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摊铺机公路局出售:[诗词例话]修改、精警、回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1:08:15

 

    修 改
一
  《漫叟诗话》云:“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李商老云:“尝见徐师川说,一士大夫家有老杜墨迹,其初云,‘桃花欲共杨花语’,自以淡墨改三字,乃知古人字不厌改也。不然,何以有日锻月炼之语?”(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八)
  这一则讲杜甫改诗的例。杜甫在《解闷》之七里说“新诗改罢自长吟”,可见他是很注意改诗的。这里举的一首,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用的是拟人手法,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是描写。为什么要把拟人手法改掉呢?只有从原诗《曲江对酒》来看:“苑外江头坐不归,水晶宫殿转霏微。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悲伤未拂衣。”当时,杜甫坐在长安的风景区曲江,对着酒,想到自己为人所弃,跟当权派合不来,在长安无事可做,心情懒散而无聊。所以老是坐在江头不想回去,坐得久了,因而注意到“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这样写,正衬出他空闲无聊的心情。要是作“桃花欲共杨花语”,用拟人法,就同当时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适应了。要是写无限幽怨的心情,那末用拟人法就比较合适,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问题不在于能不能用拟人法,在于用得合不合适,只要合适就好。
二
  齐己《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宋长白《柳亭诗话》卷三)
  薳①尝于欧阳文忠公诸孙望之处得东坡先生数诗稿,其和欧叔弼诗,“渊明为小邑”,继圈去“为“字,改作“求”字,又连涂“小邑”二字,作“县令”字,又三改乃成今句。至“胡椒铢两多,安用几百斛?”初云“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若如初语,未免后人疵议,又知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屡改也。(何薳《春渚纪闻》卷七)
  《东皋杂录》云:“鲁直《嘲小德》有‘学语春莺啭,书窗秋雁斜’。后改曰:‘学语啭春莺,涂窗行暮鸦。’以是知诗文不厌改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
①薳:宋代人何薳,《春渚纪闻》作者。
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一夜里,早开的梅花有几枝开放,这是写实,写得很自然,也跟《早梅》这题目切合。把“数枝开”改成“一枝开”来迁就“早”字,反而显出做作的痕迹。事实上,一棵树上的花在一夜中开放时,不会只有一枝开的,改为一枝开,反而不真实。再说,不该为了迁就题目,把真实的描写改得不真实。所以这两句诗不必改。
  苏轼诗,先作“渊明为小邑”,可以解作做小县县官,也可解作治理小县,有歧义。再作“渊明求小邑”,是求个小县官做,但求官没点明;三作“渊明求县令”,才点明了。这样点明,更能显示陶渊明因家境穷困求做小官的心情,含意要丰富。“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是说胡椒又有什么用,却贮藏到八百斛那样多?这里前一句有毛病,因为胡椒是有用的东西。改为“胡椒铢两多”,二十四铢为一两,胡椒是调味品,只要铢两重已经多了,哪儿用得到八百斛?这样说就没有问题了。这是指唐代的元载尽量贪污财物,后来抄家时,单就胡椒一项说就有八百斛。
  黄庭坚嘲小孩的诗,“学语春莺啭,书窗秋雁斜”,第一句说小孩学语像黄莺叫,这话没问题。第二句作“书窗”,好像这个小孩会在窗上写字了,并且写得像秋雁飞时成为斜笔的人字形那样整齐,这就不符合真实了。因为学语的小孩不会写字,更不会写得整齐。改成“涂窗行暮鸦”,用墨笔在窗上乱涂,涂成一团团黑的,像乌鸦,这就对了。
三
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中①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②,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弟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阮阅《诗话总龟》卷十一)
