不灼热,食不下或食欲不振,脉迟或缓。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四逆汤主之。

3、太阴伤燥

    冬之时本应寒而反温阳气不能归藏,燥伤津液,咽喉干痛、灼热,全身发热,此时应滋阴泻火润燥,或者用乌梅白糖汤滋阴生津。

处方

葶苈大枣泻肺汤加麦冬、鲜橘皮、生姜、生甘草、甜桔梗。

葶苈子10大枣3枚掰开麦冬15鲜橘子皮1/3个生甘草15甜桔梗10水煎频频服。

乌梅10白糖30(后下),直到小便清长为止。

指针疗法:少泽穴,也就是手小指甲外侧尖部用力按压。

4、阴证腹泻

大便溏泻,小便清冷而长,口不渴,舌苔白,脉迟,四逆汤主之。大便溏泄,口不渴,小便正常,理中汤之类主之。

5、阴证黄疸

面色晦暗,大便稀溏,口淡不渴,小便自利或不利,茵陈术附汤。

面色晦暗,大便清谷不化,转侧疼痛,呕吐,食不下,属于太阴少阳合病,柴胡桂枝干姜汤合理中汤主之。

面色晦暗,色黑,小便黄,口不渴,大便稀溏,属厥阴太阴、少阴病,当归四逆理中汤加味主之。

6 阳证黄疸

太阴病湿热黄疸,小便黄赤,口渴引饮喜冷饮,面目黄,大便秘结,腹满身热,茵陈汤合五苓散主之。

 

7着痹

郑钦安大师谓:太阴以湿为本(太阴之上,湿气主之,故也),阳明为中气(胃与脾为表里),太阴为标(主外,是本经之标、本、中三气也)。夫痹者,不通之谓也。经云:“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行痹流走作痛,着痹痛在一处),风为阳而主动,风行而寒湿随之,故流走作痛;寒为阴而主静,寒停不行,风湿附之,故痛有定处。风寒湿三气,闭塞经络,往往从本经中气化为热邪,热盛则阴亏而火旺,湿热薰蒸,结于经隧,往往赤热肿痛,手不可近,法宜清热润燥。若忽突起,不赤不痛,则为溢饮所致,又当温中除湿,不可不知也。

着痹属寒湿着于肌肉组织,肢体沉重冷痛,法当祛湿散寒,薏苡仁汤主之。

8太阴伤风

风若流于腑,则口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主之。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方
  柴胡120芍药45枳实10(炙) 甘草45(炙)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9太阴津亏

太阴病,下利口渴,发热汗出,此为脾津竭,脉当虚数而涩,人参白术生姜大枣甘草饴胶汤主之。
人参白术生姜大枣甘草饴胶汤方:
   生晒人参45白术45生姜15切大枣十二枚甘草30(炙)饴胶30 左六味,先煮五味,去滓入饴烊化,分次服。
10行痹

湿(寒)挟风邪走串作痛,痛风是其一种,痛风属于太阳少阴病,膀胱气化不利,少阴虚寒,心肾阳气亏虚,血脉不能周流,痰湿留注关节。法宜开太阳,助少阴气化,寒束太阳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四逆汤,久虚血痹脉微细欲绝,四肢逆冷用当归四逆汤治疗。

11五饮证

郑钦安大师谓:“夫饮者,水之别名也,即以一水字括之,不必另分名目。名目愈多,旨归即晦,学者更无从下手,故仲景列于太阴。太阴主湿,湿即水也(本经是水,复得外来之客水),水盛则土衰,土衰即不能制水,以致寒水泛溢,或流于左,或流于右,或犯心下,或直下趋,或化为痰,种种不一,故有五饮之说焉。经云:“脾无湿不生痰。”即此一语,便得治五饮之提纲也。治法总不外健脾、温中、除湿、行水、燥脾为主,因其势,随其机而导之利之,即得步步立法之道也。

13温病

     温病属于疏泄太过的疾病(太阴津亏,少阴精亏),汗出而热不退,小便短少色黄赤则用乌梅10白糖30熬汤服用,小便清澈即痊愈。

12崩漏

    太阴虚寒,中气亏虚,气不摄血,崩中漏下病作。舌苔厚白属寒湿用理中汤。

舌苔薄白、头昏乏力时而心悸属气血两虚,用归脾汤加干姜。

太阴病歌诀
太阴阴液之总汇,营养肌体益营卫;
太阴宜开湿气主,为阳明行精、气、津。
内伤外感若失治,营阴会被湿来困,
此皆易生太阴病,虚实寒热要辨清。
手太阴湿郁为痰,足太阴病吐腹满。
太阴阳明相表里,太阴病湿阳明寒,
阳明寒湿太阴病。太阴寒湿宜温化,

