犄角旮旯怎么读:生 命 的 起 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08:49:16


生命的起源(将有重大修改)




生 命 的 起 源
人类追寻自己的源头,追到细胞,就止步了。细胞之前的进化史,成了空白。不是人类不想再追,而是遇到了拦路虎。细胞如何产生?这是生命科学尚未破解的难题。生命如何起源?则是自然科学尚未破解的三大难题之一。
人类弄不清生命的起源,难在人类尚未弄清什么是生命。定义不同,生命不同,起源亦不同。如果说有生理运动的物质是生命,那么核酸、蛋白质这些物质就是生命;如果说有心理运动的物质是生命,那么人是生命,电脑是生命,机器人也是生命;如果说有生理运动又有心理运动的物质是生命,那么动物、植物、微生物是生命。然而,根据这些定义去追寻生命的源头,是上行不远的,因为对生命的本质挖掘不深。
人类弄不清生命的起源,还难在生命没有起源。人类喜欢追本溯源,但宇宙中的事物,只有变化,没有起源。人是怎么来的?有人追到受精卵,而受精卵又是怎么来的?要追可以追到无穷无尽。宇宙是怎么来的?有人追到大爆炸之前的一个奇点,由这个奇点追下去,也可以追到无穷无尽。长江是怎么来的?有人追到了青藏高原,没法再追了,因为长江之水天上来,天上之水云里来,云里之水海中来,海中之水天外来。天外之水呢?与天俱来。可见,事物只有变化、没有起源。当然,在事物无穷无尽的演化之中,我们可以随意截取其中的一段,把前端点称为后端点的起源。因此,事物的起源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人类习惯于把生命和生命载体混为一谈,因而在人类的观念中,找到了生命的源头,找不到生命载体的源头,仍然不算找到了生命的起源。为了迎合人类的思维习惯,在此把生命的起源分为两个部分来论述:生命的起源与生命载体的起源。
1.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本质就是化学反应,探讨化学反应的起源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化学反应是宇宙规定的法则,某些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遇,就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
不过,高级生命是连锁的化学反应,由现在的化学反应追溯到过去的化学反应,找到了最初的化学反应的起因,就找到了生命的源头。现在的地球生命,起源于38亿年前的一个原始细胞,这个细胞是化学反应的生成物,找到了这个化学反应,也就找到了生命的起源。这么一说,复杂问题就简单化了。
不过,要让人心服口服地接受,并不简单。因为即使找到了这个化学反应,人类也不认为是生命的起源。人类想知道的是,生命的意识和行为是怎么来的,也就是说生命六要素是怎么来的。
生命六要素是感觉、记忆、思维、感情、欲望和行为,复杂的生命,包含了生命的六要素,简单的生命只具有其中的一个或若干个要素。在六要素中,感觉是最重要的,有感觉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感觉是记忆、思维、感情、欲望和行为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另外五要素的存在。而最低级的生命,也仅仅存在感觉。因此,只要找到了感觉的起源,也就找到了生命的起源。这么一来,简单问题又复杂化了。其难度,无异于证明一粒沙子存在感觉。
感觉是一系列化学反应的过程。皮肤给针扎一下,被扎部位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流,通过神经传到大脑,在大脑的触幕(大脑皮层触觉感应区)引发化学反应,形成痛觉。其原理,就像火柴点燃一根草绳,草绳尽头有一滩火药被引燃一样。
问题是,火药燃烧,就火药这一物质来说,有没有感觉?当然有,火药是感觉到了温度,对温度的刺激发生反应,才引起燃烧。任何物质都能产生感觉,只要与其接触的物质能改变其内部空间和结构,就产生感觉。也就是说,能引起其发生化学反应,其就有感觉。照相胶卷涂有一层化学涂层,光照射时会产生化学反应,这就是感觉,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感光,即对光有感觉。一般的胶片,没有化学涂层,不产生化学反应,也就不能感觉到光的存在。人之所以能感觉到光,也是因为视网膜有一层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对光敏感,光照射时会发生化学反应,人才能感觉到光的存在。
所谓感觉,就是在外界物质的刺激下,内部产生的反应,外界的刺激是客观真实,内部的反应纯属歪曲捏造。一束光线射来,光电材料产生的是电流,易燃材料产生的是燃烧,照相胶卷产生的是化学反应,这些都是物质的感觉,感觉不同在于反应不同,解读不同,翻译不同。反应、解读、翻译都是歪曲,否则各种感觉应完全一致。生物还能对信息产生化学反应。报纸上一条新闻:一架飞机失事,一个重要人物身亡。从客观侵入物质来说,只是一些不算强的光子,不足以引起人产生大的感觉。但对不同的人,则有不同的感觉,亲人悲痛欲绝,敌人欢呼雀跃,外人无动于衷。一则信息居然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感觉,而且能产生强烈的感觉,这就不仅仅是对信息的歪曲了,而且带有捏造的成分了。思维、回忆、做梦归根结底也是感觉,在梦中别人追杀你,你被逼得走投无路,最后从高楼跳下,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你也有惊恐,也有焦急,也有绝望,心跳也会加速,血压也会升高,肾上腺素分泌也有增加,这些都是感觉,但这些感觉完全是自己凭空捏造出来的。
由此可见,感觉可以歪曲,可以捏造,这是非常重要的,这说明生命可以凭空捏造。至少,凭微量的物质和信息,就可以捏造出宏量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是捏造出来的。对客观世界不同的反应、解读、翻译,就构成了不同的生命,反应越多,解读越多,翻译越多,生命的级别也就越高级。人的生命之所以高级,秘密正在于此,人可以感觉到五彩缤纷,莺歌蝉鸣,酸甜苦辣,软硬粗滑,大小方圆,高低远近,动静快慢,冷热寒暑,严格说这些东西都不存在,是歪曲而来,捏造而来。不信的活,可以去问一下蚯蚓:天是不是蓝的,月是不是圆的。
天不是蓝的,蓝色只存在于人脑之中;月不是圆的,圆盘只存在于人脑之内。月球表面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之所以变成圆的,只是人脑取其概略罢了,再圆的东西放大之后都不圆,这个世界没有绝对圆的东西。月球是一个球体,人看起来却是平面,这也是人脑解读发生了偏离。电影女明星的脸白净光滑,在显微镜下那是一座座山丘,属丘陵地带,连平原都不是。