①中:当作“边”。 ②权: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长官。
  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几句诗并不好,只是他对作诗非常认真,一个字都不肯放过,要反复研究,这种精神还是可取的。对于用“敲”字还是“推”字,韩愈认为“敲”字好。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诗人不是为写景而写景,景物有会于心,可以用来表达情意,才写,所谓“即景会心”。究竟是“敲”还是“推”合于情意呢?假如诗人已经有了要表达的情意,那末两字中哪个字合于情意,当下就可决定,用不到反复推求。问题是诗人对所要表达的情意还不明确,所以决不定。就这首诗看,敲的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者出家为僧,法名无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为响亮。
四
  “璧门金阙倚天开,五见宫花落古槐。明日扁舟沧海去,却将云气望蓬莱。”此刘贡父诗也,自馆中出知曹州时作。旧云“云里”,荆公改作“云气”。(《诗人玉屑》卷六“改一字”引《王直方诗话》)
  刘攽字贡父,他因不同意王安石的新法,从朝廷调到曹州去做官。五次看见宫槐花落,说明在朝廷做了五年官。他到曹州去,还在想望朝廷。蓬莱是仙山,唐朝京城有蓬莱宫,“望蓬莱”是想望朝廷。仙山在云里,所以要从云里望蓬莱。但刘攽既从朝廷贬官到地方,在地方上就不好说在云里了,所以王安石要把它改为“云气”吧。改为“云气”,就是把望云气当作望蓬莱了,可能因为蜃气也是云气,蜃气里有楼台城阙吧。王安石改诗的例子,参见《精警》四。
 
精 警
一
  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①见南山。”采菊之次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今皆作“望南山”。杜子美云:“白鸥没浩荡③,万里谁能驯”,盖灭没于烟渡间耳。而宋敏求谓余云,“鸥不解没④”,改作“波”字。二诗改此两字,便觉一篇神气索然⑤也。(苏轼《东坡志林》)
①悠然:状态度从容。 ②采菊之次:在采菊中;次:处所,犹中。 ③浩荡:水势广阔。 ④鸥不会钻到水里去。 ⑤神气索然:毫无精神;索然:尽,没有。
  诗的语言最精练,往往差了一个字就会得影响一句诗,甚至会影响一首诗的艺术性。古人称这样的字为“诗眼”。诗眼也好比人的眼睛,从前顾恺之画人物极有名,他画人物时非常注意画眼睛,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就是要在眼睛里传达出人物的神情来。诗眼也这样,也能传出一首诗的精神,这个字用不好,也会使诗变得没有精神。苏轼在这方面给我们举出两个例子。
  陶渊明《饮酒》之五里讲他在东篱下采菊,无意中抬头看见南山的风景很好,心里感到很大喜悦,所以说“悠然见南山”。用“见”字表示无意中看到,改成“望”字,变成有意地去望。无意看到为什么“境与意会”,有意去望为什么“神气索然”呢?那得联系下面的话看,下面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原来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曾经把自己比做“鸟倦飞而知还”。所以他看到南山的气象好,“飞鸟相与还”,想到自己脱离恶俗的官场,感到内心的喜悦,这就是“境与意会”。这样的境界是在无意中看到的,不可能有意去找。用“望”字变成有意去找,就破坏了诗的意境,跟当时的情境不相合,变得毫无诗意了。
  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写鸥鸟在浩渺无边的万里烟波之中飞翔,没有谁能够驯服它,写出了广阔的境界,写出了鸥鸟自由自在地飞翔。“没”指灭没,消失。写白鸥的消失,才能显出万里烟波的广阔。这个“没”不是钻进水里的意思。改成“白鸥波浩荡”,显不出白鸥的自在飞翔,所以毫无精神了。这样一改,意义也全变了。“白鸥没”是主谓结构,讲白鸥怎样,“白鸥波”是偏正结构,讲的是像白鸥的波浪,即讲波浪,因此下句“万里谁能驯”变成驯波浪,不是驯白鸥了。比方“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鸳鸯瓦、翡翠衾是讲瓦和衾,所以白鸥波也成了讲波浪了。
  联系上文看,杜甫说:“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离开长安)。”原来杜甫不愿再投奔腐朽的封建统治者,想离开长安到东方去,他说成东入海,所以联系到海上白鸥,想象自己成为自由自在地飞翔的白鸥。要是改成“白鸥波”,变成讲波浪,就跟上文连不起来,歪曲了杜甫的诗意了。
二
  元宗乐府词①云:“小楼吹彻玉笙寒②。”(冯)延巳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皆为警策。元宗尝戏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曰:“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元宗悦。(马令《南唐书?冯延巳传》)
