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英雄国语下载:唐言结构宋尚意趣北宋四大书家首屈一指:米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4:05:24
《苏太简参政帖》-书法欣赏
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佑元年(1086)八月,分为“目睹”“的闻”两大部分,所录八十四件晋唐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大,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氏四表》。《书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一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米芾 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沉着痛快八面出锋米芾书法欣赏【蜀素帖】
书法欣赏-蜀素帖
米芾一生在仕途上并不得意,乃专志于书画,在他任两学博士时被恩许入内府观秘藏真迹,故眼界开阔。其书法始学颜、又宗李邕,后乃专工二王,其行草尤得王献之笔意。米芾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宋徽宗时招为书画学博士,曾官礼部员外郎,故人称”米南宫”,又因其举止颠狂,故世又称”米颠”.米芾才情横溢,为文奇险,不蹈常规工于山水,独创”米点云山”,又精于鉴别,益善临摹,每得古人真迹,仿临几可乱真。其家藏古帖甚富,自名其室为”宝晋斋”。
《蜀素帖》与《苕溪诗帖》是米芾行书书法的代表作.《蜀素帖》书五七言诗共八首,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馆.其用笔干净利索,结字奇纵变幻,章法跌起伏,为米芾行书的最佳范本.《苕溪诗帖》书于书五律六首,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馆.其笔法变化多端,速度、力量、位置各不相同,是我们体验米书“八面出锋”的上佳范本。米芾传世行书有多种,分别为《蜀素帖》、《苕溪诗帖》、《贺铸帖》、《李太师帖》、《张秀明帖》、《德忱帖》、《致知府大夫丈》、《芾非才当剧》、《闻张郁大宣德》、《致彦和国士》、《清和帖》、《紫金研帖》。
《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书风飘逸豪迈,于跌宕中具有振迅天真的情致。用笔洒脱酣畅,无拘无束。苏轼评其“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字里行间充满朝气与活力,具有强烈的韵律感。米芾书于北宋元祐三年,行书,71行,每行字数不一,共556个字。规格为纵27.8cm,横270.8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蜀素帖》是米芾的经典之作。字构与篇章,因势利导,正侧俯仰,变化迭出,丝丝入扣,意态横生,妙趣无穷。
米芾【苕溪诗帖】书法欣赏/体欹势正变化奇崛
书法欣赏-苕溪诗帖局部
《苕溪诗帖》书法造型上,疏密有致、粗细相宜、刚柔相济,妙趣自生。表现了米芾大胆过人的气魄、不落俗套的用笔方法。其较多地运用了侧锋、铺毫、绞转的用笔方法。《苕溪诗帖》是米芾的重要作品之一,为米芾书游苕溪的诗作。临摹此作,要从结构、布局、章法和用笔等方面去体悟。此帖的结构特点:变化奇崛,体欹势正。汲取钟、王向右上倾斜的结字方法,许多局部又有变化,左低右高、大小参差、亦扁亦方,具有“似斜反正,返璞归真”的艺术效果。
临帖中的单字练习,对局部练习中没有掌握的字法、结构进行强化训练。单字有的结字紧密,有的结字开张,字形上有方、扁、长等类型。字势上有平正、欹侧之别。做到每个字每个点画都要有方向、结构。找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笔画进行提炼。综合练习,加入创作元素。书法临写时揣摩所临碑帖的气韵,把握结构特点,对照范本找差距。通临,大概掌握基本用笔规律、特点、章法,脑海中对所临碑帖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局部练习,找出内部变化。字组的练习,可加深通临的印象。对字与字之间穿插呼应的训练,为日后创作中对整体篇章的把握打下基础。
书法欣赏【苕溪诗帖】局部
《苕溪诗帖》入帖是过程,出帖是目的。临习中,要在整体上把握米芾行书的特点和风格,做到气势贯通、和谐。章法安排很有个性,临习中要注重学习米芾这种尺牍式的章法,提高章法布局的能力。临《苕溪诗帖》,先对其内容进行背诵,便于临时调动感情,顺畅气息。首行“好懒”二字笔画凝重厚实,“难”字跳跃挺拔,“辞”字向右上微倾,加上一个笔误的“友”字越发彰显了厚重,“知穷岂念”一气呵成。第二行虽没有首行的律动大,但在字组上又出新意