被人的大脑歪曲最多的也许是太阳了。月球表面的山脉高度约八九公里,太阳表面最大日珥高达几十万公里,而太阳的半径也不过六十九万公里,人类却认为太阳圆得像一面镜子一样。人类看到的太阳只是光球部分,在光球之外还有色球,厚度是2000公里;在色球之外是日冕,由质子、离子和自由电子组成,温度高达一两百万K,远远高于光球的5770K,光辐射只有光球的百万分之一,亮度相当于满月的亮度,最大厚度超过太阳直径,最薄之处又几乎没有,若以日冕范围界定太阳,太阳的外形就是不规则的。日冕的延伸范围可达地球轨道附近,从这个意义上说太阳就在人类的身边。除此之外,太阳风几乎吹到了整个太阳系,若以太阳风的范围界定太阳,地球也在太阳包裹之内。当然,太阳光几乎可以到达无限远,若以阳光范围界定太阳,太阳几乎就是无限大的了。由此可见,人类眼中的太阳与客观世界的太阳,相去十万八千里。
不同的东西可以感觉成相同的东西。火星与月球差不多,在人眼里却是一个光点;恒星与太阳差不多,在人眼里也是一个光点。若有必要,太阳与月亮可以十分相似,把太阳与月亮拉远,分别放在适当的距离上,太阳与月亮就变成大小、亮度相差不大的星星了。是的,客观事物没有变,只是人脑的解读变了。
相同的东西可以感觉成不同的东西。同样是太阳,随着距离的远近,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外形不同,大小不同,亮度不同。同样是月亮,白天看与晚上看,不一样;满月时与月缺时,不一样。客观事物变了么?没变。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没有的东西可以感觉有,有的东西可以感觉无。夜晚可以看见满天星斗,白天星星全都消失了,其实星星还挂在天上,只是看不到而已。把太阳拉远到一定距离,人就看不到了,可是太阳还是挂在天上,只是人感觉不到而已。把一百多亿光年之外的恒星摘除,可是人类通过望远镜还是看到它挂在天上。天文学家怀疑人类通过望远镜看到的一些星星,早就消失了,只是它们在一百多亿年前发出的光线还在飞向地球。
同样的物质侵切,可以产生不同的感觉;不同的物质侵切,也可以产生同样的感觉。打针时扎屁股感觉不太痛,若扎进手指就难以承受了。往手上洒点盐水和往舌头洒点盐水,感觉完全两样。在皮肤上洒点盐水和在伤口上洒点盐水,感觉完全两样。糖和糖精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吃起来差不多一样。鲎的眼晴到了夜晚灵敏度提高一百万倍,这正是昼夜之间光线相差的倍数。因此,在鲎看来,白天是白天,夜晚也是白天,白天与夜晚没有多大区别。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生命是捏造出来的。
一个水分子,随着温度的升高,外围电子运动速度加快,运动幅度增大,带动整个原子、分子运动起来,开始只是挣脱分子之间的吸力,在水中发生热运动,当温度达到100℃,水分子就挣脱地球的引力和大气的压力,向阻力最小的方向——空中冲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蒸发。电子运动幅度的增大,也就是水分子受热发生膨胀,这意味着水分子内部空间扩张,结构改变,按我们的定义,这就是化学反应,因此水分子能感觉到温度。不过,不要把人类的感觉移植给水分子,水分子感觉到温度,但不一定是热,也不一定是冷,不一定是香,也不一定是甜,是什么人类不知道,也不重要,就像人类不知道各种动物眼中的世界是什么一样。同理,原子、粒子也同样能产生感觉。
当然,分子、原子、粒子的感觉是微弱的、迟钝的、面窄的。质量越小,感觉越弱。本来火药中的火硝、木炭和硫磺分子,彼此就能发生化学反应,该发生的事没能发生,就是因为感觉太微弱、太迟钝,彼此挤在一起,肩挨肩,背靠背,胸贴胸,脸对脸,都感觉不到对方的存在。温度升高了,三种分子就乱冲乱撞,直到撞个满怀,才紧紧拥抱,于是燃烧起来。火药是反应最灵敏的物质之一,都这么迟钝,其它物质就更不用说了。而原子、粒子的感觉之弱,就更无法形容了。
然而,这种微弱感觉的存在,也许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存在。不然,一切生物都没有感觉,没有感觉的生物,还是生物么?
人之所以自我感觉良好,正是巧妙利用了基础物质的这种微弱感觉,把它叠加起来,逐级放大,形成人的感觉。人的任何一套感觉系统,都是功能放大系统,即功放系统,可以把极弱的信号放到极大,甚至大到让人受不了,刀割、火烧之所以难以忍受,就是因为放大过了头。针扎一下本来无关紧要,可是却引来大脑一片火烧,当然疼了。眼球居然可以把光聚焦,然后转换成电流,以至于一粒光子,也能引起人的视觉。功放主要是靠化学反应规模的逐级加大。
一般来说,物质越大,感觉也越大;物质越小,感觉也越小。而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感觉也随之无限趋小,在无穷小之处,物质的感觉是无穷小,无穷小可以视为零。因此,感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就是这么发生的。中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即生死之间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
因此,要界定生与死并不容易。自然界中有些物质是“死”的,有些物质是“活”的,而有些物质则很难认定是“死”的还是“活”的。病毒在自然环境中是死的,与一粒微尘没什么两样,当病毒进入细胞之内,就与细胞之内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就活起来了,甚至还可以生儿育女,代代相传。类病毒,是死的还是活的物质,就更难判定了,从发现至今,其生死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构成细胞的物质,在细胞之外是死的,进入细胞之内就变成活的了。其实,一切都很简单,一团物质也罢,一个病毒也罢,一个分子也罢,不参与化学反应的时候,就是死的,参与化学反应的时候,就是活的。或者说,化学反应不激烈,可以视为死的;化学反应较激烈,可以视为活的。人类认为,分子是死的,病毒是活的。其实,病毒与分子差不多是一回事,病毒就是一个简单的核酸分子,只是外面包有一层蛋白质外衣,而类病毒是没有蛋白质外衣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核酸分子。这个分子独处的时候,从生物角度看是死的,从化学角度看也是死的。这个分子进入细胞,与细胞内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这个分子从生物角度看是活的,从化学角度看也是活的。可见,化学上的生死就是生物学上的生死,生命的本质就是化学反应嘛。病毒如此,细胞如此,动物和植物也如此。
有些细菌在冰层中被冻住了成千上万年,一旦温度上升而解冻,细菌就立即复活过来了。最近美国科学家发现,有一种被冰冻了三万年的细菌,在冰融化的瞬间就开始游动了。被冻住的细菌是死的还是活的呢?由于人类认为死亡不能复活,所以科学家说这是处于休眠状态的细菌。其实,被冻住的细菌没有任何新陈代谢,按人类的标准,这些细菌就是死的,是死物,是死物质,复活的细菌则是活的,是活物,是活物质,细菌由死到生,看不到界限在哪里。
