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眼有个硬块:过节,我们吃素吧! -大众日报数字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3:52:10

过节,我们吃素吧!

  • 日期:20110429
  • 作者:孙晓娜
  • 来源:大众日报
  • 【 查看PDF版】
    □ 本报记者 孙晓娜
  ■ 特别企划
  “五一”小长假还没到,各种饭局安排接踵而至,亲戚、同学、朋友……与饭局相伴的是暴饮暴食、饮酒过度,为了不让你的身体亮红灯——

      素食文化 素食主义
  说到素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宗教,其实,中国人吃素由来已久。《礼记》说:“逢子卯,稷食菜羹。”最初的素食制度是与祭祀活动有关的,后来则与长生不老的追求联系在一起。东汉王充在《论衡·道虚篇》说:“食精身轻,故能神仙。若士者食蛤蜊之肉,与庸民同食,无精轻之验,安能纵体而上天?”
  因为素食的制作精巧雅致,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逐渐形成了素食文化。至元明清,素食文化愈加丰富,清代薛宝辰所著《素食说略》所记录素食逾百种。
  在西方,素食文化以一种更激进的方式存在着,这就是所谓的素食主义运动。素食主义运动正式诞生于1809年英国的曼彻斯特,随后,素食主义运动在其他西方国家开展起来。1908年,国际素食者联合会在北爱尔兰成立。时至今日,素食主义运动已经超越宗教,新素食者们从关心动物的权利、在意自身的健康、增强环保理念等方面推动素食主义运动的发展。
    五谷为养 五畜为益
  山东中医药大学全科医学教师赵永山是坚定的素食主义者,他是从中医工作者的角度来阐述素食的必要性:“太多的人因同样的饮食原因患病。我在临床中最大的工作之一就是向病人及家属说清饮食的注意,但成见很难破除。”
  “现代人养生方面最大的误区是太想‘补’,经常补出各种毛病来。其实,最养人的还是五谷,《黄帝内经》中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粮食类主食的‘养’和蔬菜类的‘充’是必需的,充养我们的身体。水果的‘助’和肉类的‘益’是条件性的,只有需要时才是受欢迎的,不可喧宾夺主。”赵永山说。
  “牛奶和肉制品成为饭桌上的主流,完全是广告效应在作怪。今天很多营养学的研究都表明牛奶和肉食对身体的影响弊大于利,尤其是牛奶,要严格控制。”赵永山坦言,要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很难,“奶制品和肉制品的商家广告太强势了,而素食者和素食主义者既不疯狂也不激进,最多只能影响身边的人。”
    食肉危险 吃素安全
  现代营养学有种观点,动物源营养素能降低人体免疫力,这种观点在西方尤为流行。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T·柯林·坎贝尔主持完成的《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提供多项证据证明: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如肥胖、冠心病、肿瘤、骨质疏松等);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最有利于健康,也最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
  食肉危险!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得到科学家印证的一件事。美国安亚波大学教授纽柏博士在一项试验中指出:肉食占所摄食物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五的一只老鼠,比那些素食或更低肉食摄入量的老鼠生长得肥大活泼,但数月过后,这只肥大的老鼠的胃部却遭到了非常严重的损坏。另外,畜类常患有传染病,这又是食肉者必须面对的一个可怕的危险。
  除了没法戒掉作为美食的肉食,更多的人们担心素食会导致营养缺乏,对此,现代营养学权威、哈佛大学的佛德烈史博士说:“硬壳果、谷类、豆类、蔬菜等,营养成分并不少于肉类,有此素食何须他求!”约翰·哈金医科大学的麦柯林博士也发表过大致相同的看法:“任何人愿意废除肉食的话,都会获益甚大。”
    少吃一口 多走一步
  事实上,素食主义迄今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民间都颇有争议。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营养科主任杜慧珍就对素食持保留态度。“只吃青菜豆腐,完全隔绝肉食,甚至蛋奶,容易造成贫血。”杜慧珍告诉记者,目前我国贫血发病率在20%,“即便是对某些特定人群,如‘三高’患者,只要控制肥肉、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的肉类,鱼、虾、牛奶、鸡蛋等还是要适当吃的。”
  “过节期间,我们不主张全素,但饮食方面还是要以清淡为主,这对身体是有好处的。”杜慧珍表示,按照营养学的观点,每天吃上100g的鸡鸭鱼肉就足够了,而蔬菜类的则要摄入300g-500g,“首先推荐的是深色蔬菜,如绿叶类、辣椒、胡萝卜、西红柿等。水果每天也要吃上200g-400g,这样营养才均衡。”
  “其实过节期间最大的问题不是吃什么,而是吃得多动得少。”杜慧珍在临床的经验是,很多病是吃出来的,“吃肉吃多了,吃油吃多了,都会造成疾病。所以我的建议是,节日期间不仅要以清淡为主,还要‘少吃一口,多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