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沥青道路做法详图:脱苦而出,满篇清凉--我理解的禅意散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5:36:26

脱苦而出,满篇清凉

 

——我理解的禅意散文

 

程然

【感恩大家。每一位认真对待自己人生的人,你们是我的镜子。一直以来的扶助,关注,支持和陪伴,我都知道。感恩兰若书友会的朋友圆融一笑,青衣和夜光明。还有生病的女孩,中年的读友,修佛的长辈,教过两堂课学电影的少年。谢谢小羊皮,“ 张先生”和岂有此女!你们辛苦啦! 还要谢谢安芷。头两本书的知音。见证每一个脚印!】

今天来到雨枫书馆,说是讲演,不如说是汇报。

对自己写作道路的一个回顾和汇报。

 

迄今为止,我写了四本散文集《莲花次第开放》《一心一意来奉茶》《曼陀罗的舞蹈》《迦陵频伽》。四本书的侧重点不同,莲花,是写成长,有一个时间线索在里面,十年的所思所想。奉茶,是借茶言事,分为三个部分,写茶本身,由茶写人的情感,借茶说学佛做人。曼陀罗,是写爱情。爱情的种种个案,由学佛者的角度来观照。而迦陵频伽,本来是想写一个音乐随笔,就是这里面的专辑“仿佛听到地藏王”的雏形。当时的想法是写三方面,一个是打动自己的梵音佛乐;一个是也是灵魂吟唱的new age音乐;一个是流行音乐人,但有着心灵回光返照的历程。但攒的不够多,另外,有些音乐或人物也写了,成文了,但在时间的考验中,出现了问题,自己就要删除掉的。同期写的东西也有不少,读书笔记,修行心得,故乡父母,等等,这个集子是一个横向的联系,是同期思想成长的痕迹。

 

禅意散文的这个标识,我自己的理解是有一个过程的。最初的时候,没有这个认识。写字的动因有两个,一个是疾病。一个是负面礼物。

1.疾病,孤独,不能交流,拿起笔。

疾病。让自己产生了生命的悬疑。觉得不能融入正常队伍中的失落和恐惧。但由此也发现生命的另一张面孔。逆来顺受。时间的漫长。一个人的感受。除了恐惧之外,也得到许多馈赠。

转学的经历。一个插班生。必须不断地适应和融入新环境。

在小的时候,玩伴当中的站队划分。

不能交流的孤独感。象吃了黄连的哑巴,知道苦,表达不了。这个时候拿起笔。

 

2.生命中被命名为负面的那些礼物

挫折。学习成绩不在前列。不被重视。不讨巧。身体不好。有自卑的东西。

但长养出的敝帚自珍。一些矜持。固执。羞涩。自闭。对无解的关注。

看到普希金的诗歌,深为之动:

我曾经爱过你。爱情,在我的心里也许还未完全消亡。但愿它不再打扰你,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哀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但愿上帝保佑你, 另一个人也会象我爱你一样

被简爱自尊的性格打动。

会关心冷僻的却美好的东西。喜欢内在有力量的东西。

负面经验的累积,因为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所以这些累积成了有益的养分,有了空间可以旁观,客观,成了礼物。这个时候也拿起笔。

 

所有这些,被书写出来的时候,它们只是内心体验的展现。和禅意完全没关系。直到佛教以最生动的面貌进入生命。1986年第一次去五台山。1990年高考落榜,住到普寿寺。

 

3.五台山普寿寺的经历,是终生烙印

律宗,女众。唯美,坚韧,洁净,与世人不同。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和选择。告诉自己生命的可能性。有这样一群人,过着不为人知的别样生活。

开始留意关于佛教的一切。

感性学佛。没有理论,没有逻辑。凭自己的心,眼去看,接触,观察。

92年先上进修班。发愿,北京所有寺庙拜遍。93年开始,实践这个心愿。好坏冷暖,全靠自己体会。没有遵循什么规矩,也受到了许多局限。

这期间经历暗恋无果,毕业,工作,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遇到自己的知己。写了莲花次第开放的大部分内容。

 

这期间,先后接触到三位作家。

周梦蝶。

林清玄。

简媜。

他们三人对我的写作都有影响。

 

4.03年的转折

遇到了一位非常重要的法师。讲了地藏经的因缘。发心拜庙。一路坚持念诵地藏经。全家皈依。《洛迦转经路》写作于此期间。

 