新西兰有一种蟋蟀,冬天被冻成冰块,春天冰熔化之后,又复活了。北美树蛙冬天也被冻成冰块,就像一块被冰包裹着的化石,这块“化石”大脑是死亡的,心脏是不跳的,完全没有新陈代谢,当然是死物。两三个月后慢慢解冻,树蛙就复活过来了。现在那些在零下一百多度低温的液氮瓶中浸泡的人的尸体,将来若能按他们的遗愿复活,也是由死到生的过程。死生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这条鸿沟存在,死不能到生,生也不能到死。这些现象表明,生死之间无界限,那些所谓死的物质、死的生物,其实都是活的,只是活的层次较低罢了。换句话,物质本无生死,生死是人臆造。人类造出了生死的概念,并强加给宇宙万物。
由此,有理由认定,一切物质都是有生命的。因为再小的物质,内部空间和结构也会改变。人类认为原子是基础物质,其实只是物质的一个家庭,这个家庭是临时组建的,家庭成员随时都会有增减,家庭空间随时都会有变化。电子绕核运动,本身就是一个空间、结构不断改变的过程。依此认定原子有生命,也是有依据的。粒子也同样如此。科学家觉得一些粒子行为很古怪,来无影,去无踪,跳来跳去,毫无规律。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呢?粒子也有生命啊,他跳出来玩耍天地,管得着吗?当然,这是一种形容和夸张,粒子的生命层次很低,也不会有人类这样的意识,但生命的活性是存在的,生命的意识也有无限小的存在。如果我们否认粒子存在无限小的意识,那么人类的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因为时间、空间、物质、能量和生命都是不能创造出来的,只能放大、缩小、组合、分解和转化。
我们说粒子、原子、分子、火药、砂子有感觉,不是指具有人的那种感觉,不要站在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而要设身处地站在物的立场思考问题。这种感觉可以用胎儿的感觉相类比,胎儿肯定有感觉,但这种感觉还不足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而这些物质的感觉还比胎儿感觉微弱得多。但强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感觉。
人类有一个错觉,认为感觉是动物的专利,植物没有感觉,石头没有感觉,沙子没有感觉,尘粒没有感觉,因为这些物质受到外界物质的侵切后,没有看到有任何反应——与人相似的反应,正是这个错觉导致人类不能理解生命现象和生命起源,并错误地在物质之中划分生死。其实,任何物质受到外界物质的侵切,内部都有反应,只是反应有大有小,反应小的人就看不到了。一棵树被人砍了一刀,内部就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化学反应,只是人看不到而已,看不到不表明树没有反应。一块石头被人踢了一脚,石头内部也有化学反应,只是十分微弱罢了。动物是物质,树木是物质,石头也是物质,物质只存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不同,生命现象正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表现,是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的过程。
所谓活物,只是化学活性较大;所谓死物,只是化学活性较小。活性大是化学反应过程快,活性小是化学反应过程慢。若把时间尺度压缩,也就是活性的放大;若把时间尺度拉长,也就是活性的缩小。人是一团物质,之所以有生命,是这团物质内部化学反应较快,若把速度放慢一亿倍,人就可以说是死物了;石头也是一团物质,之所以无生命,是这团物质内部化学反应较慢,若把速度加快一亿倍,石头就可以说是活物了。虽然化学反应的速度不能随意加快或放慢,但看问题的时间尺度可以随意拉长或缩短。把人的一生拉长到一亿年,人是一团不会动的死物;把石头的一生压缩到几秒钟,石头就是一块会动的生物。我们经常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到鲜花怒放,就是把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的开花过程,压缩到几秒钟完成,花朵的活性就被放大了,似乎成了动物。在这里,拉长时间与放慢速度是一回事,压缩时间与加快速度是一回事。
我们看到的宇宙,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大到天体,小到粒子。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物质本来就是运动的。从物理的角度,这种说法不一定正确,因为运动是相对的,对于鼻子来说耳朵是不动的;从化学的角度,物质永远处于运动之中,起码物质内部是运动的,鼻子耳朵内部是运动的,不然我们永远都不会老。一块石头的内部也是运动的,石头里面的分子、原子和粒子是运动的。物质的内部运动,使其内部空间与结构不断改变,处于永不熄灭的化学反应之中,从而使物质获得生命。
如果说宇宙起源于大爆炸,那么宇宙中的物质运动,归根结底来源于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推动了星系、天体、物体、分子、原子、粒子的运动。137亿年前发生的化学反应——宇宙大爆炸,至今仍在继续,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处于不停的空间和结构的改变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宇宙是个充满生命的世界。生命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死是人类的幻觉,生是宇宙的永恒。小到粒子,大到宇宙,都是生命体。回想起来,人类挖空心思、千方百计寻找地外生命,最终一无所获,太可笑了。不是人类目力不够、智慧太少,而是人类不知什么是生命。
从根本上说,物质空间、结构的改变,来源于宇宙空间、结构的改变;物质化学反应的发生,来源于宇宙化学反应的发生;物质生命的存在,来源于宇宙生命的存在。宇宙不存在的事物,地球也不可能存在,包括生命。宇宙生,万物生;宇宙死,万物死。
因此,我们得出三个结论:①生命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包括从低级形式叠加放大为高级形式。②高级生命起源于中级生命,中级生命起源于初级生命。基础物质存在的感觉,是一切高级别生命形成的基础。③如果把宇宙大爆炸作为前端点,把今天的宇宙作为后端点,那么生命起源于宇宙大爆炸,因为宇宙大爆炸点燃、引发了一连串化学反应,一直延续至今,包括人体之内的化学反应。
行文至此,生命的起源,从大道理上讲通了,从根本上来说,生命的起源关键在于意识的起源,意识的起源关键在于感觉的起源,讲清了感觉的起源,就破解了生命的起源。
而感觉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区别只是级别的高低。不同性质的物质,化学活性不同,感觉也不同;相同性质的物质,排列组合不同,感觉也不同。低级别的感觉叠加在一起,就是高级别的感觉。当然,叠加是有规则的,必须按照化学和物理的规则来叠加,否则起不到放大的作用。比如,对光的感觉,是可以叠加放大的。玻璃分子堆积成平板玻璃,对光线没有放大,这是无效堆积;堆积成中间厚两边薄的形状,对点状光源有放大,对面状光源有聚焦,均是信号的强化,这就是视觉的放大,感觉的放大,意识的放大。