  《雪浪斋日记》云:荆公问山谷云:“作小词,曾看李后主词否?”云:“曾看。”荆公云:“何处最好?”山谷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对。荆公云:“未若‘细雨梦回鸡塞③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又‘细雨湿流光’最好。”(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
  南唐中主词:“菡萏④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王国维《人间词话》)
①元宗:南唐中主李璟。乐府词:即词,因词是配合音乐的。 ②在小楼上吹玉笙,玉笙的声音充满小楼,有寒意,透露出哀怨意。 ③鸡塞:当即是鸡鹿塞,古代西部边关。 ④菡萏(hāndàn汗淡):荷花。
  这里,南唐的李璟、冯延巳,宋朝的王安石、黄庭坚,直到《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都举出了词中不同的警句,我们看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冯延巳的《谒金门》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话写眼前景物,写得很自然。联系这首词来看,接下去写“闲引鸳鸯芳径里”,是一个女子在逗弄鸳鸯,从而引起她对远人的怀念。因此,这个“吹皱一池春水”就不是毫无关系的写景,正暗示女子的心给鸳鸯等搅动了。这就情景相生,写得自然而含蓄。
  李璟的《摊破浣溪沙》:“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这两句也是写女子想念远人,那个远人出征驻守在边关上,女子在细雨声中醒来感到边关的遥远,她不再能入睡,吹着玉笙。这里写出女子想念远人的感情,从中透露出她的愁怨,写得形象而含蓄。
  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写一个女子看到西风起来,水面的荷花雕零了,感到自己青春的容易消逝。通过具体景物来写人物心情,也写得情景相生。
  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江春水来比喻愁的多,用春水东流来比喻愁的无尽,写得概括性强,比喻形象而具体。“细雨湿流光”,写得非常细致,有特点。
  前引的这些警句,哪个最好呢?除了“细雨湿流光”只有孤零零一句,原作已经看不到,不好评价外,别的几句,都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情意,写得情景相生,富有含意,都有技巧。我们似可从它们概括的广度和含义的深度来看。“吹皱一池春水”如上所说,有扰乱心境的含意,此外没有更深的意义。“细雨梦回”两句,写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怀念远人的痛苦。它们都有含义,只是这个主题,在前人诗里已经写得很多,作者并没有作深一层的探索,说不上有多么深刻的思想性。
  “菡萏香销”两句,结合全篇来看,它的含义是同“细雨梦回”相呼应的,因为这四句在一首词里,它们含义的深度该就整首词来考虑。从整首词看,“菡萏香销”两句同屈原《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同。屈原的担心草木凋零,美人迟暮,是感叹贤才的失意,政治抱负的无法实现,含义是很深刻的。“菡萏香销”两句照字面看同屈原的两句差不多,结合全篇的内容来看就很不同。王国维认为这两句最好,显然是用屈原那两句的含义来看这两句,把它的意义提得太高了。我们评价一句诗的含义还得结合全篇的意义来考虑,不能把它孤立起来夸大它的含义。因此,“菡萏香销”两句的含义不能说它特别高。不过“菡萏香销”和“细雨梦回”四句,比起“吹皱一池春水”来要深刻些。
  “一江春水”句跟前几句不同。前几句都是设想妇女的痛苦,是替妇女想的,不是写自己的真感情。“一江春水”句是写自己的真感情,写的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即南唐被灭亡的痛苦,这种感情是真实的,对李煜说来也是深沉的,所以李煜写得最深刻。
三
  陈舍人从易……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或云“度”,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欧阳修《六一诗话》)
  一个旧本子的杜甫诗集,在《送蔡都尉诗》里缺了一个字,大家给它补一个字,后来找到一个没有缺字的本子,才知道大家补的都不对,井且认为杜甫用的字好,太家补得不好。究竟杜甫用的字为什么好,大家补的字为什么不好呢?
