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铁骑人机挂机脚本:畸形人力资源结构拷问教育资源配置公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4:44:37
畸形人力资源结构拷问教育资源配置公平

http://www.edunews.net.cn/jybk/u/zhangxiaozhen/archives/2009/200962383547.html

 

    “技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两大突出问题:一方面企业急需的中级技术人才紧缺,另一方面却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看似让人费解的问题背后,说明了我国目前人才资源结构出了问题,归根结蒂是我们的教育人才观、人才模式的培养出现了问题造成的,其核心就在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


    考高中难于考大学?

    根据有关权威部门发布的消息,今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录取率将达到62%,而北京将达到80%以上。而与此同时,初中升高中的比率却多年来却停滞不前,甚至呈逐年下降趋势。有统计表明,2002年,只有58%的初中毕业生继续升到高中,近年此比例只降不升。于是,但从比例上看,在目前乃至今后,在中国将会出现上高中比上大学还难的景观。

    然而事实上,这一比率在城市和农村并不均衡,不均衡的背后反映的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有关资料显示,从1985年到2004年,初中升高中的比例在我国城市从40%上升到了55%,但在农村地区这一比例却从22%跌落到了18%。

    因此,上高中难于上大学更多针对的只是农村孩子,其实就是上大学的机会,农村孩子也同样是少了,这种机会更多的是被城市的同龄人获得了。

   
    畸形人才资源结构

    两种趋势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就业道路,也导致畸形人才资源结构,从而形成“技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的奇观。

    有研究资料显示,在农村,许多年轻人初中毕业甚至未毕业就结束了学习生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走上了去城市打工的道路,他们的平均年龄大致在15岁左右。由于这批年轻人中多数文化程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在学校里又没有接受实质的就业教育,“学过的没用,要用的又没学”,缺乏起码的专业技能,导致毕业回家后,“种田不如老子,理家不如嫂子,挣钱没有路子,致富没有点子”,在城市里只能寻找只需最低限度劳动技能的工作,成为廉价劳动力。而在城市,大多数青少年却继续他们的高中生涯,高中毕业后,他们中有80%以上的人能获得到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在高校深造后,大致在22岁毕业,这批人有希望成为“精英人才”,于是拼命去挤高级管理岗位,争做企业“白领”或公务员。于是形成了两头粗、中间细的哑铃型人才资源结构。而现代经济发展所需求的却是中间粗、两头细的橄榄球型的人才结构。恐怕这也是“技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矛盾愈演愈烈的原因。


    教育资源配置有失公平

    “技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背后凸显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公有以下两层因素。

    一是地域上,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之间,农村和城市之间,学校硬件设施、设备和软件教师素质差距很大,而政府部门的投入力度没有侧重或侧重不够;一是对职业教育尤其是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视和投入都还远远不够,很多人的观念仍然局限在“唯升学”上。

    笔者曾经去过部分中西部省份,笔者感受最深的是那里的条件艰苦。在贵州黔东南州的黄平县,有的学校甚至中午师生们都饿着肚子,原因一是学校位于山上,各种厨房设备都不易,没有相应设施;二是大部分师生离家较远,最远的一个学生来回一趟需要四个小时,中午根本没法回家吃饭,于是学校只有早晨推迟上课,下午提前放学,中午连轴转。

    与硬件设施相比,最大的差异在教师。在一张骨干教师的培训目录上,笔者曾意外地看到,在目录表上,只有为数不多的是中学一级教师,很多是中教二级。做过教师的就都知道,很多本科生毕业后,做过一年实习教师后,转正就是中教二级身份了,从技术职称上讲,仍然是初级职称。在北京等大城市,让一位中教二级的教师指导别人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否认这些老师的水平,只是想以此说明在教师学历这一块中西部农村和大城市间的差异。实际上,笔者曾经采访过很多当地老师,他们中的很多敬业精神,业务能力都很高。为此,笔者还曾专门进行过报道。

    与努力付出相对应的是他们的报酬却很低,工资除国拨部分外,课时费、津补贴都很少。尽管如此,他们却处处为学校着想,为学生考虑。笔者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一次在当地一个小学采访,校长是一个年轻人,期间,有一个学生趴在树上,用铅笔在白纸上描摹树上的纹痕……这位校长希望能借媒体呼吁城市的学校能支援他们一下。据了解,这种必要的教学设施缺乏的情况在农村是普遍现象。而在笔者所接触的校长中,包括当地教育局局长,无不为一个“钱”字发愁。

    一方面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条件的艰苦,一方面是他们待遇的徘徊不前,如此怎么能吸引人才进“山”返“农”呢?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特岗计划”,吸引了一大批毕业生去中西部人从教,然而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所有农村教师的整体待遇水平,即使拉得进来但能否留得住仍是问题。

    有学者指出,何时农村教师待遇水平不低于甚至高于城市教师,这一局面才有望改变。

    资源配置不公的另一方面就是对职业教育尤其是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造成中职对学生吸引力不够,很多农村孩子宁愿打工也不愿去中职学习。就生源而言,很多中职的学生大都是升学无望的“差生”,他们中有很多是被老师、学校逼迫进中职的,原因就在于要实现国家要求的中职生和普高生1:1的比例。

    重庆一中职校的校长曾对笔者谈起他们作为农村学校的困难时说,他们最大的困难是设备不足,其次是师资,尤其是专业技术师资不足。而这些都还需要政府部门的进一步加大投入,从实践看,国家近年来的不加区分的“补贴学生”的做法也还有待于完善。

    曾记得前国家教委主任柳斌说过,教育从根本上原应有国家买单。但以前国家没有钱,没办法才让百姓埋单。事实上,过去,在政府没钱的年代里,政府投入也还是有侧重的,但主要侧重于城市、侧重于部分重点校,实际上是以牺牲农村,牺牲一般校的利益为代价的,那么,如今,是偿还的时候了,也该偿还了。(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