当然,对于放大镜来说,这种放大它自己觉得相差不大,因为玻璃的化学活性不够。不过阳光被聚焦之后,放大镜还是觉得有所不同,起码温度被提高了,原来阳光没这么热,现在热一些了。若放大镜是球状的,而且是鸡蛋清做的,阳光经聚焦后落到了球面对侧的一个点上,这个点上的蛋白质长链分子,受热后就会发生卷曲、断离、蒸发等,整个球体上的蛋白质分子,都会有程度不同的反应,这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比放大镜之内的化学反应强多了,也比平摊的鸡蛋清之内的化学反应强多了,这就是视觉、感觉、意识的放大,也是生命级别的放大。所谓放大,就是外界刺激不变,内部反应增强。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是一种自作多情的化学反应,生命是物质自己创造出来的。
人眼就是这么放大光源的。如果人眼是脱离人体独立存在的,阳光聚焦处的细胞,也能感觉到更强的光源,与其它位置的细胞的感觉有所不同,细胞的反应也就有所不同。即使细胞是一群无头动物,行为也会不同,毕竟在每个细胞之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是不同的,有的化学反应强些,有的化学反应弱些。阳光经眼球聚焦后的落到眼底视网膜上,阳光的强度就被放大了,这种放大是歪曲捏造,是小题大做,是自作多情。
地球的所有高级生命,都是最有活性的物质构成了最佳的排列组合。生命的主要物质是核酸和蛋白质,这两种物质,一方面是地球最有活性的物质。能与周围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几乎对任何物质都敏感,自身的长链处于不断的分离与连接之中。另一方面具有最佳的排列组合。这两种物质的共同特点,是由几百个、几千个、几万个、几十万个、几百万个或几千万个分子,串成一条长链。这种链状结构,意味着核酸和蛋白质都是导线,可以作为电流的通路,这可能是其重要功能之一。
这种结构,就单个分子来说,虽然放大不了光子流,但是可以放大电子流,链越长,两端的距离越远,若在电场之内,就意味着电位差增大,电子就会从一端源源不断流向另一端,沿途每个分子都受到碰撞,并引发相应的化学反应,感觉、意识就得到放大。当然,长链两端的电位差,可能是由两端的化学反应造成的,一端的化学反应抛出了多余电子,并打破了电位平衡,形成电压,自由电子就沿着长链流向另一端,点燃了另一端的化学反应,这端的化学反应则大量吞噬电子,这就造成了更大的电位差,电流得到进一步放大。
当然,核酸和蛋白质是最细的导线,还有更粗一些的导线,有的神经细胞被拉长到一米,这是以细胞为基础的导线,把这些细胞导线集束之后,就是更大直径的导线了,这就是神经,相当于电缆。动物的意识以电流为基础,细胞的意识也可能以电流为基础,主要区别在于导线的直径、长度和电网结构。
不过,一条能导电的分子链,还是太简单,生命也是简单的,无非是一阵阵电流流过,带来一阵阵的刺激。若有两条分子链组成,而且两链之间有许多横线联接,像一把梯子一样,电流就复杂了,几乎可以有无数条通路,形成了一个集成电路,可以处理无数信息,这个生命的意识也就复杂化了,这就是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由两条长链构成,长链之间有许多碱基联接,就像一把梯子一样,电流在这一梯形线路中流动,可以形成无数个通路,关键在于每个核苷酸分子要能自动开关、自动接转。在细胞核的DNA分子双链中,还粘附了许多蛋白质核小体,就像珍珠串一样,这使电路更复杂了。DNA分子长链在细胞核中不是一条笔直的长线,而是迂回曲折的,这样,线与线之间就有粘连,珠与珠之间就有联接,一条线就形成了一张网,这张网可以说就是一个大脑了。人体细胞核中每个DNA分子由一亿多个核苷酸分子组成,由这个长链编织成的网,是十分复杂的,可能比电脑的集成电路还复杂,因而产生高级智慧是正常的,而细胞核中共有46个DNA分子,也就是说有46张网,若有序组合起来,编成一张更大的电流网路,这样就很像人的大脑了。
人类认为电脑是有意识的,电脑的意识来自复杂的电路,在电脑之内,电子的通路可以有无数条,而且每条通路是受控制的,因而使电脑拥有了某种意识。虽然有人认为这不是意识,但电脑与石头相比,还是更有意识一些,两者的意识绝对是不同的。机器人能观察、倾听、交谈、握手、走路、劳动,这一切都是电脑指挥的,若人类拒不承认这是一种意识,到头来会吃亏的。电脑的工作原理与人脑的工作原理,大体一样,没有根本区别,都是电流做功。
当电流从DNA分子双链上流过,向哪流是随机的,取决于电位差的大小和电阻的大小,但链上的每个核苷酸分子也有决定权,接通与断开,就决定了电流的流向。当这种接通与断开形成一定规律,产生一定效果,就起到电脑电路的作用了,这个细胞就有较高的意识了,意识高到一定程度就能控制一些线路的开关,这与电脑就没什么两样了。不同的是,电脑是按人类规定的程序运行的,细胞是按自然规定的程序运行的。这是早期细胞的意识,后期细胞的意识已经能按自身的需要控制电流,这就是一个拥有智慧的独立生命体了。
在人类的DNA双链分子中,链上96%的核苷酸都不构成基因,人类认为是多余的,一种可能是用来增加导线的长度,以便增加电位差,形成更大的电流。另一种可能是作为细胞大脑线路,线路更长,电路也就更复杂,因为是梯形线路,而且还编成了网,这样才能形成更复杂的意识。说不定这部分多余的核苷酸才是细胞的大脑所在。也就是说,细胞的大脑很有可能存在于DNA分子中,不论是一段分子,还是整个分子;不论是一个分子,还是多个分子。
当然,这只是对细胞大脑所作的推测,不一定就是这么回事。也许,DNA分子不一定是细胞大脑的载体,内质网也可能是细胞大脑的载体。人类神经细胞的内质网,与人类记忆有关。因而若是细胞内质网与细胞智慧有关,也不必感到惊讶。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可能,这种可能性也许更大。细胞中的智慧,可能来自线粒体,线粒体总是自由进出细胞的,是更低级别的独立生命体。许多线粒体居住在细胞质之中,由这些线粒体共同构建了细胞中的一切,包括细胞核中的DNA,作为智慧的工具和生产的工具,相当于电脑与机器。若真如此,细胞只是一所房子,这所房子中的真正生命与灵魂是线粒体。
无论如何,细胞肯定有智慧,智慧肯定有载体,载体肯定有起源。大自然处于永无停息的造物运动之中,在无数次涂鸦中必有一次歪打正着,碰巧造出了一种物质,叠加放大了基础物质原有的感觉,生命也就出现了,这是必然的。在地球的每个角落,每天都造出无数种物质,这么不知疲倦造物十亿年,若不能造出正好叠加、放大了物质感觉的一粒物质,反而是不正常的了。买彩票中大奖是偶然事件,如果天天买,月月买,年年买,一直买它十亿年,中大奖就是必然事件了;如果全球60亿人天天都买彩票,每天都有人中大奖也是必然事件了;如果全球60亿人天天买彩票,一直买它十亿年,无论出现什么巧合都是正常的了。这正是生命在地球诞生十亿年后出现的原因。
因此,生命在地球上出现,千万不要说偶然;生命在宇宙中存在,千万不要说偶然。只要宇宙足够大,时间足够长,每一个事物的出现都是必然的,包括每个人的出现也是必然的。若不出现,到无限的宇宙中去寻找,到无限的未来中去寻找。从理论上说,只要空间是无限的,时间是无限的,物质是无限的,能量是无限的,那么任何事物都必然存在。想找到另外一个自己,也能找得到。
