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拉肯景色:股市的底部特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7:09:18
        要想成为股市赢家,就必须学会用怎样的视角、心态、分析手段,去认知股市底部特征和政策、资金、人心等客观环境因素。在没有做空机制的中国股市,谁能准确地判断底部就等于抓住了成功的一半。那么,底部有哪些征兆呢?这里筛选了几篇文章,供大家参考。
  由于股市是开放性的,每个大底的识别条件应各有不同。本次大底的识别除了通用的条件外,还应关注因股权分置的突然推出给市场带来估值体系的紊乱,它使原本同一估值的股票,在采用不同的“补偿”方式后股价出现巨大差异,含权预期的不明确直接摧毁了传统估值标准的根基,使基金密集的清一色的高价成长股首先成为替罪羔羊,直接导致这些原来的市场人气中枢轮番下跌。成了引领大盘向下的龙头。
  在整个市场中非试点公司已经无法进行估值的今天,,该类高价成长股的下跌除上述原因外还源于全流通方案导致的股价向净资产靠拢的愿望。绩优股要补跌。不要忽视了高价成长股下跌给市场带来的负面作用。 
         股市历次底部十五大特征   1、有较长的下跌时间,在三个月以上。
  2、指数有较大的下跌幅度。 
  3、市场中不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散户,均处于高度亏损状态,市场亏损面达70%以上,且亏损幅度较大,散户在30%50%以上,机构在20%以上。
  4、股市的市盈率和平均股价均接近或者低于历史水平。比如:平均每股6元左右的股价和平均25倍左右的市盈率。
  5、两个市场中20元以上的高价股不超过30家,而5元以下的股票比比皆是,且有股票跌破2元,在2元以下。
  6、市场中所有人士均对市场失去信心,对未来也极不看好,股评分析家的言论趋向一致看空后市,看多的人士遭到市场走势及散户严厉的打击和批判。
  7、市场中活跃的投机力量受到严重的打击,且已没有能力或能量再进行投机活动。
  8、每天行情中涨幅达5%以上的股票极少,而跌停的股票很多,涨幅居前的股票价格均较低,在38元之间,且成交量没有有效配合,为超跌反弹的技术性质,股票上涨的持续性很低,投资者对股票上涨的把握能力低。
  9、新股上市即跌破或接近发行价,不论质地好坏,新股均没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价格定位低于平时。
  10、管理层对前期的言论和做法做出澄清和反思,暂时放弃原来的做法和言论,转为支持和对股市有利的言论和做法。
  11、学者、专家人士等对股市的实质性问题和缺陷进行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剖析、批判及讨论,股市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地被揭露和曝光。
  12、真正好的有价值的股票已经不再下跌,转为横盘缩量整理或悄悄地走出上升通道。
  13、市场具备了极具投资价值和上升空间的股票及契机,使市场有了重新活跃的前提条件,此外人们最不看好的和忽视的问题或绩差股,往往在此时启动,成交量开始活跃且得到持续,第一次上升往往是涨停板成为引发行情的导火线。  14、两市的日成交量在80亿以下,上海的日成交量在40亿左右,指数的技术走势极其恶劣,连破新低,但月线上的长期上升趋势仍得以保持或未完全破坏,股指在月线历史低位上得到支撑。
  15、股市与宏观经济环境背离度大,市场过度反映宏观面,微观方面,上市公司和管理层的内幕不断被曝光,中介机构的勾结黑幕也大白天下,市场的诚信危机十分严重,散户处于无可奈何又十分愤怒之中,散户的态度极其恶劣,行为冲动,偏激,市场出现了不安定危机。
  
    股市底部的特征    1、长期下跌后横盘,稍微有反弹,带来少许希望,又突然破位,大家开始更加悲观恐慌。在营业部里则表现为:人员恐慌,打来电话咨询语无伦次,现场客户极度抱怨。
    2、新股开始持续跌破发行价格,新股上市首日收盘涨幅极低,有的在不久后就跌破发行价格,或开始有股价跌破净资产值的个股出现。
    3、盘面热点板块开始出现。
    4、前期抗跌各股及板块开始补跌。
    5、管理层的态度开始逐步转暖,政策面开始出现小许转机。媒体上又开始出现讨论降低交易成本税收等相关话题,但大多数人充耳不闻。