太阴阴虚精津亏,甘寒温润正相宜。

 

少阴病

少阴

少阴,五脏包括心肾,心卦象离中虚,有血管经脉之象,肾卦象坎中满,主水液,有血液之象。《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壅遏荣气令无所避,是谓脉”。本神篇:“五脏主藏精者也。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荣,荣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痈疽篇:“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肝脾二脏为生血器,心脏为发动机,是循环系统之中枢;肺脏为气息推陈致新滤清器;肾脏为泌溺及化精器。魂魄神意志,是五脏神经之官能。经络为血液运输之道路。毛脉孙络为血液散布之究竟。人身气血调和,水火既济则无病。而气血之调和,水火之既济者,全赖血脉循环之作用。其中有所瘀而不行,致肾水不上升则烦,心火不下降则躁。而渴衄咽痛,下利清谷,小便色白等证作矣。《内经》以心肾属之少阴,而本论少阴篇中多心肾之证者以此。

少阴为枢

水谷之精气经肝肺二脏而化为血液,外以充肌温肤,内以化精养神,上下周流,循环不息而居太阴厥阴之间,故为枢。

六气之热气主治之,《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热者,人身之阳气”。皮肤为太阳寒水之属有调节体温之能,故少阴之热与太阳之寒相对待。

 

总论

少阴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若面红赤,脉浮沉不一,细而微者,伤在少阴也。

少阴为枢,转枢太阳、厥阴,少阴宜气化,少阴气化则小便自如,膀胱开合有度,身体轻健;气化不利则枢机不转,小便清冷而长或点滴难下,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的阳气来源于肾中元阳,即命门之火及心之君火。它枢转敷布、温煦着全身脏腑组织,是生命之根。它一方面温煦着太阴脾家与阳明胃家,使阳明得以“合”,太阴得以“开”,使水谷之精得以形成与敷布全身,并受水谷之精的不断充养,以维系着自身的恒存。能藏精化气,使太阳有充足的阳气敷布于表,司其卫外的功能,以及使水津排泄,这是少阴作为太阳之里的很重要的机能,其阳气又游离敷布于少阳,以使气液枢转全身上下、内外,协调全身。

提纲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素问•热论篇》:“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灵枢•经脉篇》:“足少阴之脉“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疼、烦心、心疼、黄疸、肠澼 ”,手少阴之脉“嗌干心疼”。手少阴经脉挟咽,舌乃心之苗窍,足少阴经脉挟舌本,络于心。心为君火,肾属寒水,水火相济,则心肾协调,水不制火,使阴虚火旺,虚火随经上冲,则生下虚上实之证。

病入少阴则阴阳两虚,心脑为之失养。

证治

少阴病主要表现寒化与热化。

1、寒化证(阴证)

恶寒,不发热、身倦,嗜睡,手足清冷,小便清长自利,口不渴,腹痛,四肢沉重疼痛,脉微细或沉。四逆汤类主之。

2、少阴伤风

风伤少阴,面目浮肿,脊痛不能正立,隐曲不利,甚则骨痿,脉沉而弦,此风邪乘肾也,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合桂枝汤主)之。素来阴阳两虚之人,气虚津亏,少阳枢机不利,凡能转动之处,皆少阳之属。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23芍药23甘草15(炙) 柴胡60 半夏15人参(生晒参)23黄芩23生姜23大枣六枚(劈)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热化证(阳证阴虚)

心烦、失眠,口渴,饮冷,大便正常,脉沉细数。黄连阿胶汤主之。

方剂组成:黄连、黄芩、阿胶、鸡子黄。

4、少阴病急下证

少阴病,自利清水,粪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饮冷者,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生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5少阴精亏

口渴饮热叫精亏,冬天怕冷夏怕热,补之以味,乌梅、菟丝子、桑椹子、枸杞、生地、熟地之属,配合大辛大热的川附子、干姜之属来化阴为气滋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处方举例

