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学网球队的副队长:祝允明/放浪形骸不乐拘检/楷书精谨草书深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1:27:55
《小楷临黄庭经》书法欣赏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晞喆。因右手多生一指,故自号支指生、枝指生、枝指山人、枝山、枝山居士、枝山樵人等。世称“祝京兆”。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自幼就聪慧过人,五岁时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九岁会作诗,以后博览群书,诗文有奇气。弘治五年(1429)中举,以后便久试不第,正德九年(1514),他被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在岭南五年,后升任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正德十四年(1519)年称病还乡。他的仕途与他的祖辈和儿子来说,都相差甚远,实际上他是一个不得意的文人。他和唐寅等人意气相投,玩世狂放。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为 “吴中四才子”。晚年,他喜独居作诗文,崇尚魏晋风流和禅宗,生活更加放浪形骸而不乐拘检,甚至玩世不恭,在吴门派中,他算最具有文人特质的一位。书法欣赏以楷书和行楷为最佳。
祝允明父为徐有贞女婿,自己又是李应祯之婿,祖父祝颢为进士,曾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参政,相信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受到多方面的熏染。《明史.文苑传》称其“能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
他的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其书《出师表》谨严浑朴。晚年,临写《黄庭经》不注重点画的形似,而结构疏密,转运遒逸,神韵益足。嘉靖末的书法家王樨登说:“古今临《黄庭经》者,不下十数家,然皆泥于点画形似钩环戈磔之间而已,……枝山公独能于矩绳约度中而具豪纵奔逸意气。”他的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人称:“枝山草书天下无,妙酒岂独雄三吴!” 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认为:“祝京兆大草深得右军神理,而时露伧气;小草则顿宕纯和,行间茂密,亦复丰致萧远,庶几媲美褚(遂良)公。”
代表作有《草书贾至大明宫早朝诗轴》,《箜篌引(即草书曹植诗手卷)》和《赤壁赋》等,流利洒脱,奔放不羁。《名山藏》说:“允明书出入晋魏,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
明中期书法第一祝允明书法欣赏【牡丹赋】
书法欣赏-祝允明
吴中四家中,祝允明的书法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王世贞评价道:天下书法归吾吴,祝京兆允明为最,文待诏徵明、王贡士宠次之。祝允明是天顺朝大学士徐有贞的外孙、弘治朝太仆少卿李应祯的女婿.徐有贞擅长草书,取法唐代张旭和怀素.李应祯的篆、隶、楷、行、草均工.祝允明从师两位长辈,耳濡目染。
明中期书法家祝允明《牡丹赋》,此作秀润典雅,既有钟、王风骨,又具自己个性的闪光点,充分说明祝允明在创作中具有多重应变的能力。行书纸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卷书于嘉靖甲申三月十五日,祝允明时年65岁。《牡丹赋》娟秀逸脱,与祝氏气势雄伟之草书相较,大相径庭,判若两人。由此可知,祝允明的行书也写得十分优秀。
祝允明的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祝允明的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俯,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 嘉靖朝大学士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称:”京兆楷法自元常、二王、永师、秘监、率眉山、豫章、襄阳靡不临写工绝。”《名山藏》说:”允明书出入晋魏,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 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认为:祝京兆大草深得右军神理,而时露伧气;小草则顿宕纯和,行间茂密,亦复丰致萧远,庶几媲美褚公。
祝允明能诗文,尤工书法,祝允明才气横溢,他和唐寅意气相投,玩世狂放.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为 “吴中四才子”.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书法又与文徵明、王宠、陈道复并称”吴中四家”。祝允明字希哲,自号枝山.世称”祝京兆”,江苏吴县人,自幼就聪慧过人。弘治五年中举,以后便久试不第, 正德九年,他被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转任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
古雅雄健祝允明草书书法欣赏【闲居秋日】
书法欣赏-闲居秋日帖