    6、前期看多的机构开始悲观和开始实际作空。多头由前期看多开始悲观看空,一直看多的分析师或在媒体上主流的咨询机构开始悲观看空,对前景开始谨慎对待。
    7、股民散户到大中户均大幅亏损,突然有一天普遍大跌,股民开始加大亏损额;大部分股民已经亏了很长时间和亏了很多,连一些有经验的分析师也开始悲观起来。
    8、大盘在敏感时间窗或日历日习惯大跌,惯性会延续。
    9、大跌后又大跌,关键阻力位及重要心理位破了一个又一个,跌跌不休。前期放量的各股又跌破前期平台,舆论一边倒看空,对宏观面和政策利好变得麻木不仁,熊市思维极其严重。
    10、大盘下跌末期,板块联动脉冲放量及轮换现象加剧,但大盘指数波动区间并不大。
    11、市场一片哀歌,跌势加剧,全部人已经失望并丧失方向感。众望所归,大盘需要一个反转的契机。往往此时政策面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新的举措或各类创新题材。
    12、基金折价现象普遍,尤其是市场主流基金,基金的操作理念受到普遍质疑,主流基金似乎也失去方向感。
    13、市场不利传言增多,大盘由阴跌变急跌,或者有成批的个股或板块集体大幅下搓或集体跌停。
    14、新基金发行受挫,发售开始不顺利、困难,新基金发行宣传由媒体走向细分市场,如走入社区等以前不被看重的发行区域。
    15、指数跌破“政策底”,券商普遍亏损,经营危局,有关券商困难危局的报道不绝于耳,媒体刊登的关于在发展中改革券商的话题逐步增多。  
  
     8个形态特征识别底部    对于实战中看K线形态来测定底部,投资者可主要掌握8个特征,甚至可以像数学公式那样背下来。因为回顾市场多年的历史走势,甚至世界各国不同市场的底部区域,几乎都能证明以下这些规律是中期、长期底部所共有的。因而以此判断,准确率会相当高。
  1.总成交量持续萎缩或者处于历史地量区域;
  2.周K线、月K线处于低位区域或者长期上升通道的下轨;
  3.涨跌幅榜呈橄榄型排列,即最大涨幅3%左右,而最大跌幅也仅3%左右,市场绝大多数品种处于微涨、微跌状态;
  4.指数越向下偏离年线,底部的可能性越大。一般在远离年线的位置出现横盘抗跌或者V型转向,至少是中级阶段性底部已明确成立;
  5.虽然时有热点板块活跃,显示有资金运作,但明显缺乏持久效应,更没有阶段性领涨、领跌品种;
  6.消息面上任何轻微的利空就能迅速刺激大盘走中阴线,这种没有任何实质性做空力量却能轻易引发下跌,表明市场人气已经脆弱到了极限;
  7.相当多的个股走势凝滞,买卖委托相差悬殊。按买1买2价格挂单100股做测试,成交率很低;
  8.债市现券普遍出现阶段性脉冲行情,基金经理们开始一致看好国债。
  当然,把底部的形态特征总结成为简单易懂的规律加以记忆仅仅是第一步,读者还应该学会举一反三,例如,上面所述8条典型特征完全反过来就成为了中期、长期顶部的技术特征。关于这些规律。只要真正了解了顶底的这些变化和走势特点,投资者在实战中吃亏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中国股市历次底部的三大特征
 
  历史大底特征之一:对利好的麻木  在下跌时市场之所以总是期盼利好的公布,是因为对未来仍有良好的期望,然而一次次的利好推出之后,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再度下跌,一而再再而三之后投资者对利好已经完全麻木了,对利好的麻木就代表着投资者的绝望——因为没有什么再能让他们对市场产生希望了。一系列利好,市场没有任何反应,你出你的利好,我走我的下跌,即使这些利好对市场有莫大的支持,也同样视而不见。
  历史大底特征之二:对下跌已无感觉  投资者买卖股票是希望从股价的变动中赚取价差,所以对于价格是相当敏感的。如果是持有股票的投资者,股价下跌了,当然会非常慌张,不知道该继续持有还是应该卖出,或者应该在什么位置卖出比较合适,而持有现金的投资者见到股价下跌,则是在思考应该在下跌到什么价位的时候买入做多赚钱。正因为如此,股价在下跌的过程中才会有缓跌、急跌或者是反弹。无论是利好推出或利空登场,指数却都毫不理会,既不会因利空而加速下跌,也没有因为利好而大幅度反弹,保持匀速下行而不曾改变。因为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对市场彻底绝望而选择了离开,而既然要离开了,这时候下跌与否或者跌多跌少已经再不值得关心。  