小便短少,口渴饮热,脉沉细弱,舌质淡,舌苔少,全身乏力,四肢倦怠,腰痠腿沉,属于精亏阳虚。

处方

大剂四逆汤或者当归四逆汤加乌梅、菟丝子、桑椹子、枸杞、生地、熟地、生晒参。

6少阴病证八卦解

少阴一个阴(爻),阴少所以为少阴(卦象离),阳(爻)多本身不病,二阳抱阴是为心(离),少阴阴中藏精津,少阴病则阳不伸(阳气减),恶寒、踡卧但欲寐。虚阳外越于上则扁桃肿大不变色,头昏,头胀,高血压,四肢逆冷也是其原因;

坎阳被伤变成坤,死气沉沉谁知因?太阳邪热传少阴(病态乾卦,离中阴爻被邪热填实),阴伤之后精津损,烦躁口渴多冷饮。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卦象为坎,二阴抱一阳。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形成一个既济卦,化成热融融的一团气,也就是太阳的来源。这融融的一团热气是生命之根,今人不知珍惜,贪凉饮冷,日耗其阳,日久阴盛阳虚,虚阳被盛阴逼外,四肢烦躁,高血压、脑溢血、脑梗塞等病要发作;口渴而不喜冷饮,或喜而只漱口而不欲咽,咽喉炎等病要发作。

总之少阴病以虚寒为主,多见少阴寒化证,少见少阴热化证。

少阴寒化证:是指心肾阳气不足,病邪入内,从阴化寒所表现的全身性虚寒证候。

表现:恶寒,手足厥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蜷卧欲寐。虚阳外越则脉沉细,身反不恶寒,手足心热,面赤,口渴喜热饮,脉微欲绝。

处方:四逆汤类回阳救逆。温灸关元,足三里。

少阴热化证:是指少阴阴虚阳亢,从阳化热而出现的里虚热证候。

表现:口燥咽干或痛,心烦不寐,小便黄赤而短,或腹胀不大便,舌尖红赤,脉象细数。

处方:黄连阿胶汤类滋阴清热。

少阴病的特点:少阴寒化,口渴饮热,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热化,口渴饮冷,脉微细数,烦躁欲寐。

少阴病歌诀
少阴五脏为心肾,手、足少阴心和肾。
心之卦象离中虚,有如血管静脉象。
肾之卦象坎中满,肾主水有血液象。

少阴为枢
水谷精微源脾胃,经由肝胆化生血。
在外充润于肌表,在内化养精气神。
居于太阴厥阴间,上下周流循不息。

少阴气化转枢忙,温煦敷布体安康。

少阴主病
少阴为病转枢难,脉象微细但欲寐。
手少阴心挟于咽,心为君火济肾水。
舌乃是心之苗窍,病患嗌干与心疼。

足少阴肾挟舌本,络之于心属寒水。
口热舌干病少阴,咽肿心疼肠澼患。
水火相济体协调,水多火少阳虚见。
虚火上冲眠不安,下虚上实疾病现。

 

 

厥阴病

厥阴

厥为手厥阴心包与足厥阴肝及其经脉为其所属,精神意识之主宰、脑髓为其中枢,志意是其妙用,而主宰全体知觉运动之机关也,心包与肝经及其经络所过之病变为其所属。

《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两阴交尽也”。五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厥成为巅疾”。

《灵枢》决气篇:“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本藏篇:“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精神,即生理学所谓神经系统。志谓神经末端。意谓神经中枢。其在太阳之部者,有骨以为之干,而知觉锐敏,能随意运动。在阳明及少阳之部者,除九窍外,皆知觉迟钝,不能随意运动,名曰自和神经。然在太阳及阳明部位者,有感斯应。在少阳部位者,则常动不休也。

厥阴为合(阖),精气血液化为脑髓,藏于骨内,居至幽之所,二阴之气化至此而尽,故曰厥阴为阖。六气之风气主治之。风者,天之号令,由阴阳二气磅礡而生。人身精神志意之妙用,全借元气之风以为运动。风气太过或不及,则失和而为病。在太阳部位者,四肢厥逆。在少阳部位者,消渴寒疝及厥热进退。在阳明部位者,呕哕下利,皆神经失和为所致

总论

寸关尺三部脉浮沉不一,俱弦微弱者,面青黑,肢青冷,伤在厥阴也。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厥阴宜合,合则肝血足清阳升,四肢暖;开则女子阴冷宫寒,少腹冷痛,不孕,男子囊下湿,阴囊缩,不育。

