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井讲的是什么:中医儿科重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21:21:08

1.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东汉名医华佗是最早的儿科医生。隋唐时期,朝廷设立“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培养专门的儿科医生,学制5,这种医学教育制度,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钱乙对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被誉为“儿科之圣”。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因特点:外感因素.乳食因素.先天因素.情志因素.意外因素.其他因素。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指纹辨证纲要,可以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2.感冒是感受外邪而致肺卫失调的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临床特征。感冒又称伤风。西医学称感冒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感冒与成人不同:热证多、易夹痰、易夹食、易夹惊。病因病机:1.感受风寒2. 感受风热3. 感受暑湿⒋ 感受时邪。.根据全身及局部症状,凡恶寒,无汗,流清涕,咽不红,舌淡,苔薄白为风寒之证。若发热恶风,有汗,鼻塞流浊涕,咽红,舌苔薄黄为风热之证。3.治疗原则:疏风解表。1.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疏风散寒—葱豆汤(轻),荆防败毒散(重))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疏风清热--银翘散3. 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   兼证:夹痰,夹食,夹惊。

3咳嗽是以咳嗽症状命名的肺系病证。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咳嗽在西医学称为小儿气管炎、支气管炎。病因病机:外邪犯肺,痰热蕴肺,痰浊内生,.肺阴不足 外感咳嗽。基本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外感咳嗽:发病较急,咳声高昂,病程短,伴有表证,多属实证;内伤咳嗽,发病较缓,咳声低沉,病程较长,虚证居多,多兼有不同程度的里证,且常呈由实转虚或虚中夹实的证候变化。咳嗽治疗原则:宣通肺气,化痰止咳。(1)外感咳嗽: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金沸草散;风热咳嗽---疏风解热,宣肺止咳--桑菊饮(2)内伤咳嗽:痰热咳嗽--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痰湿咳嗽---燥湿化痰,肃肺止咳---二陈汤;阴虚咳嗽---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4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肺系疾病,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特征。西医学称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毛细支气管肺炎。病因病机:1. 风邪闭肺 2痰热闭肺(变证:心阳虚衰、邪陷厥阴) 3.正虚邪恋。心肝脾肺气郁闭是本病关键。痰热是主要的病理产物。治疗原则:以宣肺开闭为主。(1)常证:风热闭肺――疏风清热,宣肺开闭――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热毒闭肺――清热解毒,宣肺开闭――三黄石膏汤;痰热闭肺――清热涤痰,宣肺开闭――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五虎汤。正虚邪恋: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肺脾气虚――健脾益气――人参五味子汤;(2)变证:心阳虚衰――益气温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邪陷厥阴――清热泻火,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5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发作性哮鸣喘气促,呼吸延长,不能平卧为特征。三个要点:哮、喘、反复发作。西医学称为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小儿哮喘发病的原因,主要有内有伏痰和外有诱因。哮喘主因是素体肺脾肾功能不足,导致痰饮内生,感触诱因,致痰气交阻,阻塞气道,反复发作不已。治疗原则:发作期多属于实证,应以攻邪为先,辨其寒热而治。缓解期多属于虚证,补益肺脾肾为主。发作期:寒性哮喘--温肺化痰,降气平喘--小青龙汤;热性哮喘---清肺化痰,降气平喘--麻杏石甘汤;缓解期:肺气虚--补肺固表--玉屏风散;脾气虚--健脾化痰—六君子汤;肾气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

6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则呈水样为主症。西医学称本病为小儿腹泻。病因病机:感受外邪、内伤乳食、脾胃虚弱、脾肾阳虚 。治疗原则:运脾化湿。常证:伤食泻--消食化积,运脾止泻--保和丸;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止泻--藿香正气散;湿热泻--清热利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脾肾阳虚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变证:气阴两伤--益气养阴--人参乌梅汤;阴竭阳脱—一益气救阴,回阳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7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种常见病症。西医称厌食症、食欲缺乏。病因病机:喂养不当 、病后失调、先天不足、情志失调。基本病机:脾胃失和,纳运失职。治疗原则:开胃运脾。脾失健运--运脾和胃—调脾散;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脾胃阴虚--滋养胃阴--养胃增液汤。