  从全诗看,这是赞美蔡希鲁的武艺高强的,两句诗是“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上句讲他善于纵跳的轻身功夫,下句讲他善于使枪。“一鸟过”讲他跳跃如飞,用“过”字写出他跳得又高,又快,又轻,在诗人眼前像一只鸟飞过那样。这虽是一个平常的字,用在这里却生动地把蔡希鲁的高强本领表现出来了。再看别人补的字。“一鸟疾”,“疾”指快,它该同别的动词结合,如“疾飞”,光用一个“疾”字不行。“一鸟落”,“一鸟起”,“一鸟下”,着重在动作的开始或结束,杜甫在这句里显然不是在讲他纵跳的开始或结束,所以用这些字也不恰当。“一鸟度”,“度”字下面往往要带宾语,如“度关山”,这诗里不用宾语,所以也不合适。可见最好的字就是最能达意传神的字,要根据作者的情意来决定的。
四
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间①,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洪迈《容斋续笔》卷八)
①京口:就是长江南岸的镇江。瓜州:在长江北岸,同京口相对。一水:指长江。
  王安石写《泊船瓜州》这首诗时,正坐船停泊在瓜州。他住在金陵(南京)的钟山,当时还不能回家去,他怀念钟山,就写了这首诗。他先作“又到”,又作“又过”、“又入”、“又满”,都认为不好。这些字为什么不如“又绿”好呢?大概有两个原因。
  第一,“又绿”,比其他的字色彩鲜明。读到“又绿”,在我们面前唤起一片江南春色。其他各字都比较抽象,没有这种作用。第二,用“又绿”唤起我们联想。王维《送别》诗:“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说“春风又绿江南岸”,让我们想到王维的诗,想到春草绿时容易引起思归的念头,这就跟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呼应。有了这种联想,不仅使诗句紧密呼应,也丰富了诗的意味。从这里,我们看到古人修辞,碰到句中的诗眼,是往往仔细推敲的。用上那些色彩鲜明,能够唤起读者印象,唤起联想的字,是会增加诗的感染力的。
五
  杜甫《春宿左省①》:“里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又《晚出左掖》:“楼雪融城湿,官云去殿低。”赵汸曰:“唐人五言,工在一字,谓之句眼。如此二诗,三四‘动’字‘多’字,五六‘湿’字‘低’字之类,乃眼之在句底者。《何将军山林》诗:‘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低’与‘暗’,乃眼之在第三字者。‘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抛’与‘卧’乃眼之在第二字者。‘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皆一句中具二字眼,‘剩’‘破’‘残’‘开’,‘垂’‘折’‘绽’‘肥’是也。”
  杨仲弘曰:“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如杜诗:‘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炼中间一字;‘地坼江帆隐,天晴②木叶闻’,炼末后一字,‘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炼第二字;非炼‘归’‘入’字,则是学堂对偶矣。又如‘暝色赴春愁,无人觉来往’,非炼‘觉’‘赴’字,便是俗诗,有何意味耶?”(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六《春宿左省》注引)
  盛唐句法浑涵,如两汉之诗,不可以一字求;至老杜而后,句中有奇字为眼,才有此句法,便不浑涵。昔人谓石之有眼,为砚之一病。余亦谓句中有眼,为诗之一病。如“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故不如“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也;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故不如“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也。此最诗家三昧,具眼自能辩之。(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