历史大底特征之三:连续阴跌和成交量持续低迷  当市场仍有相当部分人对未来心存希望的话,那么指数在下跌的过程中,就会经常出现反弹,而成交量也会因为多空双方的分歧所形成的换手而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而当绝大多数人都对市场绝望了,那么该斩仓出局的人大多都已经退出了,剩下的是一些零星的卖出盘,但因为没有什么人愿意买入,所以零星的卖盘也能让个股甚至指数下跌,不过下跌的速度也不会很快,毕竟卖盘有限,所以指数就呈现出连续的阴跌,在量能方面则表现为成交的持续低迷。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绝不会简单重复 一、政策转向:银根放松、扩容减速、鼓励入市、利好频出。二、实体经济:预期悲观,前景暗淡。三、证券化率:70(80)%以下四、货币M1触底五、市场特征a)  低PE、PB:历史底部PE平均15倍,PB平均1.5--1.8倍。今后重心将下移b)  熊市成共识,部份股票跌幅高达80%、90%,破发破净比比皆是c)  市场冷清,散户悲观绝望,人人回避,利空放大,利好麻木,反弹出货d)  看多者逐渐消失:多头观点一错再错,最后基本消失或改口看空e)  指数站上30(50)日线,并形成持续热点板块          股市寒冬正是从容播种的好时机,熊市是价值投资者的春天         股市的底部特征已现,经济寒冬才来   衡量股市底部的基本特征已经出现:股价超跌.机构(基金)散户基本亏损.成交地量.经常听到赌咒发誓不碰股票人.各种媒体对股市没有了放卫星的豪言和狂放.   股市的底部先于经济寒冬提前到来的原因:股市圈钱无度和大小非急行军,造成了股市的提前暴跌.实质就是在股市这个大菜场中,突然来了很多菜,所有菜都要打折卖.   当股价跌到现在,大部分打了六七折后,市场供需较为平衡时,底部就显现出来.   此次国内经济寒冬,来至外部----美国次贷引爆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产品需求减少----国内经济逐步受到影响,经济寒冬才来.   在国内经济逐步走低对股市负面影响加强的同时,国内的救市策略---4万亿投资刺激方案,意在创造需求。这种寅吃卯粮的大跃进式政策,效果不会十分好,短期利多弊少,长期弊多利少。可以相当程度抵消经济下滑对股市的负面影响 ,
   股价的低价值区域,应该就是上证的1600---2600点之间。    秋季买白菜,为的就是便宜。
大盘底部如何判断? 股市大盘底部的特征低吸高抛是在股市中盈利的基本法则,这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什么点位是低点,什么点位是高点,很不容易界定和把握。要把握好低吸高抛,就要大致把握好顶和底的判断。  如果你在顶部理智地停手,就能保住盈利果实,你就是赢家。不要奢望在最顶部卖出,能卖在次高点就不错了。如果你在底部大胆地介入,不要奢望在最低点买入,能买个次低点就不错了。所以,能否正确地判断顶部和底部,对散户能否在股市中获得盈利是十分重要的。  一是从K线形态上判断  K线形态基本有V、U、W、L、头肩底等形态,双底居多,双底持久,单底凶猛。K线组合呈两阳夹一阴、两连阳、并列红、阳包阴、巨量长阳线、长下影线或早晨之星、十字星或连续十字星、阴线越来越小的缩量小阴线或越来越长的放量恐怖大阴线。  底部有市场底和政策底,市场底往往是市场自发探明的,经过长期的考验,是自发形成的,有强烈的技术意义。虽然自发形成了技术型的底部区域,并不意味着行情马上就会开始转折,但行情的最终转折肯定会在这个区域中展开。  政策底是由于某项重大政策的实施,在技术面的配合下,突然形成旱地拔葱式的底部。  市场底是圆的,政策底是尖的。  二是从盘面上判断  大多数底是砸出来的而不是横盘出来的。大盘经过了单边下跌、复杂阴跌再到单边暴跌完整的三段过程,单边暴跌常常是最后一跌。跌势末期,在没有做空动能的情况下一般会出现数根长阴线,加速下滑,破位下跌,连续大幅跳水,非理性暴跌,出现衰竭性的缺口。  大幅下跌引发杀跌盘涌出,大批股票连续跌停,绝大多数股票深幅下调,尤其是投资性股票也出现跌停。  真正见底是通过蓝筹股群体的破位补跌来完成的,会引发最后的获利解套盘和止损盘杀出。恐慌盘杀出,股指收出近乎光头光脚的大阴线,彻底释放做空动能,加速赶底。  真正底部的暴跌是毫无支撑的下跌,是打破心理支撑位、信心彻底崩溃的一瞬间。