祝允明的草书书法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祝允明的草书作品有商品与艺术品之别,有应景之作与精心创作之别,有酒后之草、愤世之草、自嘲之草、玩世不恭之草。其作有残留嘴边的脂粉味、有艳词花酒飞红溅唾的污秽味、有豪情下酒的壮伟、有烂醉如泥的呓语。他的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俯,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祝允明能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他和唐寅意气相投,玩世狂放。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名山藏》说:允明书出入晋魏,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祝允明《闲居秋日》草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写得古雅雄健,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点画变化多端,格调纯正,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运动感。
书法欣赏
《闲居秋日帖》虽整篇情墨交织,奇姿异趣,给人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作为观者为它恢弘的气度、精神和力量所折服。《闲居秋日帖》结构严密,似一组感情深沉的抒情乐章。书法以气引笔,磅礴澎湃,气势逼人,点画线条,盘旋飞舞,变幻莫测,用笔不拘成法,信笔挥洒,放浪形骸,去尽雕饰,一任自然。从中可以看出有张旭、怀素、黄山谷的笔意,尤其黄山谷的笔意较多。他一生中写了多少赤壁赋,无人知道。东坡以后,写《赤壁赋》似乎是成功书家的必修课,较之于《千字文》更甚,祝允明是唯一达到忘我境界者。祝允明代表作是《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等。
祝允明的草书代表着他的最高成就,晚年除去二王的困缚,任意挥洒,无拘无束,及至化境,承继了黄庭坚的点画之趣,较之黄庭坚则更加快捷迅疾,远师张旭之风,点画狼藉,不计工拙。人称:枝山草书天下无,妙酒岂独雄三吴!陶醉在书写的快感中,果敢、苍劲、恣肆、纵横,墨气淋漓,变幻如烟雾、奇怪如鬼神。祝允明是悲凉与失落的结合体,也是自嘲、人嘲,玩世、世玩,弃世、世弃,狂生、生狂,挥金如土的典范。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认为:祝京兆大草深得右军神理,而时露伧气;小草则顿宕纯和,行间茂密,亦复丰致萧远,庶几媲美褚遂良。
祝允明大草书法【赤壁赋】气势雄健粗放豪迈
书法欣赏【前后赤壁赋】
从单字结构的草势,到字与字间团块的开合,再到书法整体篇章的行气布局,强调贯势、通气,这是吸收黄庭坚后的再创新。黄庭坚大草在线条的表现形式、上下字的抑扬、行与行的穿插避让变化上,已超越了前人。但在整幅作品的布局变化、矛盾统一的梳理上,祝允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从草书特有的牵丝、形断意连,从有形的势到无形的气,映射出祝氏狂草生生不息的活力与生机。苏轼《前后赤壁赋》是祝允明喜书之文,从流传下来的墨迹看,其曾用小楷、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写过,且草书就有多个版本。
所列大草《前后赤壁赋》,现藏上海博物馆,为祝氏草书代表作,在这卷十多米长的草书巨制中,他以精练的结体,收放自如的运笔,雄放的气势,将自己的个性情怀、人格力量,一览无遗地展现在观者面前,令人驻目神往,难以忘怀。祝允明在书法上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楷书和草书上。其草书韵胜于法,情胜于理,充分发挥了草书的艺术魅力,气势倾泻,格调雄奇,体现了鲜明的个人意志,闪烁着独立的自我精神。
书法作品【前后赤壁赋】
真正代表祝允明书法成就的首推其草书,相比于顿挫有致、俨然中正的规范小草,其大草、狂草的粗放豪迈、气势雄健更具代表性,祝允明被人所关注的也是这类书法作品。其热情奔放、豪迈激荡的视觉冲击力,和章法构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祝氏草书的章法强调气势的表现。大草书法作品《前后赤壁赋》的基本笔法皆从传统中来,但其大胆的简省、狼藉的点画、长短线条的穿插,深得山谷神韵,颇具现代意识。祝允明,今苏州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祝允明书法幼承庭训,楷书学李应桢,行书学徐有贞,成年之后致力于经典碑帖的临摹。
蔡羽/明代秃笔取劲姿尽骨全尤/以正行书见长
《行草手札》 台北故宫-书法欣赏
蔡羽(?-1541)字九逵,自号林屋山人,又称左虚子。江苏吴县西山人。目前发现蔡羽传世作品仅有几件。书法欣赏以正行书为最佳。
蔡羽从小丧父,由母亲亲自教授读书。12岁能操笔作文,富有奇气。蔡羽主要活动于弘治、正德、嘉靖三朝,与著名的“吴门才子”祝允明、文徵明等人先后享誉世间。其书法尤以正、行书见长,他写字“以秃笔取劲,姿尽骨全”。李日华说他“行狎书遒,美有逸韵”,以晋唐为楷模,王宠曾到西山从他学书3年,深受教诲。
蔡羽传世真迹甚少,所以更显珍贵。目前所知,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行书《临解缙诗》、正德六年(1511年)楷书《保竹说卷》、《游金陵诗扇页》,南京博物院藏嘉靖十四年(1535)书《论书法语卷》(又名《书说》),还有上海博物院藏行书扇面等。其中《书说》,既是一件珍贵的法书真迹,同时又是一篇论述古代书法的论文,主要论述“用笔”之道。他提出的“断”与“连”、“虚”与“实”、“疾”与“徐”、“奇”与“正”、“疏”与“密”、“华”与“秃”,在用笔时经常遇到的各种对立因素的处理原则,富有哲学的思辩。因此,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称《书说》“隐括历代论书,参互执中, 申以己见,议正而道赅,句古而字奇。与欧阳 ‘八法’、过庭《书谱》并为不朽。”
蔡羽文章学先秦两汉,诗似“诗鬼”李贺,他自己曾说:“吾诗求出魏晋上,今乃为李贺耶!”著有《林屋》、《南馆》二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