8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面目、四肢,甚则全身浮肿为一种病证。病因病机:风邪犯肺、湿热内侵、肺脾气虚、脾肾阳虚。治疗原则:发汗、利尿、清热解毒,淡渗利湿。肾病综合征四大特征: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浓度水肿、高脂血症。

常证:风水相搏--疏风利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湿热内侵--清热解毒,淡渗利水--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肺脾气虚 --温脾化湿,益气利水--实脾饮合玉屏风散;脾肾阳虚--温肾健脾,化气利水--真武汤加减;变证:水气上凌心肺---泻肺逐水,温阳扶正---黄丸合参附汤;邪陷心肝--清泄湿热,平肝潜阳---龙胆泻肝汤合羚羊钩藤汤;水毒内闭--辛开苦降,辟秽解毒--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

9麻疹(痧疹)是由外感麻毒时邪(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以发热,咳嗽,流涕,鼻塞,目赤胞肿,眼泪汪汪,口腔麻疹黏膜斑全身透发红色斑丘疹,皮疹退后有糠麸状脱屑及色素沉着为主要临床特征。西医学亦称本病为麻疹。麻疹的主要发病原因为感受麻毒时邪。麻毒时邪从口鼻吸入,侵犯肺脾。治疗原则:因麻为阳毒,以透为顺,故以“麻不厌透”、“麻喜清凉”为原则1.顺证:疹前期(邪犯肺卫)--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出疹期(邪入肺胃)――清凉解毒,佐以透疹――清解透表汤;恢复期(热邪伤阴)――养阴生津,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逆证:麻毒闭肺――清热解毒,宣肺化痰――麻杏石甘汤;邪毒攻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下痰汤;毒陷心肝――清营解毒,凉肝熄风――清营汤合羚角钩藤汤。

10风痧是感受痧毒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肺系疾病。以轻度发热,咳嗽,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本病西医学称风疹。治疗原则:疏风清热解毒。邪郁肺卫――疏风清热――银翘散;邪枳织盛――清热解毒――透疹凉解汤。

11丹痧是因感受痧毒时邪所引起的急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腐烂,全身布发弥漫性猩红色皮疹,疹退后可见皮肤脱屑为主要特征。西医学则称为“猩红热”。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喉。邪侵肺卫――解表清热,利咽消肿――解肌透痧汤;气营两燔――清气凉营,解毒利咽――凉营清气汤;肺胃伤阴――养阴清热,生津润喉――沙参麦冬汤

12水痘是由于感受水豆时邪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以发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斑丘疹、疱疹、结痂,呈向心性为特征。西医亦称水痘。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利湿。.邪郁肺卫――疏风清热,解毒利湿――银翘散合六一散或大连翘汤;气营两燔――清热凉营,解毒渗湿――清胃解毒汤

13痄腮是由感受痄腮时邪,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特征。西医学称为流行性腮腺炎。病因病机:邪阻少阳、邪传他脏。痄腮由感受痄腮时邪所致。时邪壅阻少阳经脉,凝滞腮部为主要病机。治疗原则: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常证:邪犯少阳--疏风清热,散结消肿---银翘散加减;热毒壅盛--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变证:邪陷心肝--清热解毒,熄风开窍--凉营清气汤;毒窜睾腹---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

14.生长是整体形态和器官的长大,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的成熟,生长是量的增加,发育是质的变化,生长与发育两者紧密相关,统称为生长发育。生长发育的规律: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生长发育的顺序性、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性。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遗传、性别、营养、疾病、孕母情况、家庭和社会环境。一般说来,点大成片,不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者,称为斑;点小量多,高出皮肤,压之褪色者,称为疹。内治治法:疏风解表法,宣肃肺气法,燥湿化痰法,清热解毒法,通腑泻下法,消食导滞法,活血化瘀法,安神开窍,祛风熄风法,收敛固涩法,补益健脾法,扶元补肾法,挽阴救阳法。小儿年龄分期 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婴儿喂养方法分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补授法和代授法)和混合喂养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