2.生命载体的起源
① 细胞的起源
生命载体有多个层次,以动物为例,可分为动物、细胞、生物分子。在这里重点是研究细胞的起源,把细胞的起源上溯到较简单的有机分子,生命的起源也就清楚了。
细胞是由多种低级别的生命组成的,主要的生命体是细胞核,细胞核相当于人的脑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蕴含大量遗传信息,控制细胞的代谢、生长、分化和繁殖,即使没有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也能存活,只是寿命短些罢了,精子就把大部分细胞质抛弃了,留少量细胞质只是作为路途的能量。若把细胞核去掉,蛋白质合成停止,生长不能进行,细胞存活也不久。早期细胞只有细胞核,细胞质及其中的细胞器,是后面遇上的、加入的、合成的或制造的。因此,人类只需追寻细胞核的起源。
细胞核中的主要生命体是核蛋白,核蛋白是细胞内的分子团,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原始细胞就是核蛋白,现在仍有这样的原始细胞——病毒,病毒就是一团核蛋白,里面是一个核酸分子,外面包裹一层蛋白质外衣,这是最简单的核蛋白。因此,人类只需追寻核蛋白的来源。所谓核蛋白是由核酸与蛋白质合成的分子团,两种分子相遇就结合在一起了,核酸遇到了合适的物质也能制造出蛋白质。这就是核蛋白的来源。生命的起源追到这里,就已经追到了病毒的起源了,因为核蛋白的起源就是病毒的起源。由此可见,细胞起源于病毒。病毒与细胞的核心物质都是核酸,两者都有相同的遗传语言,这些都表明两者起源相同。不过,在两者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物种,这就是细菌。细菌的核心物质也是核酸,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其它附属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正好介于病毒与细胞之间,主要是缺少细胞核和线粒体。
由核蛋白再往前追,就追到了核酸和蛋白质,这两种物质既是细胞核的主要成分,也是细胞质的主要成分,均是具有生命活性的物质,是更低级别的生命体。类病毒就是由一个核酸分子组成的生物,没有病毒所具有的蛋白质外壳,朊粒就是由蛋白质组成的生物——尽管是不是生物还有争议,但朊粒可以侵入寄主细胞,在寄主细胞中繁殖,引起寄主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使寄主死亡。具有明显的生物特征,不妨视为生物。因此,可以把核酸、蛋白质视为生命载体的起点。值得注意的是,朊粒是分子,类病毒也是分子。也就是说,生命载体就是分子,分子就是生命载体。依此类推,原子以下的物质也应是生命载体。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物质就是生命,生命就是物质。
行文至此,追溯生命的起源已经追溯到分子上了,从人的起源,到细胞的起源,再到分子的起源。若能找到了核酸分子、蛋白质分子的起源,就基本可以认为找到生命载体的源头了,找到了源头就好办了,后面的发展只是物质的简单累加。这么看来,生命载体的起源就是简单的了。
核酸分为两大类: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这两类核酸均是由核苷酸串在一起形成的,不同只是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连接方式。核酸经水解就可以得到核苷酸,可见这种结合不是很紧密的。核苷酸是有机分子,归根结底是要寻找核苷酸的起源。核苷酸由戊糖(核糖、脱氧核糖)、碱基(嘧啶或嘌呤)和磷酸组成,大自然首先合成这三种较简单的物质,然后这三种物质相遇合成了核苷酸。当然,这三种物质有的也许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相遇后就剥离出来,结合为一体,形成了核苷酸。从发生过程来看,有一个过渡物质核苷,先由戊糖与碱基合成核苷,核苷再与磷酸合成核苷酸。模拟原始大气的条件,通过实验可合成核糖、脱氧核糖等戊糖,也可合成嘌呤、嘧啶等碱基。戊糖和碱基在磷酸和磷酸盐的催化下合成核苷酸。各种核苷酸被合成出来后,在简单条件下就能结合成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既然核苷酸链能水解,脱水也应能合成核苷酸链——即核酸。这是在原始地球曾经发生过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蛋白质按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蛋白,作为构建生命体的材料。一类是功能蛋白,作为生命活动的原料。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连接而成的,各种氨基酸混在一起,就连接成蛋白质了。蛋白质经水解就可以得到氨基酸,可见这种结合也不是很紧密的。因此,只需研究氨基酸的起源。细胞蛋白质中主要有20种氨基酸,另外几种氨基酸仅在一种或几种蛋白质中存在。氨基酸是由氨基与羧酸结合而成。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米勒,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放入H2、CH4、NH3 和H2O,然后模拟原始大气条件,加热、放电,合成了氨基酸。氨基酸脱水后就串在一起了,这就是蛋白质了。1965年,我国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牛胰岛素。
蛋白质可以说是具有生理运动功能的物质,也就是说是自己会动的物质,只不过没长鼻子眼睛罢了。物质的动与不动,不妨以此为分水岭,虽然不太科学,但符合人类的习惯。严格说一切物质都是会动的,只不过动的程度和形式不同而已,合成了活性大的物质,就动得多一些,可以被人的目力测出来,或能借助显微镜观察出来。目力所及,动与静的区别,就是生与死的分野。因此,说生与死是人臆造的,没有冤枉人类。
蛋白质之所以会动,是因为蛋白质是由大量氨基酸组成的大分子,它形成一条长链(即肽链或多肽链),并以一定数目排列,由近百个乃至数十万个氨基酸串连而成,在串连或分解的过程中,呈现连接、吸附、卷曲、缠绕、包裹、伸展、脱离等动态,人就可以看到这团物质是活动的——动与静,生与死,就这么简单。在充满离子的盐水中或某种化学液体中,氨基酸链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产生自由电子,并在电位差的作用下,由一端流向另一端,并引发另一端的“动作”,这就是原始的神经、电流和感觉。当众多蛋白质结合成分子团的时候,蛋白质分子一端的化学反应,形成电流,流向蛋白质分子的另一端,并造成相邻蛋白质分子发生化学反应,这就是更高一级的感觉。
一个化学反应,通过导线和电流连接,引发另一个化学反应,这是生物的感觉、记忆、思维、感情、欲望和行为形成的基础和工作原理,是化学反应由单一到连锁,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纽带。
