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联机版恢复世界:闲说《朋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0:02:02
闲说《朋友》

朋友,是春秋时期兴起的一种新的人际关系,它与私塾的兴起有关。所谓“朋”,最初是指“同门”而言。在《论语·学而》首章中,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中的“朋”,根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定公五年,由于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当指“弟子”而言;又《乡党》篇载:“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据传,孔子的学生颜渊死后,孔子曾组织弟子操办后事。因为“朋友”是指同门之友而言,所以,将他们聚集在一起的不是传统的血缘关系,也不是世俗的利益关系,而是一种对“道”的共同追求,故朋友者,“同道”之谓也。因为是“同道”,故“朋友”一词,又不限指“弟子”而言,凡志同道合者,皆可谓为“朋友”。关于朋友之道,孔子的主要思想是道义相交,忠信相待。
        孔子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同”,即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所取的“方向”或“目的”不同,以及达到“目的”的方式与方法不同,所以,“道不同”者,是不可能在一起共事与谋的。换言之,朋友就是“志同道合”者之谓,也就是朱子所谓“以义合者也”因为人与人之间所崇之“义”不同,所以,又存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情况,那么,像“狐朋狗友”之类是否也属于“朋友”范畴呢?从孔子强调“君子群而不党”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来看,那种以谋取私利为目的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关系圈子,表面上看似乎是朋友,但是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因为孔子及儒家所讲的朋友是以“道义”为基础的一种人际关系类型,而孔子所讲的“道义”,是与对私利的追求相根本对立的,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可见,孔子并不否认交朋友要有自己的目的性。但目的是为了“辅仁”,即彼此促进德行的提高,而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上的利益。所以,不以道义为基础的人际之“合”都不能算是“朋友”的范畴。
        朋友这个词,就像月亮,具有永恒的古典和高贵,但我们未必要像对待月亮一样整天仰望它。所以交友的基本智慧是,要寻找一个没有缺点的朋友,你就没有朋友!以知己的标准厚望于友,大多数情况下会沦为一种苛求,放弃以知己之道待友,也许是交友的首要之道。这么说好像有点低调和悲观,但另一方面还得说的是:朋友是务必多加珍视的!我觉得,以稍许上抬的眼光看待朋友是可取的(若精确到度,则以视线抬高15度最为合适)。这个分寸很重要,过高则显得生疏有距离,过低又降低交往的品味。朋友相处,妙在亲密无间、无不相得,这种意境不是轻易就能把握到位的,它太像一种艺术的或隐逸高人的境界,我们不能只记住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就忘记了“管宁割席”。

        朋友的功能,简单地说就是用来相处的,你用什么方式对待朋友,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友情,你对待朋友的态度,彰显出你的生活品味和质量,朋友之间的帮助自属天经地义,但如果老从“有利可图”的角度去琢磨关系,则利聚而至、利尽而散的命运也就在所难免了,如贪官们即使没有受到法办,但退位后门可罗雀和在位时的“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所构成的巨大反差,也算惩罚他的寂寞老怀了。还有一种可笑的人,就是整天埋怨朋友不忠不义,那绝对是他自己不配进友情的忠义堂,说的狠一点,习惯于抱怨朋友的人,可能就是不配被接纳为朋友的人。算计他人者,必遭他人算计,总以盛气凌人之态待人者,别人逮着机会也可能回敬他一回大爷,当然,在朋友面前整天端一副谄媚奉承的嘴脸,夸夸其谈,被人轻视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以诚待人、以心换心,这些词语再怎么重复也不成滥调。
        别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真正的朋友,大多——得之以情、生之以趣、合之以理、聚之以气!
     “君子之交淡于水”无色、无味、水也!:
       圣人曰:“良友者,两世之福。”“良友者,照垢之镜,疗疾之医。” 朋友为我之半,是第二我也。朋友如日月,相代而不相悖。知交友之道者,比德不比势。友有三:义友,利友,戏友也。君子友义,小人友利,荡子友戏。古有以多友而称富者。不图共乐,必也共忧;不图共谋,必也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