提纲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是六经传变的最后一经,处于阴尽阳生之际,是正邪交争,进退消长的关键时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症情多表现为寒热交错、上热下寒、舌黄而干、脉弦或沉伏。治宜滋阴、清热温寒、安蛔降逆。方用乌梅丸汤类审视阴(血津液)阳(生理之火)之盛衰而用药。

指针疗法:厥阴,太阴、少阳阳明经筋

《素问•热论篇》:“六日,厥阴受之,厥阴之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灵枢•经脉篇》:“足厥阴之脉“胸满、呕逆、飧泄”,手厥阴之脉“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烦心、心疼”。这是组建厥阴病的依据。除了反应手足厥阴经脉的病理变化外,还与脾胃虚寒有关。

.证治

厥阴证主要表现为手足清冷,消渴,气上撞心,心中发热而痛,虽饥而不欲食,太阴误治则出现脘腹冷痛,腹泻,呕吐,甚或呕出蛔虫。

1、厥阴阴虚

消渴(口渴饮冷),气上撞心,心中发热而痛,虽饥而不欲食。一贯煎去川楝子化裁。

2、厥阴阳虚(厥阴寒证)

少腹冷痛,男子茎中寒,阴冷、囊下湿,囊缩,精少不育;女子阴寒宫冷不孕,带下清稀,经血色暗,崩漏。脉微细欲绝,手足清冷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转侧不利,自汗怕冷,大便稀溏者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四逆汤主之。

3、厥阴伤风

仲景曰:风为百病之长,中于面,则下阳明,甚则入脾;中于项,则下太阳,甚则入肾;中于侧,则下少阳,甚则入肝;病变不一,慎毋失焉。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诀:汗出恶风转侧难,风中厥阴之为肝,胁痛头痛小柴胡,气机枢转治不难。

4、厥阴头痛

呕而胸满巅顶痛者,手足逆冷,实际上是太阴厥阴合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5、虚劳

   房劳、辛劳、心劳之人精血亏虚,阴阳两伤,气机升降失常,夏天畏热、冬天怕寒,四肢逆冷,小便清长,手足心出冷汗,动则自汗,头昏、心慌、乏力、气短,昏昏欲睡,腹胀满不欲食,甚至大便溏泄,腰酸腿沉甚至疼痛,男子精少不育,女子宫冷不孕,男子囊下湿,女子经少色黯。此时之病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单经病变,涉及多经。

当归15桂枝45白芍药25干姜25细辛5通草10生甘草30大枣12枚(擘开)黄芪30生白术30党参15川淡附子25乌梅30六付水煎服分四次服用。

用高压锅煎煮,水没过药即可,盖上阀门煎煮,开锅后计时间,15分钟停火,待压力减下来后,倒出来,再加上水水没过药即可,如此煎三遍合在一起分四次三餐后服用。

6、厥阴热利

四肢逆冷,口渴饮冷,大便色纯青稀溏而下,肛门灼热,此属热结大肠,白头翁汤主之,大承气汤也主之。

白头翁汤:秦皮 黄连 黄柏 白头翁

厥阴病歌诀
〈一〉总述:
厥阴在手为心包,在足所属厥阴肝。
精神意识是主宰,中枢脑髓志意妙。
主身知觉和运动,经路病变为其属。

〈二〉病证:
厥阴主病六气风,精气血液化脑髓。
藏于骨内居幽所,二阴气化至此尽。
厥阴合则肝血足,血足阳升四肢温。
开则女子阴宫寒,少腹冷痛生育难。
男子囊湿缩不育,调和阴阳治不难。
〈三〉病机、治则:
六经最后传厥阴,阴尽阳生正邪争。
进退消长是关键,阳胜则热阴胜寒。
症情表现为多端,寒热交错细琢参。
上热下寒舌黄干,在脉现弦或沉伏。
治宜清热温经寒,安蛔降逆治则验。
乌梅汤方急急煎,平衡阴阳体安泰。

消渴气上撞心下,确是胃中津液亏,

胁痛隐隐不欲食,饥是釜中无水润,

一贯煎去川楝子,滋阴生津肝胃安。

巅顶疼痛厥阴病,寒湿留在太阴经,

湿困太阴厥阴寒,阳气不能达巅顶,

吴茱萸汤用枣姜,意在散寒祛湿殃,

吴萸味苦气臭温,降浊又能治寒藏,

生晒参味苦微寒,生津醒脾补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