核酸与蛋白质,是由什么物质在什么条件下合成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在原始地球环境下被合成。这两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都不难,既能通过人工的方法合成,也能在原始地球环境下被合成,因而生命在地球的发生就是必然的了。生命载体的合成,最重要的条件是物质多样化,环境多元化。物质多样化,也就是元素周期表内的元素要尽可能多,这些是合成各种物质的基本原料;环境多元化,也就是环境要复杂、多变,复杂是静态的,多变是动态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某个地方、某个时候合成生命。太阳没有高级生命,是因为物质简单,环境简单;月球没有高级生命,也是因为物质简单,环境简单。在太阳系的某些行星或卫星,若具备了物质多样化、环境多元化的条件,就应该有中级生命或高级生命。
核酸、蛋白质在原始地球被合成后,就是早期地球的生命体了,因为这些是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当这两种物质相遇就结合为核蛋白,这是更复杂一些的生命体,也是原始细胞的雏形,水、无机盐、糖和脂肪加盟后,细胞就更复杂,更完善了。当然,核酸已包含有糖,糖是作为核酸的建筑材料,后面加入的糖则是作为营养成分。同样,脂肪既是作为细胞的建筑材料,又是作为细胞的营养成分。水与无机盐在原始地球是天然存在的,糖和脂肪在原始地球能被合成。当然,后期的细胞能把外来的一些物质加工成糖和脂肪。
细胞是由核酸、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和水组成的,其中最重要、最有活性的物质,是核酸和蛋白质,这两种物质究竟哪一种起主导作用?当然是核酸,从病毒的结构就可看出,核酸是身躯,蛋白质是外衣。从功能上看,也是如此。核酸能复制自己,制造别人。脱氧核糖核酸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合成另一个与自己完全相同的分子,人类把这种现象称为复制、繁殖、生育。脱氧核糖核酸通过化学反应,还可以合成核糖核酸,并让核糖核酸带有相同的遗传信息,人类把这种现象称为转录。核糖核酸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把氨基酸组装成各种类型的蛋白质,人类把这种现象称为翻译、表达。也就是说,细胞中的蛋白质是核酸组装出来的。
人类用复制、繁殖、转录、翻译、表达等动词来形容这一系列过程,实际上这是化学反应的自然过程,不意味着核酸分子有多么高超的智慧。所谓遗传,只不过是生成物正好与某种反应物相同罢了;所谓遗传信息,只不过分子中的某些片断能决定生成物的种类罢了;所谓遗传信息的转录,只不过反应物与生成物具有相同的分子片断罢了;所谓基因表达,只不过反应物特定的分子片断可以合成特定的生成物罢了。有什么分子或分子片断,就必然会生成什么反应物,天经地义,不足为奇。当然,若把核酸视为有智慧的生命体,这么看也无大错。简单说,可以把核酸分子看成一团活跃的化学物质,与不同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就可以生成不同的物质,包括生成同类物质。换句话说,就是把基因看成一团活跃的化学反应物质,这团物质能与众多不同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众多不同的物质,包括生成另一个“自己”。
以上所述,就是生命载体的起源,这个过程完全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实现。可以确信,38亿年前的地球曾发生过这个化学演变过程,在今天地球的某个角落,也可以发生这个化学演变过程。这个演化过程可以简单归纳如下:

以上表述的只是生命发生的主轴线,就像追寻长江的源头,只沿着主流往上追,小的支流忽略不计了。因为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分别有不同的起源,而细胞质中又包含有多种器官和物质,而这些器官和物质,又是层次不同的生命体,也有其特定的起源。当然,其它起源相对比较简单,不妨依此类推。归根到底都是核酸、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和水的起源与组合。研究生命起源,只需研究有机物的起源,主要是研究生物分子的起源。
以上是从物质的角度追溯生命载体的起源,这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也可以从生命的角度追溯生命载体的起源,这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以下过程:

生命级别越高,物质的质量越大,物质的种类越多。细菌以后的生命,物质成分是大体相同的。细菌与病毒相比,主要是外衣里面注入了一些液态的物质,在这些物质里悬浮着一些细胞器,形成了细胞质。细胞与细菌相比,主要是核酸另外多了一层保护,被核膜包裹,形成细胞核。另外,细胞质中的物质和器官,也比细菌更多一些,结构更复杂,功能更强大。简单来说,类病毒是裸体的,病毒是穿衣的,细菌住上了房子,细胞住在城里——细胞核是套房,细胞质是院子,细胞膜是围墙,动(植)物是城市。由此可见,人类的祖宗依然健在,细菌、病毒、类病毒都是人类的祖宗。每当祖宗向体内添加了一些物质,生命的层次就上了一个台阶。从这一生命演化的过程来看,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核酸是生命的主体。二是生命的发展与升级,只是物质的简单添加。三是生命的层次越高级,物质的种类越多,质量越大,体积越大。人类为细胞寻找祖宗,就像人类自己寻找祖宗,在野外找到一个不穿衣服,不住房子的相似生物,就认祖归宗了。
② 生物分子的起源
追溯生命载体的起源,追到了类病毒就追到了分子了,类病毒是单个RNA分子,由300多个核苷酸串在一起而成,可以说是最简单、最原始的生命载体了。从另一个支流往前追,追到蛋白质也是分子。
在这个基础上再往前追,由分子一直上溯至基本粒子,生命的源头就追到穷尽之处了,这个过程似乎复杂一些,实际上也不复杂。下面按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自然顺序,具体分析、推演这个过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物质的结构主要是一种电性结构,结合是因为电荷间的吸力,分离是因为电荷间的斥力或外部电荷有更大的吸力。吸力大于斥力就结合,斥力大于吸力就分离。电子之间保持距离,是因为存在斥力;原子与原子保持距离,是因为原子外层的电子相互排斥。吸力与斥力都是动态的,随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温度、压力等都对吸力与斥力产生较大影响。
