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温泉景区介绍:历史将记住他们: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 胶南杂谈 - 胶南论坛 胶南社区,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6:22:42

历史将记住他们: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复制链接]

望海潮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望海潮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5-8 
在线时间
2426小时 
精华
日志
14 
相册
分享
主题
2462 
UID
51994 

中将

中将, 积分 20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75 积分
注册时间
2009-5-8 
J币
129840  
积分
2085 
帖子
13719 
主题
2462 
主题 发表于 2009-11-4 07: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信息港港友常见问题解答 .pcb{margin-right:0}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为中国的独立富强呕心沥血,一定要记住他们 历史将记住他们: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们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两弹一星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详细

孙家栋(1929-)

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中,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卫星总体和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工作。为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详细

朱光亚(1924-)

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负责并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试验,为“两弹”技术突破及其武器化工作作出重大贡献。>>>详细

邓稼先(1924—1986)

1986年,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当年大漠上腾起蘑菇云的谜底终于揭开。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时,他却平静地辞世而去。>>>详细

钱三强(1913-1992)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不仅为原子弹的研制作出了贡献,也为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为培养我国原子能科技队伍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详细

王希季(1921-)

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方案阶段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作为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出立足国内技术和工业基础而又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制方案。>>>详细

任新民(1915-)

1964年作为型号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保证了东风2号导弹飞行实验取得圆满成功。>>>详细

杨嘉墀(1919-2006)

领导和参加包括第一颗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的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详细

屠守锷(1917—)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洲际导弹总设计师。>>>详细

赵九章(1907-1968)

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详细

姚桐斌(1922-1968)

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他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科研人员培养和作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详细

钱骥(1917-1983)

组织并提出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详细

黄纬禄(1916-)

“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我国著名的导弹与控制技术专家,我国固体战略导弹奠基人。>>>详细

于敏(1926-)

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10多年前,连于敏这个名字都是绝密,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才得以解禁。钱三强在谈到于敏时也说:“于敏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详细

吴自良(1917-2008)

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60年代,领导并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做出贡献。>>>详细

陈能宽(1923-)

长期从事金属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进行爆轰物理、炸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的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详细

周光召(1929-)

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幅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贡献。>>>详细

程开甲(1918-)

在国内,他第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其内爆机理研究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问题,为原子弹爆炸威力、弹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详细

王淦昌(1907-1998)

他隐姓埋名17年,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作出了巨大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详细

王大珩(1915-)

我国现代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详细

彭桓武(1915-2007)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彭桓武参与和领导了中国原子能物理和原子弹、氢弹以及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详细

陈芳允(1916—2000)

1965年,他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预报作出了重要贡献。>>>详细

郭永怀(1909-1968)

从受命研制“两弹一星”之日起,他便作为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之一,呕心沥血,发足抢时,立誓拼命也要尽快拿出“争气弹”。>>>详细

钱学森(1911- 2009)

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曾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详细

更多没有获奖的科学工作者 同样值得铭记

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著名科学家、中青年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保障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协同攻关,保证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取得历史性的突破。虽然他们没有获得勋章,甚至没有留下名字,但同样值得铭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