  杜甫《曲江对雨》;“林花著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王彦辅曰:“此诗题于院壁,‘湿’字为蜗涎所蚀。苏长公、黄山谷、秦少游偕僧佛印,因见缺字,各拈一字补之:苏云‘润’,黄云‘老’,秦云‘嫩’,佛印云‘落’。觅集验之,乃‘湿’字也,出于自然。而四人遂分生老病苦之说。诗言志,信矣。(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六《曲江对雨》注引)
①左省:杜甫做左拾遗(谏官),属门下省,在宫廷东面,称左省,亦称左掖。这是他在左省值宿时作。 ②天晴:当作天清。
  这里对于炼字,对于诗眼,提出相反的意见。一种认为要炼字,诗句要有诗眼,否则有些联就像学堂对对子,没有意味了。一种认为诗眼是一种毛病,好的诗句法浑涵,全篇是完整的,没有诗眼可摘,讲究诗眼,就破坏了浑涵的句法。这两种说法是相反相成的,各有其正确的一面,但都不全面。
  诗的好坏首先决定于内容,决定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是内容贫乏,一般化,没有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感情,却想靠诗眼来补救,运用一两个奇突的字来挽救诗的平庸,那样做是不行的。要是思想深刻,感情真挚,即使句中没有什么突出的字,还可以成为精彩的好诗。这里举的一个故事,说苏轼、黄庭坚、秦观、佛印和尚看到杜甫的题壁诗,中间坏了一个字,大家替它补一个。原句是“林花著雨燕脂湿”,补的是“燕脂润”、“燕脂老”、“燕脂嫩”、“燕脂落”。著雨而湿,这个“湿”字用得并不突出,用“润”“老”“嫩”“落”就比用“湿”字更费工夫,更讲究炼字。照胡应麟的说法,用“湿”字不算诗眼,用“润”“老”“嫩”“落”才算诗眼。可是杜甫却用“湿”字,不用别的更新奇的字,这就是不用诗眼的一例。其实这里用“湿”字是服从内容的需要。这首诗是写乱后长安景象,林花著雨,水荇牵风,写曲江风景区,以前极其热闹的,现在岸上缺少车马游人,水中没有彩船,望出去只有林花水荇,是用来表达乱后的冷落的。因此,用“燕脂润”或“燕脂嫩”,显然都不合适。杜甫写的是春天的微雨,花在春雨中不一定掉落,颜色不会变得黯淡,因此用“落”用“老”也不一定合适。倒是用“湿”字贴切些。杜甫在《春雨》里说:“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也用“湿”字。至于这个故事要通过四个字来显示四个人的性格,那可能是后人根据四个人不同的性格而虚构出来的,不一定可靠。这里说明诗的用字在于贴切地表达作者的情意,不在于新奇。就这方面说,胡应麟《诗薮》里的意见是正确的。
  不过胡应麟的意见又偏到另一方面去了,他认为诗里用了突出的字,有了诗眼反而是毛病。不结合具体作品说,一般地否定诗眼,就是片面的说法了。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杜甫在蓝田,蓝田山出玉因称玉山,那里有蓝水,这两句结合当地山水,就眼前景物来写,诗句成功地把阔大的景象写出,即使不用突出的字,同样写得好。杜甫《返照》是写黄昏时雨后的太阳,说“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石壁不会翻动,却说“翻”,山村不会失掉,却说“失”,这两个字是用得突出的。那是因为落下去的阳光照在山壁上,山壁把阳光反射到江里,江水动荡,倒影在江水中的石壁也动荡起来,变成石壁在翻动了。雨后云密,白帝城高,在云里的山村给云遮住,所以说“失山村”。“翻”和“失”极确切地写出了当时的情景,不能说“翻”和“失”用得不好。杜甫《晓望》:“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杜甫在高高的白帝城上望大江,由于那里两岸都是山壁,从高下望像地坼裂似的,江帆也望不到,用“坼”字才确切地把特殊景象描状出来。杜甫《遣兴》:“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这是杜甫在成都写的,那里地势较低,所以说“地卑”。总之,字用得突出或不突出,主要是适应诗人所写的情景。因此,胡应麟认为用了突出的字眼是毛病,这意见是不正确的。其实胡应麟也主张炼字,在《诗薮》内编卷五里说:“老杜字法之化者,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坼’‘浮’‘知’‘见’四字,皆盛唐所无也,然读者但见其闳大而不觉其新奇。又如‘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四字(指“在”“余”“犹”“自”)意极精深,词极易简。前人思虑不及,后学沾溉无穷,真化工不可为矣。”这样说,就同主张诗眼的说法一样了。
