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雨虹的待遇好吗:论情感因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影响_中国报刊杂志大全_杂志社介绍_期刊大全_杂志期刊文章Al...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20:12:12

论情感因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影响

收藏本文章引言: 随着整个教育观念的更新,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由教师转向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的每个学生都希望把英语学好,希望自己的英语学习是高效的。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却有高有低,除了基础好坏,学习不努力之外,还有更为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学习策略问题。所谓学习策略就是指为了更有效学习和事使用外语而作出的各种选择和采取的各种策略。有效的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目的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方面增加了情感策略和文化方面的要求。这说明了英语学习策略上情感策略的重要性。柳斌同志曾说过:“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心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教育不能造就新一代四有新人。”因此重认知,轻情感的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且与新世纪课改的取向背道而驰,最终将不利于知识的获得和掌握。 一,学习策略中情感观念的总体情况 (一)、学习策略使用的总体情况及其意义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心理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研究,其中一个重要领域便是开展二语语言学策略研究。1975年,西方一些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如Rubin(1975)、Sterm(1975)、Hosenfeld(1976)等人相继发表文章,探讨优秀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策略问题。这主要是受到当时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以及外语教育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变为研究学生“如何学”这一趋势的影响。 学习策略问题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学工作者都非常关注的研究课题,学习策略解释学习者如何习得二语,促进二语知识的自动化,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可以说,学习策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解释二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而且对二语的教与学及其理论建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综观国外二语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大体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学习者对中介语的学习策略的意义、分类、和方法,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有关因素,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训练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总结优秀语言学习者在策略使用方面对二语水平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而国内有关二语学习策略的研究还比较少,这方面的定量研究更少。迄今为止,研究二语学习策略的中国学者主要有吴一安,刘润清,文秋芳,王文宇,杨翼和江新。前四位学者主要研究中国学生对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策略,并且局限于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后两位学者则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国外留学生在中国将汉语作为二语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的研究,但由于调查对象和环境因素的不同,有关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总之,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不仅可以极大地改进外语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还可以减轻学习负担。另外,把学习策略的培养渗透到教学当中,可以促进学习潜能偏低或智力发展迟钝的学生的学习,减少他们学习的困难。 (二),情感策略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Ellis(1994)认为,美国应用语言学家xford(1990)提出的学习策略分类系统或许是迄今为止最具综合性的。(见表1) 情感策略是指学习者用来规范和管理情绪,情感等等的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积极参与语言学习活动中的动机、自信和毅力,所以它对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Krashen认为,就二语学习的语言输入而言,尽管含有i 1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至关重要,学习者应该同样注意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所起的过滤作用,才能使学习者的内在语言处理机制起作用,从而吸入(take in)已被理解的语言输入,增强语言能力(参见李炯英,2001)。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常常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和学习态度。 然而,根据国外盛行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ILL)对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汉语为本族语的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策略进行了研究。问卷结果表明,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比较一致地肯定社交策略、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在学好英语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其次是元认知策略,最不认可的是补偿策略和情感策略。此外,最常用的学习策略是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其次是补偿策略,最不常用的是社交策略和情感策略。由此可见我国的学生很少使用也不大认可情感策略对英语学习的重要影响。事实上,许多学生被不同程度的情感问题所困扰,例如过度焦虑、失去自信心等等,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学生很少使用情感策略,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情感策略在语言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或者对各种帮助学习的情感策略不了解。因此在今后的外语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学会通过情感策略如降低焦虑感,增强自信心等来调节自己的情感,从而协调语言学习过程,并为语言学习提供间接的支持。 二、情感因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传统的英语教学片面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情感因素。花在单词和课文讲解上的时间长,学生上课开口说英语的时间比较短,尽管很多老师意识到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重要性,但实际上采取的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掌握书本内容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的时候,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不能得到发展和实现。而只有用真实,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然而,传统教育片面强调知识和智力,严重忽视与学习活动及创造潜能发展相关的情感因素,从而导致学生的被动与盲从,导致认知和情感的分离。英语教学中表现为授课成为语言知识的机械传授,知识成为师生交流的唯一纽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畸形的“独木桥式”的关系必然导致课堂教学中师生缺乏情感的交流,导致学生上课参与意识不强。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等现象。 新世纪伊始,我国教育部颁发了新《英语课程标准》,从英语课程的情感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情感教学,它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他们英语学习策略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和形成他们的积极情感,做到认知教学目标与情感教学目标的和谐、互动和统一,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当代外语教育思想。教育要以人为本,因为在教育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学习者。因此要解决英语学习问题,首先要解决情感问题。