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场巴士买票:禅?门?三?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1:18:09

 

 

禅门中行人,如不遇明师指点,或自己不下死功夫,往往误入歧途而不自知。再据学人浅见,撮录其中误区之三,谓之三题。

 

一、见处不真

此类行人往往能于一念回光处得个消息:或觉万法唯心,或感大地平沉,或见无非真实,然后据此立见,误以为见道、见性、殊不知"见性"之见乃"见犹离见",超乎言思,现量受用,非识神缘影,也非久参、久观于意根下锻炼所得。凡此种所得俱不真实,如学人依此放旷身心、贱视律仪,则莽荡招殃祸。古德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正指此类。

 

二、立处无据

禅门之法在"直指人心、见性万佛",般若增上,生一切法。然每一行者当人份上却是生动活泼之因缘法,诸种俗间(出俗间)之责任、义务、关系,大至国家、民族,小至家庭、亲友依然在。行者断不可不顾因缘,以"破坏空"之手段孑然超出,否则因果宛然。故六祖云:"不离世间觉",古人云:"欲知佛法大义,当观时节因缘。"此不可以有心求,又不可以无求。

 

以禅门之法在明见心性、在根尘交接处见消息,故其锻炼功夫有堕入心理危险。大凡扬言:于数日内令人开悟,多属此类。何以故,开悟之法是通身拶入,是活生生的因缘法,不能担保。而以心理主义锻炼功夫"见性"者失去了脚下的土地,变成了一片飘浮的白云。最好的情形是堕入小乘空见,进入个我解脱;其次是拨无因果,玩世不恭,失去大慈悲心,为所欲为,或乱施棒喝,或大开杀戒。日本禅人,或有此种。

 

虽然,"慈悲度生"亦执著,然,禅自有其老婆心在,行者不可不知。此处疼是疼,痒是痒,血泪交加,无可闪避。

 

三、行处无本

真如佛性,人人皆有,个个不无,古今一如。然禅门一法有甚深缘起,自有其法统之尊严。古人云:威音王以后无师自悟,不经印证,尽落外道。盖禅门一法是古佛递相传授之法。释迦如来只是个传语的人、证明的人,拈出的人。释迦拈花、迦叶微笑,此后法流天下,然道统不坏,秩序井然。举凡无师自悟者,依教明心者如不入此法统检点一过,都会得少为足,或起大我慢。永嘉玄觉见六祖前岂是未悟?见六祖一宿之间法归法位,自是与前不同。其中并未赴减,然法如是故,缘起不可坏故。

 

举凡师心自是、气吞天下者,你且按下云头,否则见处是,行处乖,如归教下尚可克证圣位,如不然,则为孤魂野鬼、异乡浪人矣!

 

善因善緣

 

一个人可以不信佛教,但不可以不信因果;因果不是知识,是人生的真理,是行事的准则。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人是自己的园丁,人生要活得幸福、美满、快乐,就要培养善因善缘。有关「善因善缘」,有四点意见:

第一、避免轻诺寡信:「人无信不立」,做人信用第一,所谓「一诺千金」,别人有求于你,你能做到的当然要答应,做不到的,则要说明原委,千万不能轻易承诺之后却不当一回事。你不守 信用,一次、两次,等别人对你失望,甚至对你怀恨,从此不再和你来往,那时再想挽救便嫌迟 了。所以一个人要守信,约会要守时守信,对别人的承诺更要信守不移。信用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条件,千万轻忽不得。

第二、严戒好言善辩:「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受人诽谤尚且不必急于辩解,何 况平日无事,更无须与人争辩。但是有的人偏偏好逞口舌,喜欢辩论,只要一开口,就滔滔不 绝;只要一讲话,就口沫横飞。但是好言善辩的人,往往令人退避三舍。因为善于狡辩,乍听之下好像有理,但是经常狡辩,常常言过其实,自然别人心里有数,也就对你敬而远之了。所以, 如果你不想做一个不受人欢迎的人,就应该严戒好言善辩。


第三、待人宽大厚道:胸襟宽大,待人厚道,条条都是大路;心量狭小,对人刻薄,处处都是荆棘。做人宽大厚道,宽则得人,厚可载物;做人尖酸无情、得理不饶人,容易树敌。所以宽恕别 人,其实就是释放自己。所谓「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益厚」,一个宽大厚道的人,在道业上 能够养深积厚,在人际间能够广结善缘,在事业上更能得道多助,所以厚道才能成事。

第四、重视基本礼仪:人和人之间,不要以为「熟不拘礼」,其实所谓礼者,就是要合乎道理, 合于伦理。《三字经》说:「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在家庭中,夫妻有夫妻之道,父母子 女有父母子女之礼,君臣之义更不可废。乃至平日里,邻里之间、朋友之间、长官部下之间,彼此见面了,一句「你好」、「你早」,甚至点个头、问个讯、合个掌,都是做人应有的基本礼 仪,都能给人一个心意上的尊重,都是人际之间不可少的交流。

爱惜自己的福报,就是珍惜自己的现在;广结人间的善缘,就是丰富自己的未来。当一个人遭遇 逆境、挫折时,只要肯要改变自己的因,并且广结人际之间的善缘,就有美好的未来。所以「善因善缘」有四点:

第一、避免轻诺寡信。
第二、严戒好言善辩。
第三、待人宽大厚道。
第四、重视基本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