  另一种意见,认为诗句要炼字,要讲究诗眼。假如作者有了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感情,却用陈词滥调来说,从而损害了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那是要不得的。因此要讲究语言的精练,要提炼语言,对句中的谓词更要用得精当。就这方面说,讲究诗眼是正确的。杜甫写城楼融雪,所以说“湿”,夸张宫殿高,所以说云“低”;由于枝低,所以说“低结子”,叶密,所以说“暗巢莺”;甲和枪抛弃在地上无人收拾,任那雨打苦侵,所以说“雨抛”“苔卧”;园林里的山和水,当然是“残山”“剩水”,这些山水是从沧江、碣石分出来的,所以说“沧江破”,“碣石开”,其他各例也一样,都是要确切地描写景物,反映情思,才讲究字眼的。
  不过说没有诗眼,就像学堂里对对子,那也是片面的说法。诗的好坏不决定于诗眼。要是只知讲究诗眼而忽略思想内容,也会走入歧途的。既讲究内容,也讲究语言的精练,在提炼语言时更要讲究句中的谓词,目的在更确切地表达情景,只要能选择最确切的词来表达诗人独特的感受就好。
 
回 荡
  “回荡的表情法”是一种极浓厚的情感蟠结在胸中,像春蚕抽丝一般,把它抽出来。这种表情法,看他专从热烈方面尽量发挥,和前一类(指奔迸的表情法)正相同。所异者,前一类是直线式的表现,这一类是曲线式或多角式的表现;前一类所表的情感,是起在突变时候,性质极为单纯,容不得有别种情感搀杂在里头,这一类所表现的情感,是有相当的时间经过,数种情感交错纠结起来,成为网形的性质。人类情感,在这种状态之中者最多,所以文学上所表现,亦以这一类为最多。
  回荡的表情法却有四种不同的方式,我们可以给他四个记号:
    ┌─ 螺旋式=鸱鸮 ┐
    │        ├ 曼声
    ├─ 引曼式=黍离 ┘
回荡法 │
    ├─ 堆垒式=小弁    ┐
    │           ├ 促节
    └─ 吞咽式=鸨羽、柏舟 ┘
  (《鸱鸮》的作者),他托为一只鸟的话,说经营这小小的一个巢,怎样的担惊恐,怎样的捱辛苦,现在还是怎样的艰难,没有一句动气话,没有一句灰心话,只有极浓极温的情感,像用深深的刀刻镂在字句上。……他那表情方法,是用螺旋式,一层深过一层。
鸱鸮鸱鸮!          猫头鹰啊猫头鹰!
既取我子,          你抓走我的娃,
无毁我室。          别再毁我的家。
恩(殷)斯勤斯(斯,语助),   我辛辛苦苦劳劳碌碌,
鬻(育)子之闵(病)斯。     累坏了自己就为养娃。
迨天之未阴雨,        趁着雨不下来云不起,
彻(撤)彼桑土(杜,即根),   桑树根上剥些儿皮,
绸缪牖户。          门儿窗儿都得修理。
今此下民,          下面的人们,
或敢侮予。          许会把我欺。
予手拮据,          我的两手早发麻,
予所(尚)捋荼,        还得去捡茅草花,
予所蓄租(聚),        我聚了又聚加了又加,
予口卒瘏,          临了儿磨坏我的嘴,
曰予未有室家。        还不曾整好我的家。
予羽谯谯,          我的羽毛稀稀少少,
予尾翛翛。          我的尾巴像把干草。
予室翘翘,          我的窠儿晃晃摇摇,
风雨所漂摇。         雨还要淋风也要扫。
予维音哓哓。         直吓得我喳喳乱叫。
  (《黍离》)这首诗依旧说是宗周亡过后,那些遗民经过故都,凭吊感触做出来,大约是对的。他那一种缠绵悱恻回肠荡气的情感,不用我指点,诸君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被他魔住了。他的表情法,是胸中有种种甜酸苦辣写不出来的情绪,索性都不写了,只是咬着牙龈长言永叹一番,便觉一往情深,活现在字句上。
彼黍离离,          黍子齐齐整整,
彼稷之苗。          高粱一片薪苗。
行迈靡靡,          步儿慢慢腾腾,
中心摇摇。          心儿晃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知道我的说我心烦恼,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不知道我的问我把谁找。
悠悠苍天!          苍天苍天你在上啊!