书法欣赏中自然美的具象性:状物寄怀
王羲之书法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孙过庭书法外师造化;张旭书法挥毫落纸如云烟等。这种对历代书家经典作品具象的描绘与评介,揭示了书法的具象美。在审美文化中,审美主体作用于自然,从自然的生命中摄取自然美的“具象”形态,获得审美愉悦。书法的具象美是靠气韵来实现的。魏晋书法的“尚韵”特质与魏晋人萧散超脱的心性紧密相联,其时的玄学使时人得到精神的解放。书法是运动的,人的悲喜都可以演绎到书法中。书家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从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表情达意的过程就是状物寄怀的创造过程。
刚劲的书体能感受阳刚美,纤秀的书体能感受柔美。具有阳刚美的书法,体势刚健浑重,其具象性似骏马奔驰、山崩云卷;柔美的书法,体势清丽雅逸,其具象性犹如舞女弄花、拂风细柳。“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怀素观夏云奇峰”等,皆是具象所激发的书法创作激情。线条给书法具象美以直观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来源于线条本身所具有的美感,动感、力感、节奏、变化、和谐等,利用丰富的穿插、组合来表现神采和韵律。不同的线条组合构成了字的多种形式。书法的线条,有血有肉、有筋有骨,才有神采、有思想感情、有生命意味,将具象的笔墨形式揭示得淋漓尽致。
书法作品的线条在未成字之前,尽管也显示出独立的美,但其欣赏价值无法具体实现。只有在写出一个完整的字乃至整幅书法作品时,欣赏者的“具象”联想才能进一步阐发。具象美是一种书法审美意境,体验具象美能带给欣赏者以审美愉悦。卫铄在《笔阵图》中所描述点画的具象美:“‘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李阳冰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象,从“日月星辰”得“纵横运转”之法,从“云霞草木”得“分布滋蔓”之态,从“虫鱼鸟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书法中的“气”,通过“气”使墨迹具象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完美的书法作品。欣赏者对书法作品的“具象”捕捉可以任意驰骋,书法家在书法创作中的具象把握却是时隐时现。有时清晰可见,有时朦胧恍惚。
书法欣赏【盛制帖】
米芾《盛制帖》从一个个单字来看,它的具象性也是回味无穷的。因为每一根线条,都有抒情达意的本领,多个线条的组合,就更有强烈的表现力与生命力了。线条所组成的字,通过上下、左右、分合、交错、穿插、重叠、堆积、包裹的组合方式,集中地表现了客观事物的“具象”特质。平正的方形会让人联想到端庄平正的物象;柔润的圆形让人联想到温润圆满的物象;倒三角形有倾斜感;正梯形有稳定感;颜书笔画外凸,雍容丰腴;欧书笔画内凹,瘦峭劲挺。
直取晋人顿挫有力米芾书法欣赏【元日帖】
书法欣赏【元日帖】
米芾在农历正月初一元日这样的传统佳节里亦临帖不辍,可见其书法用功之勤,米芾“集古字”之功,非一日可得。此帖的大多草字写法直取晋人,用笔亦有晋人特征,用笔提按变化大,且向右上耸肩取势,用笔爽劲,顿挫有力,粗细对比强烈,是米芾用笔个性化的具体显现。米芾用笔迅疾,腕力沉雄,既速且劲,跌宕生姿,线条粗细的变化对比强烈,笔势连绵,气势逼人,性情迸发。
将此帖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初月帖》进行比较,明显看出其与《初月帖》有以下区别:《初月帖》朴厚,显得古,《元日帖》富于变化,显得新,正如孙过庭《书谱》中所言的“古质而今妍“;《初月帖》以绞转笔法为主,线条中段亦用绞转法,笔画的变化大都依靠绞转来完成。《元日帖》以提按法为主,线条中段多提少按,轻巧妍媚,线条变化多以提按来完成。米芾草书帖不多,时人评其草书个性不如行书鲜明,仔细研读后,仍然能够感受到典型的米芾用笔特征。《元日帖》为米芾草书九帖之三,约书于宋元符二年。明都穆跋《元日帖》云:“翁此卷尝入绍兴秘府,后有其子元晖题识,盖海岳平生得意书也。”
米芾其它个性较强的书帖,此帖是由“取古法”向“个性化”转化的一个典型,既具有古帖的许多特征,同时亦有米芾个人的特点。观之,整篇有与古帖相合处,其每字用笔,已具自家特征。米芾被誉为“集古字”之大成者,其在“集古字”的过程中亦在不断寻求自己个性化的特征,在此帖中得到了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