由于电荷吸力与斥力的存在,使基础物质具有自我组装能力。把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混在一起,它们就组装成各种原子;把各种原子混在一起,它们就组装成各种分子。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就是残缺不全的了,人类把这种残缺不全的原子称为正离子,正离子总是千方百计伺机俘获一个电子,把自己修复、治愈。重新变成原子后,仍然贪心不足,有合适机会还要俘获电子,使自己变成负离子。由此可见,粒子、原子、离子都有自我组装能力,根据广义生命的定义,这可视作基础物质生命的表现。正是基础物质自我组装能力的存在,宇宙才有了万物。不然的话,水不存在,土不存在,岩石不存在,地球不存在,太阳不存在,星系也不存在,宇宙中唯一存在的就是漫天飞舞的粒子。
分子形成后,就相对稳定了。但自我组装能力并未消失,因为分子存在分子力,也就是分子之间的吸力与斥力。进入吸力范围就吸过来,吸到面前就用斥力保持距离,这就是物以类聚的原因。有些分子之间是以共价键的方式结合的,这种结合十分紧密,小分子就变成大分子。其中有些自我组装能力较强的分子,在高温、高压、闪电的外部条件下,与周围各种分子进行组装,形成有活力的大分子,这些大分子就是核酸、蛋白质、脂肪和糖。
大自然组装大分子的能力,已被实验所证实。这些实验充分证明,分子能自我组装成大分子。这些组装过程,从物理的角度看,是物质在吸力与斥力的作用下,发生了聚散离合;从化学的角度看,都是标准的化学反应。有些化学反应就是一个不断把周边物质同化的过程。如核苷酸、核糖核酸都能把周边物质同化——这就是再生。有科学家随机把一万亿数量的核糖核酸注入试管让它们自由组合,获得了几百万种不同的核糖核酸片断,其中一些片断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由此可见,生儿育女不是人类的专利,也不是细胞的专利,生物大分子也能生儿育女。
大分子形成后,还有没有自我组装能力呢?当然有,分子大了以后,基础物质的数量也多了,总有这种或那种基础物质能与外界的某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而自然界中生成的大分子是不稳定的,活跃的。这种活跃,导致两极分化。一部分分解,还原为各种分子;另一部分继续组装,形成分子团。由大分子结合成分子团,是大分子之间在各种力的共同作用下,相互连接、缠绕、吸附、包裹而形成的。其中,氨基酸自我组装成蛋白质,核苷酸自我组装成核酸,核酸与蛋白质相遇组装成核蛋白,核蛋白与脂质相遇时,脂质就自然而然地把核蛋白包在里面了。这个被脂质包裹的核蛋白,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化学反应灶,能与周边物质发生各种化学反应。这是什么?当然是生命了!或称生命载体。
随着分子团中基础物质的含量增多,结构更复杂,化学反应也更多了,甚至可以一个化学反应,引发另一个化学反应,在周边物质的参与下,持续不断,几分钟、几小时、几天……,这些分子团,林林总总,千姿百态,其中有一种结构最合理,反应最灵敏,能与周围存量大、种类多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这就是早期的细胞。
地球早期细胞是天然产物,与众不同的是,这种天然产物存在较高的智慧。基础物质按一定次序堆积,堆积到一定程度,活性就放大到一定程度,智慧就放大到一定程度,到了某个临界点时,一个更高级别的生命就出现了。就像胎儿的发育一样,物质按一定的次序堆积,达到6斤左右,活性大了,智慧高了,一个更高级别的生命就出现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之所以觉得奇怪,是因为到了三岁左右才有自我意识,觉得自己是突然来到这个世界的。
既然物质堆积到一定程度就能创造人的生命,那么物质堆积到一定程度更能创造细胞的生命。不同的是,人的生命太复杂,需要某种智慧来堆积;细胞的生命较简单,不需要某种智慧来堆积,仅靠大自然就可以完成这一杰作。
严格来说,生命不可以制造,只可以叠加和放大,由于叠加和放大是形成高级生命的过程,因而对于高级生命来说,也可以说生命是制造出来的。早期的智慧细胞,是大自然无意间碰巧合成出来的,大自然中有无数种化学反应,生成无数种物质,其中一种物质碰巧叠加放大了低级生命,更高级别、更高智慧的生命也就出现了。这个过程人工也能完成,用相同的物质,按相同的结构,组装一个细胞,这个细胞就是一个智慧生命。说得更大一些,用相同的细胞和物质,以人体为蓝本,组装出一个人来,这个人的生命就是创造出来的。所谓的组装也可以是引导发育。在不远的将来,完全可以在人造的子宫中,用一个受精卵或一个体细胞,引导发育出一个活人来。明白了其中道理,对生命的由来也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拥有较高智慧的早期细胞,通过化学反应制造更多物质,充实、加固自己,使自己更活跃、更完善,进化为更高级的细胞。
细胞的生命活动,实际上是环境中的物质,在细胞这个反应灶中,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有进有出,进来的就是燃料,出去的就是废物。
细胞的分裂、繁殖,实际上就是化学反应生成核酸、蛋白质、脂肪、糖和吸纳无机盐、水的结果,当这些物质增加到一定程度,大于细胞膜的张力这一临界点的时候,就一分为二了。人类把这一过程叫复制、分裂、繁殖或生殖,看起来是细胞生了个“儿子”,实际上是周围的物质合成了一个“儿子”,不论是细胞或其后代,都是“天生”的。人也是如此,儿女是“天生”的,不是父母生的。人们喜欢把儿女说成是自己生的,实际上是贪天之功为己有。儿女是环境中的物质合成的,在合成过程中,父母只不过助了一臂之力罢了,确切说只不过把“开关”打开而已。
有的早期细胞在强光的帮助下,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真是太伟大了,水和阳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就意味着可以永续反应,生生不息,持续时间长了,制造的物质多了,分子团的张力大于聚力,就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呈几何级数增长。这种能分解水的分子团,就是早期充斥地球的蓝藻。经过十亿年的发展,蓝藻制造了大量的氧气和有机物,为未来生物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我们把生物分子视为生命起点,是为了迎合人类固有的思维习惯。其实,生命从粒子组装就已开始,因为粒子组装意味着空间与结构的变化,空间与结构的变化意味着化学反应的发生,化学反应的发生意味着生命的发生。不过,由于生命层次比较低,生命功能比较少,生物分子之前的生命都属初级生命,核酸、蛋白质则属于中级生命。也就是说,核酸、蛋白质已经是人类心目中的生命体了,
从上文得知,细胞是环境合成的有生命的物质,从这个角度看细胞是“天生”的,这当然有一定道理,并无不妥,即使是人,归根到底都是天生的,但若追究直接产生的原因,则又不能简单说是天生的了。早期细胞都是比较简单的,完全是大自然无心插柳的结果。现在的细胞已发展成一个复杂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是天生的呢还是制造的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可说是天生的,可说是制造的,也可说是天生与制造兼而有之。
