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填砂压实度检测:沈飞大泄歼15舰载机内部猛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8:45:59

沈飞大泄歼15舰载机内部猛料!

(2011-11-09 16:40:11) 转载标签:

军事

细究起来,有人认为沈飞的三翼面飞机继承了苏33和T10K共同的问题,就是机身死重大,大致实际航程不大,加上苏33采用滑跃起飞的方式起飞,导致载弹量不大。 

2009 年的八月,一架新的歼十一系列飞机在沈阳飞机制造集团的工厂出厂。这架新的飞机和正在生产的歼十一系列飞机有点不同,那就是该飞机有三个翼面。在同月,该飞机进行了首飞。而细心人很快发现,这架飞机的外型和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服役的苏33大致上是一样的。不少人认为这架飞机就是当年在乌克兰进入的 T10K仿制而来。而有些人根据俄罗斯准备更换MIG29K为新一代的舰载机的时候,认为以T10K为基础的的沈阳三翼面有很多问题。笔者特意走访了沈飞内部人士,对这架承载了中国航母希望的战机进行了深入了解。

细究起来,有人认为沈飞的三翼面飞机继承了苏33和T10K共同的问题,就是机身死重大,大致实际航程不大,加上苏33采用滑跃起飞的方式起飞,导致载弹量不大。而这架很大的飞机所能达到的作战航程和挂栽能力很低,实际上是大而不当。

造成这样的原因是苏联八十年代的总体技术决定的。从某杂志翻译的苏33介绍文章得知道,苏33的空重达到19.6吨,载油5.2吨和带弹的时候,正常起飞重量达到26吨。而除去起飞和备油,这样的苏33的作战航程只有一千公里。然而在航母上使用的战斗机,航程的计算和设计,不可以简单地和空军的航程比,而且海军飞机也必须能抗潮湿,海盐雾的影响.特别是航母机,必须能有足够的强度能达到迅速起飞的要求,也必须能在拦阻索带来的强大冲击力的结构强度。这样,使的舰载机的结构重量比空军飞机重不少。比如,苏33就比苏27SK空重多大约三吨。这三吨虽然有三翼面增加的重量,而更多的重量来自苏33的电子设备要求而增加的重量,也有起落架增加的重量。

令中国人振奋的事,就是沈飞的三翼面飞机,因为这架飞机的出现,表明中国正在建设航母战斗群。航母是在中国两弹一星之后最大的期待。大家振奋的原因就是可以冀望某年之后中国的航母和舰载机能够出现在各大洋中。

而武器的存在,除象征意义外,也必须能有实战的意义。而沈飞的三翼面到底能不能达到有实战意义,那我们就看看了。

沈阳飞机制造公司从1996年开始,就引进了苏27的生产线,开始生产国产的苏27飞机。这十几年里经历了授权组装和自行生产到自主改进的过程。特别是在 2007年的歼十一B开始进入试飞后,大家看到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进步。沈飞在制造歼十一B的时候,比苏27SK有相当大的改进。改进的项目中,最有成就的是减重。歼十一B比苏27SK减重达七百公斤。

这些减少的重量,一是电子设备。苏联的电子设备,其实水平并不怎么好,苏27SK的雷达,火控,通讯等多数使用真空管电路,而很少使用晶体管集成电路。用真空管的电路最大毛病是重量大,可靠性差,而整个苏27SK的电子设备重大大约1.3吨。

而中国在引进苏 27的时候,没有得到授权生产苏27的电子设备。俄罗斯在吸取中国当年引进MIG21的经验,并不对中国输出苏27的发动机,飞控和雷达系统,就算是受权生产的整套引进的设备也有俄方人员监督,防止中国仿制。

而中国在歼十一最大的困难也就是最几大样。飞控方面,中国起步很晚,第一个试验性的飞控随着已经下马的歼八III开始。而第一个实用的增稳系统在歼轰七开始。到九十年代后,中国在歼十项目上,中国人搞出自己的数字化飞控。

而沈飞也在没法仿制苏27的模拟飞控以及其设备的时候,自己努力,在歼八II上试验了沈飞自己的数字化飞控。而中国的雷达,在九十年代,水平相当一般,最好的JL10也对比西方八十年代的的多谱勒雷达的简单水平。还不如苏27的雷达。

而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在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和IT取得巨大的进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实际水平已经至少和苏联最后时期相当。在自行更新的电子设备后,改进生产的歼十一,已经比苏27SK先进很多。也可靠性高很多。而且能够执行多模式的任务。

而材料技术上,中国同样取得比较大的进步。大量的复合材料和钛合金已经在歼十一上使用。这些技术的进步,才是歼十一B减少那么多重量的根本原因。

而雷达方面,中国取得了个大的进步。主动相控阵雷达装机试早就九十年代开始。而装入战斗机,到现在也好几年了。虽然俄罗斯雪豹雷达号称性能很强。但实际如何还是使用后才知道。而且雪豹雷达还未正式服役。这比中国的同级雷达慢了不少。

在舰载机我上,沈飞的三翼面是否也和歼十一B一样比苏27SK有长足的进步?我们先分析一下。我们知道,沈飞当年的电子设备决定论导致601在气动上没有其它单位那样取得巨大的成就。

所以,在歼十一的生产上大量修改的内部结构,但气动外型未见有修改。说好听一点,是保守的结果,说不好听的是没胆量修改。比如苏27的机背减速板,俄罗斯在新的苏35BM上已经取消。这既可以减少重量,也可以增加载油。而601和沈飞并没有这样改的底气。

而在舰载机的问题上,因为之前的海军飞机,也是陆基飞机,所以在防护上比空军要求强烈一点,但也是一点而已。在舰上使用,那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这需要经验。刚好,中国并没有这个经验。而关于中国航母以弹射为主要方向,结构上和苏33有所不同。这将会让601的工程师使用更保守的手段来达到可以承受起飞过载以及强度力学要求。

而对海洋气候的腐蚀防腐上,也将时候在T10K以及苏33的经验,虽然中国的电子设备重量比俄罗斯的轻,但考虑到中国在前述两点的问题上,可以认为沈飞的三翼面机至少应该保持T10K的19.6吨左右的空重。因为这没办法,这个三翼面机是解决有无问题的飞机。而中国也只有这样的实力。

其实,很多人认为苏33最大的问题是大而不当。因为苏33的空重大,使得苏33在战斗使用中实际战斗航程低下。这是因为苏联时期的工业水平决定的。其实,苏联的材料,电子,发动机水平,对比西方,有比较大的水平差。比如苏33使用的AL31发动机实际上最大推力只比AL31F大百份之二。而苏33起飞重量比苏27重17%。这样。

因为推比的关系,导致苏33虽然有三翼面获得比苏27更大的升力,而使其可以在相对低一点的速度起飞,但代价是结构重量和实际载荷的损失。这样使得俄罗斯海军中也是比较被动地接受无奈的苏33。而俄罗斯现在在苏33的寿命大致不会太久的时候,已经确定使用新的MIG29K作为苏 33的替补机。

这样做的理由,无非是MIG29K的发展有印度的资金,使得MIG29K完成苏联时期的任务性能。比如新的MIG29K号称带八发导弹的时候舰上起飞不会少于一千五百公里航程。而我们看新MIG29K的时候,发现使用了新的边条襟翼,这个边条襟翼可以解决低速的升力问题,可以在不增加太多重量的前提下获得比较小的起飞速度,这使的MIG29K在使用RD33MK发动机的时候可以达到一千五百公里的战斗航程。

共3页:首页1,2,3,尾页,点此评论(共16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