5.关于茶世界的打开

2000年开始喝茶。渐行渐远。发现茶与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从这个万花筒里看到炎凉人世。茶味本身耐人寻觅。但茶味下的人生百态,更值得推敲关注。所以,写茶。借茶写人。不是茶书。是人书。

我自己的想法一直是,不写说明文。不写器皿世界。一切物质的观照都是为了还原人心。

 

6.曼陀罗的舞蹈,是一次非常有益的经验教训。

①我在这本书里,借用了舒婷的观点,说做独立的木棉,而不要做缠绕而生的藤蔓。

生活里,有许多许多女性朋友。我们彼此见证各自的爱情遭遇。有时候看到她们的重复而不觉,心急如焚。后来意识到,每个人的盲区都不一样。于我简单易行的,于她人,可能正是关口。

女性向内走,关注内心世界和个体经验,情执较男性要重。有人把爱情当作信仰,当做彼岸投靠,一旦出现崩塌,自己的世界就随之沦陷。而学佛多年,我得到的启发是两句话,一个是“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个是“自性皈依”,都强调了自力。

在书里,我提到三次阿难的故事。目的都是为了唤醒女性的自尊和自立。

爱,只是途径。而非彼岸。

 

②写爱情。以禅的角度写苦口良药。这个对我来说,超过我的积累。

此前书写,不是为禅而禅。对于佛法与生活的理解,是自然生发的。禅意是自然蕴含在其中的。不是造作的。

曼陀罗里的部分文章写在约书之前。有着它自己的逻辑和表达。但在这个题目下,佛教或禅意的东西,变成了命题。而自己的准备还没有达到可以水乳交融的地步。

为此,我看到了回应的人的批评。也看到支持我的书友的宽容。他们不是读不出来生涩,说教,而是他们给了我耐心,和等待。

这是非常好的经验。

我由此也进行了思考。一个禅意散文的标签好贴,但作为作者,一定要有足够的自觉,懂得禅意文学和佛教主旋律宣传文体的区别。

我期待明年到期后,对这本书做认真的修订和补充,希望它在传达思想之外,有足够的文学意味和审美。

 

7.迦陵频伽,是对莲花次第开放的一次回归

这是个杂文集子。

莲花次第开放是十年的顺序。由无解到寻觅到有所明了的一个时间过程。

而迦陵频伽是同一阶段对不同事物的写照。比如音乐解读。有梵乐,有古琴曲,有流行乐,有new age音乐。比如读书笔记。比如写故乡风土的一辑散文。比如写内心独白修行之路的关山。是一段时间里并行开花的空间展现。

这里面虽然花开多枝,却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就是对人生所为何来的兴趣和思考。

流行乐的三个人,奥康纳,莱昂纳多科恩,许巍;new age音乐的两位oliver shanti和道禅作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经历过成功,叛逆,激情,灿烂,但这一切都不能令他们的生命得到安顿和拓展,人生的深度和广度都没能因为俗世里的定义得到开发。他们不约而同地反思,在信仰里找到活过来的理由和力量,他们看到有比浮华来得更扎实的源泉,那是心里的声音。所以外在的方法都不是为了炫耀而炫耀的,是为了听见内心的声音。

央金说得好。不倒垃圾给听众。不愿意只是个人的泄愤。愿意有悲悯的大情怀。

 

接下来还会写下去。

其实,无论写什么。都是假借物。我们通过写茶,电影,爱情,音乐,佛教,都是为了解读人心。都是为了看到心灵的成长。万花筒,是工具,是渠道。为的都是给心找一个可以安住下来的方法。

 

关于禅意散文的思考

**周梦蝶的诗歌。有佛教意象。特别地清美。不知道他是什么人。没有互联网。不知是什么时候的人,男的女的,写过别的什么东西没有。只记得那首诗《孤峰顶上》——

没有惊怖,也没有颠倒,一番花谢,又是一番花开,想六十年后你自孤峰顶上坐起,看峰之下,之上之前之左右,簇拥着一片灯海,每盏灯里有你。 
后来终于知道他了。是当代的禅诗作者。离散,战乱,在闹市中卖纯文学的书。南怀瑾对周梦蝶极为敬重。惜字如金。 
将近90岁了,隐居在山林里。 
  

林清玄的集子几乎买全了。浅显易懂,加上优美的文笔。

《在云上》《温一壶月光下酒》《走向光明的所在》

对自己有启发,但总还是意犹未尽。

 