情感因素涉及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涉及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阿诺德(J.Arnold,1999)认为,解决语言学习中的情感问题具有两种重要意义: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和促进人的发展。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外语教育中的情感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认知和情感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认为,人的智力发展和情感发展同等重要。 三、情感策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情感策略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信心和一直等情感因素的策略。教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策略,就是要使学生树立学习外语的的信心;对学习外语有积极的态度;认识外语学习的意义;善于发现外语学习中的乐趣;在外语学习中克服害羞和焦虑心理;使用外语时不怕犯错误;注意并调整外语学习中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乐于向其他学生提供帮助等。教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形成高尚完美品格的重要组成因素,有人甚至认为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英语教师的首要任务。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以达到一定目的的源动力。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外部动机指影响学生学习外语的外部因素。例如,学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会受到老师的赞扬,同学的羡慕从而提高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内部动机指来自于学生内部的动力,如对所学科目的喜好,对老师的喜欢是最直接的驱动因素。 不过,即使学生已有了内部动机,要使其变成经常起作用的、 有效的动力,也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激发。只有这样,才能使有关的需要由潜伏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成为实际上起作用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常采取的方式和主要措施有下列几种: (一)、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 教师在讲授课程之前,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的具体目的、任务和要求,以及教学内容在实践中所占的地位,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一个不明了学习的具体目的和意义的学生,就很难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当他知道了学习的具体意义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推动他去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创设“问题”的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课文相关的若干问题,以引起学声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内在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可以提高学习的热情,增加努力的程度。同时又可以通过反馈的的作用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激起上进心,及时改正。 (四)、表扬与批评,奖与惩的作用。 关于奖励与惩罚、表扬与批评作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问题,心理学家作了较多的研究。奖励具有推动学习的作用是肯定的,但用得过多则可能失去效力,甚至产生消极的效果。但奖励一般可以得到好的效果,而惩罚则不然,它往往会产生与教育者的愿望相违背的效果。当然这并不是说适当的批评就完全没有效果,只是要讲究方式和采用巧妙的办法,适当地把鼓励和批评结合起来运用,在表扬时指出其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批评时又肯定其成绩和进步,也会得到好的教育效果。 (五)、竞赛的影响。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但竞争的结果,可能是少数人获胜而多数人失败。获胜的自然兴奋而特别努力学习;可是失败的可能灰心丧气。如果频繁地竞赛或测验,不仅会失去激励作用,反而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二)、克服焦虑感,巩固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过程既是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磨砺其健康心理的过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对其学好英语具有不可低估的功效。目前许多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差意志力薄弱英语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继而对英语学习产生焦虑。不少研究结果证明,学生的焦虑感越强,外语学习成绩往往越差,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越来越 下降。因此积极的学习情感和适中的焦虑水平对提高整个英语学习的效率是至关重要的。 Maclntyre和Gardner认为,语言焦虑有助力型和障碍型之分,但是我国外语教学中的语言焦虑主要属于后者。因此,如何克服焦虑感,巩固学习兴趣是我们的目标。对此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建立与学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学家Rogers 的人文教学理论指出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互助的学习环境,因为这不但能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人格。 (二)、调动课堂气氛,营造愉快、轻松的环境使用幽默、丰富,而又富有美感的语言。教师在创设语境、讲解课文时要语中带情,声情并貌。教师通过运用语言、语速、语调的变化及组合,战士优美和热烈等语境。 (三)、教师要理解学生,宽容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及学习策略与动机。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及不同的进步速度。教师对所有学生应采取接受和宽容的态度,考虑每个人的情绪空间。学生难免犯错误,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冷嘲热讽,势必 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破坏学生最为宝贵的求知欲、好奇心。教师要正确理解犯错误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必经之路,减轻学生运用目的语时怕犯错误的心理压力。 (四)、教师要学会控制与调节。当学生在英语教学学习 的过程中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的情况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注意对学生情感因素的调节与控制。另外教师在上课时要把与教学无关的所有情绪和念头暂时封存起来,决不能让自己的心境 影响课堂教学。而且当教师面队各种偶发事件时,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偶发事件导致的消极情绪笼罩课堂。 (五)、积极反馈。教师应不该吝啬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我们认为,表扬通常比批评更有效。应尽量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每一点进步,鼓励学生大胆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因为担心用目的语交际时不流利,不正确,害怕考试或评价太低,丢面子是课堂焦虑的主要原因。 (三)、移情教学,潜移默化   所谓移情是指一个人的意识通过想象活动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移情就是人类思想、情感及观点的相互理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自身的思想、情感和观点帮助学生获得移情体验,即通过自身的情感改变对学生的认识和情感,产生新的认识和情感,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应具备熟悉感、和睦感、理解感信任感和责任感。熟悉感就是教师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熟悉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等情感因素,以便因材施教;和睦感是指师生之间关系平等、融洽,教师有一定的亲和力,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理解感就是教师设身处地理解、体察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感受, 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行为表现、观点、意见和价值观,不强求学生完全照搬和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信任感是指教师相信学生,期待学生能够积极进取、获得成功,能够看到学生的进步,使学生信赖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感到有教师支持和帮助的安慰, 师生情感产生互动;责任感就是教师领悟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价值,热爱本职工作,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工作的执着、尽心尽责,用自己的榜样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