细胞也是多种生命的组合体。细胞的生命主体是细胞核,大自然合成细胞核之后,就合成了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命,细胞核形成后,就有了初步的意识,早期的细胞核为了能在恶劣的环境过得更舒适一些,在周围寻找一些物质包裹自己,或说是碰上了包裹物质才使自己的生命持续更长的时间,后期的细胞核则能合成一些物质包裹自己,细胞质、细胞膜就是细胞核合成的物质,细胞膜主要是起保护作用,细胞质主要是预先储备的化学反应物质,当然也有保护作用。为了使自己能够运动,还合成了鞭毛、纤毛等运动附件。
为了能延续生命、壮大生命、复制生命,多细胞生物的细胞,还制造、合成、添加了基因,添加部分是最重要的发明创造,这部分基因能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最终形成多细胞生命体。在人类细胞核的46个DNA分子中,存在约30—40亿个碱基对,只有一亿个碱基对构成人类基因,即是参与制造人的碱基对,这些碱基对的全部、大部或少部,就有可能是细胞的发明创造,绝大部分是不起作用的碱基对,有可能这些碱基对是化学反应的天然产物,或者没有作用,或者另有作用。
细胞之内的线粒体、高尔基体等各种器官,大多是另类生命,或说是寄生生物,这些生物钻到细胞质里,就有了一个更舒适、更安定、更安全的环境,这些生命就与细胞核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即生命共同体,大家在一个家庭内就成了利益共同体,各自就有了一些分工,成了相互依赖的一个整体,这就是现代细胞。
由此可见,细胞的身躯有一部分是天生的,有一部分是制造的。整个生命也是由更低级的生命组合而成的,这是现代细胞最初的形成情况。当细胞核能够发明基因、改造基因、添加基因之后,细胞中的一切,都能在基因的控制下合成了。换句话说,天然的化学反应,被细胞核控制和利用了,变成了一种受控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之后,就获得了预期的物质或生命。在这里,细胞又完全可以看成是制造的了。因此,说细胞是天生的、制造的或天生与制造兼有都对,就看从哪个方面去理解了。就像人一样,也不完全是天生的,人也参与制造自己,人发明了衣服之后,身上的长毛就消失了;人类有一个发达的大脑,这也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副产品。将来的基因工程,也会把人类自己改造得面目全非。
细胞形成之后,生命的进化就到了一个高级的阶段。细胞的生命已初步具备了感觉、记忆、思维、感情、欲望和行为六大功能,已是一种高级的生命形式。如果说细胞之前的生命是大自然无心插柳制造出来的,那么细胞之后的生命就是细胞有心栽花培育出来的。
因此,细胞形成之后,物质由分子团到大分子团、分子集团、大分子集团的组装过程,就不难理解了。人、象、鲸、树木等物质的最高形式,都是细胞这么一步一步、一层一层、一级一级组装而成的。换句话说,细胞之后的物质,是细胞制造的,或说是细胞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制造的。细胞造肝、造肾、造胃、造肺,直到造出一个人,这一切都是在细胞精密控制之下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完成的。细胞之所以能造生物,奥秘在于细胞能控制化学反应。要快就快,要慢就慢;要走就走,要停就停;要强就强,要弱就弱;要局部就局部,要整体就整体;要简单就简单,要连锁就连锁。更重要的是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一个灶可以烧百种柴。
所有的多细胞生物,都是细胞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制造出来的。但是,每种生物形态,是细胞无意摸索出来的呢,还是细胞有意制造出来的呢?一个物种的产生,要经过漫长的岁月,似乎是细胞东奔西走,左冲右突,无意间发现了新的大陆。也就是说,创造出一个物种,完全靠运气,就像中了彩票一样,是一个偶然事件。不过由于细胞可以有无数次的机会,使物种的创造又成了一个必然事件。彩票的中签率是五百万分之一的话,买五百万次,也会中一次。
话说回来,其实细胞有足够的智慧与能力创造新的物种,但原有物种很适应当时的环境,活得好好的,有什么必要创造新物种呢?能活3亿年,就活3亿年罢,活不下去了,再造新的。
无论生命形式是无意创造还是刻意创造,都是环境创造。有什么环境,就有什么生命。因为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在无氧的环境,生命形式肯定不需要氧(指不需摄取);在无水的环境,生命形式肯定不需要水;在无碳的环境,生命形式肯定不需要碳。人类把水、碳等物质视作生命的必须元素,这是井蛙之见。除了水与碳,其他物质就不能发生化学反应了?原始的地球,可以造出原始的生命;远古的地球,可以造出远古的生命;今天的地球,可以造出今天的生命。人类认为今天的地球自然条件,已不能合成新的生命,这是错误的。在今天的环境之下,也一定能发生前所未有的化学反应,制造出新的生命。八十年代以来出现的艾滋病毒、埃博拉病毒、禽流感病毒和SARS病毒,人类找不到源头,说不定就是大自然制造出来的。当然,这些病毒很可能是在动物体内合成的。地球表面已被一层人造的毒性物质覆盖了,若达到一定厚度,地球就会造出一个魔鬼来。当然,魔鬼也是生命载体,以人作为化学反应的燃料,就像人类以猪作为化学反应的燃料一样。人类认为这是一种夸张,科学认为这是一种可能。艾滋病毒、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和禽流感病毒,不就是以人体细胞作为燃料的魔鬼吗?
结论: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有生命的,只是生命层次高低不同罢了,如果物质没有生命,无论是上帝还是自然,都无法创造生命。假如宇宙没有时间,谁也无法创造时间;假如宇宙没有空间,谁也无法创造空间;假如宇宙没有物质,谁也无法创造物质;假如宇宙没有能量,谁也无法创造能量。同样道理,假如宇宙没有生命,谁也无法创造生命。大自然通过化学反应,把简单物质结合成复杂物质——细胞,细胞是低级生命的叠加,是微弱生命的放大,经过叠加和放大,形成了具有意识、智慧和行为的高级生命。这种高级生命形成之后,又能反过来影响和改造自身,追求舒适,追求长寿,在体内制造和储存记忆物质,如记忆感觉的物质、记忆遗传的物质(基因),使生命的等级得到提升,生命的形式得到延续。不仅如此,细胞抱团生活,建立社会,明确分工,协作配合,把生命进一步叠加和放大,形成了更高级的生命形态——包括人在内的多细胞生物。生命没有起源,只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如果要寻找某一级别的生命的起源,可以把此前某个发展阶段视作起源。而无穷远之处的源头,并不存在,因为时间没有起源,空间没有起源,物质没有起源,能量没有起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