指数跌得不敢言底,低位振幅加大,个股风险充分释放,市场无法从技术面和基本面方面来解释,投资者普遍感到无所适从和看不懂。  这个阶段也正是主力建仓的阶段,主力会有意识地打压股价,看似固若金汤的底部被无情地击穿,引发散户的心理恐慌,在低位盲目割肉,慌忙逃跑,而主力却乘机收集到大量的廉价筹码。  大盘如果反转,必然先存在某种明显的趋势行情,即对下降趋势的改变。重要的下降趋势线被有效突破,突破时成交量放大,形态的规模越大,反转的可能性越大。底部的跨度和波动幅度越大,反转形成后的行情变动幅度也就越大。连续跌停的庄股结束跳水,打开跌停上升,有的个股拒绝下跌,开始活跃,大盘蓝筹股止跌企稳。  短期均线由向下移动改为横向运动,30日均线慢慢改变下滑的趋势。日K线实体较小,经常出现多根或连续性的小阴小阳和十字星。股指在某一狭小区域内保持横盘震荡整理的走势,上下两难,涨跌空间均有限。  大部分个股的股价波澜不兴,缺乏大幅盈利的波动空间。股指突破5日、10日、20日均线的压制,拉出中阳。盘整时均线重合,中阴中阳交替,突破后均线多头排列,大盘已经悄悄地走出了经典的底部形态。若股指连续3天站稳在30日均线上方,就是大盘从底部上升的开始。如果是拉升后又打回原处,周KDJ二次形成金叉,更能证明底部已经形成。  大盘究竟有没有真正见底,还需要关注大盘蓝筹股对市场的负作用力是否消除。当大盘股不再护盘的时候,大盘依然不跌并有大笔买卖单异动,就说明大盘已经见底,有向上变盘的可能。如果仅有冷门股补涨或超跌股反弹,并没有主流热点,不能彻底改变弱市或变盘向上。  三是从技术指标上判断  股价始终在低位运行,受5日、10日均线的压制。短期、中期和长期均线都在低位弱势区域,呈空头排列。大盘日、周、月均线等所有各项技术指标均在低位运行,已严重超卖。  虽然股价下行,但有些指标或在低位钝化,或出现底背离现象,跌破年线,跌破布林线下轨,虽然收出光头中阴,但MACD的绿柱线开始走平或缩短,DIF从底部上升,有形成金叉之势。再结合时间之窗、波浪理论等分析,判断底部就会更加准确一些。  四是从时间上判断  中长期底部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要有相当长时间的弱势调整,有时与上升的时间相等或超过上升的时间,但大致符合神奇数字。  五是从浪型上判断  从周线或月线看,股指运行是大上升浪的第2、第4调整浪的底或是调整A浪、C浪的底。  六是从成交量上判断  场外资金犹豫不前,成交量不断萎缩,时而出现地量。成交量萎缩到极点,只占顶部成交量的20%。反转前5天平均成交量基本占流通市值的1%,日均换手率为1%左右。成交量萎缩才能止跌,地量之后见地价,地价之后方能见方向。如果继续下行的话,会出现价量背离。  要正确理解地量,场内的不想卖,场外的不想买,只有成交量放大之后,才能真正知道地量在哪里。成交量先是形成散兵坑,尔后又逐步放大,股指逐渐上升,转机即将出现。  七是从人气上判断  散户普遍亏损,深套的人铁了心不打算割肉。市场上空头思维明显占上风,对利好麻木,利空放大,看空的人越来越多,对利空甚至中性消息过于敏感,无形中将利空因素放大。  根据股市相反理论,往往在多数人极度悲观时,当你坚持不住时,底部也就来临了。最后一个多头倒下之时,就是底部到来之日。  散户信心绝望,人气极度涣散,恐惧心理弥漫,观望气氛浓厚,散户纷纷下决心要斩仓割肉出局,场内的人几乎一致看空,都想杀出去;场外的开始倾向于一致看好,都想冲进来。  八是从机构经营和仓位上判断  机构普遍亏损,基金普遍折价,基金亏损严重。机构建仓前夕,市场上一片看跌声,机构仓位较轻,基金等机构手里现金较多,股市就快见底了。  从缩量下跌到放量上升,说明主力机构已基本完成进货。如果主力进货的目的没有达到,会推迟底部形成的时间。  九是从市盈率上判断  底部市盈率,1996年至2001年为30至35倍左右,2001年到股改之前为25至30倍左右,股改后为15至20倍左右。  大底部区域,也就是2005年7月11日的千点附近,市场平均市盈率是15倍,平均股价为4.09元,期间沪深300成分股平均市盈率为10倍。  据专业人士分析,大底部各行业的市盈率分别是:钢铁行业5倍、石化行业7倍、资源类10倍、药业27倍、公共事业20倍、旅游业20倍、银行业15倍、制造业10倍、传媒类31倍。  底部平均股价,1996年至2001年为9元左右,2001年到股改前为7至9元左右,股价严重超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