此何人哉?          是谁害得我这个样啊?
  (《小弁》)这诗……是周幽王宠爱褒姒,把太子废了。太子的师傅代太子做这篇诗来感动幽王。……这诗的特色,是把磊磊堆堆蟠郁在心中的情感,像很费力的才吐出来,又像吐出,又像吐不出,吐了又还有。那表情方法,专用“语无伦次”的样子,一句话说过又说,忽然说到这处,忽然又说到那处。用这种方法来表现这种情绪,恐怕再妙没有了。
弁(乐)彼鷽(鸦)斯(语助),   那快乐的鸦儿,
归飞提提(群飞貌)。      飞回来一起起。
民莫不谷(好),        人莫不好好生活,
我独于罹。          我独在忧愁里。
何辜于天,          有什么得罪了天,
我罪伊何。          我的罪是什么呢?
心之忧矣,          心里的忧伤呀,
云如之何。          可奈他怎样呢?
踧踧(平坦)周道,       平易的周京大道,
鞠(尽)为茂草。        尽是茂盛的草。
我心忧伤,          我的心里忧伤,
惄焉(状想念)如捣。      想起来好像心跳。
假寐永(长)叹,        和衣睡了长叹,
维忧用老。          只因忧伤就老。
心之忧矣,          心里的忧伤呀,
疢(病)如疾首。        烦热像头痛了。
  (《鸨羽》)大抵是当时人民被强迫去当公差,把正当职业都耽搁了,弄得父母捱饿。……他的表情法,和前头那三首都不同。他们在饮痛的状态底下,情感才发泄到喉咙,又咽回肚子里去了,所以音节很短促,若断若续。若用曼声长谣的方式写这种情感便不对。
肃肃(状声)鸨羽,       野雁沙沙响一阵,
集于苞栩。          栎树窝里息不稳。
王事靡鹽(没有停息),     王差不得息,
不能艺稷黍!         庄稼种不成!
父母何怙?          饿死爹妈谁来问?
悠悠苍天!          老天呀老天!
曷其有所?          哪天小民得安身?
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①
①这里对原文有删节。又这里的一表,原文列后。这里为了便于阅读,把它移前。又为了帮助阅读引用的诗,在诗后附上余冠英先生的译文。
  这里讲的螺旋式就是越旋越紧,一层深一层的意思。像《鸱鸮》,先说修理门窗,再说劳累得两手发麻,磨坏了嘴,就比说修理门窗进一层;再说窠儿摇晃,风雨飘摇,形势危急,就比说劳累更进一层。引曼式就是长言永叹的意思,引曼就是拉长,把声调拉长,叹长气,好比京戏里用拉长而摇曳的音调来唱。《黍离》中的呼喊苍天,说“知我者谓我心忧”,这些话的音调是长言永叹的。堆垒式的堆垒状不平,道路不平车子走起来就不平稳畅达,表情也一样,话不是说得有条理而通畅,却是前后重复颠倒,没有次序,这是由于内心过于急迫才会这样说。如《小弁》第二章,既说心忧伤,又说心里像在捣,又说忧伤就老,又说长叹,又说心里忧伤呀,话说得又重复,又没有条理。吞咽式像哭时吞声饮泣那样,边哭边说,声音断断续续,音节短促而不流畅。像《鸨羽》里“父母何怙”三句,不是连贯而下,却是一句一停顿。