一直到楼肇明先生编选的的《八十年代台湾散文选》出版。看见了简媜的代表作《渔父》《四月裂帛》。金石顿开。觉得这个女子自重,大气,婉转于心,不纠缠,有担当。对佛教运用在文学当中,适可而止,不偏不废。特别地会心。觉得有了知音和榜样。她的书几乎集全了。

 

后来看到有学者把林清玄先生的散文归类为禅理散文。

我因为自己的写作实践,慢慢地对此有了感觉。

禅理散文,写得好水乳交融,写得不好容易变成借事说教。

这个与法师开示还是两码事。开示是直指要害,有问有答,针对性强,目的就是解决问题。

而禅理散文,因有理在其中,有时候会干扰文学性。

我理解的禅意散文,是需要作者实践人生和修行的双重道路,不以说理为目的,要自然,不造作。要真,不矫揉。文学的美在这里一定是重要的。

清寂孤冷,或仅为说理,都不是我要走的路。我要自然地融入糅合,成为生命里的底色,你走到哪个阶段,有着怎样的烦恼和纠结,修行到什么地步,文字是检验。

到现在,港台文学和内地文学的作者,我仍关注他们。苦容易吸引我。但我要看的,是怎样认识苦,和从苦中解脱。

如果只有苦,是垃圾。如果有应对苦的方案,哪怕仅仅是一点点努力,都有营养。

 

问题:

读者问:是什么时候写的这本新书?

答:近四五年内吧。个别文章成文更早。出版前有过修改。

 

读者问:为什么会写许巍?许巍这篇文章写于何时?

答:先是喜欢摇滚时期的《两天》,一个唱歌的人,歌词直中要害,写出了这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一天用来生,一天用来死。后来他沉寂了,据说得了抑郁症,非常关注他。想看看他如何走出来。也希望他能走出来。他唱了《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单曲,特别感动。有人说,为了健康,远离摇滚。我觉得不对,摇滚有它有益的一面,不能一棒子打死。所以,我从他的经历里得出,为了健康,远离一切虚荣。虚荣是所有人遇到阻滞的最大障碍。这篇文章成文在03年左右,但等到他的佛歌出来以后,又加了抬头。他的遭遇,给我很大激励。

 

读者问:会出禅诗集吗?非常喜欢第一专辑的诗。

答:诗最难写。可遇而不可求。积累够了,再考虑集结出诗。不会以写禅诗为目的。一定不造作。

 

读者问:能谈谈自己写作中,怎样把学佛运用到文字里吗?

答:两个阶段吧,第一个阶段是懵懂无知,感性接触。不抱有目的,但主动亲近。那个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第二阶段,把近期内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和问题整合起来,找答案。会去找法师大德请教,也会请教生活中的智者。对机的人,就是老师。

 

读者问:怎么看待前些时候北大学生出家的事情?对于他个人的父母家庭来说,不是太说不过去了吗?佛教把人生的愿望寄托于来世,是不是太消极?

答:佛教从来不是把人生的愿望寄托于来世的。这是成见。佛教是什么?推荐大家看看我博客里面的一个栏目“兰若推荐阅读”,其中有许多大德写的书,里面有解答。只有先去了解了,才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北大学生出家,这并不奇怪。文革以后,佛教文化得以恢复。而当下年轻人大学教育是普及教育,遇到教化人心的佛教是正常的事。能出家,说明有传承文化的担当,特别赞叹。如果社会对此哗然,只能说社会舆论环境没能和佛教文化影响同步发展。

对于出家人的家庭父母,我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如同历史的先行者,文明的传承者一样,他们是这个社会的少数,他们付出代价,但他们引领社会的发展,是人类的良心。就像谭嗣同,他的牺牲推动历史的车轮。又如王小波,他的影响和作用在我们身后将会延续。出家人,担当的是佛教事业,如果没有玄奘,我们读不到佛经,如果没有鉴真,海外没有佛法,他们付出的,于个体家庭来说,暂时都会是不理解的,但于人类历史的层面来说,他们是勇士。

 

读者问:怎样评价**法师的一些现象?

对于任何出家人,作为受戒的白衣居士,我都不能评价。但有一个方法与您共享,就是《楞严经》中对五十种阴魔的判定。那是一面照妖镜。可以检点我们修行途中的魔性。对照着看,就能分辨是非。不过,对于途中的魔性,要有一个空间,就是允许别人有走偏的可能,因为走偏了,仍然可以改邪归正。我们每个人,也有这个可能。也留出空间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